正在加载图片...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彦怀开,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遗忘了,〔于是)泂庭湖鐛色开闼,极冇气勢,这与作者的开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6、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1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优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姐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 许跟上面说的那两 (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7、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的悲喜之揸都是“以物”“以己”而 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8、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9、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2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闼大):居庙堂之高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以天下为 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昵? 己任)。 2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0、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迁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國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11、“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三、理解。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 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媵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湃: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4)天气阴冷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然,感极而悲者矣。 14 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5)天气晴朗时迁客騷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怕,宠辱偕忘,把酒咂 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 风,其喜洋洋者矣。 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6)“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方而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与古仁人同 7)“古仁人”的忧乐观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后天下之乐而乐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8)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 9)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面乐 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17、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3、“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1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什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賻。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 面多变化的特点,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亨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19、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 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9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遗忘了,(于是) 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1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2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2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理解。 1、用课文语句填空 (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天气阴冷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矣。 (5)天气晴朗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 风,其喜洋洋者矣。 (6)“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古仁人”的忧乐观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3、“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4、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 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 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 (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7、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8、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9、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 己任)。 10、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1、“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 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2、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14、“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 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 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 品德。 17、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 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 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9、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 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