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只要我们这样说,就是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定,就没有必要自己来决定孰是孰非。这个论证本身就说 明了问题,无需另作解释 更高的观点 接受这个前提,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齐物论》把这叫做“照之于 天”。“照之于天”就是从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的观点。看事物。《齐物论》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 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 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明”就是“照之于天”。这段话换句话说,“是 ”(此)和“彼”,在其是非的对立中,像一个循环无尽的圆。但是从道的观点看事 物的人,好像是站在圆心上。他理解在圆周上运动着的一切,但是他自己则不参加 这些运动。这不是由于他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而是因为他已经超越有限,从一个 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在《庄子》里,把有限的观点比作井底之蛙的观点(《秋水》) 。井底之蛙只看见一小块天,就以为天只有那么大。 从道的观点看,每物就刚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齐物论》说:“可乎可。不 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只要我们这样说,就是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定,就没有必要自己来决定孰是孰非。这个论证本身就说 明了问题,无需另作解释。 更高的观点 接受这个前提,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齐物论》把这叫做“照之于 天”。“照之于天”就是从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的观点。看事物。《齐物论》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 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 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明”就是“照之于天”。这段话换句话说,“是 ”(此)和“彼”,在其是非的对立中,像一个循环无尽的圆。但是从道的观点看事 物的人,好像是站在圆心上。他理解在圆周上运动着的一切,但是他自己则不参加 这些运动。这不是由于他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而是因为他已经超越有限,从一个 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在《庄子》里,把有限的观点比作井底之蛙的观点(《秋水》) 。井底之蛙只看见一小块天,就以为天只有那么大。 从道的观点看,每物就刚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齐物论》说:“可乎可。不 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