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明它们的确保持不变。 2.电动力学的参考系问题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得到波动方程,并山此方程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为c,即根据电动力学,它应为一个常量c=1/√4。。。按照经典速度相加公式,不同运动 状态的观测者测定同一束光的传播速度应有不同的结果。要是经典的速度相加公式是正确 的,电动力学规律即麦克斯韦方程组就不可能在不同惯性系中都成立,它只能在某一个特殊 的惯性系中适用,电磁波在真空中只能对一个特定的参考系传播速度为℃,相对性原理对于 电磁运动是不正确的。总之,在电动力学范围内,相对性原理与经典速度相加原理是不能并 立的,要是有一个正确,另一个就必定不正确。 当时,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倾向于肯定速度相加公式,而杏认电磁现象的相对性原理, 认为麦克斯韦方程组只对某一“绝对静止”的惯性系成立,真空中的光速仪对于这个惯性系 是℃,联系这个“绝对静止”空间的介质称为“以太”。在其它惯性系,与地面联系相联 系的惯性系中光速不再是c,而是其值与c之差就是地球相对于以太系的速度,或者说就是 地球感受到“以太风”的速度。 寻找这个特殊参考系和确定地球相对于这个参考系的运动成为19世纪木的一个重要课 题。 3迈克尔孙一一莫雷实验及其“零结果” 测量地球上以太风的关键性实验是在麦克斯韦的建议下做的。1879年,麦克斯韦在致 美国天文年鉴局局长托德的一封信中提出了测量太阳系在电磁以太中运动速度的一个想法。 这封信被当时已在那甲工作的26岁的年轻海军军官教官迈克尔孙读到了,边克尔孙那时已 在精确测量光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遗憾的是正是那年的11月5口,一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麦克斯韦与世长辞(爱因斯坦恰好那一年诞生),但是他的这封信却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迈克尔孙于1881年利用他发明的、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干涉仪直接比较了沿地球公 转运动与垂直方向上光的速度。其后于1887年山于莫雷合作,以史高精度重复了这一实验。 按照当时的经典理论,假存在以太风,不同方向上的光速应有差别,从而干涉仪中的干涉 条纹当整个仪器在水平方向上转过90°时将发生移动。干涉条纹的移动,或者说“以太风” 的存在,被认为是光速并非恒定的一种显示。在1887年的实验中,山以太理论预言的条纹 移动为0.4条,但实验观察到的企多只有0.01条。其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又不断地、数「 次地重复了这类实验。然而实验结果否定了预想的结果:干涉条纹并不移动。这被开尔义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