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与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 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邹宗森·原磊2薄晓东3 〖内容摘要〗目前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模式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比 重较低且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实 证检验表明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平、汇率和FDⅠ是影响贸易模式的 重要因素。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鼓励企业积极 参与国际分工和提高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 〖关键词〗东亚一体化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贸易类型 〖中图分类号〗F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东亚区域产业内贸易( Intra- industry Trade,IIT)正日益受到关注。得益于人们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各国贸易数据可 获得性的增强以及计量方法的完善,产业内贸易硏究的理论和实证文献也日益增多,其中产 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影响因素成为产业内贸易重要的研究方向。 Sawyer、 Sprinkle和 Tochkov (2010)计算了亚洲22个经济体2003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的区域GL指数为0.25 高收入国家(地区)如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以及东盟地区中的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 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中国内地、日本和印度次之,运用 TOBIT模型分产业进行的回归结 果显示,GDP差异、地理距离以及研发投入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人均GDP差 异变量几乎对所有产业的影响都不显著。Ando(2006)在HS分类体系6位数层次上对东亚国 家1990、1996和2000年的机械产品与零部件贸易数据进行分解,发现东亚区域产业间贸易 比重在下降,垂直产业内贸易份额在上升,说明东亚国家参与的垂直型国际生产分工使区域 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韩国学者赵恩娇(2013)采用 Greenaway.、Hine和 Milner(1994)提出 的GHM方法测度产业内贸易类型,发现中韩两国的工业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垂直型 产业内贸易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国内学者郑昭阳和周昕(2007)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各类 产品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东亚区域的主 要贸易形式。梁明和李光辉(2009)研究了东北亚地区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发现进出口国 GDP、进口国的人均GDP、地理距离、是否W0和APEC成员国等变量对东北亚地区双边贸易 影响显著。 对于中国而言,与东亚地区贸易伙伴的产业内贸易现状和格局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 对这些问题细致、客观的分析有助于准确判断中国在东亚地区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从而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1.邹宗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 北京,102488。 2原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形势分析、工业政策。北京,100836。 3.薄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投资。北京, 100045。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产业竟争优势转型战略与全球分工模式的演变”(批 准号09&ZD035)资助中国与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 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邹宗森 1 原磊 2 薄晓东 3 【内容摘要】 目前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模式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比 重较低且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实 证检验表明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平、汇率和 FDI 是影响贸易模式的 重要因素。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鼓励企业积极 参与国际分工和提高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 【关键词】 东亚一体化 产业内贸易 引力模型 贸易类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东亚区域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IIT)正日益受到关注。得益于人们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各国贸易数据可 获得性的增强以及计量方法的完善,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理论和实证文献也日益增多,其中产 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影响因素成为产业内贸易重要的研究方向。Sawyer、Sprinkle 和 Tochkov (2010)计算了亚洲 22个经济体 2003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的区域 GL指数为 0.25, 高收入国家(地区)如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以及东盟地区中的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 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中国内地、日本和印度次之,运用 TOBIT 模型分产业进行的回归结 果显示,GDP 差异、地理距离以及研发投入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人均 GDP 差 异变量几乎对所有产业的影响都不显著。Ando(2006)在 HS 分类体系 6 位数层次上对东亚国 家 1990、1996 和 2000 年的机械产品与零部件贸易数据进行分解,发现东亚区域产业间贸易 比重在下降,垂直产业内贸易份额在上升,说明东亚国家参与的垂直型国际生产分工使区域 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韩国学者赵恩娇(2013)采用 Greenaway、Hine 和 Milner(1994)提出 的 GHM 方法测度产业内贸易类型,发现中韩两国的工业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垂直型 产业内贸易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国内学者郑昭阳和周昕(2007)对东亚 10 个主要经济体各类 产品 1992-2005 年的产业内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东亚区域的主 要贸易形式。梁明和李光辉(2009)研究了东北亚地区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发现进出口国 GDP、进口国的人均 GDP、地理距离、是否 WTO 和 APEC 成员国等变量对东北亚地区双边贸易 影响显著。 对于中国而言,与东亚地区贸易伙伴的产业内贸易现状和格局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 对这些问题细致、客观的分析有助于准确判断中国在东亚地区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从而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1.邹宗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 北京,102488。 2.原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形势分析、工业政策。北京,100836。 3.薄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投资。北京, 100045。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产业竞争优势转型战略与全球分工模式的演变”(批 准号 09&ZD035)资助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