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 B.高低错落,利于采光通风 C.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 D.毛毡制作,利于拆卸搬运 2.考察发现,影响爨底下村兴衰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交通 D政策 3.为实现传承与振兴,该村最适宜发展的是( A.现代物流业 B.水稻种植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旅游服务业 答案1.B2.C3.D 解析第1题,阅读材料可知,学生考察的古村是一座小山村,小山村依山而建,因而高低错落,有 利于采光通风。故选B项。第2题,“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 随着古道的渐渐没落与破败,爨底下村也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说明影响爨底下村兴 衰的主导因素是交通,故选C项。第3题,“爨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 交相辉映”说明该村的旅游资源丰富,为了实现传承和振兴,该村适宜发展旅游服务业,故选D 项。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 传统的莱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完成第45题。 4.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4.D5.B 解析第4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以山货较多;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 气候特点推断,腌腊制品较多。第5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 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挑战创新 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各地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聚落景观, 并不断地发展变化。下面两图是我国距今7000多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 姆渡遗址中房屋结构示意图,属世界最早的原始房屋雏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越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越大,带有的环境的印痕越 深。请判断两图分别属于哪个遗址中的房屋锥形,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我国古人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曾采用“巢居和“穴居”形式,两图中 由穴居 演变而来, 由巢居演变而来。 (3)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建筑设计风格不仅融入了地方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且 许多建筑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下列三种传统建筑都采用了用木桩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 B.高低错落,利于采光通风 C.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 D.毛毡制作,利于拆卸搬运 2.考察发现,影响爨底下村兴衰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交通 D.政策 3.为实现传承与振兴,该村最适宜发展的是( ) A.现代物流业 B.水稻种植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旅游服务业 答案 1.B 2.C 3.D 解析第 1 题,阅读材料可知,学生考察的古村是一座小山村,小山村依山而建,因而高低错落,有 利于采光通风。故选 B 项。第 2 题,“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 随着古道的渐渐没落与破败,爨底下村也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说明影响爨底下村兴 衰的主导因素是交通,故选 C 项。第 3 题,“爨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 交相辉映”,说明该村的旅游资源丰富,为了实现传承和振兴,该村适宜发展旅游服务业,故选 D 项。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 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完成第 4~5 题。 4.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 4.D 5.B 解析第 4 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以山货较多;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 气候特点推断,腌腊制品较多。第 5 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 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挑战创新 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各地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聚落景观, 并不断地发展变化。下面两图是我国距今 7 000 多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 姆渡遗址中房屋结构示意图,属世界最早的原始房屋雏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越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越大,带有的环境的印痕越 深。请判断两图分别属于哪个遗址中的房屋雏形,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我国古人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曾采用“巢居”和“穴居”形式,两图中 由穴居 演变而来, 由巢居演变而来。 (3)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建筑设计风格不仅融入了地方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且 许多建筑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下列三种传统建筑都采用了用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