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地区人类化石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能够证明这一地区人类在演化上存在连 续性的新证据。结合旧石器时代考古及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发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魏敦 瑞的学说。进而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并使其成为世界现代人多地区起源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Wolpoff et al,1984,吴新智,1990,吴新智等,1978,wu,1992a 1992b,1995)。这一学说认为世界各人类群体所特有的地区性体质特征是在当地的早期智 人,甚至直立人阶段就己经形成。其形成机制是直立人离开非洲向世界各地扩散过程中,由 于漂变(drit)或者瓶颈( bo ttleneck)作用所致。而这种地区性特征的长期保持是通过基 因交流与有利于这些特征的选择作用之间的相互平衡来实现。这一学说的核心是强调连续 进化和基因交流。就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的起源而言,支持地区连续性进化学说的证据包 括下述几方面。 2.1连续性特征 对已发现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在其演化过程中或长或短地 持续存在,提示在不同时代的古人类之间有着遗传上的联系(吴新智,1989,1990,wu, 1992b,199 Wolpoff et al,1984)。而这些特征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出现或表现特 点与中国标本不一到 (1)矢状脊 北京猿人、和县猿人及属于早期智人的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头骨均出现此特征。 在晚期智人阶段,矢状脊仅残存于资阳人和山顶洞103号头骨上。相比之下,这一特征在 欧洲早期人类仅见于 Petra lona和 La Chapelle头骨。在表现特点上,矢状脊在中国标本与 欧洲标本上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标本,除在两端之外,矢状脊的宽度较为均匀一致,并且 其高度与宽度的比例远大于 Petrlona标本。这一特征在 L a Chapelle头骨为痕迹状。在Pe alona,矢状脊上端宽,而下端较窄。非洲标本的这一特征的形态与欧洲接近。 2)颅骨最宽处位置上移至颅最大长的中三分之一处 这一表现可见于所有更新世的中国标本。而在尼人及一些非洲标本,如Ele和Lae toi,颅骨最宽处位于颅骨的后部,接近于颅骨中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一交界处。 (3)印加骨 北京猿人6具头骨中有3例有印加骨。早期智人中大荔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也呈现 出具有此骨的迹象。欧洲和非洲更新世人类头骨未有此骨发现。 4)额鼻及额颌缝 这条缝在所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都基本呈水平状。而在尼人额鼻缝高于额颌缝。 (5)上面部低矮 中国早期智人大荔人和金牛山人的上面指数分别为51.7和50.0。中国旧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头骨上面指数为485-53.8欧洲更新世人类头骨 Steinem, Petralona,La Chapelle及 La ferrassie的上面指数分别为61.0,61.8,57.4和61.4。在非洲早期智人, Bodo, ndutu和 B roken hill的上面高至少分别为90毫米、75毫米及91毫米 6)颧颌角较大 大荔、柳江和山顶洞103号头骨的颧颌角分别为143、143.5和148度。其他中国更 新世人类头骨标本,如曲远河口、金牛山、马坝、川洞、柳江等颧颌角均较大。唯一例外 的是山顶洞101和102号头骨这一角度较小。欧洲尼人和非洲 B roken hil人此角度很小 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地区人类化石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了一些能够证明这一地区人类在演化上存在连 续性的新证据。结合旧石器时代考古及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发现,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魏敦 瑞的学说。进而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并使其成为世界现代人多地区起源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W o lpoff et al. , 1984; 吴新智, 1990; 吴新智等, 1978; W u, 1992a, 1992b, 1995)。这一学说认为世界各人类群体所特有的地区性体质特征是在当地的早期智 人, 甚至直立人阶段就已经形成。其形成机制是直立人离开非洲向世界各地扩散过程中, 由 于漂变 (drift) 或者瓶颈 (bo ttleneck) 作用所致。而这种地区性特征的长期保持是通过基 因交流与有利于这些特征的选择作用之间的相互平衡来实现。这一学说的核心是强调连续 进化和基因交流。就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的起源而言, 支持地区连续性进化学说的证据包 括下述几方面。 211 连续性特征 对已发现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在其演化过程中或长或短地 持续存在, 提示在不同时代的古人类之间有着遗传上的联系 (吴新智, 1989, 1990; W u, 1992b, 1995; W o lpoff et al. , 1984)。而这些特征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出现或表现特 点与中国标本不一致。 (1) 矢状脊 北京猿人、和县猿人及属于早期智人的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头骨均出现此特征。 在晚期智人阶段, 矢状脊仅残存于资阳人和山顶洞 103 号头骨上。相比之下, 这一特征在 欧洲早期人类仅见于 Petralona 和L a Chapelle 头骨。在表现特点上, 矢状脊在中国标本与 欧洲标本上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标本, 除在两端之外, 矢状脊的宽度较为均匀一致, 并且 其高度与宽度的比例远大于 Petrlona 标本。这一特征在L a Chapelle 头骨为痕迹状。在 Pe2 tralona, 矢状脊上端宽, 而下端较窄。非洲标本的这一特征的形态与欧洲接近。 (2) 颅骨最宽处位置上移至颅最大长的中三分之一处 这一表现可见于所有更新世的中国标本。而在尼人及一些非洲标本, 如 E liye 和L ae2 to i, 颅骨最宽处位于颅骨的后部, 接近于颅骨中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一交界处。 (3) 印加骨 北京猿人 6 具头骨中有 3 例有印加骨。早期智人中大荔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也呈现 出具有此骨的迹象。欧洲和非洲更新世人类头骨未有此骨发现。 (4) 额鼻及额颌缝 这条缝在所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都基本呈水平状。而在尼人额鼻缝高于额颌缝。 (5) 上面部低矮 中国早期智人大荔人和金牛山人的上面指数分别为 5117 和 5010。中国旧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头骨上面指数为 4815- 5318。欧洲更新世人类头骨 Steinheim , Petralona, L a Chapelle 及L a Ferrassie 的上面指数分别为 6110, 6118, 5714 和 6114。在非洲早期智人, Bodo, N du tu 和 B roken H ill 的上面高至少分别为 90 毫米、75 毫米及 91 毫米。 (6) 颧颌角较大 大荔、柳江和山顶洞 103 号头骨的颧颌角分别为 143、14315 和 148 度。其他中国更 新世人类头骨标本, 如曲远河口、金牛山、马坝、川洞、柳江等颧颌角均较大。唯一例外 的是山顶洞 101 和 102 号头骨这一角度较小。欧洲尼人和非洲B roken H ill 人此角度很小。 1 期 刘 武: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 75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