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1期 人类学学报 Vol 16. No. 1 1997年2月 ACTA ANTHRO POLOGCA SNKCA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刘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100044) 引言 般认为蒙古人种 M ongo lo ids)泛指所有居住在东亚地区的当地人群及美洲印第安 人,其中,分布在东北亚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的人类称为典型蒙古人种( typ icaM on go o ids),而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人群称为南亚蒙古人种( southern M ongo o id s)(Coon, 1965)。也有学者将蒙古人种具体分为北亚、东北亚、北极、东亚、南亚等类型(韩康信等, 1984)。最近, Omo to(1995)和Lahr(1995)分别提出可将现代蒙古人种分为5种类型: (1)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 Austral- Melanesians) (2)尼格利陀人( Negritos):分布在安达曼群岛、菲律宾及马来西亚。 (3)蒙古人种南部类型或南亚蒙古人种( Southern mongo bo ids):目前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 大部分人类 (4)太平洋地区人类( Pacific populations):主要包括波利尼西亚人和密克罗尼西亚人 (5)蒙古人种北部类型或典型蒙古人种 Northern m ongo lo ids):包括东北亚地区人类及美 洲印第安人 因此,从广义上讲,现代蒙古人种的分布范围跨越整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近年来,许 多学者提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各人类群体具有广泛的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的变异性,他 们在起源上也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继续使用蒙古人种这一名称已难以代表这一广阔区域的 人类① iet al,1991; B race et a,199, B race et al,1992;Lahr,1994)。本文作者已 注意到学术界对于蒙古人种这一名称的科学性及严谨性的批评。但考虑到目前尚无更为合 适的名词用以代替这一传统的称呼,所以本文仍继续使用蒙古人种这一名词。但本文蒙古 人种主要是指东亚地区的人类群体。 关于蒙古人种的起源,至今尚无为学术界广为接受的意见。本世纪30-40年代,魏敦 瑞在研究北京猿人化石时发现一些骨骼和牙齿形态特征在北京猿人及现代华北人都有出现 并认为这一现象提示北京猿人与居住在华北地区的现代蒙古人种之间存在演化上的连续 性,可能是他们的直接祖先 W eidence ich,1937,1939,1943)。在此以后,国内学者经过 进一步深入研究,又补充和阐述了能反映这一现象的其他性状,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 进化学说”(吴新智,张银运,1978,吴新智,1989,1990)。近10几年,随着对现代人起 源理论讨论的深入,人类体质特征在早期人类与近代及现代人类之间的连续性分布现象在 收稿日期1996-07-02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16 卷 第 1 期 1997 年 2 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 CTA AN THRO POLO G ICA S IN ICA V o l116, N o11 Feb. , 1997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刘 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收稿日期: 1996207202 1 引 言 一般认为蒙古人种 (M ongo lo ids) 泛指所有居住在东亚地区的当地人群及美洲印第安 人, 其中, 分布在东北亚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的人类称为典型蒙古人种 (typ icalM on2 go lo ids) , 而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人群称为南亚蒙古人种 (sou thern M ongo lo ids) (Coon, 1965)。也有学者将蒙古人种具体分为北亚、东北亚、北极、东亚、南亚等类型 (韩康信等, 1984)。最近, Om o to (1995) 和 L ah r (1995) 分别提出可将现代蒙古人种分为 5 种类型: (1) 澳大利亚- 美拉尼西亚人 (A u stralo- M elanesian s)。 (2) 尼格利陀人 (N egrito s): 分布在安达曼群岛、菲律宾及马来西亚。 (3) 蒙古人种南部类型或南亚蒙古人种 (Sou thern M ongo lo ids): 目前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 大部分人类。 (4) 太平洋地区人类 (Pacific popu lation s): 主要包括波利尼西亚人和密克罗尼西亚人。 (5) 蒙古人种北部类型或典型蒙古人种 (N o rthern M ongo lo ids): 包括东北亚地区人类及美 洲印第安人。 因此, 从广义上讲, 现代蒙古人种的分布范围跨越整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近年来, 许 多学者提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各人类群体具有广泛的体质特征及遗传特征的变异性, 他 们在起源上也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继续使用蒙古人种这一名称已难以代表这一广阔区域的 人类 (L i et al. , 1991; B race et al. , 1990; B race et al. , 1992; L ah r, 1994)。本文作者已 注意到学术界对于蒙古人种这一名称的科学性及严谨性的批评。但考虑到目前尚无更为合 适的名词用以代替这一传统的称呼, 所以本文仍继续使用蒙古人种这一名词。但本文蒙古 人种主要是指东亚地区的人类群体。 关于蒙古人种的起源, 至今尚无为学术界广为接受的意见。本世纪 30- 40 年代, 魏敦 瑞在研究北京猿人化石时发现一些骨骼和牙齿形态特征在北京猿人及现代华北人都有出现 并认为这一现象提示北京猿人与居住在华北地区的现代蒙古人种之间存在演化上的连续 性, 可能是他们的直接祖先 (W eiden reich, 1937, 1939, 1943)。在此以后, 国内学者经过 进一步深入研究, 又补充和阐述了能反映这一现象的其他性状, 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 进化学说”(吴新智, 张银运, 1978; 吴新智, 1989, 1990)。近 10 几年, 随着对现代人起 源理论讨论的深入, 人类体质特征在早期人类与近代及现代人类之间的连续性分布现象在
人。类学。学。报 世界其他地区也得到证实( Thorne et al,1981,1992, Wolpoff et al,1984)。所以,这 观点已成为现代人起源多地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Wolpo ff et al I984, Sm ith et al1989 Thorne et al,1992; Frayer et al,1993)。这一学说强调包括蒙古人种在内的世界各人类 群体由当地的早期智人直接演化而来。而国际人类学界的另一派,即“单一地区起源说”则 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西亚或其它某些地区,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取代 了当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而演化成现代人类( Stringer,1992, Stringer et al,1988,Tum er,1987)。基于这一学说的解释,生活在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是来自于非洲的早期现代人 的后代,而与当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没有演化上的联系。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现 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新的年代测定技术、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均被用于论 证现代人起源的理论,使这一领域已成为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吴汝康,1995,Lahr, 1995: L ahr et al, 1994, Stringer, 1994, Thorn et al, 1991)o 由于以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为主要内容的东亚地区蒙古人种起源的学说已成为现代人 多地区起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地区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疑 对于阐明全球范围内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争论各方均 加强了对化石形态及测量特征与机能及环境方面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考 古学、年代测定学、古环境、古动物等多学科的研究寻找支持各自理论的证据。然而,这 争论还远非得到解决。双方都未能提供使学术界广为接受的证据。尽管如此,对东亚地 区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最新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了解,同时也为有关学说 增加了新内容。本文目的是在对有关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起源与演化学说简要回顾的基 础上,重点介绍并评价近年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就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地区性连续进化: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及其证据 这一学说是基于魏敦瑞根据对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而提出的蒙古人种起源的观点发展 而来的。魏敦瑞的研究显示:北京猿人化石的颅骨、牙齿及肢骨的某些形态特征在现代华 北人也有出现。这些特征包括矢状脊和旁矢状凹、枕部出现印加骨、颧骨颧面和蝶突方向 明显朝前、圆形的眶下缘、上颌骨颊侧与外耳门出现骨质増生、下颌骨出现下颌圆枕、鼻 额缝与额颌缝的水平走向、铲形上颌门齿、股骨前后方向扁平及肱骨三角肌粗隆粗壮共12 项。魏敦瑞认为这些特征在北京猿人和现代华北人都有出现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演化上的连 续性。因此,华北地区很可能是蒙古人种的发源地 W eiden re ich,1939,1943)。但由于当 时标本条件所限,可供研究的化石标本仅包括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河套人。从北京猿人 到现代华北人之间存在数十万年的时间空缺( tem po ral gap),加之魏敦瑞本人对某些化石 形态特征认识的局限,魏敦瑞定义的某些代表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之间演化连续性的特 征变异较大或在东亚以外的地区也有出现。所以,魏敦瑞的学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在 学术界引起重视。50年代以后,在中国境内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旧石器时代地点,同时伴 有大量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范围跨越几乎整个更新世。自70年代末以来,各种新的年代测 定技术被用于确定中国境内人类化石的年代。尽管各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但这些方 法所提供的年代测定结果展示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在过去的几十万年来人类演化较为完整 的年代记录。在此基础上,近10几年来,以中国学者为主的古人类学家对不同时代的东亚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世界其他地区也得到证实 (T ho rne et al. , 1981, 1992; W o lpoff et al. , 1984)。所以, 这一 观点已成为现代人起源多地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W o lpoff et al 1984; Sm ith et al 1989; T ho rne et al. , 1992; F rayer et al. , 1993)。这一学说强调包括蒙古人种在内的世界各人类 群体由当地的早期智人直接演化而来。而国际人类学界的另一派, 即“单一地区起源说”则 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西亚或其它某些地区, 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取代 了当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而演化成现代人类 (Stringer, 1992; Stringer et al, 1988; T u rn2 er, 1987)。基于这一学说的解释, 生活在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是来自于非洲的早期现代人 的后代, 而与当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没有演化上的联系。近几年, 随着研究的深入, 现 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新的年代测定技术、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均被用于论 证现代人起源的理论, 使这一领域已成为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吴汝康, 1995; L ah r, 1995; L ah r et al, 1994; Stringer, 1994; T ho rn et al. , 1991)。 由于以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为主要内容的东亚地区蒙古人种起源的学说已成为现代人 多地区起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一地区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疑 对于阐明全球范围内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争论各方均 加强了对化石形态及测量特征与机能及环境方面的分析和比较研究, 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考 古学、年代测定学、古环境、古动物等多学科的研究寻找支持各自理论的证据。然而, 这 一争论还远非得到解决。双方都未能提供使学术界广为接受的证据。尽管如此, 对东亚地 区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最新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了解, 同时也为有关学说 增加了新内容。本文目的是在对有关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起源与演化学说简要回顾的基 础上, 重点介绍并评价近年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同时就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2 地区性连续进化: 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及其证据 这一学说是基于魏敦瑞根据对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而提出的蒙古人种起源的观点发展 而来的。魏敦瑞的研究显示: 北京猿人化石的颅骨、牙齿及肢骨的某些形态特征在现代华 北人也有出现。这些特征包括矢状脊和旁矢状凹、枕部出现印加骨、颧骨颧面和蝶突方向 明显朝前、圆形的眶下缘、上颌骨颊侧与外耳门出现骨质增生、下颌骨出现下颌圆枕、鼻 额缝与额颌缝的水平走向、铲形上颌门齿、股骨前后方向扁平及肱骨三角肌粗隆粗壮共 12 项。魏敦瑞认为这些特征在北京猿人和现代华北人都有出现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演化上的连 续性。因此, 华北地区很可能是蒙古人种的发源地 (W eiden reich, 1939, 1943)。但由于当 时标本条件所限, 可供研究的化石标本仅包括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河套人。从北京猿人 到现代华北人之间存在数十万年的时间空缺 (tem po ral gap ) , 加之魏敦瑞本人对某些化石 形态特征认识的局限, 魏敦瑞定义的某些代表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之间演化连续性的特 征变异较大或在东亚以外的地区也有出现。所以, 魏敦瑞的学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在 学术界引起重视。50 年代以后, 在中国境内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旧石器时代地点, 同时伴 有大量的人类化石, 其年代范围跨越几乎整个更新世。自 70 年代末以来, 各种新的年代测 定技术被用于确定中国境内人类化石的年代。尽管各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但这些方 法所提供的年代测定结果展示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在过去的几十万年来人类演化较为完整 的年代记录。在此基础上, 近 10 几年来, 以中国学者为主的古人类学家对不同时代的东亚 · 65 · 人 类 学 学 报 16 卷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地区人类化石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能够证明这一地区人类在演化上存在连 续性的新证据。结合旧石器时代考古及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发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魏敦 瑞的学说。进而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并使其成为世界现代人多地区起源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Wolpoff et al,1984,吴新智,1990,吴新智等,1978,wu,1992a 1992b,1995)。这一学说认为世界各人类群体所特有的地区性体质特征是在当地的早期智 人,甚至直立人阶段就己经形成。其形成机制是直立人离开非洲向世界各地扩散过程中,由 于漂变(drit)或者瓶颈( bo ttleneck)作用所致。而这种地区性特征的长期保持是通过基 因交流与有利于这些特征的选择作用之间的相互平衡来实现。这一学说的核心是强调连续 进化和基因交流。就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的起源而言,支持地区连续性进化学说的证据包 括下述几方面。 2.1连续性特征 对已发现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在其演化过程中或长或短地 持续存在,提示在不同时代的古人类之间有着遗传上的联系(吴新智,1989,1990,wu, 1992b,199 Wolpoff et al,1984)。而这些特征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出现或表现特 点与中国标本不一到 (1)矢状脊 北京猿人、和县猿人及属于早期智人的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头骨均出现此特征。 在晚期智人阶段,矢状脊仅残存于资阳人和山顶洞103号头骨上。相比之下,这一特征在 欧洲早期人类仅见于 Petra lona和 La Chapelle头骨。在表现特点上,矢状脊在中国标本与 欧洲标本上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标本,除在两端之外,矢状脊的宽度较为均匀一致,并且 其高度与宽度的比例远大于 Petrlona标本。这一特征在 L a Chapelle头骨为痕迹状。在Pe alona,矢状脊上端宽,而下端较窄。非洲标本的这一特征的形态与欧洲接近。 2)颅骨最宽处位置上移至颅最大长的中三分之一处 这一表现可见于所有更新世的中国标本。而在尼人及一些非洲标本,如Ele和Lae toi,颅骨最宽处位于颅骨的后部,接近于颅骨中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一交界处。 (3)印加骨 北京猿人6具头骨中有3例有印加骨。早期智人中大荔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也呈现 出具有此骨的迹象。欧洲和非洲更新世人类头骨未有此骨发现。 4)额鼻及额颌缝 这条缝在所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都基本呈水平状。而在尼人额鼻缝高于额颌缝。 (5)上面部低矮 中国早期智人大荔人和金牛山人的上面指数分别为51.7和50.0。中国旧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头骨上面指数为485-53.8欧洲更新世人类头骨 Steinem, Petralona,La Chapelle及 La ferrassie的上面指数分别为61.0,61.8,57.4和61.4。在非洲早期智人, Bodo, ndutu和 B roken hill的上面高至少分别为90毫米、75毫米及91毫米 6)颧颌角较大 大荔、柳江和山顶洞103号头骨的颧颌角分别为143、143.5和148度。其他中国更 新世人类头骨标本,如曲远河口、金牛山、马坝、川洞、柳江等颧颌角均较大。唯一例外 的是山顶洞101和102号头骨这一角度较小。欧洲尼人和非洲 B roken hil人此角度很小 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地区人类化石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了一些能够证明这一地区人类在演化上存在连 续性的新证据。结合旧石器时代考古及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发现,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魏敦 瑞的学说。进而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并使其成为世界现代人多地区起源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W o lpoff et al. , 1984; 吴新智, 1990; 吴新智等, 1978; W u, 1992a, 1992b, 1995)。这一学说认为世界各人类群体所特有的地区性体质特征是在当地的早期智 人, 甚至直立人阶段就已经形成。其形成机制是直立人离开非洲向世界各地扩散过程中, 由 于漂变 (drift) 或者瓶颈 (bo ttleneck) 作用所致。而这种地区性特征的长期保持是通过基 因交流与有利于这些特征的选择作用之间的相互平衡来实现。这一学说的核心是强调连续 进化和基因交流。就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的起源而言, 支持地区连续性进化学说的证据包 括下述几方面。 211 连续性特征 对已发现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在其演化过程中或长或短地 持续存在, 提示在不同时代的古人类之间有着遗传上的联系 (吴新智, 1989, 1990; W u, 1992b, 1995; W o lpoff et al. , 1984)。而这些特征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出现或表现特 点与中国标本不一致。 (1) 矢状脊 北京猿人、和县猿人及属于早期智人的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头骨均出现此特征。 在晚期智人阶段, 矢状脊仅残存于资阳人和山顶洞 103 号头骨上。相比之下, 这一特征在 欧洲早期人类仅见于 Petralona 和L a Chapelle 头骨。在表现特点上, 矢状脊在中国标本与 欧洲标本上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标本, 除在两端之外, 矢状脊的宽度较为均匀一致, 并且 其高度与宽度的比例远大于 Petrlona 标本。这一特征在L a Chapelle 头骨为痕迹状。在 Pe2 tralona, 矢状脊上端宽, 而下端较窄。非洲标本的这一特征的形态与欧洲接近。 (2) 颅骨最宽处位置上移至颅最大长的中三分之一处 这一表现可见于所有更新世的中国标本。而在尼人及一些非洲标本, 如 E liye 和L ae2 to i, 颅骨最宽处位于颅骨的后部, 接近于颅骨中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一交界处。 (3) 印加骨 北京猿人 6 具头骨中有 3 例有印加骨。早期智人中大荔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也呈现 出具有此骨的迹象。欧洲和非洲更新世人类头骨未有此骨发现。 (4) 额鼻及额颌缝 这条缝在所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都基本呈水平状。而在尼人额鼻缝高于额颌缝。 (5) 上面部低矮 中国早期智人大荔人和金牛山人的上面指数分别为 5117 和 5010。中国旧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头骨上面指数为 4815- 5318。欧洲更新世人类头骨 Steinheim , Petralona, L a Chapelle 及L a Ferrassie 的上面指数分别为 6110, 6118, 5714 和 6114。在非洲早期智人, Bodo, N du tu 和 B roken H ill 的上面高至少分别为 90 毫米、75 毫米及 91 毫米。 (6) 颧颌角较大 大荔、柳江和山顶洞 103 号头骨的颧颌角分别为 143、14315 和 148 度。其他中国更 新世人类头骨标本, 如曲远河口、金牛山、马坝、川洞、柳江等颧颌角均较大。唯一例外 的是山顶洞 101 和 102 号头骨这一角度较小。欧洲尼人和非洲B roken H ill 人此角度很小。 1 期 刘 武: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 75 ·
人类学学 (⑦)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 中国古人类标本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比欧洲和非洲同时代的许多标本较为偏向 前方。 (8)鼻区扁塌 中国古人类标本,如北京猿人、大荔、金牛山、马坝、柳江、山顶洞等的鼻区都较为 扁塌,而且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人。而欧洲尼人的鼻区则较为突起。 (9)眼眶近角形,其外下缘圆钝 在中国已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除马坝外,都具有这一特征。马坝标本则与非洲的Bodo和 欧洲尼人相近,眶外下缘较为锐利。 (10)上颌骨颧突 在中国古人类标本上颌骨颧突的前表面较为朝向前方,与上颌体前外侧面之间形成 个深凹。颧突下缘距齿槽缘较远,而离眶缘较近。欧洲和非洲标本则与此不同。 (11)铲形门齿 几乎全部东亚地区更新世人类标本都具有铲形门齿,而在其他地区铲形门齿的出现率 和表现程度不如东亚地区明显。 (12)第三臼齿先天缺失 蓝田人下颌双侧第三臼齿先天缺失,这是直立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的首例。晚期智人 阶段的柳江人右上颌第三臼齿也先天缺失。考虑到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蒙古人种出现率较 高,可以认为这一特征也可作为反映东亚地区人类演化连续性的证据 所有以上特征在中国直立人和智人较欧洲和非洲的标本更为常见。这些特征的组合构 成了更新世东亚地区人类颅骨的独特特点。从中可以揭示出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在遗传上的 连续性。进入全新世后,情况发生了某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与周边地区人群的基因交流。某 些特征也反映了人类演化的总体趋势,如矢状脊的减弱消失 2.2过渡类型的存在 有关学者在描述上述连续性进化特征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特征的镶嵌进化现象。其 表现是一些被认为是直立人的特征在早期智人阶段继续出现,如厚的颅穹隆、矢状脊、枕 骨弯折显著、显著的角圆枕、显著的眶后缩窄、低的额鳞等。这些特征被一些学者认为是 直立人的自体近裔性状( au tapon o h ic features)wood,1984)。而这些特征与智人的性 状并存镶嵌现象无疑意味着东亚地区的智人是由当地直立人进化来的 周口店猿人材料之后,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晚期的大荔人、金牛山人和郧县人头骨等 中国标本均呈现出了向进步特征转化的持续性变化。同时,这些标本提供了独特的地区性 组合特征( un ique reg ional com p lex)的强烈证据(Pope,1992, Frayer et al,199)。这些 特征组合将早期的中国标本与现代中国人群连接在一起。金牛山人头骨的面部特征与周口 店标本非常接近,而其颅穹隆又具有薄的颅壁、光滑的枕部和大颅容量等进步的特征。大 荔头骨也同样呈现出类似的过渡性特征。许家窑标本上所显现的古老与进步特征并存的镶 嵌现象更为明显。许家窑标本的颅壁厚度与北京猿人接近,枕骨角116度,超出了周口店 猿人标本的范围。其枕骨圆枕发育较弱。颅穹隆的曲度和大小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 (吴新智,1989,1990)
(7) 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 中国古人类标本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比欧洲和非洲同时代的许多标本较为偏向 前方。 (8) 鼻区扁塌 中国古人类标本, 如北京猿人、大荔、金牛山、马坝、柳江、山顶洞等的鼻区都较为 扁塌, 而且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人。而欧洲尼人的鼻区则较为突起。 (9) 眼眶近角形, 其外下缘圆钝 在中国已发现的古人类头骨除马坝外, 都具有这一特征。马坝标本则与非洲的Bodo 和 欧洲尼人相近, 眶外下缘较为锐利。 (10) 上颌骨颧突 在中国古人类标本上颌骨颧突的前表面较为朝向前方, 与上颌体前外侧面之间形成一 个深凹。颧突下缘距齿槽缘较远, 而离眶缘较近。欧洲和非洲标本则与此不同。 (11) 铲形门齿 几乎全部东亚地区更新世人类标本都具有铲形门齿, 而在其他地区铲形门齿的出现率 和表现程度不如东亚地区明显。 (12) 第三臼齿先天缺失 蓝田人下颌双侧第三臼齿先天缺失, 这是直立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的首例。晚期智人 阶段的柳江人右上颌第三臼齿也先天缺失。考虑到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蒙古人种出现率较 高, 可以认为这一特征也可作为反映东亚地区人类演化连续性的证据。 所有以上特征在中国直立人和智人较欧洲和非洲的标本更为常见。这些特征的组合构 成了更新世东亚地区人类颅骨的独特特点。从中可以揭示出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在遗传上的 连续性。进入全新世后, 情况发生了某种变化, 主要反映了与周边地区人群的基因交流。某 些特征也反映了人类演化的总体趋势, 如矢状脊的减弱消失。 212 过渡类型的存在 有关学者在描述上述连续性进化特征的同时, 也指出了一些特征的镶嵌进化现象。其 表现是一些被认为是直立人的特征在早期智人阶段继续出现, 如厚的颅穹隆、矢状脊、枕 骨弯折显著、显著的角圆枕、显著的眶后缩窄、低的额鳞等。这些特征被一些学者认为是 直立人的自体近裔性状 (au tapom o rph ic featu res) (W ood, 1984)。而这些特征与智人的性 状并存镶嵌现象无疑意味着东亚地区的智人是由当地直立人进化来的。 继周口店猿人材料之后, 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晚期的大荔人、金牛山人和郧县人头骨等 中国标本均呈现出了向进步特征转化的持续性变化。同时, 这些标本提供了独特的地区性 组合特征 (un ique regional com p lex) 的强烈证据 (Pope, 1992; F rayer et al. , 1993)。这些 特征组合将早期的中国标本与现代中国人群连接在一起。金牛山人头骨的面部特征与周口 店标本非常接近, 而其颅穹隆又具有薄的颅壁、光滑的枕部和大颅容量等进步的特征。大 荔头骨也同样呈现出类似的过渡性特征。许家窑标本上所显现的古老与进步特征并存的镶 嵌现象更为明显。许家窑标本的颅壁厚度与北京猿人接近, 枕骨角 116 度, 超出了周口店 猿人标本的范围。其枕骨圆枕发育较弱。颅穹隆的曲度和大小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 (吴新智, 1989, 1990)。 · 85 · 人 类 学 学 报 16 卷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2.3基因交流 支持上述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进化及与境外古人类之间的隔离 状态并不排除其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吴新智,1990)。以上中国古人类的共 同特征也可见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群体,但其出现率往往低于中国人群或其表现特点与中 国标本有差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外,东亚和其他 地区之间的基因交流也是与此有关的重要因素。如铲形门齿也可见于欧洲尼人,扁平的面 部也表现于欧洲的 Ste inhe m和 A rago人。马坝人高而圆的眼眶与尼人相似而与中国其他 化石不同。这些可能反映了区域间的基因交流或拥有共同的祖先 2.4旧石器文化的证据 最近,国内学者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技术类型的继承和发展、与 西方旧石器文化模式的差别及可能存在的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 析与总结(李炎贤,1993,林圣龙,1996)。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东亚地区人类演 化过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论证蒙古人种的起源模式提供 了有价值的佐证。 林圣龙根据 G. Clark将世界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的5种技术模式,对中西方旧石器文 化中的技术修理模式进行了比粳研究。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充分显示了 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整个旧石器文化属于不同的传统(林圣龙 1996)。按照 G. clark的5种模式分类标准,模式Ⅰ技术或称之为奥杜韦技术,其典型特征 是有与初级产品共生的简陋的石核制品(如砍砸器),并常有随意修整的石片(如刮削器和 石锥);模式Ⅱ技术(阿舍利技术)的典型特征是有大的两面器,特别是手斧或薄刃斧,模 式Ⅲ技术,即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称作“中石器时代”,而在欧洲 称为莫斯特文化。其典型特征是有一系列的边刮器和单面加工尖状器,在石器制作中使用 石核修理技术,模式Ⅳ技术,也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晩期技术。典型特征是石叶工业,共生 的石器有端刮器、雕刻器和石锥等,模式Ⅴ技术是中石器时代的典型技术。典型特征是细 石器,用它们来组成复合工具。 G. clark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世界旧石器文化的技术发展的总 趋势制定的,从而避免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分期法,也便于地区间的比较。 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综合研究(张森水,1989,李炎贤,1989)表明其主要 特征是:(1)使用锤击法、砸击法和碰钻法,极少修理石核,(2)有些工业以石片为主有 些工业则以砾石石器为主;(3)常见的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4)石器规 范化程度较差。据此,林圣龙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属于G. Clark的模式Ⅰ技术。关 于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是否经历过模式Ⅱ技术仍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中国旧石器时 代早期存在一些与欧洲和非洲手斧文化相似的石器工业,表明早期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可能性(黄慰文,1987)。但也有人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没有真正的手斧(林圣龙 1995)。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大荔、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等重要地点的综 合研究显示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1)打制石器主要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2)修理 石核技术很不发达,特别是缺乏勒瓦娄技术,(3)软锤技术缺乏或很不发达,(4)石器组合 大都以刮削器为主。但没有西方同时期工业中较普遍存在的勒瓦娄尖状器和莫斯特刮削器 林圣龙认为“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石 器类型方面的变化都不是很大。正因为如此,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文化之间分分界 9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ip//www.cnki.net
213 基因交流 支持上述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进化及与境外古人类之间的隔离 状态并不排除其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吴新智, 1990)。以上中国古人类的共 同特征也可见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群体, 但其出现率往往低于中国人群或其表现特点与中 国标本有差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外, 东亚和其他 地区之间的基因交流也是与此有关的重要因素。如铲形门齿也可见于欧洲尼人, 扁平的面 部也表现于欧洲的 Steinheim 和A rago 人。马坝人高而圆的眼眶与尼人相似而与中国其他 化石不同。这些可能反映了区域间的基因交流或拥有共同的祖先。 214 旧石器文化的证据 最近, 国内学者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技术类型的继承和发展、与 西方旧石器文化模式的差别及可能存在的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 析与总结 (李炎贤, 1993; 林圣龙, 1996)。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东亚地区人类演 化过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这些研究成果也为论证蒙古人种的起源模式提供 了有价值的佐证。 林圣龙根据 G1C lark 将世界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的 5 种技术模式, 对中西方旧石器文 化中的技术修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充分显示了 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整个旧石器文化属于不同的传统 (林圣龙, 1996)。按照 G1C lark 的 5 种模式分类标准, 模式É 技术或称之为奥杜韦技术, 其典型特征 是有与初级产品共生的简陋的石核制品 (如砍砸器) , 并常有随意修整的石片 (如刮削器和 石锥); 模式Ê 技术 (阿舍利技术) 的典型特征是有大的两面器, 特别是手斧或薄刃斧; 模 式Ë 技术, 即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称作“中石器时代”, 而在欧洲 称为莫斯特文化。其典型特征是有一系列的边刮器和单面加工尖状器, 在石器制作中使用 石核修理技术; 模式Ì 技术, 也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典型特征是石叶工业, 共生 的石器有端刮器、雕刻器和石锥等; 模式Í 技术是中石器时代的典型技术。典型特征是细 石器, 用它们来组成复合工具。G1C lark 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世界旧石器文化的技术发展的总 趋势制定的, 从而避免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分期法, 也便于地区间的比较。 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综合研究 (张森水, 1989; 李炎贤, 1989) 表明其主要 特征是: (1) 使用锤击法、砸击法和碰钻法, 极少修理石核; (2) 有些工业以石片为主; 有 些工业则以砾石石器为主; (3) 常见的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 (4) 石器规 范化程度较差。据此, 林圣龙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属于 G1C lark 的模式É 技术。关 于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是否经历过模式Ê 技术仍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中国旧石器时 代早期存在一些与欧洲和非洲手斧文化相似的石器工业, 表明早期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可能性 (黄慰文, 1987)。但也有人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没有真正的手斧 (林圣龙, 1995)。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大荔、周口店第 15 地点、许家窑等重要地点的综 合研究显示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1) 打制石器主要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 (2) 修理 石核技术很不发达, 特别是缺乏勒瓦娄技术; (3) 软锤技术缺乏或很不发达; (4) 石器组合 大都以刮削器为主。但没有西方同时期工业中较普遍存在的勒瓦娄尖状器和莫斯特刮削器。 林圣龙认为“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石 器类型方面的变化都不是很大。正因为如此,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文化之间分分界 1 期 刘 武: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 95 ·
人类学学 线不很清楚。就基本特征而言,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似乎还是属于模式Ⅰ技术”(林圣 龙,1996)。 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工业的综合研究(黄慰文,1989,李炎贤,1993)表明,与早 期和中期相比,晚期工业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工业。根据李炎贤 的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存在4种大致平行发展的旧石器文化系列(李炎贤,1993)。即: (1)以石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2)以细石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3)以零台面石 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4)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其中第一系列以石叶为主要 特征的文化系列是以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为代表。这一石器类型与西方属于模式Ⅳ技术的 石叶工业相似。所以部分国内学者认为这一类型是与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张森水,1990 林圣龙,1996)。对这几种文化类型的分析表明石片系列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主体 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从整体上看,模式I技术在中 国旧石器文化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经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这 是中国旧石器文化主体在技术模式方面的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林圣龙,1996)。林圣龙 对中西方旧石器文化技术的比较结果证实: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可能是外来的,但是很 快就自成体系、独立发展。虽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与外界有局部的文化交流,但是在其整 个发展过程中似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文仳替代或文化移植现象。 以上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直至晚期继 承发展的证据。就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进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旧 石器时代晩期水洞沟遗址所具有的莫斯特文化特点可以理解为来自外界文化的影响,也可 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或基因交流的证据。 25牙齿形态特征的最新研究提供的证据 在过去的两年里,本文作者对在我国境内发现的不同时期人类牙齿化石和标本进行了 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同时结合对比分析了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形态特征数 据,探讨了一些牙齿形态特征的时代变化和演化规律,进而论证了牙齿形态特征的研究在 论证现代中国人起源上的意义(刘武,1995,刘武等,1995,刘武等,1996)。 魏敦瑞在硏究北京猿人牙齿特征时就注意到了上颌门齿齿冠舌侧的铲形结构(即铲形 门齿)在北京猿人和现代华北人均有出现并且提出这种相似性可能提示北京猿人和现代华 北人之间存在某种演化上的连续性。以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都几乎无一例外 地出现铲形门齿,所以这一特征被视为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典型证据。本文作 者对在我国境内发现的部分早期人类牙齿化石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除铲形门齿外,还 有一些在现代蒙古人种出现率较高的牙齿特征早在中国境内的直立人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一 直延续到此后人类发展的各阶段。这些牙齿形态特征包括 (1)双铲形门齿 这一特征表现为出现在上颌门齿唇侧的铲形结构,在元谋人、北京猿人、郧县人和丁 村人上颌门齿均有出现,表明双铲形门齿这一特征在距今几十万年前的直立人阶段就开始 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此后人类发展的各阶段。随着人类的进化呈现日趋明显的群体差异。虽 然由于早期材料太少,目前还不能确定其演化规律,但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这一特征与 铲形门齿一样已成为代表蒙古人种,尤其是东北亚人类的典型特征 s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ip:/www.cnki.net
线不很清楚。就基本特征而言,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似乎还是属于模式É 技术”(林圣 龙, 1996)。 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工业的综合研究 (黄慰文, 1989; 李炎贤, 1993) 表明, 与早 期和中期相比, 晚期工业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工业。根据李炎贤 的研究, 这一时期中国存在 4 种大致平行发展的旧石器文化系列 (李炎贤, 1993)。即: (1) 以石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 (2) 以细石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 (3) 以零台面石 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 (4) 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其中第一系列以石叶为主要 特征的文化系列是以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为代表。这一石器类型与西方属于模式Ì 技术的 石叶工业相似。所以部分国内学者认为这一类型是与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 (张森水, 1990; 林圣龙, 1996)。对这几种文化类型的分析表明石片系列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主体, 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 从整体上看, 模式É 技术在中 国旧石器文化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 经中期, 一直延续到晚期。这 是中国旧石器文化主体在技术模式方面的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林圣龙, 1996)。林圣龙 对中西方旧石器文化技术的比较结果证实: 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可能是外来的, 但是很 快就自成体系、独立发展。虽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与外界有局部的文化交流, 但是在其整 个发展过程中似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文化替代或文化移植现象。 以上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直至晚期继 承发展的证据。就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进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 旧 石器时代晚期水洞沟遗址所具有的莫斯特文化特点可以理解为来自外界文化的影响, 也可 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或基因交流的证据。 215 牙齿形态特征的最新研究提供的证据 在过去的两年里, 本文作者对在我国境内发现的不同时期人类牙齿化石和标本进行了 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 同时结合对比分析了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形态特征数 据, 探讨了一些牙齿形态特征的时代变化和演化规律, 进而论证了牙齿形态特征的研究在 论证现代中国人起源上的意义 (刘武, 1995; 刘武等, 1995; 刘武等, 1996)。 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牙齿特征时就注意到了上颌门齿齿冠舌侧的铲形结构 (即铲形 门齿) 在北京猿人和现代华北人均有出现并且提出这种相似性可能提示北京猿人和现代华 北人之间存在某种演化上的连续性。以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都几乎无一例外 地出现铲形门齿, 所以这一特征被视为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典型证据。本文作 者对在我国境内发现的部分早期人类牙齿化石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 除铲形门齿外, 还 有一些在现代蒙古人种出现率较高的牙齿特征早在中国境内的直立人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一 直延续到此后人类发展的各阶段。这些牙齿形态特征包括: (1) 双铲形门齿 这一特征表现为出现在上颌门齿唇侧的铲形结构, 在元谋人、北京猿人、郧县人和丁 村人上颌门齿均有出现, 表明双铲形门齿这一特征在距今几十万年前的直立人阶段就开始 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此后人类发展的各阶段。随着人类的进化呈现日趋明显的群体差异。虽 然由于早期材料太少, 目前还不能确定其演化规律, 但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 这一特征与 铲形门齿一样已成为代表蒙古人种, 尤其是东北亚人类的典型特征。 · 06 · 人 类 学 学 报 16 卷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2)上颌门齿中断沟 这一特征表现为一个出现在齿冠舌侧的细沟状凹陷穿越齿冠与齿根交界区域或沿近远 中边缘嵴分布,多见于上颌侧门齿。在观察的我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人类牙齿化石及模型中 元谋人右上颌中央门齿和丁村人右侧上颌侧门齿出现有这一特征。这表明上颌门齿中断沟 在直立人阶段就已出现,经过智人阶段一直延续到现代人。 (3)下颌臼齿转向皱纹 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牙齿特征时就注意到了这一出现于下后尖上的结构。国外学者 的观察研究显示这一特征在蒙古人种,尤其是东北亚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 Turner, 1990)。本文作者的研究表明M1转向皱纹在华北新石器时代人类拥有较高的出现率(下王 岗60.3%,庙子沟100.0%)并与大多数东北亚人类接近。在观察的部分我国境内发现的 早期人类牙齿化石中,磨耗及保存状态可供观察的北京猿人、丁村人和淅川人下颌臼齿均 出现有这一特征。可以认为:下颌臼齿转向皱纹这一特征与铲形门齿一样是出现于我国境 内发现的从直立人到现代人各阶段人类牙齿的共同特征 (4)三根型下颌第一臼齿 Turner指出由于迄今尚没有文献记载三很型M1出现于非人灵长类,也没有这一特征 出现于南方古猿、直立人、尼人和其他化石人类的报道,三根型下颌第一臼齿是在解剖学 上现代人才具有的特征。 Turner发现澳洲土著人三根型M1的出现率(5.2%)与东南亚人 类非常接近,进而提出三根型M1以基因突变的形式形成于大约三万年前。其出现率在东南 亚一直保持在10%左右。随后,具有 Sundadonty牙齿特征的东南亚人类向北扩展,由于 选择或遗传漂变的作用而造成了东北亚人类具有较高出现率的三根型Mt( Turner,1987) 但本文作者对1959年在周口店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的观察显示右侧第一臼齿已经缺 失,但残留的齿窝显示这一牙齿有三个根(刘武,1995)。这表明三根型的下颌第一臼齿早 在直立人阶段就已存在。所以,这一特征仅见于解剖学上现代人以及它起源于东南亚的观 点是不正确的 (5)五尖型下颌第二臼齿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四尖型的M1表现为下次小尖( hypoconulid)完全缺失,在东南 亚人类拥有较高的出现率,表明 Sundadonty牙齿特征的简单化。而东北亚人类以五尖型下 颌第二臼齿居多。在观察的我国境内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中,含有下颌第二臼齿的有:北 京猿人、淅川人、丁村人。这四枚牙齿无一例外地都是五尖型。 (6)第三臼齿先天缺失 吴汝康在研究蓝田人下颌骨时发现其双侧第三臼齿均先天缺失并经ⅹ线透视得到确 证(吴汝康,1964)。本文作者对柳江人头骨进行了X线检查,结果证实柳江人头骨右侧上 颌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刘武,1995,刘武等,1996)。由于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率在包括中国 人在内的东亚蒙古人种较高,所以,这一特征被列为支持中国古人连续进化学说的形态学 证据之一。据 Bro thw ell的研究,在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下颌骨两侧均有第三臼齿存在。在 28种尼人标本所存在的58颗第三臼齿中,没有发现有缺失现象。而在调查的34例欧洲旧 石器时代晩期人类化石中,3.9%的标本出现有第三臼齿先天缺失。这表明第三臼齿先天缺 失在欧洲人类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 rothwell,1963)。相比之下,出现于蓝田人下颌骨的 双侧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则表明这一特征在东亚地区数十万年前的直立人阶段就开始出现。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 上颌门齿中断沟 这一特征表现为一个出现在齿冠舌侧的细沟状凹陷穿越齿冠与齿根交界区域或沿近远 中边缘嵴分布, 多见于上颌侧门齿。在观察的我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人类牙齿化石及模型中, 元谋人右上颌中央门齿和丁村人右侧上颌侧门齿出现有这一特征。这表明上颌门齿中断沟 在直立人阶段就已出现, 经过智人阶段一直延续到现代人。 (3) 下颌臼齿转向皱纹 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牙齿特征时就注意到了这一出现于下后尖上的结构。国外学者 的观察研究显示这一特征在蒙古人种, 尤其是东北亚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 (T u rner, 1990)。本文作者的研究表明M 1 转向皱纹在华北新石器时代人类拥有较高的出现率 (下王 岗 6013% , 庙子沟 10010% ) 并与大多数东北亚人类接近。在观察的部分我国境内发现的 早期人类牙齿化石中, 磨耗及保存状态可供观察的北京猿人、丁村人和淅川人下颌臼齿均 出现有这一特征。可以认为: 下颌臼齿转向皱纹这一特征与铲形门齿一样是出现于我国境 内发现的从直立人到现代人各阶段人类牙齿的共同特征。 (4) 三根型下颌第一臼齿 T u rner 指出由于迄今尚没有文献记载三根型M 1出现于非人灵长类, 也没有这一特征 出现于南方古猿、直立人、尼人和其他化石人类的报道, 三根型下颌第一臼齿是在解剖学 上现代人才具有的特征。T u rner 发现澳洲土著人三根型M 1 的出现率 (512% ) 与东南亚人 类非常接近, 进而提出三根型M 1 以基因突变的形式形成于大约三万年前。其出现率在东南 亚一直保持在 10% 左右。随后, 具有 Sundadon ty 牙齿特征的东南亚人类向北扩展, 由于 选择或遗传漂变的作用而造成了东北亚人类具有较高出现率的三根型M 1 (T u rner, 1987)。 但本文作者对 1959 年在周口店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的观察显示右侧第一臼齿已经缺 失, 但残留的齿窝显示这一牙齿有三个根 (刘武, 1995)。这表明三根型的下颌第一臼齿早 在直立人阶段就已存在。所以, 这一特征仅见于解剖学上现代人以及它起源于东南亚的观 点是不正确的。 (5) 五尖型下颌第二臼齿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 四尖型的M 1 表现为下次小尖 (hypoconu lid) 完全缺失, 在东南 亚人类拥有较高的出现率, 表明 Sundadon ty 牙齿特征的简单化。而东北亚人类以五尖型下 颌第二臼齿居多。在观察的我国境内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中, 含有下颌第二臼齿的有: 北 京猿人、淅川人、丁村人。这四枚牙齿无一例外地都是五尖型。 (6) 第三臼齿先天缺失 吴汝康在研究蓝田人下颌骨时发现其双侧第三臼齿均先天缺失并经 X 线透视得到确 证 (吴汝康, 1964)。本文作者对柳江人头骨进行了X 线检查, 结果证实柳江人头骨右侧上 颌第三臼齿先天缺失 (刘武, 1995; 刘武等, 1996)。由于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率在包括中国 人在内的东亚蒙古人种较高, 所以, 这一特征被列为支持中国古人连续进化学说的形态学 证据之一。据B ro thw ell 的研究, 在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下颌骨两侧均有第三臼齿存在。在 28 种尼人标本所存在的 58 颗第三臼齿中, 没有发现有缺失现象。而在调查的 34 例欧洲旧 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中, 319% 的标本出现有第三臼齿先天缺失。这表明第三臼齿先天缺 失在欧洲人类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 ro thw ell, 1963)。相比之下, 出现于蓝田人下颌骨的 双侧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则表明这一特征在东亚地区数十万年前的直立人阶段就开始出现。 1 期 刘 武: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 16 ·
62 类学学 而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柳江人上颌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则提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亚洲地区 人类的分布具有某种时代连续性。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群体第三臼 齿先天缺失率迅速增加。同时,这一特征在居住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群上升速率不尽一致 结果造成了种族群体之间出现率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以中国境内的人类为代 表的东亚人群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出现率明显高于欧洲、大洋洲及非洲的人类。结合蓝田人 和柳江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的情况,可以认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中国境内人类的出现及 分布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时代连续性特征 蓝田人→柳江人→新石器时代人类→青铜时代人类→近代及现代人类 所有这些表明: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人类呈现时间上的连续 性分布,并且其出现率自新石器时代以后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人群。第三臼齿先天缺失是 伴随着中国古人类进化而连续存在并标志着东亚地区人类牙齿演化趋势的一个形态特征。 以上对一些牙齿形态特征时代变化和演化规律的研究表明这些牙齿特征在东亚地区的 人类呈现出时间上的连续性分布,如铲形门齿、双铲形门齿、上颌门齿中断沟、下颌臼齿 转向皱纹、五尖型下颌第二臼齿、三根型下颌第一臼齿及上颌第三臼齿先天缺失这7个特 征均在中国直立人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此后人类发展的各阶段 3非洲起源说 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单一地区起源说或取代说)最初在70年代提出( Protsch,1975 How ells,1976)。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新的年代测定方法在古人类研究中的 广泛的应用,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获得了进一步的支持 Cann et al,1987, Vigilante al 1991, Wilson et al,1992, A iken et al,1993; Stringer,1994)。其核心包括以下要点 (1)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人类最早出现在非洲(2)随后向世界各地扩散并取代了当地的 直立人或早期智人,成为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的直接祖先;(3)非洲以外地区的 早期现代人类应具有非洲人的特征;(4)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在向世界各地扩散的过程中几 乎没有与当地的居民发生溶合或基因交流;(5)非洲以外的现代人类与当地的直立人或早 期智人之间不存在解剖或遗传上的连续性,由远古智人( archa ic H on o sap iens)向现代人转 变的过渡类型只存在于非洲地区( Stringer and a ndrew s,1988 Stringer,1991,1992 1993)。所以,根据这一学说,包括居住在亚洲地区蒙古人种在内的全球现代人类的直接祖 先均为来自非洲的人类的后代。根据目前发表的材料,用于支持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证据 包括下述几方面 3.1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化石证据 在过去几十年里,在非洲和西亚地区发现了一批距今10万年以内的人类化石,如南非 的 Klasiesr iverm outh和 Border cave,埃塞俄比亚的omo,及以色列的 Skhul和 Q afzeh 等地点。以 Stringer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根据对这些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这些 化石已具备现代人类的大部分解剖特征,如整个骨骼的粗壮程度减弱、颅骨厚度变薄、眉 脊减弱或消失、颅骨变短而圆、颅容量增加等。考虑到西亚与非洲在地理上的接近,进而 提出在非洲和西亚地区存在着最早的具有现代解剖特征的人类,并由此向欧亚大陆扩散 Stringer认为虽然现代人起源的确切时间、地点及模式目前尚不能确定,但在晩更新世的早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而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柳江人上颌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则提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亚洲地区 人类的分布具有某种时代连续性。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 在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群体第三臼 齿先天缺失率迅速增加。同时, 这一特征在居住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群上升速率不尽一致。 结果造成了种族群体之间出现率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以中国境内的人类为代 表的东亚人群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出现率明显高于欧洲、大洋洲及非洲的人类。结合蓝田人 和柳江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的情况, 可以认为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中国境内人类的出现及 分布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时代连续性特征: 蓝田人→柳江人→新石器时代人类→青铜时代人类→近代及现代人类 所有这些表明: 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人类呈现时间上的连续 性分布, 并且其出现率自新石器时代以后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人群。第三臼齿先天缺失是 伴随着中国古人类进化而连续存在并标志着东亚地区人类牙齿演化趋势的一个形态特征。 以上对一些牙齿形态特征时代变化和演化规律的研究表明这些牙齿特征在东亚地区的 人类呈现出时间上的连续性分布, 如铲形门齿、双铲形门齿、上颌门齿中断沟、下颌臼齿 转向皱纹、五尖型下颌第二臼齿、三根型下颌第一臼齿及上颌第三臼齿先天缺失这 7 个特 征均在中国直立人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此后人类发展的各阶段。 3 非洲起源说 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 (单一地区起源说或取代说) 最初在 70 年代提出 (P ro tsch, 1975; How ells, 1976)。近年来,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新的年代测定方法在古人类研究中的 广泛的应用, 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获得了进一步的支持 (Cann et al. , 1987; V igilan t et al. , 1991; W ilson et al, 1992; A iken et al. , 1993; Stringer, 1994)。其核心包括以下要点: (1) 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人类最早出现在非洲; (2) 随后向世界各地扩散并取代了当地的 直立人或早期智人, 成为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3) 非洲以外地区的 早期现代人类应具有非洲人的特征; (4) 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在向世界各地扩散的过程中几 乎没有与当地的居民发生溶合或基因交流; (5) 非洲以外的现代人类与当地的直立人或早 期智人之间不存在解剖或遗传上的连续性, 由远古智人 (archaic H om o sap iens) 向现代人转 变的过渡类型只存在于非洲地区 (Stringer and A ndrew s, 1988; Stringer, 1991, 1992, 1993)。所以, 根据这一学说, 包括居住在亚洲地区蒙古人种在内的全球现代人类的直接祖 先均为来自非洲的人类的后代。根据目前发表的材料, 用于支持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证据 包括下述几方面: 311 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化石证据 在过去几十年里, 在非洲和西亚地区发现了一批距今 10 万年以内的人类化石, 如南非 的 K lasies R iverM ou th 和Bo rder Cave, 埃塞俄比亚的Om o, 及以色列的 Skhu l 和Q afzeh 等地点。以 Stringer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根据对这些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这些 化石已具备现代人类的大部分解剖特征, 如整个骨骼的粗壮程度减弱、颅骨厚度变薄、眉 脊减弱或消失、颅骨变短而圆、颅容量增加等。考虑到西亚与非洲在地理上的接近, 进而 提出在非洲和西亚地区存在着最早的具有现代解剖特征的人类, 并由此向欧亚大陆扩散。 Stringer 认为虽然现代人起源的确切时间、地点及模式目前尚不能确定, 但在晚更新世的早 · 26 · 人 类 学 学 报 16 卷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63· 期在非洲南部和西亚同时存在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人类化石说明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时 间应早于100000年前。在非洲发现有一些被认为属于过渡类型的化石,如南非的 Floris bad、坦桑尼亚的 n galo ba、埃塞俄比亚的 Omo Kibish及摩洛哥的 D jebel Irho ud等地点 则可以认为是在非洲早期人类与较现代的人类化石之间存在连续进化的证据( Stringer 1989,1990a,1991,1992,1993; Stringer et al,1988) Stringer等人认为非洲以外地区人类化石的形态特征在时间序列上的急速变化和变异 难以用多地区起源学说来解释。首先,在尼人分化之前,亚洲的直立人与欧洲和非洲的同 期人类化石差别非常明显。因此,支持非洲起源说的人认为这种情况与多地区起源说不符, 因为欧洲和亚洲的直立人拥有共同的祖先,按照多地区起源说他们在遗传上具有较密切的 联系,应呈现出较明显的连续进化特征。其次, Stringer等人指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 之间的中国古人类化石(如金牛山和大荔)出现了某些与欧洲和非洲中更新世人类相似的 特征,而与被认为是其祖先的当地直立人差别较大。从年代测定数据看,金牛山人(距今 大约250000年)早于大荔人(距今大约20万年)并与周口店北京猿人后期阶段年代相近。 但从颅骨特征上看,与大荔人相比,金牛山人较为进步,主要表现在颅壁薄、颅容量大 (1400毫升)。 Stringer同时指出:根据已发表的大荔人和金牛山人数据资料,这两个标本 与现代蒙古人种颅骨并无特别的相似之处。 Stringer认为周口店直立人与大荔人和金牛山 之间似乎不可能存在直接的演化连续性。相反,对其大小和形态特征的分析显示大荔人和 金牛山头骨与欧洲和非洲中更新世标本,如 Petralona,Bodo, Broken hⅲ,在总体特征上 极为接近,说明非洲和东亚人类在中更新世晚期存在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这一阶段可 能有外部居民的移入或较大的外来基因交流的影响( Stringer,1990b,1991)。另外,在中 国缺少距今50000-100000年的人类化石,而此期间是衔接出现在这一地区首批现代人类 与当地的早期智人的关键阶段。所以,在中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上存在一个时间空缺(tmpo ral gap)(Stringer, 1989) 支持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学者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对中国晚期智人山顶洞人和柳江人 形态特征、年代数据及演化地位的不同认识。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吴新智,1960,1961 赵一清,1961),山顶洞人虽然还有一些蒙古人种的特征尚未最终形成,还存在某些原始特 征,但已具有蒙古人种的大多数基本特征,如:颧骨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 凹、鼻根点并不低陷、梨状孔宽,其下缘不成锐缘而低凹、犬齿窝不明显、有下颌圆枕、上 颌门齿呈铲形等。因此,被认为是蒙古人种的直接祖先(吴新智,1960,1961;韩康信等, 1984; B race et a,1984, Wolpoff et al,1984)。然而,对山顶洞人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 着不同意见。 Thom a(1964)根据对山顶洞人9项颅骨测量数据与柳江人、资阳人及欧洲 和现代蒙古人种的对比分析,认为山顶洞人与欧洲晚期智人最为接近,而不属于蒙古人种 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根据对山顶洞人101号头骨的进一步对比研究再次提出山顶洞人的 种属问题( Kamm inga,1992, Kamm inga et al,l988 Wright,195)。 Kamm inga等采用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山顶洞人101号头骨的33项测量特征与近代和现代世界26个群体 颅骨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结果显示山顶洞人101号头骨与非洲人、澳洲人及欧洲人最 为接近,而与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相距较远。对于山顶洞人的年代测定数据(陈铁梅等 1989), Kamm inga和 Wright提出C-14测定所确定的11000年可能为最早的年代。根据 这些证据, Kamm inga和 Wright认为目前还不能证实山顶洞人与现代蒙古人种之间的密切 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期在非洲南部和西亚同时存在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人类化石说明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时 间应早于 100000 年前。在非洲发现有一些被认为属于过渡类型的化石, 如南非的 F lo ris2 bad、坦桑尼亚的 N galoba、埃塞俄比亚的 Om o K ib ish 及摩洛哥的D jebel Irhoud 等地点, 则可以认为是在非洲早期人类与较现代的人类化石之间存在连续进化的证据 (Stringer, 1989, 1990a, 1991, 1992, 1993; Stringer et al. , 1988)。 Stringer 等人认为非洲以外地区人类化石的形态特征在时间序列上的急速变化和变异 难以用多地区起源学说来解释。首先, 在尼人分化之前, 亚洲的直立人与欧洲和非洲的同 期人类化石差别非常明显。因此, 支持非洲起源说的人认为这种情况与多地区起源说不符, 因为欧洲和亚洲的直立人拥有共同的祖先, 按照多地区起源说他们在遗传上具有较密切的 联系, 应呈现出较明显的连续进化特征。其次, Stringer 等人指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 之间的中国古人类化石 (如金牛山和大荔) 出现了某些与欧洲和非洲中更新世人类相似的 特征, 而与被认为是其祖先的当地直立人差别较大。从年代测定数据看, 金牛山人 (距今 大约 250000 年) 早于大荔人 (距今大约 20 万年) 并与周口店北京猿人后期阶段年代相近。 但从颅骨特征上看, 与大荔人相比, 金牛山人较为进步, 主要表现在颅壁薄、颅容量大 (1400 毫升)。Stringer 同时指出: 根据已发表的大荔人和金牛山人数据资料, 这两个标本 与现代蒙古人种颅骨并无特别的相似之处。Stringer 认为周口店直立人与大荔人和金牛山 之间似乎不可能存在直接的演化连续性。相反, 对其大小和形态特征的分析显示大荔人和 金牛山头骨与欧洲和非洲中更新世标本, 如 Petralona, Bodo, B roken H ill, 在总体特征上 极为接近, 说明非洲和东亚人类在中更新世晚期存在较密切的联系。所以, 在这一阶段可 能有外部居民的移入或较大的外来基因交流的影响 (Stringer, 1990b, 1991)。另外, 在中 国缺少距今 50000- 100000 年的人类化石, 而此期间是衔接出现在这一地区首批现代人类 与当地的早期智人的关键阶段。所以, 在中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上存在一个时间空缺 (tem po2 ral gap ) (Stringer, 1989)。 支持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学者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对中国晚期智人山顶洞人和柳江人 形态特征、年代数据及演化地位的不同认识。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 (吴新智, 1960, 1961; 赵一清, 1961) , 山顶洞人虽然还有一些蒙古人种的特征尚未最终形成, 还存在某些原始特 征, 但已具有蒙古人种的大多数基本特征, 如: 颧骨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 凹、鼻根点并不低陷、梨状孔宽, 其下缘不成锐缘而低凹、犬齿窝不明显、有下颌圆枕、上 颌门齿呈铲形等。因此, 被认为是蒙古人种的直接祖先 (吴新智, 1960, 1961; 韩康信等, 1984; B race et al. , 1984; W o lpoff et al. , 1984)。然而, 对山顶洞人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 着不同意见。T hom a (1964) 根据对山顶洞人 9 项颅骨测量数据与柳江人、资阳人及欧洲 和现代蒙古人种的对比分析, 认为山顶洞人与欧洲晚期智人最为接近, 而不属于蒙古人种。 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根据对山顶洞人 101 号头骨的进一步对比研究再次提出山顶洞人的 种属问题 (Kamm inga, 1992; Kamm inga et al, 1988; W righ t, 1995)。Kamm inga 等采用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山顶洞人 101 号头骨的 33 项测量特征与近代和现代世界 26 个群体 颅骨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结果显示山顶洞人 101 号头骨与非洲人、澳洲人及欧洲人最 为接近, 而与亚洲地区的蒙古人种相距较远。对于山顶洞人的年代测定数据 (陈铁梅等。 1989) , Kamm inga 和W righ t 提出 C- 14 测定所确定的 11000 年可能为最早的年代。根据 这些证据, Kamm inga 和W righ t 认为目前还不能证实山顶洞人与现代蒙古人种之间的密切 1 期 刘 武: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 36 ·
·64 人。类。学。学。报 关系,他们推测现代蒙古人种特征形成于更新世末期以后,或在更新世末期与全新世期间 在华北很可能发生过一个大的人群变动( a m ajor populaton sh ift)。所以,山顶洞人不能视 为现代蒙古人种的直接祖先( Kamm inga et al,198》。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 aba,1995)。 更新世晚期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类化石是柳江人。对柳江人头骨的研究 (吴汝康。1959)显示柳江人头骨具有一些比现代人原始的特征,如头骨较长、前囟点位置 较后、眉脊粗壮、额部向后倾斜、面部短而宽。但颅骨最大长等数值落入现代人的变异范 围之内。柳江人头骨同时具有蒙古人种的大多数基本特征,如颧骨的颧面前突、颧突与颧 骨交接处形成显著的转折、鼻骨低而宽、梨状孔下缘圆钝,形成鼻前窝、犬齿窝不明显等。 据此,吴汝康认为柳江人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颜在比较了柳江人 和山顶洞人的一些形态特征之后,指出柳江人的形态特征更接近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他 认为柳江人和山顶洞人虽同属蒙古人种的形成阶段,但柳江人在许多特征上更接近现代蒙 古人种(颜,1965)。支持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说的学者普遍认为由于柳江人化石缺乏准 确的地层资料,铀系法所提供的距今67000年的测定数据不能代表化石本身的年代,化石 的真正年代可能大大晚于这一数据,甚至在20600年以内。还有人提出柳江人与欧洲早期 智人的接近程度大于与当地直立人的接近程度。所以,柳江人在论证东亚地区现代人类起 源上的作用还难以肖定ielb,1993, Stringer,1988,1989) 32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年代测定证据 在过去的10年里,年代测定技术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并在古人类学研究上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尤其是热释光( (themo lum ine scence)和电子回旋共振( electronφ Ine re sonance)两 种方法在确定非洲和西亚一些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年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支持 现代人最先出现在非洲和西亚的有力证据(Grun,1993)。 80年代中期以前,在以色列的 Skhul和 Q afzeh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数据被认 为是距今60000年左右。近年,有关学者采用热释光和电子回旋共振方法对这两个地点的 年代进行了重新测定。新的年代测定结果显示 Skhul和 Q afzeh两个地点的年代范围在距 今80000-1200年之间。同时,对一些非洲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年代的重新测定表明这 些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非洲人类化石的年代大多在10万年左右(表1)( A iken et al run 3, Stringer,1993,1994) 这些年代数据的重新确定使单一地区起源说的支持者进一步获得了现代人起源于非洲 及西亚地区的年代证据。他们认为这些测定数据足以证实现代人至少在距今10万年前就 已生活在非洲及西亚地区,比目前公认的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类的年代要早大约6万 年。这些最新的年代测定数据使西亚的Skhu和 Q afzeh地点的年代提早到距今10万年 前,与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生存年代接近。考虑到Skhu和 Q afzeh标本形态特征的进步性及 西亚与北非在地理上的接近, Stringer认为Skhu和 Q afzeh地点的人类化石是早期非洲现 代人类演化和扩散的一部分。在东亚地区,多数早期现代人化石的年代数据不确定。放射 性碳同位素和热释光方法所测定的中国(山顶洞)、东南亚 N iah Cave)及澳大利亚Lake Mungo)等地点的年代范围在25000-40000年之间。目前尚无法将这些年代数据进 提前。所以,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类化石的古老性还不能肯定。 Stringer(1990a,199, 1993)认为这些证据足以说明最早的现代人类出现在非洲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
关系, 他们推测现代蒙古人种特征形成于更新世末期以后, 或在更新世末期与全新世期间 在华北很可能发生过一个大的人群变动 (a m ajo r popu lation sh ift)。所以, 山顶洞人不能视 为现代蒙古人种的直接祖先 (Kamm inga et al. , 1988)。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 (Baba, 1995)。 更新世晚期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类化石是柳江人。对柳江人头骨的研究 (吴汝康。1959) 显示柳江人头骨具有一些比现代人原始的特征, 如头骨较长、前囟点位置 较后、眉脊粗壮、额部向后倾斜、面部短而宽。但颅骨最大长等数值落入现代人的变异范 围之内。柳江人头骨同时具有蒙古人种的大多数基本特征, 如颧骨的颧面前突、颧突与颧 骨交接处形成显著的转折、鼻骨低而宽、梨状孔下缘圆钝, 形成鼻前窝、犬齿窝不明显等。 据此, 吴汝康认为柳江人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颜 在比较了柳江人 和山顶洞人的一些形态特征之后, 指出柳江人的形态特征更接近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他 认为柳江人和山顶洞人虽同属蒙古人种的形成阶段, 但柳江人在许多特征上更接近现代蒙 古人种 (颜 , 1965)。支持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说的学者普遍认为由于柳江人化石缺乏准 确的地层资料, 铀系法所提供的距今 67 000 年的测定数据不能代表化石本身的年代, 化石 的真正年代可能大大晚于这一数据, 甚至在 20 000 年以内。还有人提出柳江人与欧洲早期 智人的接近程度大于与当地直立人的接近程度。所以, 柳江人在论证东亚地区现代人类起 源上的作用还难以肯定 (A iello, 1993; Stringer, 1988, 1989)。 312 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年代测定证据 在过去的 10 年里, 年代测定技术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并在古人类学研究上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尤其是热释光 (therm o lum inescence) 和电子回旋共振 (electron sp ine resonance) 两 种方法在确定非洲和西亚一些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年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为支持 现代人最先出现在非洲和西亚的有力证据 (Grun, 1993)。 80 年代中期以前, 在以色列的 Skhu l 和 Q afzeh 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数据被认 为是距今 60 000 年左右。近年, 有关学者采用热释光和电子回旋共振方法对这两个地点的 年代进行了重新测定。新的年代测定结果显示 Skhu l 和 Q afzeh 两个地点的年代范围在 距 今 80 000- 120 000 年之间。同时, 对一些非洲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年代的重新测定表明这 些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非洲人类化石的年代大多在 10 万年左右 (表 1) (A iken et al. , 1993; Grun, 1993; Stringer, 1993, 1994)。 这些年代数据的重新确定使单一地区起源说的支持者进一步获得了现代人起源于非洲 及西亚地区的年代证据。他们认为这些测定数据足以证实现代人至少在距今 10 万年前就 已生活在非洲及西亚地区, 比目前公认的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类的年代要早大约 6 万 年。这些最新的年代测定数据使西亚的 Skhu l 和 Q afzeh 地点的年代提早到距今 10 万年 前, 与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生存年代接近。考虑到 Skhu l 和Q afzeh 标本形态特征的进步性及 西亚与北非在地理上的接近, Stringer 认为 Skhu l 和Q afzeh 地点的人类化石是早期非洲现 代人类演化和扩散的一部分。在东亚地区, 多数早期现代人化石的年代数据不确定。放射 性碳同位素和热释光方法所测定的中国 (山顶洞)、东南亚 (N iah Cave) 及澳大利亚 (L ake M ungo) 等地点的年代范围在 25 000- 40 000 年之间。目前尚无法将这些年代数据进一步 提前。所以, 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类化石的古老性还不能肯定。Stringer (1990a, 1992, 1993) 认为这些证据足以说明最早的现代人类出现在非洲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 · 46 · 人 类 学 学 报 1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