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 人类学学报 006年2月 ACTA AN'THROFOLOGICA SINICA Feb.,2006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 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 刘武,何嘉宁2,吴秀杰3,吕锦燕3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4;2,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北京10006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訢世晚期人类化 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亡人种及美洲印第 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祘夏新晚期人类演化及 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 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 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 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 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 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山顶洞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现代人起源;更新世晚期 中图法分类号:Q9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193(2006)01-0616 1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山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上的作用 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证据,在距今12万年到1万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进入晚 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形态特征与现生人类已经接近,所以也被称为解剖结构上的 现代人(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对这一时期人类化石特征、生存年代、行为模式、 文化发展及环境特点的研究在论证现代人起源、扩散以及现代种族与早期文明的出现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对现代人起源研究与争论的日趋深入,学术界对更 新世晚期人类向全新世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的形成过程予以了越来越多的 关注 在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期间,人类演化特点表现为一方面日趋向现代人类接近,保留 在化石上的一些原始特征逐渐消失,呈现出特征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出现了以现代人类 群体(或种族)为标志的人群分化( differentiation)及形态特征多样化( diversity)现象。因 枚稿日期:20050321;定稿日期:200508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 作者简介:刘武(1959-),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通讯作者:刘武,Emil:liu@avpp.ac.cn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
第 25 卷 第 1 期 2006 年 2 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Vol125 , No11 Feb. , 2006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 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 刘 武1 , 何嘉宁2 , 吴秀杰1 ,3 , 吕锦燕1 ,3 (1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北京 100044 ; 21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 , 北京 100081 ; 3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100039) 摘要 :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 石。多年来 , 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 , 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 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 , 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 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 , 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 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 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 本文对 12 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 了对比研究。发现有 8 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 , 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 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 , 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 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 山顶洞人 ; 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 现代人起源 ; 更新世晚期 中图法分类号 : Q981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3193 (2006) 012026216 收稿日期 : 2005203221 ; 定稿日期 : 2005208224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9972011) 作者简介 : 刘武 (1959 - ) , 男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 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通讯作者 : 刘武 , E2mail : liuwu @ivpp. ac. cn 1 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山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上的作用 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证据 , 在距今 12 万年到 1 万年的更新世晚期 , 人类演化进入晚 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形态特征与现生人类已经接近 , 所以也被称为解剖结构上的 现代人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对这一时期人类化石特征、生存年代、行为模式、 文化发展及环境特点的研究在论证现代人起源、扩散以及现代种族与早期文明的出现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 随着对现代人起源研究与争论的日趋深入 , 学术界对更 新世晚期人类向全新世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类群体 (或种族) 的形成过程予以了越来越多的 关注[1 —3 ] 。 在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期间 , 人类演化特点表现为一方面日趋向现代人类接近 , 保留 在化石上的一些原始特征逐渐消失 , 呈现出特征的现代化 ; 另一方面 , 出现了以现代人类 群体 (或种族) 为标志的人群分化 (differentiation) 及形态特征多样化 (diversity) 现象。因
1期 刘武等: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27 此研究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的形成通常涉及两方面的问题:(1)现代人类及现 代人类特征的出现时间;(2)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特征的形成时间。传统的观点认为 至少一部分代表现代人类地区性人群或种族的形态特征在更新世晚期或更早就已经形成。 这就意味着标志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出现的形态特征多样化或变异的形成时间先于人类特 征现代化的出现时间。但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世界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与近 代-现代人群的形态对比研究提出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所具有的一些标志性特征形成于人 类进化的很晚阶段,或出现在已经是属于现代类型的人类阶段,很可能在全新世以 值得注意的这些研究对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演化及现代蒙古人种形成予以 较多的关注21 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中,山顶洞人尤为重要。多年来这些标本 直被作为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起源的主要材料。上世纪30-40年代,魏敦瑞 ( Weidenreich)对山顶洞人化石进行了初步的描述与研究。他认为3具山顶洞人头骨分别代 表了3个不同的现代人群,101号头骨与日本阿伊奴人及欧洲高加索人接近,102号头骨 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103号头骨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同时魏敦瑞认为山顶洞人头骨 具有一系列与蒙古人种有关的特征,可能代表着原始的蒙白人种类型。随后吴新智对山 顶洞人头骨模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山顶洞人3个头骨具有许多共同的原始特 征,如头骨祖硕、头很长、眉弓发达、额部前倾、眼眶低矮、泪腺窝浅、前囟点位置靠 后、有微弱的矢状脊、整个面部在垂直方向上有中等程度的突出等。另一方面山顶洞人已 经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许多基本特征,如颧骨较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 鼻根点不凹陷、齿槽突颌程度中等、有下颌圆枕、上门齿呈铲形等。吴新智还论证了魏敦 瑞提出的101、102、103号头骨具有的欧洲人、美拉尼西亚人、爱斯基摩人的特征,认为 这些特征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相近,不能代表这3个头骨属于3个不同 的群体类型。他们都属于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他们之间的特征差异说明一些蒙古人种 形态细节尚未完全形成。此后的数十年里,学术界普遍认为山顶洞人代表着尚未分化 完成的古老型蒙古人种( Archaic monoploids)、原始蒙古人种( Primitive mongoloids)或原蒙 古人种( Proto mongoloids),是现代东亚人类及美洲印第安人的直接祖先 近20年来,不断有学者对山顶洞人做进一步的研究,就山顶洞人的形态特征、演化 地位及在现代蒙古人种起源上的作用等问题进行重新论证p=。有学者提出山顶洞人3个 头骨彼此之间的差别程度远大于各现代人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变异水平。这3具头骨从未落 入同一现代人群的变异范围。每个头骨与其最接近的人群相比特征表现都不明显。因而 些学者认为山顶洞人也许并不真正代表与之对比的任何一个现代人群。山顶洞人很可能是 代表着生活在亚洲更新世晚期一种尚未分化、不具有现代人类种族或地区性特征的一般性 人群( generalized population)"-。此外,还有学者质疑以往确定的山顶洞人所具有的现 代蒙古人种特征,认为这些特征不具有鉴别价值或在山顶洞人没有真正出现有这些特 上述研究进展反映了学术界在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研究领域的拓展及 认识的深入。同时也说明这一领域研究的许多方面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或不足之处。实际 上,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中国境内人类演化过程的许多细节还不是很清楚。如中 国更新世晩期人类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现代东亚人群(蒙古人种)特征?这些更新世 晩期人类在形态特征上的现代程度如何?以往认定的原始或现代特征是否准确等等。此 外,由于研究条件及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往对山顶洞人头骨研究所使用的形态特征、研究 方法及对比标本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化石标本中蕴藏的信息,分析与探讨问题的思路也 20190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此研究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的形成通常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 (1) 现代人类及现 代人类特征的出现时间 ; (2) 现代人类群体 (或种族) 特征的形成时间。传统的观点认为 至少一部分代表现代人类地区性人群或种族的形态特征在更新世晚期或更早就已经形成。 这就意味着标志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出现的形态特征多样化或变异的形成时间先于人类特 征现代化的出现时间。但近年来 , 一些学者通过对世界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与近 代 - 现代人群的形态对比研究提出现代人类群体或种族所具有的一些标志性特征形成于人 类进化的很晚阶段 , 或出现在已经是属于现代类型的人类阶段 , 很可能在全新世以 后 [3 —4 ] 。值得注意的这些研究对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演化及现代蒙古人种形成予以 较多的关注[2 —5 ] 。 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中 , 山顶洞人尤为重要。多年来这些标本 一直被作为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起源的主要材料。上世纪 30 —40 年代 , 魏敦瑞 (Weidenreich) 对山顶洞人化石进行了初步的描述与研究。他认为 3 具山顶洞人头骨分别代 表了 3 个不同的现代人群 , 101 号头骨与日本阿伊奴人及欧洲高加索人接近 , 102 号头骨 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 , 103 号头骨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同时魏敦瑞认为山顶洞人头骨 具有一系列与蒙古人种有关的特征 , 可能代表着原始的蒙古人种类型[6 ] 。随后吴新智对山 顶洞人头骨模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山顶洞人 3 个头骨具有许多共同的原始特 征 , 如头骨粗硕、头很长、眉弓发达、额部前倾、眼眶低矮、泪腺窝浅、前囟点位置靠 后、有微弱的矢状脊、整个面部在垂直方向上有中等程度的突出等。另一方面山顶洞人已 经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许多基本特征 , 如颧骨较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 鼻根点不凹陷、齿槽突颌程度中等、有下颌圆枕、上门齿呈铲形等。吴新智还论证了魏敦 瑞提出的 101、102、103 号头骨具有的欧洲人、美拉尼西亚人、爱斯基摩人的特征 , 认为 这些特征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相近 , 不能代表这 3 个头骨属于 3 个不同 的群体类型。他们都属于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 , 他们之间的特征差异说明一些蒙古人种 形态细节尚未完全形成[7 —8 ] 。此后的数十年里 , 学术界普遍认为山顶洞人代表着尚未分化 完成的古老型蒙古人种 (Archaic Mongoloids) 、原始蒙古人种 (Primitive Mongoloids) 或原蒙 古人种 (Proto Mongoloids) , 是现代东亚人类及美洲印第安人的直接祖先。 近 20 年来 , 不断有学者对山顶洞人做进一步的研究 , 就山顶洞人的形态特征、演化 地位及在现代蒙古人种起源上的作用等问题进行重新论证[9 —12 ] 。有学者提出山顶洞人 3 个 头骨彼此之间的差别程度远大于各现代人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变异水平。这 3 具头骨从未落 入同一现代人群的变异范围。每个头骨与其最接近的人群相比特征表现都不明显。因而一 些学者认为山顶洞人也许并不真正代表与之对比的任何一个现代人群。山顶洞人很可能是 代表着生活在亚洲更新世晚期一种尚未分化、不具有现代人类种族或地区性特征的一般性 人群 (generalized population) [13 —14 ] 。此外 , 还有学者质疑以往确定的山顶洞人所具有的现 代蒙古人种特征 , 认为这些特征不具有鉴别价值或在山顶洞人没有真正出现有这些特 征 [15 —16 ] 。 上述研究进展反映了学术界在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研究领域的拓展及 认识的深入。同时也说明这一领域研究的许多方面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或不足之处。实际 上 , 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中国境内人类演化过程的许多细节还不是很清楚。如中 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现代东亚人群 (蒙古人种) 特征 ? 这些更新世 晚期人类在形态特征上的现代程度如何 ? 以往认定的原始或现代特征是否准确等等。此 外 , 由于研究条件及认识水平的限制 , 以往对山顶洞人头骨研究所使用的形态特征、研究 方法及对比标本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化石标本中蕴藏的信息 , 分析与探讨问题的思路也 1 期 刘 武等 :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 72 ·
人类学学报 卷 不可能全面揭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基于这样的 背景,本文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可能与现代东亚人群(或现代蒙古人种)形成 有关的头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及现代华北人头骨的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尤其侧重 些存在争议或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头骨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资料对山 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过程中作用进行探讨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材料包括山顶洞人101、102、103号3件头骨化石模型及一批现代中国 人头骨。虽然山顶洞人化石已经丢失,但当时对重要的化石制作了模型。目前保存在中国 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原始模型制作质量精良,因而借助对模型的观测基本 上可以提供化石具有的信息。鉴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比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尤 其是现代华北人)在头骨形态特征上的相似或差异程度,本文选择了在两个考古遗址出土 的人类头骨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现代人的代表,以尽量减少现代人群频繁迁移融合的影响 一组标本为陕西陇县战国时代的人类头骨,另一组标本为在北京延庆出土的春秋时代人类 头骨。表1罗列了本文使用的标本情况 2.2头骨特征的选取 虽然近年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 表1本文使用的头骨标本材料 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中头骨形态特 The specimen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时代 征变化规律的研究予以越来越多的关 标本 标本情况 山顶洞101、102、103号更新世晚期 注,但有关学者对头骨特征的选取、对 35例 战国时代 这些特征演化及功能意义的认识存在很 春秋时代 大的差异。对许多头骨特征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者根据本文研究的具体情 况,在选取本文观察的头骨特征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被认为具有明显的群体或种族特 异性,在欧洲、亚洲或澳洲人群有较高的出现率或表现程度的特征;(2)被用作支持中国 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共同特征;(3)在以往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群研究中没有使用 过的头骨特征;(4)自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数万年里,表现特点可能具有演化变化,或在现 代人群形成上具有意义的特征。作为对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系列研究的一个部分,本 文侧重头骨非测量特征。参考近年有关学者对东亚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及现 代人群头骨特征差异与演化的研究11-,作者选取12项头骨非测量性特征用于本文研 究。这些特征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究21-,有些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 整,具体特征及其观察方法详见有关文献及本文结果与分析部分。 3结果与分析 本文对12项头骨特征在现代中国及山顶洞人头骨的出现和表现情况的观测结果如下 3.1矢状脊 本文参照 Lahr的分级标准,将矢状脊的表现分为无、中等和显著3级。在观察的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不可能全面揭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基于这样的 背景 , 本文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 对一些可能与现代东亚人群 (或现代蒙古人种) 形成 有关的头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及现代华北人头骨的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 尤其侧重 一些存在争议或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头骨特征。在此基础上 , 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资料对山 顶洞人在现代东亚人群形成过程中作用进行探讨。 2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材料包括山顶洞人 101、102、103 号 3 件头骨化石模型及一批现代中国 人头骨。虽然山顶洞人化石已经丢失 , 但当时对重要的化石制作了模型。目前保存在中国 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原始模型制作质量精良 , 因而借助对模型的观测基本 上可以提供化石具有的信息[7 —8 ] 。鉴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比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 (尤 其是现代华北人) 在头骨形态特征上的相似或差异程度 , 本文选择了在两个考古遗址出土 的人类头骨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现代人的代表 , 以尽量减少现代人群频繁迁移融合的影响。 一组标本为陕西陇县战国时代的人类头骨 , 另一组标本为在北京延庆出土的春秋时代人类 头骨。表 1 罗列了本文使用的标本情况。 表 1 本文使用的头骨标本材料 The specimen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标本 标本情况 时代 山顶洞 101、102、103 号 更新世晚期 陇县 35 例 战国时代 延庆 127 例 春秋时代 212 头骨特征的选取 虽然近年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 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中头骨形态特 征变化规律的研究予以越来越多的关 注 , 但有关学者对头骨特征的选取、对 这些特征演化及功能意义的认识存在很 大的差异。对许多头骨特征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 , 作者根据本文研究的具体情 况 , 在选取本文观察的头骨特征时考虑了以下因素 : (1) 被认为具有明显的群体或种族特 异性 , 在欧洲、亚洲或澳洲人群有较高的出现率或表现程度的特征 ; (2) 被用作支持中国 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共同特征 ; (3) 在以往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群研究中没有使用 过的头骨特征 ; (4) 自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数万年里 , 表现特点可能具有演化变化 , 或在现 代人群形成上具有意义的特征。作为对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系列研究的一个部分 , 本 文侧重头骨非测量特征。参考近年有关学者对东亚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更新世晚期及现 代人群头骨特征差异与演化的研究[2 ,15 —17 ] , 作者选取 12 项头骨非测量性特征用于本文研 究。这些特征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究[2 ,15 —17 ] , 有些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 整 , 具体特征及其观察方法详见有关文献及本文结果与分析部分。 3 结果与分析 本文对 12 项头骨特征在现代中国及山顶洞人头骨的出现和表现情况的观测结果如下 : 311 矢状脊 本文参照 Lahr 的分级标准[2 ] , 将矢状脊的表现分为无、中等和显著 3 级。在观察的 · 82 · 人 类 学 学 报 25 卷
1期 刘武等: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29 151例现代中国人头骨中,53.6%的标本无矢状脊出现。而在46.4%出现有矢状脊的头骨 中,仅7.3%表现为程度显著的3级。矢状脊在90%以上的现代中国人在顶骨前段或额顶 交界区域,其中又以出现在前囟点到顶孔间的顶骨前段为多。出现在顶骨全程的仅3例 占2%。这些观察发现与以往对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头骨的观察结果接近。 矢状脊在3件山顶洞人头骨都可以观察到。表现程度在101和102号头骨很弱,呈微 弱隆起,相当于3级标准中的2级。矢状脊在101号出现在顶骨中部,长度大约20mm。 在102号头骨,矢状脊仅出现在顶骨前1/3段。矢状脊在103号头骨较明显(图1.A),存 在于顶骨全程及枕骨的前1/3段,隆起显著,相当于3级。综合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总体 表现微弱的情况,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似乎较现代中国人明显。 32顶孔及人字区形态 本文作者在对比非洲与中国近代-现代人类头骨特征时,定义使用了枕区突隆及人字 区平坦这个组合特征。这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从人字点到枕平面与项平面交界之间整个 枕骨区域呈球状或馒头状隆起( occipital bunning),其上方的人字缝及其以上区域平坦或凹 陷(图2)。作者在随后的一些观察研究中发现,许多有人字区平坦的头骨往往同时出现 有顶孔及其附近区域骨质平逗或凹陷。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直立人头骨时描述了一个 叫“人字区前凹陷( pre-lambdoId depression)或顶孔区凹陷( (obelionic depression)的特征 表现为顶孔区凹陷。这种顶孔区凹陷时常与人字区平坦或凹陷并发,有时两者连成一片 因而人字区前凹陷与顶孔区凹陷被视为等同的性状。近年一些学者在研究头骨特征时直接 使用了人字区凹陷( ambdbid depression)或人字区平坦( lambdoid flattening)来描述顶孔及 人字区的形态并发现人字区平坦或凹陷往往与枕区隆起并发。考虑到这些情况,本文 定义使用了顶孔及人字区形态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特征,重点描述顶孔及人字区的形态 根据本文作者观察,顶孔与人字区形态的表现方式有顶孔区与人字区均平坦(凹陷)、 仅顶孔区平坦(凹陷)、仅人字区平坦(凹陷)、顶孔与人字区均无平坦及由明显的顶间沟 构成的顶孔及人字区凹陷五种情况。在观察的现代人标本中,顶孔及人字区同时平坦占多 数(65.5%)。其中,顶孔区平坦与凹陷比例近似,而人字区多为平坦,很少出现凹陷 仅顶孔区平坦凹陷,或仅人字区平坦的出现率大致相似,分别为11.5%和10.1%。在呈 现有顶孔或人字区平坦(凹陷)的标本中,大部分标本伴有枕区隆起。因此,顶孔-人字 区凹陷及枕区隆起是在现代中国人出现率很高的特征 顶孔与人字区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特点是:101号头骨存在明显的顶孔区及其 附近平坦,顶孔区局部存在大小约20m的凹陷,人字缝上方偏右侧存在骨质平坦,人字 缝下方、人字缝与上项线之间呈明显的平坦状。枕区略隆起;102号头骨未见明显的顶孔 区平坦及凹陷,人字点区骨质略隆起,其上下方的人字区略凹陷,枕区略有膨隆;103号 头骨顶孔区周围有小范围的凹陷,人字缝上下方的区域平坦,枕区略隆起。作者认为这 综合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与现代中国人接近,但表现程度不够典型和明显。 3.3枕脊 枕脊是指存在与枕骨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的纵行骨质隆起。本文根据纵脊的出现情 况,将枕脊分为无纵脊、部分存在(仅存在于大孔与下项线之间或仅存在于上项线与下项 线之间)及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全程存在三种情况。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人头骨中,出现 有枕脊的标本占90.1%,其中全程和部分存在的标本分别为39.7%和50.4%。无枕脊出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151 例现代中国人头骨中 , 5316 %的标本无矢状脊出现。而在 4614 %出现有矢状脊的头骨 中 , 仅 713 % 表现为程度显著的 3 级。矢状脊在 90 %以上的现代中国人在顶骨前段或额顶 交界区域 , 其中又以出现在前囟点到顶孔间的顶骨前段为多。出现在顶骨全程的仅 3 例 , 占 2 %。这些观察发现与以往对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头骨的观察结果[18 ]接近。 矢状脊在 3 件山顶洞人头骨都可以观察到。表现程度在 101 和 102 号头骨很弱 , 呈微 弱隆起 , 相当于 3 级标准中的 2 级。矢状脊在 101 号出现在顶骨中部 , 长度大约 20mm。 在 102 号头骨 , 矢状脊仅出现在顶骨前 1Π3 段。矢状脊在 103 号头骨较明显 (图 11A) , 存 在于顶骨全程及枕骨的前 1Π3 段 , 隆起显著 , 相当于 3 级。综合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总体 表现微弱的情况 , 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似乎较现代中国人明显。 312 顶孔及人字区形态 本文作者在对比非洲与中国近代 - 现代人类头骨特征时 , 定义使用了枕区突隆及人字 区平坦这个组合特征[18 ] 。这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从人字点到枕平面与项平面交界之间整个 枕骨区域呈球状或馒头状隆起 (occipital bunning) , 其上方的人字缝及其以上区域平坦或凹 陷 (图 2) 。作者在随后的一些观察研究中发现 , 许多有人字区平坦的头骨往往同时出现 有顶孔及其附近区域骨质平坦或凹陷。魏敦瑞[19 ] 在研究周口店直立人头骨时描述了一个 叫“人字区前凹陷 (pre2lambdoid depression) 或顶孔区凹陷 (obelionic depression) 的特征 , 表现为顶孔区凹陷。这种顶孔区凹陷时常与人字区平坦或凹陷并发 , 有时两者连成一片。 因而人字区前凹陷与顶孔区凹陷被视为等同的性状。近年一些学者在研究头骨特征时直接 使用了人字区凹陷 (lambdoid depression) 或人字区平坦 (lambdoid flattening) 来描述顶孔及 人字区的形态并发现人字区平坦或凹陷往往与枕区隆起并发[20 ] 。考虑到这些情况 , 本文 定义使用了顶孔及人字区形态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特征 , 重点描述顶孔及人字区的形态。 根据本文作者观察 , 顶孔与人字区形态的表现方式有顶孔区与人字区均平坦 (凹陷) 、 仅顶孔区平坦 (凹陷) 、仅人字区平坦 (凹陷) 、顶孔与人字区均无平坦及由明显的顶间沟 构成的顶孔及人字区凹陷五种情况。在观察的现代人标本中 , 顶孔及人字区同时平坦占多 数 (6515 %) 。其中 , 顶孔区平坦与凹陷比例近似 , 而人字区多为平坦 , 很少出现凹陷。 仅顶孔区平坦凹陷 , 或仅人字区平坦的出现率大致相似 , 分别为 1115 %和 1011 %。在呈 现有顶孔或人字区平坦 (凹陷) 的标本中 , 大部分标本伴有枕区隆起。因此 , 顶孔 - 人字 区凹陷及枕区隆起是在现代中国人出现率很高的特征。 顶孔与人字区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特点是 : 101 号头骨存在明显的顶孔区及其 附近平坦 , 顶孔区局部存在大小约 20mm 的凹陷 , 人字缝上方偏右侧存在骨质平坦 , 人字 缝下方、人字缝与上项线之间呈明显的平坦状。枕区略隆起 ; 102 号头骨未见明显的顶孔 区平坦及凹陷 , 人字点区骨质略隆起 , 其上下方的人字区略凹陷 , 枕区略有膨隆 ; 103 号 头骨顶孔区周围有小范围的凹陷 , 人字缝上下方的区域平坦 , 枕区略隆起。作者认为这一 综合特征在山顶洞人的表现与现代中国人接近 , 但表现程度不够典型和明显。 313 枕脊 枕脊是指存在与枕骨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的纵行骨质隆起。本文根据纵脊的出现情 况 , 将枕脊分为无纵脊、部分存在 (仅存在于大孔与下项线之间或仅存在于上项线与下项 线之间) 及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全程存在三种情况。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人头骨中 , 出现 有枕脊的标本占 9011 % , 其中全程和部分存在的标本分别为 3917 % 和 5014 %。无枕脊出 1 期 刘 武等 :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 92 ·
30· 人类学学报 25卷 E 图1山顶洞人头骨形态特征 Some mrpmlogical features on the Upper Cave crania A.103号矢状脊;B.101号枕脊;C.101号枕圆枕;D.101号眶上结构和眼眶形态;E101号鼻梁侧面观和 颧三角;F.101号颧上颌结节 A. Sagittal keeling: B. Occipital crest; C. Occipital torus; D. Superorbital structure and orbital shape; E. Profile of the infraglabellar mrth and zygomatic trigon; F. Zygpmavllary tuberosity( The sagittal keeling is based on UC 103 and all features from B to F are based on UC 101) 现的标本仅为9.9%。因而,枕脊似乎是现代人常见的特征。枕脊在3件山顶洞人头骨均 明显可见,全程存在于枕骨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图1.B),总体表现与现代中国人相似。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图 1 山顶洞人头骨形态特征 Som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n the Upper Cave crania A1103 号矢状脊 ; B1101 号枕脊 ; C1101 号枕圆枕 ; D1101 号眶上结构和眼眶形态 ; E1101 号鼻梁侧面观和 颧三角 ; F1101 号颧上颌结节 A. Sagittal keeling ; B. Occipital crest ; C. Occipital torus ; D. Superorbital structure and orbital shape ; E. Profile of the infraglabellar north and zygomatic trigon ; F. Zygomaxillary tuberosity (The sagittal keeling is based on UC 103 and all features from B to F are based on UC 101) 现的标本仅为 919 %。因而 , 枕脊似乎是现代人常见的特征。枕脊在 3 件山顶洞人头骨均 明显可见 , 全程存在于枕骨大孔后缘与上项线之间 (图 11B) , 总体表现与现代中国人相似。 · 03 · 人 类 学 学 报 25 卷
1期 刘武等: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31 B 图2顶孔区凹陷(A)与枕区隆起(B) The obelionic depression(A)and occipital bunning e; 3.4枕圆枕 枕圆枕是横行于枕骨中部的条带状胥质増厚结,常表现为上项线与最上项线融合的 方式。典型的沈圆忧是亶立人的标志性特征,更新世晚期及现代人类的枕圆枕大多表现较 弱。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头骨中,多数标本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枕圆枕,仅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上项线、最上项线及枕外隆突,枕外隆突一般与上项线重合。多数上项线仅 占据枕骨中部,仅少数标本上项线横跨枕骨在左右星点之间。多数标本最上项线不明显 呈弧形与上项线在中部融合。 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研究22,以出现明显可见的横行条带作为枕圆枕的标准。这种 情况多数表现为上项线与最上项线融合,两线之间在枕骨中部构成横行的条带状隆起。在 本文观察的136例现代人头骨中,仅12.5%的头骨出现有这样的枕圆枕,在其它标本主要 表现为发育程度不等的上项线及枕外隆突,即便被归入枕圆枕的标本,其枕圆枕的表现方 式与直立人的表现明显不同,其差别主要体现在条带隆起的程度及延伸的范围在直立人明 显超过现代人出现的这种枕圆枕。 枕圆枕在3件山顶洞人头骨的表现有所不同:101号头骨(图1.C),上项线与最上 项线均较明显,两者大致呈平行分布,占据枕骨中部,无明显融合现象,上项线较宽,上 项线与最上项线之间的骨质略隆起,使两线间略呈条带状,枕外隆突不明显;102号头骨 上项线和最上项线隐约可辨,均不明显,枕外隆突也不明显;103号头骨,上项线与最上 项线均明显可辨,存在于枕骨中部,两者均呈条带状平行分布,上项线呈较宽的条带状 最上项线较细,两者仅在左侧的末端融合,其余部分没有融合,枕外隆突不明显,虽然上 项线与最上项线之间略凹陷,但整个区域明显隆起,呈宽条带状。作者认为11和103号 头骨枕部的表现可视为具有枕圆枕,102号则无枕圆枕出现。结合这一特征和在本文观察 的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作者认为枕圆枕在山顶洞人的表现较现代中国人为显著。 3.5眶上结构 本文观察研究的眶上结构是指眼眶上缘的骨质隆起。在化石人类,尤其是直立人,眶 上缘及其上方骨质明显隆起,形成眉脊或眶上圆枕。在现代人眶上缘的骨质隆起明显减 弱,表现为被称为眉弓的隆起。但这一特征的表现特点在不同地区和人群存在较大的变 20190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图 2 顶孔区凹陷 (A) 与枕区隆起 (B) The obelionic depression (A) and occipital bunning (B) 314 枕圆枕 枕圆枕是横行于枕骨中部的条带状骨质增厚结构 , 常表现为上项线与最上项线融合的 方式。典型的枕圆枕是直立人的标志性特征 , 更新世晚期及现代人类的枕圆枕大多表现较 弱。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头骨中 , 多数标本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枕圆枕 , 仅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上项线、最上项线及枕外隆突 , 枕外隆突一般与上项线重合。多数上项线仅 占据枕骨中部 , 仅少数标本上项线横跨枕骨在左右星点之间。多数标本最上项线不明显 , 呈弧形与上项线在中部融合。 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研究[2 , 21 ] , 以出现明显可见的横行条带作为枕圆枕的标准。这种 情况多数表现为上项线与最上项线融合 , 两线之间在枕骨中部构成横行的条带状隆起。在 本文观察的 136 例现代人头骨中 , 仅 1215 %的头骨出现有这样的枕圆枕 , 在其它标本主要 表现为发育程度不等的上项线及枕外隆突 , 即便被归入枕圆枕的标本 , 其枕圆枕的表现方 式与直立人的表现明显不同 , 其差别主要体现在条带隆起的程度及延伸的范围在直立人明 显超过现代人出现的这种枕圆枕。 枕圆枕在 3 件山顶洞人头骨的表现有所不同 : 101 号头骨 (图 1. C) , 上项线与最上 项线均较明显 , 两者大致呈平行分布 , 占据枕骨中部 , 无明显融合现象 , 上项线较宽 , 上 项线与最上项线之间的骨质略隆起 , 使两线间略呈条带状 , 枕外隆突不明显 ; 102 号头骨 上项线和最上项线隐约可辨 , 均不明显 , 枕外隆突也不明显 ; 103 号头骨 , 上项线与最上 项线均明显可辨 , 存在于枕骨中部 , 两者均呈条带状平行分布 , 上项线呈较宽的条带状 , 最上项线较细 , 两者仅在左侧的末端融合 , 其余部分没有融合 , 枕外隆突不明显 , 虽然上 项线与最上项线之间略凹陷 , 但整个区域明显隆起 , 呈宽条带状。作者认为 101 和 103 号 头骨枕部的表现可视为具有枕圆枕 , 102 号则无枕圆枕出现。结合这一特征和在本文观察 的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 , 作者认为枕圆枕在山顶洞人的表现较现代中国人为显著。 315 眶上结构 本文观察研究的眶上结构是指眼眶上缘的骨质隆起。在化石人类 , 尤其是直立人 , 眶 上缘及其上方骨质明显隆起 , 形成眉脊或眶上圆枕。在现代人眶上缘的骨质隆起明显减 弱 , 表现为被称为眉弓的隆起。但这一特征的表现特点在不同地区和人群存在较大的变 1 期 刘 武等 :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 13 ·
32 人类学学报 卷 异。本文参照Lahr的标准,将眶上结构分为4级。1级为眶上缘平坦光滑,无明显可见 的隆起;4级则眶上缘骨质隆起显著,形成了了眶上圆枕结构;2-3级为居中状态。但即 便4级的眶上结构也达不到直立人那样的程度,主要差别在于现代人眉弓的延伸范围一般 不会占据眶上缘的全程,左右眉弓在眉间区不连成一片。 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头骨眶上结构的主要表现特点是:虽然眉弓呈现不同程度的隆 起,但几乎全部标本眉弓不超过眶上缘内1/2,其中多数在1/3内。多数眉间区在前后方 向上平坦或略凹陷。在观察的161例头骨中,73.3%的标本无眉弓出现或表现程度微弱 其中1级和2级分别为38.5%和34.8%)。仅26.7%的标本眉弓显著,其中构成眶上圆 枕(4级)的仅为1.2% 眉弓在山顶洞101号头骨表现非常明显(图1.D),而102和103的眉弓较弱。101号 头骨的眉弓存在于双侧眶上缘几乎全程,隆起非常显著。眉弓上方有浅沟,眉间区明显隆 起。眉弓在山顶洞102和103号头骨的表现特点比较相似,眉弓隆起非常弱,仅在双侧眶 上缘内侧略微隆起,无明显眉弓上沟。眉弓表现在10:与102及103之间的差别也许反映 了性别差异。但眉间区的形态在102和103有所不同。在102号头骨,眉间区隆起显著 而在103号头骨,眉间区平坦。因此,这个特征在101号的表现较现代中国人为明显,在 102和103号则与现代人接近。 3.6眼眶形态 长期以来,有关学者研究眼眶形态的侧重点及采用的标准不尽一致。多数研究关注眼 眶的总体形态,将眼眶形态作为一个单独的性状,分为方形、长方形及圆形。也有人将眼 眶形态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作为一个组合性状或若干独立性状。如眶缘的走向、眶缘锐 利圆钝程度及眶缘相交处的形态等。考虑到这样的方法和思路在以往国内研究中尚未有人 使用,本文参照Iahr的标准,分别观察了眼眶上缘(额骨部分)、外上·外侧缘(额骨 与颧骨相交部分)和下缘(颧骨部分)走向及形态,将其作为一个组合特征。这个方法将 眼眶上缘、上-侧缘及下缘的走向及形态各分为4种类型(图3) 眶上一侧缘 2级C --.45 图3眶缘走向的分级 Scoring of orbital shape through the relative inclination of the superior, later and inferior orbital elements 按照这个标准,本文对117例现代人眼眶形态的观察发现多数标本眼眶上缘呈轻微的 内高外低走向(65.0%,2级),其余的标本眼眶上缘呈水平(19.7%,1级)和明显内高 外低走向(3级,15.4%),未发现有标本眼眶上缘呈现内低外高走向(4级)。上-侧缘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异。本文参照 Lahr 的标准[2 ] , 将眶上结构分为 4 级。1 级为眶上缘平坦光滑 , 无明显可见 的隆起 ; 4 级则眶上缘骨质隆起显著 , 形成了了眶上圆枕结构 ; 2 —3 级为居中状态。但即 便 4 级的眶上结构也达不到直立人那样的程度 , 主要差别在于现代人眉弓的延伸范围一般 不会占据眶上缘的全程 , 左右眉弓在眉间区不连成一片。 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头骨眶上结构的主要表现特点是 : 虽然眉弓呈现不同程度的隆 起 , 但几乎全部标本眉弓不超过眶上缘内 1Π2 , 其中多数在 1Π3 内。多数眉间区在前后方 向上平坦或略凹陷。在观察的 161 例头骨中 , 7313 %的标本无眉弓出现或表现程度微弱 (其中 1 级和 2 级分别为 3815 %和 3418 %) 。仅 2617 %的标本眉弓显著 , 其中构成眶上圆 枕 (4 级) 的仅为 112 %。 眉弓在山顶洞 101 号头骨表现非常明显 (图 11D) , 而 102 和 103 的眉弓较弱。101 号 头骨的眉弓存在于双侧眶上缘几乎全程 , 隆起非常显著。眉弓上方有浅沟 , 眉间区明显隆 起。眉弓在山顶洞 102 和 103 号头骨的表现特点比较相似 , 眉弓隆起非常弱 , 仅在双侧眶 上缘内侧略微隆起 , 无明显眉弓上沟。眉弓表现在 101 与 102 及 103 之间的差别也许反映 了性别差异。但眉间区的形态在 102 和 103 有所不同。在 102 号头骨 , 眉间区隆起显著 , 而在 103 号头骨 , 眉间区平坦。因此 , 这个特征在 101 号的表现较现代中国人为明显 , 在 102 和 103 号则与现代人接近。 316 眼眶形态 长期以来 , 有关学者研究眼眶形态的侧重点及采用的标准不尽一致。多数研究关注眼 眶的总体形态 , 将眼眶形态作为一个单独的性状 , 分为方形、长方形及圆形。也有人将眼 眶形态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 , 作为一个组合性状或若干独立性状。如眶缘的走向、眶缘锐 利圆钝程度及眶缘相交处的形态等。考虑到这样的方法和思路在以往国内研究中尚未有人 使用 , 本文参照 Lahr 的标准[2 ] , 分别观察了眼眶上缘 (额骨部分) 、外上 - 外侧缘 (额骨 与颧骨相交部分) 和下缘 (颧骨部分) 走向及形态 , 将其作为一个组合特征。这个方法将 眼眶上缘、上 - 侧缘及下缘的走向及形态各分为 4 种类型 (图 3) 。 图 3 眶缘走向的分级 Scoring of orbital shape through the relative inclination of the superior , later and inferior orbital elements 按照这个标准 , 本文对 117 例现代人眼眶形态的观察发现多数标本眼眶上缘呈轻微的 内高外低走向 (6510 % , 2 级) , 其余的标本眼眶上缘呈水平 (1917 % , 1 级) 和明显内高 外低走向 (3 级 , 1514 %) , 未发现有标本眼眶上缘呈现内低外高走向 (4 级) 。上 - 侧缘 · 23 · 人 类 学 学 报 25 卷
1期 刘武等: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33 主要描述眼眶外上角的形态。本文观察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6.6%)的现代中国人眼眶外 上角呈浅弧形(2级)。眼眶下缘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多数呈轻微和显著的内高外低 走向(2-3级,分别为44.4%和46.2%),眶下缘呈水平走向标本仅占94%。与眶上缘 样,未发现有眶下缘呈内低外高走向。 山顶洞人101号头骨双侧眶上缘和眶下缘均呈轻微的内高外低走向(图1.D),相当 于Lahr标准的2级。但眼眶外上角的形态在101头骨的左右侧不同。左侧眼眶外上角呈锐 角状,相当Lahr标准的4级,而右侧呈弧形,相当于Lahr标准的2级。102号头骨双侧眶 上缘均大致呈水平走向,相当于Lahr标准的1级。双侧眶下缘均呈轻微的内高外低走向, 外上角呈弧形,均相当于Lahr标准的2级。103号头骨双侧眼眶上缘和下缘均呈水平走 向,外上角呈弧形,分别相当于Lahr标准的1级和2级 本文除进行了以上眶缘走向观察外,也按传统方法观察了眼眶的形态。观察的现代人 标本中,长方形眼眶占多数。3件山顶洞头骨的眼眶大致均呈扁长方形(图1.D)。由于 山顶洞102和103号眼眶上下缘均呈水平走向,而眼眶上下缘呈水平走向的出现率在现代 人并不高,因而眼眶形态在山顶洞人较现代人似乎更为扁方。 3.7眼眶外下缘圆钝 眼眶外下缘可呈现锐利到圆钝的不同表现。本文参照Lahr的标准以,将眼眶外下缘 分为锐利、略圆钝及明显圆钝3个级别(图4)。在观察的131例现代人头骨中,80.2%的 标本眼眶外下缘略圆钝,16.8%的标本眼眶外下缘锐利,而眼眶外下缘非常圆钝的标本仅 为3.1%。3件山顶洞头骨的眼眶外下缘均为略圆钝。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与多数现代中 国人表现相同 图4眼眶外下缘形态 The rounding of the inferolateral orbital margins 38鼻额·额颌缝走向与形态 这一特征最初由魏敦瑞描述。他根据对保存有完整鼻缝的周口店直立人3号、10 号及保存有部分鼻额缝的2号、11号和12号头骨的观察发现,这些头骨的鼻额缝与额颌 缝大致构成一个连续水平走向。近20年来,这个特征被有关学者作为论证支持东亚地区 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形态特征之一。刘武等在对比中国与非洲近代-现代人类头骨特征时注 意到额鼻缝等高于额颌缝在中国人仅为4.2%。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指出魏敦瑞对这 特征的定义不够准确,标准不易掌握。一些学者探索使用新的方法来观察这个特征。如 Lahr采用测量鼻根点水平延长线在眶缘交点与额颌缝眶缘点之间距离来确定两缝是否呈 水平走向。随着两缝接近水平,上述两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如果两缝呈完全水平走 20190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主要描述眼眶外上角的形态。本文观察结果显示绝大多数 (9616 %) 的现代中国人眼眶外 上角呈浅弧形 (2 级) 。眼眶下缘在本文观察的现代中国人多数呈轻微和显著的内高外低 走向 (2 —3 级 , 分别为 4414 %和 4612 %) , 眶下缘呈水平走向标本仅占 914 %。与眶上缘 一样 , 未发现有眶下缘呈内低外高走向。 山顶洞人 101 号头骨双侧眶上缘和眶下缘均呈轻微的内高外低走向 (图 11D) , 相当 于Lahr 标准的 2 级。但眼眶外上角的形态在 101 头骨的左右侧不同。左侧眼眶外上角呈锐 角状 , 相当Lahr 标准的 4 级 , 而右侧呈弧形 , 相当于Lahr 标准的 2 级。102 号头骨双侧眶 上缘均大致呈水平走向 , 相当于 Lahr 标准的 1 级。双侧眶下缘均呈轻微的内高外低走向 , 外上角呈弧形 , 均相当于 Lahr 标准的 2 级。103 号头骨双侧眼眶上缘和下缘均呈水平走 向 , 外上角呈弧形 , 分别相当于 Lahr 标准的 1 级和 2 级。 本文除进行了以上眶缘走向观察外 , 也按传统方法观察了眼眶的形态。观察的现代人 标本中 , 长方形眼眶占多数。3 件山顶洞头骨的眼眶大致均呈扁长方形 (图 1. D) 。由于 山顶洞 102 和 103 号眼眶上下缘均呈水平走向 , 而眼眶上下缘呈水平走向的出现率在现代 人并不高 , 因而眼眶形态在山顶洞人较现代人似乎更为扁方。 317 眼眶外下缘圆钝 眼眶外下缘可呈现锐利到圆钝的不同表现。本文参照 Lahr 的标准[2 ] , 将眼眶外下缘 分为锐利、略圆钝及明显圆钝 3 个级别 (图 4) 。在观察的 131 例现代人头骨中 , 8012 %的 标本眼眶外下缘略圆钝 , 1618 %的标本眼眶外下缘锐利 , 而眼眶外下缘非常圆钝的标本仅 为 311 %。3 件山顶洞头骨的眼眶外下缘均为略圆钝。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与多数现代中 国人表现相同。 图 4 眼眶外下缘形态 The rounding of the infero2lateral orbital margins 318 鼻额 - 额颌缝走向与形态 这一特征最初由魏敦瑞描述[19 ] 。他根据对保存有完整鼻缝的周口店直立人 3 号、10 号及保存有部分鼻额缝的 2 号、11 号和 12 号头骨的观察发现 , 这些头骨的鼻额缝与额颌 缝大致构成一个连续水平走向。近 20 年来 , 这个特征被有关学者作为论证支持东亚地区 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形态特征之一。刘武等在对比中国与非洲近代 - 现代人类头骨特征时注 意到额鼻缝等高于额颌缝在中国人仅为 412 %[18 ] 。近年来 , 不断有学者指出魏敦瑞对这一 特征的定义不够准确 , 标准不易掌握。一些学者探索使用新的方法来观察这个特征。如 Lahr[2 ]采用测量鼻根点水平延长线在眶缘交点与额颌缝眶缘点之间距离来确定两缝是否呈 水平走向。随着两缝接近水平 , 上述两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如果两缝呈完全水平走 1 期 刘 武等 :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 33 ·
·34 人类学学报 卷 向,距离应该为零。本文也尝试了这一方法。但发现这个方法主要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 颅骨大小的因素。此外,我们还发现鼻额缝和额颌缝的走向与形态很不规则,存在不同的 表现形式。仅仅测量上述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准确反映两缝的走向及彼此之 间的关系。在本文观察的标本中,鼻额缝均高于额颌缝。两线相交、走向方式有弧形、斜 线、直线、阶梯4种情况。其中直线相交相当于魏敦瑞定义的水平走向。有些标本鼻额缝 与额颌缝相交方式在左右侧不一致。因此本文将鼻额-额颌缝走向与形态分为直线相交、 斜线相交、弧形相交、阶梯状相交、左右侧相交不一致5种类型(图5)。在观察的123例 标本中,鼻额缝与额颌缝呈阶梯与弧形相交居多,分别为43.1%和27.6%。其次是左右 相交方式不一致(9.5%。而呈水平直线状及斜线状相交的标本极少,仅为5.7%和 4.1%。这一观察结果说明两缝呈水平走向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特征。 山顶洞101号头骨鼻额缝与额颌缝均弧形向上,两者呈弧形过渡。102号头骨左侧鼻 额缝额与额颌缝呈弧形过渡,右侧缝不清楚,似乎为梯形过渡。103号头骨左侧鼻额缝与 额颌缝呈水平走向,右侧缝不清楚,似乎为梯形过渡,与现代中国人之间似无差别。 直线相交 斜线相交 弧形相交 梯形相交 左右相交不一致 图5鼻额缝与额颌缝走向的不同表现形式 The diferent patterns of the course of frontonasal and frontomaxillary sutures 39鼻梁冠状隆起 本文观察的鼻梁部形态变异包括两个部分:(1)两侧鼻骨构成的曲度或角度;(2)鼻 骨与额骨相交构成的曲度或角度。魏敦瑞将这两方面的表现看作鼻梁部冠状和矢状两个方 向的轮廓特征。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研究,将鼻梁部形态分为鼻梁冠状隆起与眉间 及鼻根点侧面观两个特征,将鼻梁冠状隆起分为4级(图6):1级,两侧鼻骨呈平滑相 交;2级,鼻骨略隆起;3级,鼻骨隆起明显,形成界限清晰的曲度;4级,鼻骨形成锐 利的角度,像是“被捏起的鼻子”( pinched ose) 在观察的112例现代人头骨中,1-4级的出现率分别为18.8%、50.9%23.2%和 7.1%。以2级鼻骨略隆起类型居多。山顶洞101号头骨鼻骨隆起非常显著,两侧鼻骨锐角 相交(图1.D、E),相当于Lahr标准的4级。102和103号头骨鼻梁隆起也较明显,相当 于3级。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差别明显,山顶洞标本鼻骨冠状隆起更为显 者 310眉间及鼻根点侧面观 如前述,这个特征记录鼻骨与额骨相交的形态表现。这个特征的表现除与鼻根点凹陷 程度有关外,还与眉间点的隆起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对这一特征分级要同时考虑眉间区的 隆起及鼻根部凹陷在矢状方向形成的曲度或角度的程度。本文参照Lahr的标准将这一特 征的表现分为4级(图⑦):1级,鼻根和眉间均较平坦,或呈轻微凹陷,两点近乎在同一平 面上;2级,轻度眉间区隆起及鼻根点凹陷,两者呈弧形相交;3级,眉间区显著隆起,鼻根区 20190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向 , 距离应该为零。本文也尝试了这一方法。但发现这个方法主要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 颅骨大小的因素。此外 , 我们还发现鼻额缝和额颌缝的走向与形态很不规则 , 存在不同的 表现形式。仅仅测量上述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准确反映两缝的走向及彼此之 间的关系。在本文观察的标本中 , 鼻额缝均高于额颌缝。两线相交、走向方式有弧形、斜 线、直线、阶梯 4 种情况。其中直线相交相当于魏敦瑞定义的水平走向。有些标本鼻额缝 与额颌缝相交方式在左右侧不一致。因此本文将鼻额 - 额颌缝走向与形态分为直线相交、 斜线相交、弧形相交、阶梯状相交、左右侧相交不一致 5 种类型 (图 5) 。在观察的 123 例 标本中 , 鼻额缝与额颌缝呈阶梯与弧形相交居多 , 分别为 4311 %和 2716 %。其次是左右 相交方式不一致 (915 %) 。而呈水平直线状及斜线状相交的标本极少 , 仅为 517 %和 411 %。这一观察结果说明两缝呈水平走向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特征。 山顶洞 101 号头骨鼻额缝与额颌缝均弧形向上 , 两者呈弧形过渡。102 号头骨左侧鼻 额缝额与额颌缝呈弧形过渡 , 右侧缝不清楚 , 似乎为梯形过渡。103 号头骨左侧鼻额缝与 额颌缝呈水平走向 , 右侧缝不清楚 , 似乎为梯形过渡 , 与现代中国人之间似无差别。 图 5 鼻额缝与额颌缝走向的不同表现形式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the course of frontonasal and frontomaxillary sutures 319 鼻梁冠状隆起 本文观察的鼻梁部形态变异包括两个部分 : (1) 两侧鼻骨构成的曲度或角度 ; (2) 鼻 骨与额骨相交构成的曲度或角度。魏敦瑞将这两方面的表现看作鼻梁部冠状和矢状两个方 向的轮廓特征[19 ] 。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研究[2 ] , 将鼻梁部形态分为鼻梁冠状隆起与眉间 及鼻根点侧面观两个特征 , 将鼻梁冠状隆起分为 4 级 (图 6) : 1 级 , 两侧鼻骨呈平滑相 交 ; 2 级 , 鼻骨略隆起 ; 3 级 , 鼻骨隆起明显 , 形成界限清晰的曲度 ; 4 级 , 鼻骨形成锐 利的角度 , 像是“被捏起的鼻子”(pinched nose) 。 在观察的 112 例现代人头骨中 , 1 —4 级的出现率分别为 1818 %、5019 %、2312 %和 711 %。以 2 级鼻骨略隆起类型居多。山顶洞 101 号头骨鼻骨隆起非常显著 , 两侧鼻骨锐角 相交 (图 11D、E) , 相当于 Lahr 标准的 4 级。102 和 103 号头骨鼻梁隆起也较明显 , 相当 于 3 级。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差别明显 , 山顶洞标本鼻骨冠状隆起更为显 著。 3110 眉间及鼻根点侧面观 如前述 , 这个特征记录鼻骨与额骨相交的形态表现。这个特征的表现除与鼻根点凹陷 程度有关外 , 还与眉间点的隆起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对这一特征分级要同时考虑眉间区的 隆起及鼻根部凹陷在矢状方向形成的曲度或角度的程度。本文参照 Lahr 的标准[2 ]将这一特 征的表现分为 4 级 (图 7) : 1 级 , 鼻根和眉间均较平坦 , 或呈轻微凹陷 , 两点近乎在同一平 面上 ;2级 ,轻度眉间区隆起及鼻根点凹陷 ,两者呈弧形相交 ;3级 ,眉间区显著隆起 ,鼻根区 · 43 · 人 类 学 学 报 25 卷
1期 刘武等: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图6鼻梁轮廓 Profile of nasal saddle and nasal roof FKTTAWV OUK 图7眉间及鼻根点侧面观 Profile of the infraglabellar orth 呈较深而宽的角状;4级,眉间区隆起非常显著,鼻根区呈深而狭窄的角状 本文对这一特征在现代中国人头骨的出现和表现情况的观察显示,鼻根和眉间区平坦 级)的标本占绝大多数,而眉间显著隆起,鼻根深度凹陷的标本极少。在观察的123 例头骨中,1-4级的出现率分别为71.5%、24.4%、4.1%和0.0%。 山顶洞101号头骨鼻根点凹陷及眉间区隆起均很显著(图1.E),鼻根区呈角状下 凹,相当于上述标准的3级。102号头骨眉间区隆起显著,鼻根凹陷较101号头骨略轻 呈弧形下凹,相当于2级。103号头骨鼻根点下凹及眉间区隆起均显著,接近101号头骨 的程度,鼻根区呈明显的角状凹陷,可归入3级。这个特征与鼻梁冠状隆起相似,在山顶 洞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差别显著,在现代人较平坦,而在山顶洞人鼻根点凹陷及眉间区隆起 均很显著。 3.11颧上颌结节 颧上颌结节是指出现在眶下缘与颧骨下端游离缘之间的颧骨表面中间位置的骨质隆 起。按其表现程度分为4级(图8)。1级:颧骨表面平滑;2级:颧骨表面出现细小结节 3级:颧骨表面的结节明显并开始呈水平方向向两侧延伸;4级:结节非常显著,几乎占 据整个颧骨表面,呈水平方向分布。 在本文观察的117例现代中国人头骨中,绝大多数标本颧骨表面平滑或仅出现有微弱 的隆起,相当于上述标准的1-2级,出现率分别为68.4%和21.4%。而隆起显著的3 级的出现率仅为9.4%和0.9%。 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101号头骨左右侧颧骨表面均存在。在左侧颧骨表面,颧上颌结 节呈显著的宽条带状隆起,水平走向,占据了颧骨表面大部分,相当于3级(图1.F)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r
图 6 鼻梁轮廓 Profile of nasal saddle and nasal roof 图 7 眉间及鼻根点侧面观 Profile of the infraglabellar north 呈较深而宽的角状 ; 4 级 , 眉间区隆起非常显著 , 鼻根区呈深而狭窄的角状。 本文对这一特征在现代中国人头骨的出现和表现情况的观察显示 , 鼻根和眉间区平坦 (1 级) 的标本占绝大多数 , 而眉间显著隆起 , 鼻根深度凹陷的标本极少。在观察的 123 例头骨中 , 1 —4 级的出现率分别为 7115 %、2414 %、411 %和 010 %。 山顶洞 101 号头骨鼻根点凹陷及眉间区隆起均很显著 (图 1. E) , 鼻根区呈角状下 凹 , 相当于上述标准的 3 级。102 号头骨眉间区隆起显著 , 鼻根凹陷较 101 号头骨略轻 , 呈弧形下凹 , 相当于 2 级。103 号头骨鼻根点下凹及眉间区隆起均显著 , 接近 101 号头骨 的程度 , 鼻根区呈明显的角状凹陷 , 可归入 3 级。这个特征与鼻梁冠状隆起相似 , 在山顶 洞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差别显著 , 在现代人较平坦 , 而在山顶洞人鼻根点凹陷及眉间区隆起 均很显著。 3111 颧上颌结节 颧上颌结节是指出现在眶下缘与颧骨下端游离缘之间的颧骨表面中间位置的骨质隆 起。按其表现程度分为 4 级 (图 8) 。1 级 : 颧骨表面平滑 ; 2 级 : 颧骨表面出现细小结节 ; 3 级 : 颧骨表面的结节明显并开始呈水平方向向两侧延伸 ; 4 级 : 结节非常显著 , 几乎占 据整个颧骨表面 , 呈水平方向分布。 在本文观察的 117 例现代中国人头骨中 , 绝大多数标本颧骨表面平滑或仅出现有微弱 的隆起 , 相当于上述标准的 1 —2 级 , 出现率分别为 6814 %和 2114 %。而隆起显著的 3 —4 级的出现率仅为 914 %和 019 %。 这一特征在山顶洞人 101 号头骨左右侧颧骨表面均存在。在左侧颧骨表面 , 颧上颌结 节呈显著的宽条带状隆起 , 水平走向 , 占据了颧骨表面大部分 , 相当于 3 级 (图 1. F) 。 1 期 刘 武等 :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 ·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