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第1期 人类学学报 VoL 15.No 1996年2月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Feb..1996 8书刊评介《牙齿人类学进展》评介 Aarc A Kelley and Clark Spencer L arcen editors Advances in Dent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Wiley-Liss, 1991 pp. 1389. s 96.00) 刘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元京100044 牙齿是人体最为回的部分。在人类化石甲为数最多。是古人学的重要研究材料。人 类牙齿待征的硏究在探紫人关起源与演化方面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不同时期人类牙齿 形态与测量特征、生长发育状况、牙齿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揭示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营养与健康情况及各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体质人类学的 个分支领域:牙齿人类学( Dental Anthropology)也就随之产生。1963年,英国自然历 史博物馆的人类学家 Brothwell编辑出版了牙齿人类学的专著《牙齿人类学》( Dental Anthropology)。在此后的年代里,牙齿人类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为纪念这 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学术著作出版25周年,在美国密苏里州 Kansas城举行的美国体质人 类学和牙齿人类学会年会期间,本书编者之一 Kelley组织了题为“牙齿人类学的进展 ( Horizon of Dental Anthropology)"的学术讨论会。会后本书的编者根据讨论会上发表的 论文,又邀请了多位有关的专家撰稿而形成了这一反映近年在牙齿人类学研究方面新进展 的文集 本书一共有20章,除第一章是编者为介绍本书而写的引言,第二章为 Dahlberg撰 写的牙齿人类学历史外,全书包括18篇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用 章的篇幅详细介绍了 Turner等建立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第二 部分包括四章内容,重点讨论了人类牙齿大小的演化规律及其机制。第三部分的两篇文章 介绍并评价了判定牙齿年龄的一些方法。第四部分由六篇论文组成,分别论述了人类牙齿 及牙周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表现特点及其诊断标准。第五部分包括最后五章内容,分别 介绍了牙齿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颅面及下颌关节咬合的变异畸形、牙齿人工变形以及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牙齿微磨耗的研究 编者在引言中指出本书目的之一是展示当前牙齿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新的领域和进 展。本文作者认为这本文集最具特色并向读者提供了牙齿人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部分主 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牙齿形态特征分类系统 多年来大多数牙齿形态特征没有为学术界一致公认的定义标准,人类学家在观察研 收稿日期:199501-17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r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类学学报 究时釆用各自认可的标准,结果使得相互间数据对比分析极为困难。50年代,美国芝加 哥大学的 Dahlberg曾建立了部分牙齿形态特征等级标准和参考牙模。60年代,埴原和郎 建立了一套乳牙形态特征分类标准和参考牙模。 Turner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推出了 这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形态特征分类系统(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ental Anthro pology System,简称ASU系统)。这一标准一共定义了近40个牙齿形态特征。此外,还 包括牙齿磨耗、牙齿疾病、牙齿缺失以及拔牙和牙齿修饰等特征。 Turner等建立这一牙 齿形态特征分类标准的出发点是使观察者冲破以往“有”或“无”二级分类的束缚,设计出代 表牙齿形态特征最大和最小表现程度及其两者之间不同表现等级的标准和牙模。这样使得 不同观察者对同一形态特征的观察可以得到近于相同的结果,同盯也使初学者易于学习掌 握。 Turner等认为:为充分体现牙齿形态特征表现程度的差异并最大限度地获取牙齿形 态特征为我们提供的信怠,将人类牙齿形态标征别分为510级最为理想。因此,ASU 系统中大多数牙齿形态特征的等级划分在这范围内.如上颌铲形门齿分为06级。这 系统的另一优点在于大多数牙齿形态特征等级划分标准都配有标准牙模。此外,还有设 计好的统一表格。多年来, Turner采用这一标准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人类群体牙齿形 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同时也证实该标准选取的牙齿形态特征 在人类学研究中大多易于观察并且种族和群体之间差异较大。他根据对包括安阳殷墟在内 的亚洲地区人类群体牙齿形态特征的研究,提出亚洲地区人类群体具有巽他型牙齿 ( Sundadonty)和中国型牙齿( Sinodonty)两种牙齿形态特征类型并就此论证了亚洲地 区现代人的起源模式。本文作者曾于1991-1992年在 Turner的实验室进修,系统地学习 了这一标准的使用.在过去的一年中,本文评论者在对我国几个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形态 特征的观察研究中使用了这一标准,效果较为满意。可以预计,这一标准在未来的牙齿人 类学研究中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2人类牙齿大小的演化与变异及其机制 本书较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关于人类牙齿大小演化和变异的讨论。这一部分包括四篇 论文。 Brace等人通过计算牙齿面积探讨了人类牙齿大小的性别二态、牙齿大小与躯体大 小的关系及牙齿大小的地区性分布。作者着重讨论了牙齿缩小的时代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认为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期间人类牙齿缩小与食物制作技术密切相关,而非由于食物本身 改变所致。他们指出发生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的迅速缩小大大早于有迹象表明人类食物 结构出现有任何变化。 Brace等提出导致这一时期人类牙齿缩小最重要的因素是食物制作 技术的改变,如使用“地炉( earth oven)”技术用于食物烹饪,使得咀嚼的压力大为减 轻。而在此之后人类牙齿的缩小是“可能基因突变效应( Proba ble mutation effect- PME)”的结果。根据PME学说,自然选择的作用趋向于保持人类牙齿大小于其原有尺 寸,而大多数基因突变作用最可能的结果是使得选择作用减弱,牙齿缩小。通常,在选择 作用的控制下,随机突变受到抑制。然而,如果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作用减弱或停顿,则不 能消除再发的随机突变,结果是牙齿难以保持其原有的大小而开始缩小。更新世末期以后 陶器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加速了牙齿缩小的速率。作为支持上述解释人类牙齿缩小机制的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r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期 刘武等:《牙齿人类学进展》评介 佐证, Brace的测量计算数据显示现生人类牙齿缩小程度最大者发生在人类分布区域的北 部,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居民是最早采用食物制作烹饪技术人类的后代。在这一区域内 牙齿缩小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使用陶器时间最长的地区。在澳州,食物制作技术的落后显 然是造成土著人牙齿硕大的首要原因。笔者认为 Brace等对更新世晚期以来人类牙齿缩小 机制的解释冲出了以往食物结构改变造成的选择作用的框架,有其独特性。但对此种学说 的认可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在这一部分的另一篇论文中, Calcagno和 Gibson对 Brace等人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 看法。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牙齿大小的变化以前部牙齿和后部牙齿缩小和增大交替出 现为特征。从南方古猿阿法种到粗壮南猿,后牙增大,而前牙稍变小;从早期人属到尼人 则相反,后牙变小,前牙变大。作者认为Brce的!ME学说忽视了较大的牙齿不能适于 缩小的颌骨所造成的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后这一事实。此外,PME学说只限于解 释旧石器代晚期以来人类牙齿减小的机制,而未能考虑到牙齿缩小是贯穿于过去400万 年人类进化全过程的现象,并且在其间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牙齿有不尽一致的影响。就 此,作者提出了“选择性妥协( Selective Compromise)"学说来解释过去400万年来人类牙 齿缩小的机制。这一学说认为所有人类牙齿大小都经历了选择的妥协。如研磨和碾碎坚硬 食物的需要不仅使得粗壮南猿选择了粗大的后牙,而且也由于前牙缩小的部分调整而形成 了牙齿的空隙。相反,对前牙需求的增加使得直立人和尼人门齿增大,而由于功能需求减 弱而使后牙缩小。在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食物制作技术的日趋复杂使得无论较大的前牙 和较大的后牙都丧失了优越性。选择作用促使全部牙齿都缩小以适合于不断缩小的颌骨 进人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选择作用可能又使臼齿缩小以抵御龋齿病变。作者同时也指出“选 择性妥协”学说尚缺乏更多的直接证据,是一种“试验性的( testable)”。笔者认为与 Brace 的PME相比,这种学说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纵览此书,牙齿人类学的许多方面在本书中都涉及。牙齿大小、牙齿疾病等在世界各 人类群体的数据在相应各章均有涉及。每一章还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书末还附有关键 词索引供读者查阅。有36位专家参加本书写作,其中包括 Dahlberg、 Brace、 Turner等 国际上较为著名的牙齿人类学家。当然,这本文集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内容的系统 性较差。其次,也是这本书的最大缺陷,就是此书未能反映出当前牙齿人类学研究最为关 键、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最为重要意义的一些研究领域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如在过去的十 几年里,美国学者 Turner对世界各人类群体,尤其是亚洲地区不同时期人类的牙齿形态 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提出亚洲地区人类具有巽他型牙齿( Sundadonty)和中国型 牙齿( Sinodonty)两种牙齿形态特征类型并由此代表着两个大的人类群体系统。据此 他进一步论证并提出了现代人起源于早期东南亚人类的“现代人起源的巽他型牙齿特征假 说( Sundadont hypothesis for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 origins)"。这一学说在人类学 界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令人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在本书中未能得到体现。 尽管如此,这本书对于牙齿人类学研究仍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对我国牙齿人类学的 深入开展无疑也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r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