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体质人类学_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及其人类演化理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225.0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18卷第3期 人类学学报 Vol 18.No. 3 1999年8月 ACTA ANTHRO KCA SNCA 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的 研究及其人类演化理论 吴汝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要 魏敦瑞对中国猿人(现为直立人北京亚种),化石作了详尽而深入的描述并指出了直立人的 典型特征。他正确地推测,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首先是直立姿势的采用,跟着是头骨的变 化,脑的扩张是头骨变化的动因。本世纪前半叶,魏敦瑞第一次用一个图将所有已知的人类化 石集合在一起,作系统排列的尝试,来表示整个人类的演化过程。他相信所有化石人类属于 个种,能够互相杂交,人类不是起源于一个地方,而是起源于几个地方。他反对南方古猿曾经 参与人类进化的说法,代之以认为人类进化的早先各期是巨人阶段,但是他的巨人理论迄今没 有化石的证据。关于现代人的起源,多地区起源说和非洲起源说目前正在激烈争论之中。 关键词魏敦瑞,中国猿人,人类起源 提起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便会想起魏敦瑞(F. Weiden re ich),因为主要的研究工作是 他做的,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在此我想对他的工作作一简单的回顾。 魏敦瑞是犹太人,1873年出生于德国,1899年毕业于医学院,之后在大学执教,1904 年升任解剖学教授,1921年在海德堡大学,1928年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大学(魏氏死后改 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志纪念) 他的早期论文大都是关于血液学方面的,同时也发表一些有关人类演化的文章。在30 年代左右,人类演化成为他的主要兴趣。1934年,他去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同年3月15 日步达生① B lack)逝世。他受聘继步达生之职,于1935年来华,研究周口店的化石。 其间他与在印尼工作的荷兰人孔尼华( G H. R. von Koen ig s ald)互相访问。日本侵华 战争爆发,周口店工作停顿,他于1941年4月离京去美,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根据 北京猿人第一手头骨化石模型继续研究北京猿人的头骨。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进行了细 致深入的形态比较研究,于1936-1943年间,发表了北京猿人下颌骨、颅内模、牙齿、肢 骨和头骨研究多种专著 W eiden re ich,1936a,1936b,1937,1938a,1938b,1939,194 1941,1943,1945,1946)阐述了猿人类型的典型特征。后入美国籍,1948年末逝世 北京猿人头骨前部中央有矢状脊,眼眶上有眶上脊,头骨后部有枕骨脊,他指出这种 收稿日期1999-05-28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l

第 18 卷 第 3 期 1999 年 8 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 CTA AN THRO POLO G ICA S IN ICA V o l118,N o13 A ug, 1999 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的 研究及其人类演化理论 吴汝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摘 要 魏敦瑞对中国猿人 (现为直立人北京亚种) , 化石作了详尽而深入的描述并指出了直立人的 典型特征。他正确地推测,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首先是直立姿势的采用, 跟着是头骨的变 化, 脑的扩张是头骨变化的动因。本世纪前半叶, 魏敦瑞第一次用一个图将所有已知的人类化 石集合在一起, 作系统排列的尝试, 来表示整个人类的演化过程。他相信所有化石人类属于一 个种, 能够互相杂交, 人类不是起源于一个地方, 而是起源于几个地方。他反对南方古猿曾经 参与人类进化的说法, 代之以认为人类进化的早先各期是巨人阶段, 但是他的巨人理论迄今没 有化石的证据。关于现代人的起源, 多地区起源说和非洲起源说目前正在激烈争论之中。 关键词 魏敦瑞, 中国猿人, 人类起源 收稿日期: 1999205228 提起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便会想起魏敦瑞 (F. W eiden reich) , 因为主要的研究工作是 他做的, 至今已半个多世纪, 在此我想对他的工作作一简单的回顾。 魏敦瑞是犹太人, 1873 年出生于德国, 1899 年毕业于医学院, 之后在大学执教, 1904 年升任解剖学教授, 1921 年在海德堡大学, 1928 年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大学 (魏氏死后改 以他的名字命名, 以志纪念)。 他的早期论文大都是关于血液学方面的, 同时也发表一些有关人类演化的文章。在 30 年代左右, 人类演化成为他的主要兴趣。1934 年, 他去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同年 3 月 15 日步达生 (D. B lack) 逝世。他受聘继步达生之职, 于 1935 年来华, 研究周口店的化石。 其间他与在印尼工作的荷兰人孔尼华 (G. H. R. von Koen igsw ald) 互相访问。日本侵华 战争爆发, 周口店工作停顿, 他于 1941 年 4 月离京去美, 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根据 北京猿人第一手头骨化石模型继续研究北京猿人的头骨。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进行了细 致深入的形态比较研究, 于 1936—1943 年间, 发表了北京猿人下颌骨、颅内模、牙齿、肢 骨和头骨研究多种专著 (W eiden reich, 1936a, 1936b, 1937, 1938a, 1938b, 1939, 1940, 1941, 1943, 1945, 1946) 阐述了猿人类型的典型特征。后入美国籍, 1948 年末逝世。 北京猿人头骨前部中央有矢状脊, 眼眶上有眶上脊, 头骨后部有枕骨脊, 他指出这种

·162· 人。类学。学。报 结构的形成并不和猿类一样是因为配合肌肉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是猿人化石的特征。眶上 脊粗壮,形成眶上圆枕,可高出15mm。头骨后部的枕骨比颅骨顶几乎厚一倍,形成枕骨圆 枕,是项肌的上界。枕骨圆枕沿头骨后部向前水平延伸,在两侧耳孔上方与乳突上脊相续, 更向前延到颧弓。眶上圆枕与颧弓、乳突上脊和枕骨圆枕大约在头骨中部,水平环绕头骨 周,成为加强头骨的保护性结构。在此加强结构线以下,有面骨、乳突和项肌保护头骨 的下半。在此线以上,颅顶有厚的骨壁及其外覆的肌肉提供保护。在颞窝处,骨壁较薄,则 有额外的肌肉保护。肌肉愈厚,骨壁愈薄,在直立人的整个系统中,这个加强系统没有明 显改变。颅顶的厚度也没有多大的变化。经由梭罗人( So lo m an)、尼安德特人到现代人逐 渐减缩崩解 他看到周口店发现的猕猴和狒狒的骨骼,除同科猴类现生种为大之外,在其他方面 并无不同。因此他认为从整体来说,在猿人尚完成头骨的变形和脑部的极度发达之前,猴 类和猿类已经完成它们的特化过稻。由于直立姿銬的采取和足部及四肢骨骼的相关变动,显 然是猿人头骨变形的先决条件,它们的完成必然在头骨的变动之前。对于头骨其他部分的 形态变化,他认为是脑扩张的结果。这个结论来自对化石的研究,也是他对多种资料参照 比较的结果。可见于一般的哺乳动物,而在犬类身上尤其明显,脑的大小和身体大小,以 及脸部大小和头骨表面结构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 allom etric relatons)。他发现了一个直接 相互关系:脑子愈大,脸部愈小,他认为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人类适应了直立姿势以后, 自然产生的直向进化 (orthogenesis)的趋势,而脑子则是这一切演化的控制因素。 他认为人类的发展中心一定不止一个,而是有好几个。他说如果有人问起究竟在地球 上的哪一个特殊地点,人类踏出了由猿至人的决定性一步,我们是完全无法回答,因为演 化的步骤并不是只有一步。任何人类曾经居住的地方,都是演化进行的场所。而且每一个 地方都可能是一般发展与特殊人种血统的中心。 关于南方古猿,他说,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南非化石类人猿要比我们目前所知的 任何现生的或化石类人猿更接近人类。但他认为它们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而是一群保留 了人类及其他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所具有的原始特征的特殊群体。其后向现代类人猿方向演 化,逐渐失去了这些原始特性。他始终不承认当时的其他学者就头骨和牙齿等方面的资料 所主张的南方古猿曾经参与人类演化的说法。在魏敦瑞的时代,东非还没有这类化石发现 46年,他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猿,巨人和人(Apes, G rants andm an)。他认为 整个更新世时期发现的人类化石都属于同一个种,同时他又认为在同一演化期内,不同地 区的人会有不同地区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其后同一地区的现代人身上表现出来,就是种族 特征。现今人类在一般特征上一致,而某些外形上不同的情形是由于化石人类早已在世界 上许多不同的地区开始分化发展,也许是因为当时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每一个地方同时以 同速度进行,而是在有些地方发展得快,有些地方发展得慢,因此所有已知化石人类在形 态上和年代上有所差异。他认为维达人( Veddas)和澳洲土著的演化就比白人慢,保留了 较多的猿类痕迹( sm ran stigm ata) 魏敦瑞用一个图表来表示整个人类的演化过程,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将所有已知的人类 化石集合在一起,作系统排列的尝试,他以水平线代表演化时期,从最早的到现代的人,共 分为10期。以垂直线代表地区演化,共分为4区,即澳大利亚区、蒙古区、非洲区和欧洲 区。各水平线与垂直线连成的方格之间都有对角线相连,表示是同一个种,可以互相交配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l

结构的形成并不和猿类一样是因为配合肌肉的发展而产生的, 而是猿人化石的特征。眶上 脊粗壮, 形成眶上圆枕, 可高出 15mm。头骨后部的枕骨比颅骨顶几乎厚一倍, 形成枕骨圆 枕, 是项肌的上界。枕骨圆枕沿头骨后部向前水平延伸, 在两侧耳孔上方与乳突上脊相续, 更向前延到颧弓。眶上圆枕与颧弓、乳突上脊和枕骨圆枕大约在头骨中部, 水平环绕头骨 一周, 成为加强头骨的保护性结构。在此加强结构线以下, 有面骨、乳突和项肌保护头骨 的下半。在此线以上, 颅顶有厚的骨壁及其外覆的肌肉提供保护。在颞窝处, 骨壁较薄, 则 有额外的肌肉保护。肌肉愈厚, 骨壁愈薄, 在直立人的整个系统中, 这个加强系统没有明 显改变。颅顶的厚度也没有多大的变化。经由梭罗人 (So lo m an)、尼安德特人到现代人逐 渐减缩崩解。 他看到周口店发现的猕猴和狒狒的骨骼, 除较同科猴类现生种为大之外, 在其他方面 并无不同。因此他认为从整体来说, 在猿人尚未完成头骨的变形和脑部的极度发达之前, 猴 类和猿类已经完成它们的特化过程。由于直立姿势的采取和足部及四肢骨骼的相关变动, 显 然是猿人头骨变形的先决条件, 它们的完成必然在头骨的变动之前。对于头骨其他部分的 形态变化, 他认为是脑扩张的结果。这个结论来自对化石的研究, 也是他对多种资料参照 比较的结果。可见于一般的哺乳动物, 而在犬类身上尤其明显, 脑的大小和身体大小, 以 及脸部大小和头骨表面结构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 (allom etric relation s)。他发现了一个直接 相互关系: 脑子愈大, 脸部愈小, 他认为所有这些变化, 都是在人类适应了直立姿势以后, 自然产生的直向进化 (o rthogenesis) 的趋势, 而脑子则是这一切演化的控制因素。 他认为人类的发展中心一定不止一个, 而是有好几个。他说如果有人问起究竟在地球 上的哪一个特殊地点, 人类踏出了由猿至人的决定性一步, 我们是完全无法回答, 因为演 化的步骤并不是只有一步。任何人类曾经居住的地方, 都是演化进行的场所。而且每一个 地方都可能是一般发展与特殊人种血统的中心。 关于南方古猿, 他说, 我们可以肯定的, 是这些南非化石类人猿要比我们目前所知的 任何现生的或化石类人猿更接近人类。但他认为它们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而是一群保留 了人类及其他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所具有的原始特征的特殊群体。其后向现代类人猿方向演 化, 逐渐失去了这些原始特性。他始终不承认当时的其他学者就头骨和牙齿等方面的资料 所主张的南方古猿曾经参与人类演化的说法。在魏敦瑞的时代, 东非还没有这类化石发现。 1946 年, 他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 猿, 巨人和人 (A pes, Gian ts and M an)。他认为 整个更新世时期发现的人类化石都属于同一个种, 同时他又认为在同一演化期内, 不同地 区的人会有不同地区的特征, 这些特征在其后同一地区的现代人身上表现出来, 就是种族 特征。现今人类在一般特征上一致, 而某些外形上不同的情形是由于化石人类早已在世界 上许多不同的地区开始分化发展, 也许是因为当时环境的影响, 并不是每一个地方同时以 同速度进行, 而是在有些地方发展得快, 有些地方发展得慢, 因此所有已知化石人类在形 态上和年代上有所差异。他认为维达人 (V eddas) 和澳洲土著的演化就比白人慢, 保留了 较多的猿类痕迹 (sim ian stigm ata)。 魏敦瑞用一个图表来表示整个人类的演化过程, 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将所有已知的人类 化石集合在一起, 作系统排列的尝试, 他以水平线代表演化时期, 从最早的到现代的人, 共 分为 10 期。以垂直线代表地区演化, 共分为 4 区, 即澳大利亚区、蒙古区、非洲区和欧洲 区。各水平线与垂直线连成的方格之间都有对角线相连, 表示是同一个种, 可以互相交配。 · 261 · 人 类 学 学 报 18 卷

吴汝康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及其人类演化理 163 他认为人类演化的早先各期,是巨人的系统,然后到爪哇猿人、梭罗人、瓦贾克人、最后 到澳洲土著,这是一个系统,其发展方向是单向的,与其他地区的演化无关。另一系统是 中国猿人,它的头骨显示一系列蒙古人种早期原始的特征,是蒙古人种的祖先,但他认为 在早期演化过程中,仍有混杂的可能,中国猿人的特征,也可能出现于现今其他人种身上。 巨人起源说,根据现有的资料是不能成立的。至于现代人的起源,目前多地区起源说 与单一地区起源说正在激烈争论之中 他在形态学方面的深入研究表现在:早在皮尔唐遗骨被证实为骗局之前,他早就认为 它是人的头骨和猿的下颌骨相结合的怪物 北京猿人长时期来被认为是开“食人之风”的始祖北京猿人有吃人风气的说法是魏 敦瑞首先提出的,他在1943年发表的《中国猿人头骨》专著中说,猿人“猎取他们自己的 亲族正像他猎取其他动物一样,也用对待动物的方式同样来对待他的受害者”。至于为什么 打开颅骨,魏敦瑞认为可能是一种礼俗,或者是为了取食脑子。由于魏敦瑞在古人类学界 的权威地位,他的这种论点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人从而认为北京猿人的化石,头骨较多, 头骨的原始性质明显,而肢骨很少,形态较为现代化,头骨代表原始的猿人,而肢骨代表 另一种较进步的人,猿人是较进步的人猎食的对象。 我们认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体质形态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首先是直立行走,四 肢向现代人的方向发展,而后是脑的扩大和头骨的发展,所以猿人头骨的形态落后于四肢 造成猿人的形态简单地来说,像是猿的头配着近似现代人的身躯。周口店猿人洞的化石并 不代表两种人,而只属于一种人,就是猿人 认为猿人有吃人风气的根据是:头骨的颅底部分破裂,是敲破取食脑子的。这种根据 也是不确定的。 头骨颅底部分的破裂可以是由于颅底结构的弱点而造成的。颅底有许多供神经和血管 通过的孔道,骨质厚薄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受压后易于破碎而解体。而头盖骨部分由于它 的穹窿形,厚薄较为一致,受外来压力而不易破碎,即使破碎,也是裂成较大而平扁的骨 片,比较容易被保存下来。面骨部分也比较脆弱,容易破碎,因而在人类化石中也常缺损 参考文献 Weidenreich F. 1936a The mand ibles of s inan throp us pek inensis: a com parative study. Pal Sin Ser D, Vol 7, Fasc Weidenreich F. 1936b Observatons on the fom and proportions of the endocran al casts of s inanthrp us pekinensis, other hom nis, and the great ap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an sie Pal Sin Ser D, Vol 7, Fasc 4: 1-50 W eidenreich F. 1937 The dentin on of s inanthrqp us pek inensis: a com parative odontography of the hom nis Pal Sin New SerD,1:1-180 Weidenreich F. 1938a The ram if iat on of the m iddle m en ngeal artery in fo ssil hom in is and its bear ing upon phy bgeneti roblems pal sin new ser d. No 3: 1-22 W eidenreich F. 1939 i lectures on S inanthrp us pek inensis and related Problem s Bull Geol Soc China, 19: 1-110 W eidenreich F. 1940 Some problem s dealing w ith ancient man Am A nthropoL, 421: 375-383 Weidenreich F. 1941. The extrem ity bones of s inanthrp us pekinensis Pal Sin New Ser D, 5: 1-150 W eidenreich F. 1943 The skull of s inan throp us pekinensis: a com parative study on a prm itive hom ind skull Pal Sin New SerD,10:1-484 W eidenreich F. 1945 Gant early man from Java and South China Anthropol Papers Am M us N at H ist, 40: 1--134 W eidenreich F. 1946 Apes, Gints, and Early M an Chicago: U 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

他认为人类演化的早先各期, 是巨人的系统, 然后到爪哇猿人、梭罗人、瓦贾克人、最后 到澳洲土著, 这是一个系统, 其发展方向是单向的, 与其他地区的演化无关。另一系统是 中国猿人, 它的头骨显示一系列蒙古人种早期原始的特征, 是蒙古人种的祖先, 但他认为 在早期演化过程中, 仍有混杂的可能, 中国猿人的特征, 也可能出现于现今其他人种身上。 巨人起源说, 根据现有的资料是不能成立的。至于现代人的起源, 目前多地区起源说 与单一地区起源说正在激烈争论之中。 他在形态学方面的深入研究表现在: 早在皮尔唐遗骨被证实为骗局之前, 他早就认为 它是人的头骨和猿的下颌骨相结合的 怪物 。 北京猿人长时期来被认为是开“食人之风”的始祖, 北京猿人有吃人风气的说法是魏 敦瑞首先提出的, 他在 1943 年发表的《中国猿人头骨》专著中说, 猿人“猎取他们自己的 亲族正像他猎取其他动物一样, 也用对待动物的方式同样来对待他的受害者”。至于为什么 打开颅骨, 魏敦瑞认为可能是一种礼俗, 或者是为了取食脑子。由于魏敦瑞在古人类学界 的权威地位, 他的这种论点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人从而认为北京猿人的化石, 头骨较多, 头骨的原始性质明显, 而肢骨很少, 形态较为现代化, 头骨代表原始的猿人, 而肢骨代表 另一种较进步的人, 猿人是较进步的人猎食的对象。 我们认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 体质形态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首先是直立行走, 四 肢向现代人的方向发展, 而后是脑的扩大和头骨的发展, 所以猿人头骨的形态落后于四肢, 造成猿人的形态简单地来说, 像是猿的头配着近似现代人的身躯。周口店猿人洞的化石并 不代表两种人, 而只属于一种人, 就是猿人。 认为猿人有吃人风气的根据是: 头骨的颅底部分破裂, 是敲破取食脑子的。这种根据 也是不确定的。 头骨颅底部分的破裂可以是由于颅底结构的弱点而造成的。颅底有许多供神经和血管 通过的孔道, 骨质厚薄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受压后易于破碎而解体。而头盖骨部分由于它 的穹窿形, 厚薄较为一致, 受外来压力而不易破碎, 即使破碎, 也是裂成较大而平扁的骨 片, 比较容易被保存下来。面骨部分也比较脆弱, 容易破碎, 因而在人类化石中也常缺损。 参 考 文 献 W eidenreich F. 1936a. T he m andibles of S inanth rop us p ek inensis: a comparative study. Pal Sin Ser D , V o l. 7, Fasc. 3: 1—162. W eidenreich F. 1936b. O bservations on the fo rm and p ropo rtions of the endocranial casts of S inanth rop us p ek inensis, o ther hom inids, and the great ap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ain size. Pal Sin Ser D , V o l. 7, Fasc. 4: 1—50. W eidenreich F. 1937. T he dentition of S inanth rop us p ek inensis: a comparative odontography of the hom inids. Pal Sin N ew Ser D , 1: 1—180. W eidenreich F. 1938a. T he ram ification of the m iddle m eningeal artery in fo ssil hom inids and its bearing upon phylogenetic p roblem s. Pal Sin N ew Ser D , N o. 3: 1—22. W eidenreich F. 1938b. D iscovery of the fem ur and hum erus of S inanth rop us p ek inensis. N ature, 141: 614—617. W eidenreich F. 1939. Six lectures on S inanth rop us p ek inensis and related P roblem s. Bull Geo l Soc Ch ina, 19: 1—110. W eidenreich F. 1940. Som e p roblem s dealing w ith ancient m an. Am A nth ropo l, 421: 375—383. W eidenreich F. 1941. T he extrem ity bones of S inanth rop us p ek inensis. Pal Sin N ew Ser D , 5: 1—150. W eidenreich F. 1943. T he skull of S inanth rop us p ek inensi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 p rim itive hom inid skull. Pal Sin N ew Ser D , 10: 1—484. W eidenreich F. 1945. Giant early m an from Java and South Ch ina. A nth ropo l Papers Am M us N at H ist, 40: 1—134. W eidenreich F. 1946. A pes, Giants, and Early M an. Ch icago: U niversity of Ch icago P ress. 3 期 吴汝康: 魏敦瑞对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及其人类演化理论 · 361 ·

164 人类学学 ONWEDENREICH SWORK OF SINAN THROPUS PEKINENSIS AND H IS THEOR IES OF HUMAN ORIGINS Wu Ruk (Institute d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 aleman thrgp ology, A caden ia S inica, B eij ing 100044) abstract Weidenreich m ade a detailed in-dep th descrption of the fo ssils of S inan thrope pek inensis (now H an o erectus pek inensis)and po in t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H an o erectus He rightly po stu lated that the adop ton of erect posture w as ach ieved first and the transfo m ation of skull fo llow ed B ra in en large ent w as the motive cause of the change of skull as illustrated by the d ifferent sizes of dogs Weidenreich w as the first m an in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present century attem p ting to co relate all hum an fossils yet found in the world w ith a chart He believed all fo ssil hum ans belong ing to one species and could in terbreed each o ther M an d id not originate from one p lace but several p laces He re jected the a ustra lop ithec ine fossils ther found in south A frica p lay ing any post in hum an evo lution and in stead suggested a giant as the first hum an period H is giant theo ry of orig in ofm an so far has no fo ssil evidence A s to the orig in of mo dern m an, the m ultiregional hypo thesis and the out of A frica one are now in hot debate Key words F. Weidenreich, S inan thrp us pekinensis, Hum an origins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ON W E ID ENRE ICHπSWORK OF S INAN TH RO PUS P E K IN EN S IS AND H IS THEOR IES OF HUM AN OR IGINS W u Ruka ng (Institu te of V ertebrate P aleontology and P aleoanth rop ology , A cad em ia S inica, B eij ing 100044) Abstract W eiden reich m ade a detailed in2dep th descrip tion of the fo ssils of S inan th rop us p ek inensis (now H om o erectus p ek inensis) and po in ted ou t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 res of H om o erectus. H e righ tly po stu lated that the adop tion of erect po stu re w as ach ieved first and the tran sfo rm ation of sku ll fo llow ed. B rain en largem en t w as the m o tive cau se of the change of sku ll as illu strated by the differen t sizes of dogs. W eiden reich w as the first m an in h isto 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p resen t cen tu ry attem p ting to co rrelate all hum an fo ssils yet found in the w o rld w ith a chart. H e believed all fo ssil hum an s belonging to one species and cou ld in terb reed each o ther. M an did no t o riginate from one p lace bu t several p laces. H e rejected the A u stralop ithecine fo ssils then found in sou th A frica p laying any po st in hum an evo lu tion and in stead suggested a gian t phase as the first hum an period. H is gian t theo ry of o rigin of m an so far has no fo ssil evidence. A s to the o rigin of m o2 dern m an, the M u ltiregional hypo thesis and the O u t of A frica one are now in ho t debate. Key words F. W eiden reich, S inan th rop us p ek inensis, H um an o rigin s · 461 · 人 类 学 学 报 18 卷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