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5期 第四纪研究 Vol 26. No 5 2006年9月 QUA TERNARY SC IENCES ep tam ber, 2006 文章编号1001·7410(2006)05·702-08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吴新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摘要关于现代人起源主要有两种学说:多地区进化说和近期出自非洲说。文章介绍了中国人类进化的假说 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枃成这个假说的基础的中国资料为多地区进化说提供实证。其直接证据来自人类化石,包 括中国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学上的镶嵌,中国化石中有表现西方基因的形态 学证据。另外,本文还简略介绍了用DNA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目前达到的结论,并从体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 古学、古环境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诸方面的资料对这个结论进行检验。 主题词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化说中国 中图分类号Q9811 文献标识码A 关于现代人的起源主要有两派学说:多地区进种之间的中间环节,山顶洞人化石时代为更新世晚 化说和近期出自非洲说(又称取代说或夏娃说)。期之后段,与中国猿人之间有大段空缺;2)以后有 后者主张各地区的现代人都起源于大约15~20万其他学者研究提出,魏敦瑞列举的共同特征中有 年前出现于非洲的,与古老人类属于不同物种的一些不能成立,如额中缝不是蒙古人种特征,上颌和下 种新人类—解剖学上的智人或现代人,在大约10颌圆枕的形成与功能有关等;3)更加致命的是,如 万年前扩展到欧亚,完全地取代原来住在当地的古果4个地区的人群各自连续进化,按理差异应该越 人类。多地区进化学说主张东亚、欧洲、非洲和澳洲来越大,但是事实上现代各个地区人群之间的差异 的近代人的直接祖先是各该地区或附近的早期人比古代相应的地区差异小得多。魏敦瑞用“直生 类,在其进化过程中接受相邻地区的基因贡献,澳洲论解释这个现象,他提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 人的直接祖先生活在爪哇 一种天生的、内在力量使得各个地区的古人类按照 多地区进化学说往往与犹太学者魏敦瑞(F同一趋势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化,因此人种之间的差 Weidenreich)的人类进化多元假说被误认为同一个异越来越小。这种解释自然很难得到古人类学界的 理论。实际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讲的是现代认同 人形态与近代人基本相同的人)的来源,只涉及人 1950年代,在资阳、丁村、长阳、柳江、马坝相继 类演化的后段;后者讨论的是人类演化的全过程 发现了不同时代的人类化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和近期出自非洲两个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缺失的环节。吴汝康指出, 学说的关键性差别之一是人类在亚洲和欧洲的进化资阳人头骨与山顶洞人的第101号和第103号头骨 有否中断。虽然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与魏和中国猿人“有某些相似的性质,如具有矢状嵴、角 敦瑞关于人类进化的多元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圆枕和平扁的眶顶,有较发达的关节结节而没有盂 念,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地区进化的连续性。60多后突等,显示三者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到。对于丁 年前魏敦瑞提出人类进化有4条世系,即东亚、爪哇村的牙齿化石,他指出,“与尼安德特人,特别是河 加澳洲、欧洲、非洲。其形态学上的证据主要建立在套人较为相近”,“较近于现代的蒙古种人而与白人 东亚。他提出中国猿人化石与现代蒙古人种有一系的关系较远。吴汝康认为“柳江人为形成中的 列共同的特征,主张两者之间有确定的亲缘关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他指出吗坝人化 系21。但是他主张的这条进化线受到3个方面的石是我们了解从猿人演变到古人的重要环节6 挑战:1)当时缺乏时代介于中国猿人与现代蒙古人1959年他和 qe6okcapo结合这些新发现,论证了 作者简介:吴新智男78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专业 Email wuxinzhiapa ipp ac cn 2006-03-25收稿,2006-04-30收修改稿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6卷 第 5期 2006年 9月 第 四 纪 研 究 QUATERNARY SCIENCES Vol. 26, No. 5 Sep tember, 2006 文章编号 1001 - 7410 (2006) 05 - 702 - 08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吴 新 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摘要 关于现代人起源主要有两种学说 :多地区进化说和近期出自非洲说。文章介绍了中国人类进化的假说 : ‘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构成这个假说的基础的中国资料为多地区进化说提供实证。其直接证据来自人类化石 ,包 括中国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 ,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学上的镶嵌 ,中国化石中有表现西方基因的形态 学证据。另外 ,本文还简略介绍了用 DNA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目前达到的结论 ,并从体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 古学、古环境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诸方面的资料对这个结论进行检验。 主题词 现代人起源 多地区进化说 中国 中图分类号 Q981. 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吴新智 男 78岁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古人类学专业 E2mail: wuxinzhi@pa. ivpp. ac. cn 2006 - 03 - 25收稿 , 2006 - 04 - 30收修改稿 关于现代人的起源主要有两派学说 :多地区进 化说和近期出自非洲说 (又称取代说或夏娃说 )。 后者主张各地区的现代人都起源于大约 15~20万 年前出现于非洲的 ,与古老人类属于不同物种的一 种新人类 ———解剖学上的智人或现代人 ,在大约 10 万年前扩展到欧亚 ,完全地取代原来住在当地的古 人类。多地区进化学说主张东亚、欧洲、非洲和澳洲 的近代人的直接祖先是各该地区或附近的早期人 类 ,在其进化过程中接受相邻地区的基因贡献 ,澳洲 人的直接祖先生活在爪哇。 多地区进化学说往往与犹太学者魏敦瑞 (F. Weidenreich)的人类进化多元假说被误认为同一个 理论。实际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讲的是现代 人 (形态与近代人基本相同的人 )的来源 ,只涉及人 类演化的后段 ;后者讨论的是人类演化的全过程。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和近期出自非洲两个 学说的关键性差别之一是人类在亚洲和欧洲的进化 有否中断。虽然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与魏 敦瑞关于人类进化的多元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 念 ,但是有一个共同点 :地区进化的连续性。60多 年前魏敦瑞提出人类进化有 4条世系 ,即东亚、爪哇 加澳洲、欧洲、非洲。其形态学上的证据主要建立在 东亚。他提出中国猿人化石与现代蒙古人种有一系 列共同的特征 , 主张两者之间有确定的亲缘关 系 [ 1, 2 ]。但是他主张的这条进化线受到 3个方面的 挑战 : 1)当时缺乏时代介于中国猿人与现代蒙古人 种之间的中间环节 ,山顶洞人化石时代为更新世晚 期之后段 ,与中国猿人之间有大段空缺 ; 2)以后有 其他学者研究提出 ,魏敦瑞列举的共同特征中有一 些不能成立 ,如额中缝不是蒙古人种特征 ,上颌和下 颌圆枕的形成与功能有关等 ; 3)更加致命的是 ,如 果 4个地区的人群各自连续进化 ,按理差异应该越 来越大 ,但是事实上现代各个地区人群之间的差异 比古代相应的地区差异小得多。魏敦瑞用“直生 论 ”来解释这个现象 ,他提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 一种天生的、内在力量使得各个地区的古人类按照 同一趋势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化 ,因此人种之间的差 异越来越小。这种解释自然很难得到古人类学界的 认同。 1950年代 ,在资阳、丁村、长阳、柳江、马坝相继 发现了不同时代的人类化石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 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缺失的环节。吴汝康指出 , 资阳人头骨与山顶洞人的第 101号和第 103号头骨 和中国猿人“有某些相似的性质 ,如具有矢状嵴、角 圆枕和平扁的眶顶 ,有较发达的关节结节而没有盂 后突等 ,显示三者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 ” [ 3 ]。对于丁 村的牙齿化石 ,他指出 ,“与尼安德特人 ,特别是河 套人较为相近 ”,“较近于现代的蒙古种人而与白人 的关系较远 ” [ 4 ]。吴汝康认为“柳江人为形成中的 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 ” [ 5 ] , 他指出 ”马坝人化 石是我们了解从猿人演变到古人的重要环节 ” [ 6 ]。 1959年他和 Чебоксаров结合这些新发现 ,论证了
5期 吴新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体质的连续性。不久,CS膨隆,德国 Ste inhe m头骨扁平的上面部都“可能暗 Coon发表了《人种的起源》书,也引用了中国示着基因交流”;该文写道“总之,中国古人类进化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新材料,本来应该可以为魏的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连续进化间以杂交的模式, 敦瑞的多元进化学说增强说服力。但是Coon在魏以连续进化为主体。我们不认为曾经有过外来的古 敦瑞提出的不同世系具有不同进化速度主张的基础人类大量入侵而替代了原住民的现象。这样的推论 上进一步提出,各个地区古人类在不同的时间跨过还可以从古地理和古文化的资料中得到支持 直立人与智人之间的门槛,更加突出了各个世系之1970年代起,国外古人类学家开始按照分支系 间的独立性和隔离。这时正是美国反种族主义运动统学原理主张直立人有一系列自近裔性状,因此是人 高涨的时期,人们将Coon的这个主张与种族主义挂类进化的绝灭旁支,智人不是直立人的后代。1980年 钩,加之现代各地区人群之间的差异大大地小于古前后,中国发现了大荔和金牛山的早期智人以及和县 老人群间的差异仍旧是个很难逾越的难题,因此魏的直立人化石头骨。笔者综观中国的人类化石,举出 敦瑞的多元进化学说便更少为人们提及 系列形态特征论证了中国直立人和智人之间形态 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方面的镶嵌性,反驳直立人是绝灭旁支的主张。还从 所举行科学讨论会,纪念恩格斯著作唠动在从猿中国已经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顺序和共同形态特 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泻写作100周年。笔者在会征结合化石的异样性与其他地区的基因交流的形态 上就中国己经发现的人类化石归纳出一系列形态特学证据,再次论证中国人类进化以连续为主,并与世 征(上门齿的铲形结构、颧骨位置、阔鼻、下颌圆枕、界其他地区有与时俱增的基因交流l。 面型、颜面的水平突度和垂直突度、矢状嵴等),指 1989年至1993年相继发现了郧县和南京汤山 出它们“映了我国古人类…在体质特征上存在的比较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其形态学的表现不但与 着明显的相似性,他们之间的体质发展有着肯定的上述的思维没有矛盾而且还为之增添了新的证据 连续性”。此外还指出,“当然,我们并不排除与邻在这样的情况下,1998年正式提出了关于中国人类 接地区交流遗传物质的可能性,但这种交流只占次进化的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前者为主要趋 要地位”9 势,后者与时俱增。 1976年起在山西许家窑陆续发现不少人类头骨 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与魏敦 破片,被认为是“北京人和尼安德特人某些特征的混瑞的多元说虽然都主张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但是 合物看来它是从北京人向尼安德特智人的过渡类立论依据大不相同。后者根据中国猿人形态与现代 型1,或“为许家窑人应属尼安德特人1 黄种人之间的相同特征;前者根据中国人类化石的 984年Wobo,wu和 Thome以中国、爪哇和形态学。证据主要是这些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形 澳洲人类化石为主要基础,加上理论的思考,提出现态特征。它们的颜面在水平方向上都比较扁平,鼻 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1。该文举出中国人梁不高,鼻腔前口与眼眶之间骨表面平或稍凹,眼眶 类化石有一系列共同的形态特征,如颜面高度的减大体上接近长方形,其下外侧边缘圆钝眼眶外侧的 小、第三臼齿先天缺失、上面部,特别是鼻鞍的扁平、骨柱的前外侧面比较朝向前方,上颌骨颧突的下缘 颧骨额蝶突比较朝向前方、上颌骨和颧骨交接处从弯曲,其与上颌体连接处的位置较高,额骨鼻部与鼻 底面观察时角度较小、上门齿呈铲形等,并且指出,骨和上颌骨相接的骨缝呈大约水平的弧形,额骨在 虽然这些特征在更新世的其他人群不是绝对不存正中线上最突出处在额骨的下半,头骨最宽处在中 在,但是出现率低得多,而且分布不连续。这篇论文三分之一部的后段,颅骨具有早期较强,中期较弱的 还讨论了人类物种内基因流的形式、强度和作用。正中矢状嵴,上门齿呈铲形等。中国化石人类一般 人种间的基因流支持着物种整体内的凝聚和稳定,分为两个单元—直立人和智人(有的学者认为是 维持物种的可辨认性。如果没有人群间的基因流,不同的物种,有的主张只是不同的亚种)。他们之 最后将形成新的物种。但是这篇文章还没有能举出间有形态镶嵌现象:和县直立人有几项不见于其他 基因交流的形态学证据 直立人却常见于智人的特征,如颅骨指数大,眶后缩 98年,在比较研究了中国和欧洲的智人化石狭不显著,颞骨鳞部较高等;个别智人头骨具有个别 后,笔者举出马坝头骨的圆形眼眶,柳江、资阳和丽直立人特征的例子更多,如马坝的眶后缩狭,大荔厚 江头骨的发髻状构造大荔头骨上颌骨额突根部的的眉嵴和头骨壁,它和金牛山枕部呈角状转折,大荔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期 吴新智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703 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体质的连续性 [ 7 ]。不久 , C. S. Coon发表了《人种的起源 》一书 [ 8 ] ,也引用了中国 20世纪 50年代发现的新材料 ,本来应该可以为魏 敦瑞的多元进化学说增强说服力。但是 Coon在魏 敦瑞提出的不同世系具有不同进化速度主张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 ,各个地区古人类在不同的时间跨过 直立人与智人之间的门槛 ,更加突出了各个世系之 间的独立性和隔离。这时正是美国反种族主义运动 高涨的时期 ,人们将 Coon的这个主张与种族主义挂 钩 ,加之现代各地区人群之间的差异大大地小于古 老人群间的差异仍旧是个很难逾越的难题 ,因此魏 敦瑞的多元进化学说便更少为人们提及。 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 所举行科学讨论会 ,纪念恩格斯著作《劳动在从猿 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写作 100周年。笔者在会 上就中国已经发现的人类化石归纳出一系列形态特 征 (上门齿的铲形结构、颧骨位置、阔鼻、下颌圆枕、 面型、颜面的水平突度和垂直突度、矢状嵴等 ) ,指 出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人类 ……在体质特征上存在 着明显的相似性 ,他们之间的体质发展有着肯定的 连续性 ”。此外还指出 ,“当然 ,我们并不排除与邻 接地区交流遗传物质的可能性 ,但这种交流只占次 要地位 ” [ 9 ]。 1976年起在山西许家窑陆续发现不少人类头骨 破片 ,被认为是“北京人和尼安德特人某些特征的混 合物 ,看来它是从北京人向尼安德特智人的过渡类 型 ” [ 10 ] ,或“认为许家窑人应属尼安德特人 ” [ 11 ]。 1984年 Wolpoff, Wu和 Thorne以中国、爪哇和 澳洲人类化石为主要基础 ,加上理论的思考 ,提出现 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 [ 12 ]。该文举出中国人 类化石有一系列共同的形态特征 , 如颜面高度的减 小、第三臼齿先天缺失、上面部 ,特别是鼻鞍的扁平、 颧骨额蝶突比较朝向前方、上颌骨和颧骨交接处从 底面观察时角度较小、上门齿呈铲形等 ,并且指出 , 虽然这些特征在更新世的其他人群不是绝对不存 在 ,但是出现率低得多 ,而且分布不连续。这篇论文 还讨论了人类物种内基因流的形式、强度和作用。 人种间的基因流支持着物种整体内的凝聚和稳定 , 维持物种的可辨认性。如果没有人群间的基因流 , 最后将形成新的物种。但是这篇文章还没有能举出 基因交流的形态学证据。 1988年 ,在比较研究了中国和欧洲的智人化石 后 ,笔者举出马坝头骨的圆形眼眶 ,柳江、资阳和丽 江头骨的发髻状构造、大荔头骨上颌骨额突根部的 膨隆 ,德国 Steinheim头骨扁平的上面部都“可能暗 示着基因交流 ”;该文写道“总之 ,中国古人类进化 的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连续进化间以杂交的模式 , 以连续进化为主体。我们不认为曾经有过外来的古 人类大量入侵而替代了原住民的现象。这样的推论 还可以从古地理和古文化的资料中得到支持。” [ 13 ] 1970年代起 ,国外古人类学家开始按照分支系 统学原理主张直立人有一系列自近裔性状 ,因此是人 类进化的绝灭旁支 ,智人不是直立人的后代。1980年 前后 ,中国发现了大荔和金牛山的早期智人以及和县 的直立人化石头骨。笔者综观中国的人类化石 ,举出 一系列形态特征论证了中国直立人和智人之间形态 方面的镶嵌性 ,反驳直立人是绝灭旁支的主张。还从 中国已经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顺序和共同形态特 征 ,结合化石的异样性与其他地区的基因交流的形态 学证据 ,再次论证中国人类进化以连续为主 ,并与世 界其他地区有与时俱增的基因交流 [ 14 ]。 1989年至 1993年相继发现了郧县和南京汤山 的比较完整的直立人头骨 ,其形态学的表现不但与 上述的思维没有矛盾而且还为之增添了新的证据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1998年正式提出了关于中国人类 进化的假说 :‘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前者为主要趋 势 ,后者与时俱增 [ 15 ]。 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假说与魏敦 瑞的多元说虽然都主张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 ,但是 立论依据大不相同。后者根据中国猿人形态与现代 黄种人之间的相同特征 ;前者根据中国人类化石的 形态学。证据主要是这些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形 态特征。它们的颜面在水平方向上都比较扁平 ,鼻 梁不高 ,鼻腔前口与眼眶之间骨表面平或稍凹 ,眼眶 大体上接近长方形 ,其下外侧边缘圆钝 ,眼眶外侧的 骨柱的前外侧面比较朝向前方 ,上颌骨颧突的下缘 弯曲 ,其与上颌体连接处的位置较高 ,额骨鼻部与鼻 骨和上颌骨相接的骨缝呈大约水平的弧形 ,额骨在 正中线上最突出处在额骨的下半 ,头骨最宽处在中 三分之一部的后段 ,颅骨具有早期较强 ,中期较弱的 正中矢状嵴 ,上门齿呈铲形等。中国化石人类一般 分为两个单元 ———直立人和智人 (有的学者认为是 不同的物种 ,有的主张只是不同的亚种 )。他们之 间有形态镶嵌现象 :和县直立人有几项不见于其他 直立人却常见于智人的特征 ,如颅骨指数大 ,眶后缩 狭不显著 ,颞骨鳞部较高等 ;个别智人头骨具有个别 直立人特征的例子更多 ,如马坝的眶后缩狭 ,大荔厚 的眉嵴和头骨壁 ,它和金牛山枕部呈角状转折 ,大荔
第四纪研究 和资阳有角圆枕,许家窑顶骨厚度与北京直立人相缺乏5~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16~1。2005年有一 仿等。郧县头骨更是集两类人特征于一体。这些现篇论文根据对Y染色体一个基因的分析得出结论 象表明两个分类单元之间难以截然分开,是连续进认为智人在25000~3000年前从华南迁移到华北 化的。大荔头骨眼眶与鼻腔前口之间的膨隆、南京该论文说“这个年龄估计与东亚现代人的化石记录 头骨高耸的鼻梁、马坝头骨的圆形眼眶和其锐利的一致,东亚没有发现过早于四万年前的人类化石” 下外侧边缘、柳江、资阳丽江枕部的发髻状构造、山而且“受到华北出土的最早的人类化石(27000 顶洞102号头骨眼眶外侧骨柱前外侧面比较朝向外39000年)的支持2。所有以上这些论文引用的 侧河套额骨与鼻骨之间的骨缝的位置比额骨、上颌关于人类化石的文献都是1995年出版的书11,却 骨之间的骨缝为高、丽江第一上臼齿有卡氏尖等,都没有引用中国古人类学研究的新进展。 很可能反映接受来自西方基因流的影响。 在大约6万年前地球处于冰期,但是中国东部 这样的进化格局显示中国现代人的祖先虽然接和中部,北纬40N以南的大片地区并没有严寒到 受过境外的基因,但是主要发源于本地,而不是来自包括人类在内“绝大多数生物均难以存活的程 非洲,因此支持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 度。这是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和植物化石为证的。在 这样的假说可以在古文化上得到支持。欧洲和出土过人类遗物的地点中近年已经有多处测出了绝 非洲的旧石器制造技术的发展有一个鲜明的序列。对年龄;广西叶前洞(2413N,109°05E)含人类牙 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Gona地齿化石的堆积物经过钍铀法测出的年代数据是 方250万年前的地层中,制作粗糙,只是简单地用一6.5~13.0万年前21;浙江桐庐(2945N,11940) 块石头多次打击另一块石头,使之产生锋利的尖或延村一个山洞中发现的包裹在人类化石外面的碳酸 刃,可以使用就行了,没有更高的要求和规范。这种盐用铀系法测定的年代是5~10万年前,河南郑 技术被称为第一模式。到了大约170万年前,在非州织机洞(34°38N,113°13E)含有打制石器的堆 洲出现了第二模式的技术,有了一定的打制方法,其积物形成的时代根据铀系法的测定是79000± 典型工具是两面打制,两侧大体对称的手斧’。2010000年前12;长江三峡库区酆都县井水湾旧石器 万年前出现更加进步的第三模式;3~4万年前出现遗址(29°53N,107°43E)经过光释光测定年代表 第四模式,后来又出现第五模式。中国的情况与此明,这些石制品的制造者生活在距今77000~-80000 不同,第一模式贯彻始终,只有很少的地点表现出其年前;萨拉乌苏出产了人的两件额骨、枕骨、下颌 他模式技术的产品,如广西百色、陕西汉中等地的手骨、肩胛骨和胫骨,出土地层测定出许多年代数据从 斧,宁夏水洞沟等地第三和第四模式技术的石器等。35000年到125000年不等302。贵州水城硝灰洞 虽然百色的石器技术是否来自西方尚有争议,但是出土过旧石器,用铀系法测定年代为57000+ 中国显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旧石器文化传统,则是10000-800231 证据确凿的,中国旧石器传统表现为连续发展为主 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已经发现许多距今 间或有少量与西方技术的交流。虽然亲缘较近的人10万年左右的属于第三模式技术的旧石器。结合 群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亲缘较远的人群可能使用近期出自非洲说来考虑,制造和使用这些石器的人 相近甚至相同的技术,但是从宏观考虑中国的连应该就是第一批走出非洲到达亚洲的代表。如果非 续发展为主,与西方交流技术为辅'的旧石器文化洲移民在大约6万年前来到中国取代了原住民,这 传统与古人类连续进化为主,与西方有少量杂交’些出自非洲途经西亚,6万年前来到中国的人最可 的假说并存,似乎不是偶然的巧合。认为两者之间能掌握着第三模式的技术。如果他们完全地取代了 互相支持似乎不是不合理的 原来住在中国的人砚现有旧石器资料表明他们是主 98年起有几篇论文分析了现在生活的人的要使用第一模式的人群),那么从6万年前开始,中 Y染色体DNA,得出结论:在大约6万年前有一批国流行的旧石器技术理应不再是第一模式,应该是 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先到华南,完全取代了原来生活第三模式,或者更进步的模式。 在中国的古老人类。论文说这段时间恰逢冰期 中国已经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超过1000处,绝大 咆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地区的绝大多数生物均部分只能知道属于更新世的某一段,只有不多一些 难以存活”1,所以新来的现代人可以完全取代原作过年代学的测定,其中6万年以内具有同位素年 来的居民。其他论文也有类似的说法,理由是中国代记录的重要旧石器地点的数据有黑龙江齐齐哈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704 第 四 纪 研 究 2006年 和资阳有角圆枕 ,许家窑顶骨厚度与北京直立人相 仿等。郧县头骨更是集两类人特征于一体。这些现 象表明两个分类单元之间难以截然分开 ,是连续进 化的。大荔头骨眼眶与鼻腔前口之间的膨隆、南京 头骨高耸的鼻梁、马坝头骨的圆形眼眶和其锐利的 下外侧边缘、柳江、资阳、丽江枕部的发髻状构造、山 顶洞 102号头骨眼眶外侧骨柱前外侧面比较朝向外 侧、河套额骨与鼻骨之间的骨缝的位置比额骨、上颌 骨之间的骨缝为高、丽江第一上臼齿有卡氏尖等 ,都 很可能反映接受来自西方基因流的影响。 这样的进化格局显示中国现代人的祖先虽然接 受过境外的基因 ,但是主要发源于本地 ,而不是来自 非洲 ,因此支持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 这样的假说可以在古文化上得到支持。欧洲和 非洲的旧石器制造技术的发展有一个鲜明的序列。 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 Gona地 方 250万年前的地层中 ,制作粗糙 ,只是简单地用一 块石头多次打击另一块石头 ,使之产生锋利的尖或 刃 ,可以使用就行了 ,没有更高的要求和规范。这种 技术被称为第一模式。到了大约 170万年前 ,在非 洲出现了第二模式的技术 ,有了一定的打制方法 ,其 典型工具是两面打制 ,两侧大体对称的‘手斧 ’。20 万年前出现更加进步的第三模式 ; 3~4万年前出现 第四模式 ,后来又出现第五模式。中国的情况与此 不同 ,第一模式贯彻始终 ,只有很少的地点表现出其 他模式技术的产品 ,如广西百色、陕西汉中等地的手 斧 ,宁夏水洞沟等地第三和第四模式技术的石器等。 虽然百色的石器技术是否来自西方尚有争议 ,但是 中国显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旧石器文化传统 ,则是 证据确凿的 ,中国旧石器传统表现为连续发展为主 , 间或有少量与西方技术的交流。虽然亲缘较近的人 群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 ;亲缘较远的人群可能使用 相近甚至相同的技术 ,但是从宏观考虑 ,中国的‘连 续发展为主 ,与西方交流技术为辅 ’的旧石器文化 传统与古人类‘连续进化为主 ,与西方有少量杂交 ’ 的假说并存 ,似乎不是偶然的巧合。认为两者之间 互相支持似乎不是不合理的。 1998年起有几篇论文分析了现在生活的人的 Y染色体 DNA,得出结论 :在大约 6万年前有一批 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先到华南 ,完全取代了原来生活 在中国的古老人类。论文说这段时间恰逢冰期 , “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地区的绝大多数生物均 难以存活 ” [ 16 ] ,所以新来的现代人可以完全取代原 来的居民。其他论文也有类似的说法 ,理由是中国 缺乏 5~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 [ 16~19 ]。2005年有一 篇论文根据对 Y染色体一个基因的分析得出结论 认为智人在 25000~30000年前从华南迁移到华北 , 该论文说“这个年龄估计与东亚现代人的化石记录 一致 ,东亚没有发现过早于四万年前的人类化石 ” 而且“受到华北出土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 27000~ 39000年 )的支持 ” [ 20 ]。所有以上这些论文引用的 关于人类化石的文献都是 1995年出版的书 [ 21 ] ,却 没有引用中国古人类学研究的新进展。 在大约 6万年前地球处于冰期 ,但是中国东部 和中部 , 北纬 40°N以南的大片地区并没有严寒到 包括人类在内“绝大多数生物均难以存活 ” [ 16 ]的程 度。这是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和植物化石为证的。在 出土过人类遗物的地点中近年已经有多处测出了绝 对年龄 :广西 前洞 (24°13′N, 109°05′E)含人类牙 齿化石的堆积物经过钍 /铀法测出的年代数据是 615~1310万年前 [ 22 ] ;浙江桐庐 (29°45′N, 119°40′E) 延村一个山洞中发现的包裹在人类化石外面的碳酸 盐用铀系法测定的年代是 5~10万年前 [ 23 ] ;河南郑 州织机洞 (34°38′N, 113°13′E)含有打制石器的堆 积物形成的时代根据铀系法的测定是 79000 ± 10000年前 [ 24 ] ;长江三峡库区酆都县井水湾旧石器 遗址 (29°53′N, 107°43′E)经过光释光测定年代表 明 ,这些石制品的制造者生活在距今 77000~80000 年前 [ 25 ] ;萨拉乌苏出产了人的两件额骨、枕骨、下颌 骨、肩胛骨和胫骨 ,出土地层测定出许多年代数据从 35000年到 125000年不等 [ 26, 27 ]。贵州水城硝灰洞 出土过 旧 石 器 , 用 铀 系 法 测 定 年 代 为 57000 + 10000 / - 8000 [ 28 ]。 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已经发现许多距今 10万年左右的属于第三模式技术的旧石器。结合 近期出自非洲说来考虑 ,制造和使用这些石器的人 应该就是第一批走出非洲到达亚洲的代表。如果非 洲移民在大约 6万年前来到中国取代了原住民 ,这 些出自非洲途经西亚 , 6万年前来到中国的人最可 能掌握着第三模式的技术。如果他们完全地取代了 原来住在中国的人 (现有旧石器资料表明他们是主 要使用第一模式的人群 ) ,那么从 6万年前开始 ,中 国流行的旧石器技术理应不再是第一模式 ,应该是 第三模式 ,或者更进步的模式。 中国已经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超过 1000处 ,绝大 部分只能知道属于更新世的某一段 ,只有不多一些 作过年代学的测定 ,其中 6万年以内具有同位素年 代记录的重要旧石器地点的数据有 :黑龙江齐齐哈
5期 吴新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尔昂昂溪1层为1100±50年前(C测年);辽宁器时代文化的技术持续地是以第一模式为主,其后 本溪庙后山7层为24570+570年前(C测年),只有少量地点表现第三、四、五模式的技术。6万年 7700~96000年前(铀系法);辽宁本溪庙后山东洞前在华南,30000~25000年前在华北,都没有发生 2层为28040±80年前(C测年);辽宁海城小孤从第一模式到第三模式的剧烈变化的任何迹象。虽 山3层为400003500年前(热释光);河北迁安爪然技术不同不一定与人类的不同相伴,但是至少可 村黑泥炭土层为48000±200044000+2000(铀以说,旧石器和人类化石的资料丝毫也不支持关于 系)河北阳原虎头梁为11000210年前(‘C测非洲移民6万年前,25000~30000年前到华北的推 年);山西朔县峙峪2层为2895士370年前(C测论 年);山西襄汾柴寺770地点为26400±800年前 为什么近年分子生物学关于现代中国人来源的 ℃测年);山西蒲县薛关文化层为13550±150年研究成果与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古环境资料有这么 前(C测年);山西沁水下川上文化层为23900~大的矛盾?我们知道,用活人的DNA研究古代的历 16400年前,下文化层为36200(+3500/-2500)年史不可避免要建立在几个基本的假设上。首先是假 前(C测年);内蒙古扎赉诺尔5层顶部为1160±设从现在的人分析得到的基因变异可以代表共同祖 130年前,4层上部为7070±200年前(“C);内蒙古先全部后代中积累的全部基因变异。实际上在人类 萨拉乌苏组下部为50000~37000年前(铀系法),进化的漫长过程中许多个体和群体没有机会生育子 354090年前(℃测年);宁夏水洞沟第1文化女,他们和上辈积累的基因变异自然就会丢失没有 层38000±2000年前,34000+2000年前(铀系法);机会传留到现在,因此现在能检测到的,进行分析研 河南安阳小南海2~3层为11000500年前,6层究的基因变异只能是共同祖先的后代积累的一个部 为24100±500年前(此二数据根据“C测年),6层分,而不是全部。其次一个假设是,基因变异的产生 为21400±300和18900士1500年前(此二数据根有恒定的速率,但是现在已经很明确地知道不同遗 据铀系法);广西柳江白莲洞东剖面第7层为11670±传位点的变异速率很不相同。近年对澳洲4~6 150年前,西剖面第2层为1910±80年前,第4层万年前人类化石的DNA研究揭示,那时的线粒体基 为26680625年前,第10层370002000年前砒因转移到了现生人类的第11对染色体。由此可 洞年代据C测年)(以上均据吴汝康等);周口店以合理地推测,人类的遗传基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 山顶洞文化层为约27万年前(“测年)则;云南中很可能发生了许多我们现在并不知道的转移或其 呈贡龙潭山2号洞为30500±800年前(C测年);他变化,根据现生人类的基因来研究古代人类的变 云南昆明鸡子街山南坡洞为10530±280年前;云南化时,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很难估计在内。 施甸老虎洞为18403±1181年前;贵州黔西观音洞再则分子生物学家已经认识到“人类基因组每一个 A组为55000±600年前;贵州水城硝灰洞为57000位点只能捕捉人类历史的一个片段,不同的遗传位 (+1000-800)年前(“C测年);贵州桐梓马鞍山点可以有相当不同的谱系。因此根据不同位点得出 为53000~17000年前;贵州普定白岩脚洞3层为的结论必然互相冲突。只有在做了足够分量的研究 12000±200年前,5层为14630±200年前;贵州普之后我们才能逐渐就人类的历史达成共识3。而 定穿洞为18000~8020年前;贵州兴义猫猫洞为迄今所得的专指中国人起源的结论毕竟主要只导源 14600±20年前据铀系法)和8820±30年前(C于Y染色体的少数一些基因,因此不能指望它们能 测年);四川资阳人地点西10m处为39300~37400够正确反映中国人类基因组整体的历史。越来越多 年前(C测年);四川资阳鲤鱼桥为210001400年的学者分析不同的基因,算出了最晚共同祖先的许 前;四川炉霍宜木为11500±20年前;重庆铜梁张多年代数据,彼此相差可达几十倍,令人莫衷一是 二塘为21550±300年前或25450+850年前(以上但如果不把它们当作现代人最初出现的时间,而将 均据张森水21)。在这些地点中,绝大多数都只见各个年代数据看作分别反映现代人体形态和生理的 第一模式技术;水洞沟和呈贡龙潭山2号洞有第三各个特征最初出现的时间,就可能比较容易与人类 模式的技术;水洞沟、小孤山和山顶洞有第四模式的化石的研究取得协调 技术;河北阳原虎头梁、齐齐哈尔昂昂溪、襄汾柴寺 从中国和非洲现代人头骨的比较也可以提供有 7701地点、蒲县薛关和沁水下川有第五模式的技利于多地区进化说的证据。头骨正中矢状突隆,下 术。由此可见,从大约距今6万年前开始,中国旧石颌圆枕,夹紧状的鼻梁和第三臼齿先天缺失以不同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期 吴新智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705 尔昂昂溪 1层为 11800 ±150年前 ( 14 C测年 ) ;辽宁 本溪庙后山 7 层为 24570 ±570 年前 ( 14 C测年 ) , 17700~96000年前 (铀系法 ) ;辽宁本溪庙后山东洞 2层为 28040 ±680年前 ( 14 C测年 ) ;辽宁海城小孤 山 3层为 40000 ±3500年前 (热释光 ) ;河北迁安爪 村黑泥炭土层为 48000 ±2000, 44000 ±2000 (铀 系 ) ;河北阳原虎头梁为 11000 ±210 年前 ( 14 C 测 年 ) ;山西朔县峙峪 2层为 28945 ±1370年前 ( 14 C测 年 ) ;山西襄汾柴寺 7701地点为 26400 ±800年前 ( 14 C测年 ) ;山西蒲县薛关文化层为 13550 ±150年 前 ( 14 C测年 ) ;山西沁水下川上文化层为 23900~ 16400年前 ,下文化层为 36200 ( + 3500 / - 2500)年 前 ( 14 C测年 ) ;内蒙古扎赉诺尔 5层顶部为 11660 ± 130年前 , 4层上部为 7070 ±200年前 ( 14 C) ;内蒙古 萨拉乌苏组下部为 50000~37000年前 (铀系法 ) , 35340 ±1900年前 ( 14 C测年 ) ;宁夏水洞沟第 1文化 层 38000 ±2000年前 , 34000 ±2000年前 (铀系法 ) ; 河南安阳小南海 2~3层为 11000 ±500年前 , 6层 为 24100 ±500年前 (此二数据根据 14 C测年 ) , 6层 为 21400 ±1300和 18900 ±1500年前 (此二数据根 据铀系法 ) ;广西柳江白莲洞东剖面第 7层为 11670 ± 150年前 ,西剖面第 2层为 19910 ±180年前 ,第 4层 为 26680 ±625年前 ,第 10层 37000 ±2000年前 (此 洞年代据 14 C测年 ) (以上均据吴汝康等 [ 29 ] ) ;周口店 山顶洞文化层为约 2. 7万年前 ( 14 C测年 ) [ 30 ] ;云南 呈贡龙潭山 2号洞为 30500 ±800年前 ( 14 C测年 ) ; 云南昆明鸡子街山南坡洞为 10530 ±280年前 ;云南 施甸老虎洞为 18403 ±1181年前 ;贵州黔西观音洞 A组为 55000 ±600年前 ;贵州水城硝灰洞为 57000 ( + 1000, - 800)年前 ( 14 C测年 ) ;贵州桐梓马鞍山 为 53000~17000年前 ;贵州普定白岩脚洞 3层为 12000 ±200年前 , 5层为 14630 ±200年前 ;贵州普 定穿洞为 18000 ~8020 年前 ;贵州兴义猫猫洞为 14600 ±120年前 (据铀系法 )和 8820 ±130年前 ( 14 C 测年 ) ;四川资阳人地点西 100m处为 39300~37400 年前 ( 14 C测年 ) ;四川资阳鲤鱼桥为 21000 ±400年 前 ;四川炉霍宜木为 11500 ±200年前 ;重庆铜梁张 二塘为 21550 ±300年前或 25450 ±850年前 (以上 均据张森水 [ 28 ] )。在这些地点中 ,绝大多数都只见 第一模式技术 ;水洞沟和呈贡龙潭山 2号洞有第三 模式的技术 ;水洞沟、小孤山和山顶洞有第四模式的 技术 ;河北阳原虎头梁、齐齐哈尔昂昂溪、襄汾柴寺 7701地点、蒲县薛关和沁水下川有第五模式的技 术。由此可见 ,从大约距今 6万年前开始 ,中国旧石 器时代文化的技术持续地是以第一模式为主 ,其后 只有少量地点表现第三、四、五模式的技术。6万年 前在华南 , 30000~25000年前在华北 ,都没有发生 从第一模式到第三模式的剧烈变化的任何迹象。虽 然技术不同不一定与人类的不同相伴 ,但是至少可 以说 ,旧石器和人类化石的资料丝毫也不支持关于 非洲移民 6万年前 , 25000~30000年前到华北的推 论。 为什么近年分子生物学关于现代中国人来源的 研究成果与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古环境资料有这么 大的矛盾 ? 我们知道 ,用活人的 DNA研究古代的历 史不可避免要建立在几个基本的假设上。首先是假 设从现在的人分析得到的基因变异可以代表共同祖 先全部后代中积累的全部基因变异。实际上在人类 进化的漫长过程中许多个体和群体没有机会生育子 女 ,他们和上辈积累的基因变异自然就会丢失 ,没有 机会传留到现在 ,因此现在能检测到的 ,进行分析研 究的基因变异只能是共同祖先的后代积累的一个部 分 ,而不是全部。其次一个假设是 ,基因变异的产生 有恒定的速率 ,但是现在已经很明确地知道 ,不同遗 传位点的变异速率很不相同 [ 31 ]。近年对澳洲 4~6 万年前人类化石的 DNA研究揭示 ,那时的线粒体基 因转移到了现生人类的第 11对染色体 [ 32 ]。由此可 以合理地推测 ,人类的遗传基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 中很可能发生了许多我们现在并不知道的转移或其 他变化 ,根据现生人类的基因来研究古代人类的变 化时 ,有许多未知的 ,不确定的因素很难估计在内。 再则分子生物学家已经认识到“人类基因组每一个 位点只能捕捉人类历史的一个片段 ,不同的遗传位 点可以有相当不同的谱系。因此根据不同位点得出 的结论必然互相冲突。只有在做了足够分量的研究 之后我们才能逐渐就人类的历史达成共识 ” [ 33 ]。而 迄今所得的专指中国人起源的结论毕竟主要只导源 于 Y染色体的少数一些基因 ,因此不能指望它们能 够正确反映中国人类基因组整体的历史。越来越多 的学者分析不同的基因 ,算出了最晚共同祖先的许 多年代数据 ,彼此相差可达几十倍 ,令人莫衷一是。 但如果不把它们当作现代人最初出现的时间 ,而将 各个年代数据看作分别反映现代人体形态和生理的 各个特征最初出现的时间 ,就可能比较容易与人类 化石的研究取得协调。 从中国和非洲现代人头骨的比较也可以提供有 利于多地区进化说的证据。头骨正中矢状突隆 ,下 颌圆枕 ,夹紧状的鼻梁和第三臼齿先天缺失以不同
第四纪研究 的频率存在于东亚的近代人头骨中,而不见于非洲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少量地接受外来的基因 近代人。在多地区进化说者看来东亚近代人这按照已有的资料,大约200万年前全世界古人最可 4项特征可能来源于本地的远古人类,因为北京直能来自非洲。我认为基因研究显示的各大洲人类都 立人的许多标本具有矢状突隆和下颌圆枕;马坝和源自非洲的证据可能与200万年以来的历史有关 山顶洞101号头骨的鼻梁呈夹紧状;蓝田的直立人不仅涉及现代人起源 下颌和柳江的头骨都没有第3臼齿。用近期出自非 洲的假说很难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或许可以推 致谢承蒙张森水先生提供有关旧石器文化的 测,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群中碰巧不带有与重要信息和宝贵意见,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这四项特征有关的基因,或者碰巧留在非洲的现代 人完全丢失了这些基因。四项特征在两个大洲不同 参考文献( Refe rences) 命运如此碰巧的或然率应该是很小的。所以多地区1 Weidenreich F. Six lectures on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and related 进化说的解释是有据可查,近期出自非洲说的解释 prblems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39, 19: 则无迹可寻。 2 Weidenre ich F The skull of S inan thropus pek imensis, a comparative 笔者认为,人类进化过程是复杂的,在不同地区 study on a prm itive ham ind skull Palaeon olog ia Sinica( Seres 之间是不平衡的。在东亚以连续为主;在东南亚和 D),1943,10:1~485 澳洲在更新世很可能也是以连续为主;在欧洲则主3吴汝康四川资阳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见:裴文中,吴汝康 要表现为外来的智人大部取代原住民,原住民的遗 著.资阳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甲种专刊(第 传物质只有少量延续到后代。东亚以外地区人类连 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3~49 续进化也有不少实证,说来话长,在此不拟缕述 Woo Jukang Fossil human skull fiam Taeyang district, Szechuan Prvince h: Pei Wen-chung, Woo Ju-kang Taeyang Paleolithic 20世纪是还原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有一个误 Man: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bgy academ ia Sinica memoir 区是以为认识了分子层面上个别的基因或蛋白质的 Na 1.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57. 13-49 物理和化学特性,就能够解释生物个体甚至群体的4吴汝康人类牙齿化石的研究见:裴文中等著.山西襄汾县丁 活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这种“简 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单性想维的局限,意识到了生命的复杂性。目前 甲种专刊(第二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5~20 Woo Ju-kang Chapter 3 investigaton of human teeth I: Pei 对复杂性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对“复杂 Wenchung et al Report on the Excavation of Palaeolithic Sites at 性“的认识和重视,体现了21世纪科学家思考自然 Tingtsun. Hsianfenhsien. Shansi Province. China Institute of 界的角度转换。这样的转换也应该体现到对人类进 Vertebrate Paleontbgy Academ ia Sinica Memoir Na 2 Beijing 化的研究中。 研究人类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迄今已经发 5吴汝康.广西柳江发现的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现的化石虽然还不能提供大量的细节,但是已经可 1959,1(3):97~104 Woo Jukang Human fossils found in L iuk iang, Kwangsi, China 以为中国的人类进化和现代类型人类的来源勾画出 Vertebrata Palsiatica. 1959.3(3): 109118 大致的轮廓。这样的轮廓与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6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 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年代学得来的大量间接证据相 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1(4):159~164 符合,或者与之没有矛盾。虽然近年获得的分子生 Woo Jukang, Pen Ruce Fossil human skull of early Paleoanthp ic 物学结论与之相反,但作者认为并不足以对这个轮 stage found at Mapa, Shoquan, Kwangtung Povince Vertebrata 廓构成严重的挑战。一则从活人的DNA出发追溯 Pahsiatiaa,1959,3(4):176~182 7 yP yAh H eooKcapoB HH O Henpepul BHOCTH pa 历史有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二则目前根据Y染色 op H3wuecKoro THna xo3sA cTBeHHoR AesTeTbHOCTH H KyIbTypH 体若干基因所得出的结论不能代表人类基因组的整 Jo nen IpeBHero KaM eHHoro BeKa Ha repeTopHH kuran 体。一位分子生物学家说得好,“只是根据一个位 点或DNA区域,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会是怎样 Wu Rukang, CheboksaIDv N N. On the continuity of the 的不完全。当人们检测了更多DNA区域的时候,对 devebpment of physical type, econom ic activity and culture of 人类进化更深入的见识肯定会随之而来”3 humans of anc ient tme 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Soviet Ethnog吧phy,1959,4:3~ 笔者还要申明本文所论主要是现代人起源,而8 Coon C S The Orgin of Races New York: Knopf,19621~20 不是最早人类的起源。现代中国人的主要来源是几9吴新智,张银运中国古人类综合研究.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2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706 第 四 纪 研 究 2006年 的频率存在于东亚的近代人头骨中 ,而不见于非洲 近代人 [ 34 ]。在多地区进化说者看来 ,东亚近代人这 4项特征可能来源于本地的远古人类 ,因为北京直 立人的许多标本具有矢状突隆和下颌圆枕 ;马坝和 山顶洞 101号头骨的鼻梁呈夹紧状 ;蓝田的直立人 下颌和柳江的头骨都没有第 3臼齿。用近期出自非 洲的假说很难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或许可以推 测 , 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群中碰巧不带有与 这四项特征有关的基因 ,或者碰巧留在非洲的现代 人完全丢失了这些基因。四项特征在两个大洲不同 命运如此碰巧的或然率应该是很小的。所以多地区 进化说的解释是有据可查 ,近期出自非洲说的解释 则无迹可寻。 笔者认为 ,人类进化过程是复杂的 ,在不同地区 之间是不平衡的。在东亚以连续为主 ;在东南亚和 澳洲 ,在更新世很可能也是以连续为主 ;在欧洲则主 要表现为外来的智人大部取代原住民 ,原住民的遗 传物质只有少量延续到后代。东亚以外地区人类连 续进化也有不少实证 ,说来话长 ,在此不拟缕述。 20世纪是还原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有一个误 区是以为认识了分子层面上个别的基因或蛋白质的 物理和化学特性 ,就能够解释生物个体甚至群体的 活动。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这种“简 单性 ”思维的局限 ,意识到了生命的复杂性。目前 , 对复杂性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对“复杂 性 ”的认识和重视 ,体现了 21世纪科学家思考自然 界的角度转换。这样的转换也应该体现到对人类进 化的研究中。 研究人类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迄今已经发 现的化石虽然还不能提供大量的细节 ,但是已经可 以为中国的人类进化和现代类型人类的来源勾画出 大致的轮廓。这样的轮廓与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 第四纪哺乳动物学 ,年代学得来的大量间接证据相 符合 ,或者与之没有矛盾。虽然近年获得的分子生 物学结论与之相反 ,但作者认为并不足以对这个轮 廓构成严重的挑战。一则从活人的 DNA出发追溯 历史有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 ,二则目前根据 Y染色 体若干基因所得出的结论不能代表人类基因组的整 体。一位分子生物学家说得好 ,“只是根据一个位 点或 DNA区域 ,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会是怎样 的不完全。当人们检测了更多 DNA区域的时候 ,对 人类进化更深入的见识肯定会随之而来 ” [ 35 ]。 笔者还要申明 ,本文所论主要是现代人起源 ,而 不是最早人类的起源。现代中国人的主要来源是几 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人 ,少量地接受外来的基因。 按照已有的资料 ,大约 200万年前全世界古人最可 能来自非洲。我认为基因研究显示的各大洲人类都 源自非洲的证据可能与 200万年以来的历史有关 , 不仅涉及现代人起源。 致谢 承蒙张森水先生提供有关旧石器文化的 重要信息和宝贵意见 ,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Re fe rence s) 1 Weidenreich F. Six lectures on S inanthropus pekinensis and related p roblems. B 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39, 19: 1 ~110 2 Weidenreich F. The skull of S inanthropus pekinensi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 p rimitive homind skull. Palaeontologia S inica ( Series D) , 1943, 10: 1~485 3 吴汝康. 四川资阳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 见 :裴文中 , 吴汝康 著. 资阳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甲种专刊 (第一 号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57. 13~49 Woo Jukang. Fossil human skull from Tzeyang district, Szechuan Province. In: Pei Wen2chung, Woo Ju2kang. Tzeyang Paleolithic Man: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cademia Sinica Memoir No. 1.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57. 13~49 4 吴汝康. 人类牙齿化石的研究. 见 :裴文中等著. 山西襄汾县丁 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甲种专刊 (第二号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58. 15~20 Woo Ju2kang. Chap ter 3 investigation of human teeth. In: Pei Wenchung et al. Report on the Excavation of Palaeolithic Sites at Tingtsun, Hsianfenhsien, Shansi Province, China: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cademia Sinica Memoir No. 2.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58. 15~20 5 吴汝康. 广西柳江发现的人类化石.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 1959, 1 (3) : 97~104 Woo Jukang. Human fossils found in Liukiang, Kwangsi, 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959, 3 (3) : 109~118 6 吴汝康 , 彭如策. 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古人类型人类化石. 古 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 1959, 1 (4) : 159~164 Woo Jukang, Pen Ruce. Fossil human skull of early Paleoanthrop ic stage found at Mapa, Shoquan, Kwangtung Province.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959, 3 (4) : 176~182 7 УΡукан, и ЧебоксаровН Н. О непрерывности развития физическоготипа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и культуры людей древнего каменного века на теретории Китая. Совэтногр, 1959, 4: 3~25 Wu Rukang, Cheboksarov N N. On the continu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type, economic activity and culture of humans of ancient time 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Soviet Ethnography, 1959, 4: 3~25 8 Coon C S. The O rigin of Races. New York: Knopf, 1962. 1~200 9 吴新智 , 张银运. 中国古人类综合研究. 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5期 吴新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中国古人类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 gin of the East A sian-specific hap bgoup o3M122 American 社,197828~41 Joumal of Human Genetics, 2005, 77: 408-419 Wu Xinzhi, Zhang Y inyun Camp rehensive study of fossil humans in 21 Wu Xinzhi, Poirier F E Human Ewoluton in China A Metric China In: 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 bogy and Paleoan- Descrpton of the Fossils and A Review of the Sites New York: thropob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d Collected Papers o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8-170, 186--206 Paleoanthppob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8 28-41 22沈冠军,王,王谦等广西柳江土博前洞的铀系年代 10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 人类学学报,2001,20(3):238~24 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17(4):277~293 Shen Guanjun, Wang Wei, Wang Qan et al U-series dating of J ia Lanpo, Wei Qi, Li Chaorong Report on the excavaton of ham nid site Gang ian Cave at Tubo, Liujiang, Guangxi in South Xujiayao(Such ayao) Man site in 197 Vertebrata Palsiaticaa China Act Anthropologica Sinica, 2001, 20(3): 238-244 1979,17(4):277~293 石丽,金幸生,程海等.浙江桐庐人类头骨的铀系年代.人 11吴茂霖.许家窑遗址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 类学学报,2002,21(4):323~324 人类,1980,18(3):229~238 Shi li Jin xingsheng, Cheng Hai et al U-series dating of the WuMaolin Human fossils discovered at Xujiayao site in 1977. ham imd skull fiam Tonglu, Zhejiang Acta Anthropolog ica Sin ica, Vertebrata Palsiatica, 1980, 18(3): 229-238 2002,21(4):323~324 2 Wolof H,WuX, Thome A G Modem Han o sapiens origins A24张松林,刘彦锋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 general theory of hom ind evoluton involving the evidence firm East 2003,22(1):l~17 Humans New York: A lan r l iss hnc. 1984. 411483 Cave site Acka Anthropolog ica Sinica, 2003, 22(1): 1-17 13吴新智.中国和欧洲早期智人的比较研究.人类学学报,1988,25裴树文,高星,冯兴无等.井水湾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人类学 7(4):287~293 学报,2003,22(4):261~278 Wu Xinzhi Camparative study of early Hano sapiens fiom China and Pei Shuwen, Gao Xing. Feng Xingwu et al Prelm inary study on Eumpe Acta Anthropolog ica Sinica, 1988, 7(4): 287-293 ingshu wan Paleolithic site. Three Gorge Region Act 14吴新智.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人类学学报,1990,9(4):312~ apologia Sinica,2003,22(4):261~278 26董光荣,苏志珠,靳鹤龄.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时代的新认识. Wu Xinzhi The evoluton of humankind in China Act Anthropo- 科学通报,1998,43(17):1869~1872 gica S inica,1990,9(4):312~321 Guangrong, Su Zh Hel 15吴新智.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人类学学 dates of Salawusu Fomation in Late pleistocene Chinese science 报,1998,17(4):276~282 Bulletin,1998,43(17):1869~1872 Wu Xinzhi Ongin of modem humans of China viewed firm cran-27黄慰文,董光荣,侯亚梅.鄂尔多斯化石智人的地层、年代和生 d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Hano sapiens n China Acta 态环境.人类学学报,2004,23(增刊):259~271 4 n topolog ica S ica,1998,17(4):276~282 uang Wewen, Dong Guangong, Hou Yamei Stratigraphical 16柯越海,宿兵,李宏宇等.Y染色体遗传学证据支持现代中国 honobgical and ecological contexts of Pleistocene Hon o sapiens of 人起源于非洲科学通报,2001,46(5):411~414 SjarTsso-gpl site, Ordos Plateau of North ChinaActa Ke Yuehai, Su B ing, Li Hongyu et al Y-chiomosome genetic Anthropologica Sinica, 2004, 23( Suppl ): 259-271 evidence supports African origin of modem Chinese Chinese Science28张森水.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考古的主要成果与文化类型的探 Bulm,2001,46(5):411~414 讨见: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 17 Chu J Y, Huang W, Kuang sQ et al Genetic reletonshp of 社,2001386~4 population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ny of Zhang Senshui Main ach ievements and a discussin on cultural type Sciences (US4),1998,95:11763~11768 of paleolith ic archeology in southwe stem China h: Su Bai ed 18 Su B, XEo J, Underhill P et al Y-chmmosme evidence for a B ingqi and Current A rcheobgy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orchard migration of modem humans inb Eastem A sia during th 001386~413 ast le Age American Joumal of Human Genetics, 1999, 65(6) 29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主编中国远古人类北京:科学出版 1718~1724 19柯越海,宿兵,肖君华等.Y染色体单倍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 Rukang, Wu Xinzhi, Zhang Senshui eds Early Humankind n 的多态性分布与中国人群的起源及迁移中国科学(C辑 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9 2000,30(6):614~620 30陈铁梅, Hedger Em,袁振新.山顶洞遗址的第二批加速器质 Ke Yuehai, Su B ing, Xiao Junhua et al Polymophic distribution of 谱年龄数据与讨论.人 1992,11(2):112~116 Y-chimosome hap btype in Han population of China and the origin Chen Tiemei, Hedges R EM, Yuan Zhenxin The second batch of and m igration of human populatins of China Science in China accelerabr rad carbon dates for Upper Cave site of Zhoukoudian ( Series c),2000,30(6):614~620 Acka Anthropolog ica Sinica, 1992, 11(2):112-116 20 Shi H, Dong Y, Wen B et al Y-chnmosome evidence of southem 31 Rodriguez- Trelles F, Tarp R, Ayala F J Erratic overdispersion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期 吴新智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707 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 中国古人类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 1978. 28~41 Wu Xinzhi, Zhang Yinyun. Comp rehensive study of fossil humans in China. In: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2 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d. Collected Papers of Paleoanthrop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8. 28~41 10 贾兰坡 ,卫 奇 ,李超荣. 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76年 发掘报告.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 1979, 17 (4) : 277~293 Jia Lanpo, Wei Q i, Li Chaorong. Report on the excavation of Xujiayao (Hsuchiayao) Man site in 1976.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979, 17 (4) : 277~293 11 吴茂霖. 许家窑遗址 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 古脊椎动物与古 人类 , 1980, 18 (3) : 229~238 Wu Maolin. Human fossils discovered at Xujiayao site in 1977.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980, 18 (3) : 229~238 12 WolpoffM H,Wu X, Thorne A G. Modern Hom o sapiens origins: A general theory of hominid evolution involving the evidence from East A sia. In: Smith F H, Spensor F eds. The O rigin of Modern Humans. New York: A lan R Liss Inc, 1984. 411~483 13 吴新智. 中国和欧洲早期智人的比较研究. 人类学学报 , 1988, 7 (4) : 287~293 Wu Xinzhi. Comparative study of early Hom o sapiens from China and Europe. Acta Anthropologica S inica, 1988, 7 (4) : 287~293 14 吴新智. 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 人类学学报 , 1990, 9 ( 4) : 312~ 321 Wu Xinzhi. The evolution of humankind in China. Acta Anthropo2 logica S inica, 1990, 9 (4) : 312~321 15 吴新智. 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人类学学 报 , 1998, 17 (4) : 276~282 Wu Xinzhi. O rigin of modern humans of China viewed from cranio2 d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Hom o sapiens in China. Acta Anthropologica S inica, 1998, 17 (4) : 276~282 16 柯越海 ,宿 兵 ,李宏宇等. Y染色体遗传学证据支持现代中国 人起源于非洲. 科学通报 , 2001, 46 (5) : 411~414 Ke Yuehai, Su Bing, Li Hongyu et al. Y2chromosome 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African origin ofmodern Chinese. Chinese Science B ulletin, 2001, 46 (5) : 411~414 17 Chu J Y, Huang W , Kuang S Q et al. Genetic reletionship of population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 ational Academ y of Sciences (USA ) , 1998, 95: 11763~11768 18 Su B, Xiao J, Underhill P et al. Y2chromosome evidence for a northward migration of modern humans into Eastern A sia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Am erican Journal of Hum an Genetics, 1999, 65 ( 6 ) : 1718~1724 19 柯越海 ,宿 兵 ,肖君华等. Y染色体单倍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 的多态性分布与中国人群的起源及迁移. 中国科学 ( C辑 ) , 2000, 30 (6) : 614~620 Ke Yuehai, Su Bing, Xiao Junhua et al. Polymorphic distribution of Y2chromosome hap lotype in Han population of China and the origin and migr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of China. Science in China ( Series C) , 2000, 30 (6) : 614~620 20 Shi H, Dong Y, Wen B et al. Y2chromosome evidence of southern origin of the East A sian2specific hap logroup O32M122. Am erican Journal of Hum an Genetics, 2005, 77: 408~419 21 Wu Xinzhi, Poirier F E. Human Evolution in China A Metric Descrip tion of the Fossils and A Review of the Si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8~170, 186~206 22 沈冠军 ,王 ,王 谦等. 广西柳江土博 前洞的铀系年代. 人类学学报 , 2001, 20 (3) : 238~244 Shen Guanjun, Wang Wei, Wang Q ian et al. U2series dating of hominid site Ganqian Cave at Tubo, Liujiang, Guangxi in South China. Acta Anthropologica S inica, 2001, 20 (3) : 238~244 23 石 丽 ,金幸生 ,程 海等. 浙江桐庐人类头骨的铀系年代. 人 类学学报 , 2002, 21 (4) : 323~324 Shi Li, Jin Xingsheng, Cheng Hai et al. U2series dating of the hominid skull from Tonglu, Zhejiang. Acta Anthropologica S inica, 2002, 21 (4) : 323~324 24 张松林 ,刘彦锋.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人类学学报 , 2003, 22 (1) : 1~17 Zhang Songlin, Liu Yanfeng. Report on the excavation of Zhijidong Cave site. Acta Anthropologica S inica, 2003, 22 (1) : 1~17 25 裴树文 ,高 星 ,冯兴无等. 井水湾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 人类学 学报 , 2003, 22 (4) : 261~278 Pei Shuwen, Gao Xing, Feng Xingwu et al. Preliminary study on Jingshuiwan Paleolithic site, Three Gorge Region. Acta Anthropologica S inica, 2003, 22 (4) : 261~278 26 董光荣 , 苏志珠 , 靳鹤龄.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时代的新认识. 科学通报 , 1998, 43 (17) : 1869~1872 Dong Guangrong, Su Zhizhu, Jin Heling. New knowledge on the dates of Salawusu Formation in Late Pleistocene. Chinese Science B ulletin, 1998, 43 (17) : 1869~1872 27 黄慰文 , 董光荣 , 侯亚梅. 鄂尔多斯化石智人的地层、年代和生 态环境. 人类学学报 , 2004, 23 (增刊 ) : 259~271 Huang Weiwen, Dong Guangrong, Hou Yamei. Stratigraphical, chron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ontexts of Pleistocene Hom o sapiens of Sjara2osso2gol site, O rdos Plateau of North China. Acta Anthropologica S inica, 2004, 23 ( Supp l. ) : 259~271 28 张森水.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考古的主要成果与文化类型的探 讨. 见 :宿 白主编. 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 2001. 386~413 Zhang Senshui. Main achievements and a discussion on cultural type of Paleolithic archeology in southwestern China. In: Su Bai ed. Su Bingqi and Current A rcheology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386~413 29 吴汝康 , 吴新智 ,张森水主编. 中国远古人类.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 1989. 1~439 Wu Rukang, Wu Xinzhi, Zhang Senshui eds. Early Humankind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9. 1~439 30 陈铁梅 , Hedges R E M, 袁振新. 山顶洞遗址的第二批加速器质 谱 14C年龄数据与讨论. 人类学学报 , 1992, 11 (2) : 112~116 Chen Tiemei, Hedges R E M, Yuan Zhenxin. The second batch of accelerator radiocarbon dates for Upper Cave site of Zhoukoudian. Acta Anthropologica S inica, 1992, 11 (2) : 112~116 31 Rodriguez2Trelles F, Tarrio R, Ayala F J. Erratic overdispersion of
708 第四纪研究 three molecular cocks GPH, SOD, and XDH Proceedings of the of human X chromosme Molecular B iology and Evolution, 2002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2001, 98: 11405-11410 19:2131~2141 32 Adoock GJ. Dennis E S. Easteal s et al Mibchondrial DNA 34 LahrM M. The Multiregional Model of modem human origins A sequences in ancient Australians mp licatons fr modem human reassesment of its mopholgical basis Joumal of Him an Evolution, origi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 caden y of Sciences(USA) 1994.26:23~56 2001,98:537~542 35 Temp lebn A. Out of Africa again and again Naure, 2002, 416: 33 YuN, Fu YX, LiW H DNA polymophism n a worldw ide sample 45~51 EVDENCE OFMULT IREG DNAL HUMAN EVOLUT DN HY POTHESIS FROM CHINA XiNzhi Institu te of Vertebrate Pa leow 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 caden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4 a bstract There are to main hypotheses on the orign of modem humans, the Multiregional Evoluton versus the recent OutofAfrica The fomer was p roposed in 1984 by wolpoff and others It is supported by the follow ing three-fold evidence of Continuity with Hybridization in China (1)There are a series of cammon morpho logical features among human fossils of China They are: the of the face, the bw nasal saddle, the more or less quadrangular shape of the orbit with ounded infero-lateral margin, the antemo-lateral surface of the fionb-sphenoidal p rocess of zygam atic bone facing more foward, the curved margin of the bwer bo rder of zygomatic process of m axilla, the sutures be teen fontal bone and the nasal and maxillary bones fom ing a more or less horiontal curve, the most p mm inent po int of the m idsagittal line of the frontal bone locating at the bwer half of this line, the broadest part beating at the posteror part of the m iddle third of the vault, the sagittal keeling of different degrees, the shovel-shaped upper incisor etc (2)There is a moho gical mo sa ic beween Han o erectus and Han ens in ch In hexian he erectus skull, there are seve 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high cranial index, the weak postorbital constric ton, and the high length-he ight index of temporal squama, which are generally present in Han o sapiens, but not in Hano erectus h a few Han o sapiens skulls there are a few charac teristics thought t be unique characters of Hano erectus The examp les of such kind include the exaggerated postorbital constriction in Maba skull, the thick cran ial wall and brow ridges of Dali skull, the angular transition be teen occ p ital and nuchal p lanes of the occ p ital bone in Dali and Jinniushan skulls, the angular torus in Dali and Ziyang skulls, and the thick cranial wall in Xujiayao parietal bo (3)h a few fossil skulls of China there are a few character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seen in most Chinese fossils, but are sm ilar t those usually existing in Euopean skulls The examp les include the bulge beteen the orb it and anterior nasal aperture in the skull fiom Dali, the p rotrud ing nasal saddle of Nanjing skull Na l, the spherical orbit of Maba skull, the bun-like structure in the skulls fiom Liujiang, Lijiang, and Ziya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anteIo-lateral surface of the bony pillar lateral to the orbit in Upper Cave skull Na 102, and the Carabelli s cusp in L jiang skull Another examp le is that the fontal nasal suture is at a higher level than the frontomaxillary suture shown in the frontal bone from Salawusu region The above mentoned cammon features and mop hobgical mo saic indicate the continuity of human evolution in China The dissm ilar charac ters existing in a few fossils of China m ight be the results of gene fow from Europe to China The hypothesis of Continuity with Hybrid ization is supported by the context of Paleolithic technique in China In Africa and Europe, the Paleo lithic technique developed in a sequence from Mode I through Mode V; while in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708 第 四 纪 研 究 2006年 three molecular clocks: GPDH, SOD, and XDH. Proceedings of the N ational Academ y of Sciences (USA) , 2001, 98: 11405~11410 32 Adcock G J, Dennis E S, Easteal S et al. M 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in ancient Australians: Imp lications for modern human origins. Proceedings of the N ational Academ y of Sciences (USA ) , 2001, 98: 537~542 33 Yu N, Fu Y X,LiW H. DNA polymorphism in a worldwide samp le of human X chromosome. M olecular B iology and Evolution, 2002, 19: 2131~2141 34 LahrM M. The Multiregional Model of modern human origins: A reassessment of itsmorphological basis. Journal of Hum an Evolution, 1994, 26: 23~56 35 Temp leton A. Out of Africa again and again. N ature, 2002, 416: 45~51 EV ID ENCE O F M ULTIREG IO NAL HUM AN EVOL UTIO N HY PO THES IS FROM CH INA W u Xinzhi (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 y of Sciences, B eijing 100044) Abstract There are two main hypotheses on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the Multiregional Evolution versus the Recent Out2of2Africa. The former was p roposed in 1984 byWolpoff and others. It is supported by the following three2fold evidence of Continuity with Hybridization in China. ( 1) There are a series of common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mong human fossils of China. They are: the flatness of the face, the low nasal saddle, the more or less quadrangular shape of the orbit with rounded infero2lateral margin, the antero2lateral surface of the fronto2sphenoidal p rocess of zygomatic bone facing more forward, the curved margin of the lower border of zygomatic p rocess of maxilla, the sutures between frontal bone and the nasal and maxillary bones form ing a more or less horizontal curve, the most p rom inent point of the m idsagittal line of the frontal bone locating at the lower half of this line, the broadest part locating at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m iddle third of the vault, the sagittal keeling of different degrees, the shovel2shaped upper incisor etc. (2) There is a morphological mosaic between Hom o erectus and Hom o sapiens in China. In Hexian Hom o erectus skull, there ar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high cranial index, the weak post2orbital constriction, and the high length2height index of temporal squama, which are generally p resent in Hom o sapiens, but not in Hom o erectus. In a few Hom o sapiens skulls there are a few characteristics thought to be unique characters of Hom o erectus. The examp les of such kind include the exaggerated post2orbital constriction inMaba skull, the thick cranial wall and brow ridges of Dali skull, the angular transition between occip ital and nuchal p lanes of the occip ital bone in Dali and Jinniushan skulls, the angular torus in Dali and Ziyang skulls, and the thick cranial wall in Xujiayao parietal bones. (3) In a few fossil skulls of China there are a few character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seen in most Chinese fossils, but are sim ilar to those usually existing in European skulls. The examp les include the bulge between the orbit and anterior nasal aperture in the skull from Dali, the p rotruding nasal saddle of Nanjing skull No. 1, the spherical orbit ofMaba skull, the bun2like structure in the skulls from Liujiang, Lijiang, and Ziya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antero2lateral surface of the bony p illar lateral to the orbit in Upper Cave skull No. 102, and the Carabelliπs cusp in L ijiang skull. Another examp le is that the frontal nasal suture is at a higher level than the fronto2maxillary suture shown in the frontal bone from Salawusu region. The above mentioned common features and morphologicalmosaic indicate the continuity of human evolution in China. The dissim ilar characters existing in a few fossils of China m ight be the results of gene flow from Europe to China. The hypothesis of Continuity with Hybridization is supported by the context of Paleolithic technique in China. In Africa and Europe, the Paleolithic technique developed in a sequence from Mode Ⅰ through Mode Ⅴ; while in
5期 吴新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China Mode I techn ique persisted in the whole course of Paleolith ic perid, with only a few sites show ing other modes of Paleolith ic techn ique, such as Mode II at Baise of Guangsi, Taisharm iao of Hubei and Mode Il at Shuidonggou ofN ingxia, Longtanshan of Yunnan, Mode IV at the Upper Cave of Zhoukoud ian, and Mode V at Xiachuan. Shanxi etc Baise and Taishan iao sites are of m iddle ple istocene: the other sites are of late Pleistocene The Paleolithic techn ique thus shows a continuous deve bpment accompanied by some cultural xchange with that of Europe This devebpment history is quite different fiom that in A frica and Europe Since 1998 ome stud 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nes of Y-chromosome of modem populat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Their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mode m humans of China originated fiom Africa It suggested that mm igrants entered China around 60000 years before present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and tally rep laced ind igenous populations in China However, such a conc lusin has not got any support from data available in other related disc p lines but is in contrad icton with the context of Paleolithic archeo bogy of bo th China and the Near east The study of fauna has shown that in Late Pleistocene a large area of East China south to 40 was not so cold that mammals could survive even in ke Age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sites which have yielded human fossils and/or Paleo lithic artifac ts and have been dated with chronometric dating These data strongly ind ica te the human existence in China be teen 50000-100000 years agn In the Near East the re are Mousterian sites of about 100000 years ago If the Recent Outof-A frica hypo the sis were correct the artifac ts of these sites should be made by the first anatom ically modem mm igrants m grated fiom Africa, which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Y-chromosome analysis conclusion that mm igrants entered China aound 60000 years agp, an age which should be assoc iated with Paleolithic techn ique of Mode Ill If mm igrants had tho oughly rep laced the indigenous peop le in China, their technique or technique developed from it should rep lace technique ofMode I which had been prevalent in China for bng tme However, the Mode I technique kept p revalent in China till after 60000 years agn h recent years, chronometric dates have been ob ta ined from 29 Paleo lith ic sites from aB. P through 10000aB. P, among which only 2 show the Mode Ill techn ique, 3 show the Mode IV and the Mode V. The Mode I is the only ode being demonstrated in all other sites The recent anatomy of East A sians is also favourable b the Multiregional Hypothesis According b the inve stigation of Lahr(1994) the m id-sagittal keeling, the mandibular torus, the p inched nasal saddle, and the congenital agenesis of the third molar are present in recent East A sian skulls in different frequencies but absent in recent A frican skulls The m id-sagittal kee ling and mandibular torus are commonly seen in Han o erectus found at Zhoukoud ian; the p inched nasal saddle exists in M iddle Pleistocene skull from Maba and Upper Paleolithic skull rom the Upper Cave, the congenital agenesis of the third molar is shown in M iddle Pleisbcene mand ible from Lantian and Late Pleistocene skull from L lujiang According to the Multiregional Evoluton hypo thesis, these features in recent East A sians m ight be inherited fiom the hum an fossils mentoned above the com b ination of the presence of these features in East A sians and the ir absence in recent A ricans is difficult t be exp lained with the Recent out-ofAfrica hypothesis It is furthe more worthy ofmenton ing that as mo lecular bilogists have ind icated, " it is mportant t recognize that each bcus in human genome can cap ture only a fracton of the human hisory, and diffe rent bci can have rather different generabgies Thus, some conclusins fiom different bci are necessarily conflicting Only after a sufficient num ber of stud ies have been conducted, can we gradually reach a consensus about the history of modem humans hn respect of the origin of modem humans in China, the total rep lacement conc lusion based on some genes of Y-chramosome thus needs t be more carefully considered Key words modem human origin, Multiregional Evolution hypo thesis, Recent OutofA frica hypothesis, vidence. Chin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期 吴新智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709 China Mode Ⅰ technique persisted in the whole course of Paleolithic period, with only a few sites showing other modes of Paleolithic technique, such as Mode Ⅱ at Baise of Guangsi, Taishanm iao of Hubei and Mode Ⅲ at Shuidonggou of N ingxia, Longtanshan of Yunnan, Mode Ⅳ at the Upper Cave of Zhoukoudian, and Mode Ⅴ at Xiachuan, Shanxi etc. Baise and Taishanm iao sites are of M iddle Pleistocene; the other sites are of Late Pleistocene. The Paleolithic technique thus shows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ccompanied by some cultural exchange with that of Europe. This development history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Africa and Europe. Since 1998 some stud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nes of Y2chromosome of modern populat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Their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modern humans of China originated from Africa. It suggested that the imm igrants entered China around 60000 years before p resent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and totally rep laced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s in China. However, such a conclusion has not got any support from data available in other related discip lines but is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context of Paleolithic archeology of both China and the Near East. The study of fauna has shown that in Late Pleistocene a large area of East China south to 40°was not so cold that mammals could survive even in Ice Age.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sites which have yielded human fossils and /or Paleolithic artifacts and have been dated with chronometric dating. These data strongly indicate the human existence in China between 50000~100000 years ago. In the Near East there are Mousterian sites of about 100000 years ago. If the Recent Out2of2Africa hypothesis were correct the artifacts of these sites should be made by the first anatom ically modern imm igrants m igrated from Africa, which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Y2chromosome analysis conclusion that imm igrants entered China around 60000 years ago, an age which should be associated with Paleolithic technique of Mode Ⅲ. If imm igrants had thoroughly rep laced the indigenous peop le in China, their technique or technique developed from it should rep lace technique ofMode Ⅰ which had been p revalent in China for long time. However, the ModeⅠ technique kep t p revalent in China till after 60000 years ago. In recent years, chronometric date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29 Paleolithic sites from 60000aB. P. through 10000aB. P. , among which only 2 show the Mode Ⅲ technique, 3 show the Mode Ⅳ, and 5 show the Mode Ⅴ. The Mode I is the only mode being demonstrated in all other sites. The recent anatomy of East A sians is also favourable to the Multiregional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Lahr ( 1994) the m id2sagittal keeling, the mandibular torus, the p inched nasal saddle, and the congenital agenesis of the third molar are p resent in recent East A sian skulls in different frequencies but absent in recent African skulls. The m id2sagittal keeling and mandibular torus are commonly seen in Hom o erectus found at Zhoukoudian; the p inched nasal saddle exists in M iddle Pleistocene skull from Maba and Upper Paleolithic skull from the Upper Cave; the congenital agenesis of the third molar is shown in M iddle Pleistocene mandible from Lantian and Late Pleistocene skull from L iujiang. According to the Multiregional Evolution hypothesis, these features in recent East A sians m ight be inherited from the human fossils mentioned abo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 resence of these features in East A sians and their absence in recent Africans is difficult to be exp lained with the Recent Out2of2Africa hypothesis. It is furthermore worthy of mentioning that asmolecular biologists have indicated,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each locus in human genome can cap ture only a fraction of the human history, and different loci can have rather different generalogies. Thus, some conclusions from different loci are necessarily conflicting. Only after a sufficient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can we gradually reach a consensus about the history of modern humans. ”In respect of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in China, the total rep lacement conclusion based on some genes of Y2chromosome thus needs to be more carefully considered. Key words modern human origin, Multiregional Evolution hypothesis, Recent Out2of2Africa hypothesis, evidenc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