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资源科 第32卷第2期 费产生的碳排放量的4.3%。基于陕西省的水、土 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热组合条件,其碳汇能力尚有较大的开发空间。首31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 先,通过秦岭南北麓山地、渭北山地和三北防护林 分析及比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54-5 的保育和建设,森林覆盖率有望提高到48%左右 [4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VolumeIEb/oL].http://www.ipce-nggip.igesorjpy 其次,重视草地植被包括碳汇功能在内的综合生态 public/2006gl/vol2html,2008-07-20/2009-07-11 功能,在陕北半干旱地区继续保持和推进退耕还草5]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门环境科 工程;第三,在关中地区实施平原绿化工程和宜居 学研究,2009,22(8):984-989 环境建设工程,重视城市屋顶绿化,将西安、宝鸡等6]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小地理学报,2008(4 建设成为关中生态园林城市群。 7]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 5结论 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9(3):18-25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基础设施建设8]靳云,孙红梅西部大开发条件下陕西省绩效研究西北农林 瓶颈基本突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碳排放压 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45-48 力日趋增大的新形势下,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着权衡[9]王建红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发 发展权与排放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展的对接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30(4)93-99 与减少CO2排放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本文以陕西省 0祁悦谢高地碳排放空间分配及其对中国区域功能的影响① 资源科学,209,31(4):590-597 为例针对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其今1 William U. Chandler, Emission control strategies: The case of 后应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三次产业、低碳生活 China[J]. Climate Change, 1988. 13(3): 241-265 和碳汇5个层面走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即:①创建有12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等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 机、生态、高效的新农业;②优化二产结构、建立循 我国减排潜力分析几地理学报,2008,63(7):675-682 环经济园区、改善能源消费;③聚焦产业链两端,大13 XUE Dongqian, Ma beibe, ZHANG Xiaojun. The harmonious 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④倡导绿色消费,塑造低碳生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environment in Xi anJ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6. 16(2): 184-189. 活;⑤植树种草,扩大碳汇。 「14赵媛,郝丽莎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及形成机制J资源科学,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5] YANG Xin, WANG Mingxing, HUANG Yao. The climatic-in- carbon sink by terrestrial biosphere over 1901-1995 1]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之选中国石油石化,2007,(13): 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 18(6): 1192-1206. 32-34. 6]黄东森林碳汇: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林业经济,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2008,(10):12-16 o1994-h0p06o resc 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第32卷 第2期 资 源 科 学 http://www.resci.cn 费产生的碳排放量的4.3%。基于陕西省的水、土、 热组合条件,其碳汇能力尚有较大的开发空间。首 先,通过秦岭南北麓山地、渭北山地和三北防护林 的保育和建设,森林覆盖率有望提高到 48%左右; 其次,重视草地植被包括碳汇功能在内的综合生态 功能,在陕北半干旱地区继续保持和推进退耕还草 工程;第三,在关中地区实施平原绿化工程和宜居 环境建设工程,重视城市屋顶绿化,将西安、宝鸡等 建设成为关中生态园林城市群。 5 结论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基础设施建设 瓶颈基本突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碳排放压 力日趋增大的新形势下,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着权衡 发展权与排放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与减少CO2排放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本文以陕西省 为例,针对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其今 后应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三次产业、低碳生活 和碳汇5个层面走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即:①创建有 机、生态、高效的新农业;②优化二产结构、建立循 环经济园区、改善能源消费;③聚焦产业链两端,大 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④倡导绿色消费,塑造低碳生 活;⑤植树种草,扩大碳汇。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 庄贵阳.低碳经济: 中国之选[J].中国石油石化,2007,(13): 32-34. [ 2 ]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 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 3 ] 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 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54-57. [ 4 ]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VolumeⅡ[EB/OL].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 public/2006gl/vol2.html,2008-07-20/2009-07-11. [ 5 ]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 学研究,2009,22(8):984-989. [ 6 ]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58(4): 629-637. [ 7 ]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 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8-25. [ 8 ] 靳云,孙红梅.西部大开发条件下陕西省绩效研究[J].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 45-48. [ 9 ] 王建红.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发 展的对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30(4):93-99. [10] 祁悦,谢高地.碳排放空间分配及其对中国区域功能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09,31(4): 590- 597. [11] William U. Chandler. Emission control strategies: The case of China[J].Climate Change,1988,13(3):241-265. [12]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等.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 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7):675-682. [13] XUE Dongqian,Ma Beibei,ZHANG Xiaoju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environment in Xi’an[J].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6,16(2):184-189. [14] 赵媛,郝丽莎.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及形成机制[J].资源科学, 2005,27(5):62-69. [15] YANG Xin,WANG Mingxing,HUANG Yao. The climatic-in⁃ duced net carbon sink by terrestrial biosphere over 1901-1995 [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18(6):1192-1206. [16] 黄东. 森林碳汇: 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J].林业经济, 2008,(10):12-16. 228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