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表科技论文12010篇,出版科技著作606种;技术合同成交项目993项、成交金额546亿元。 从1997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专门用于重点科技成果的项目转化工作,累计 组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65项,科技三项费总投入达5840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 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创新投资能力弱,市场有效需求受制约。甘肃是一个经济后进的省份,在西部12省区 中,2000年GDP为983.36亿元,人均3838元,居倒数第二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61.28亿元, 仅高于宁夏、青海、西臧3省区,居倒数第四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916元,居倒 数第三位。R&D投入仅占GDP的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对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 资金支持能力有限,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也尚未形成,同时,由于甘肃的重化工业、旱地农业 和二元经济的特点突出,企业资本积累和注入能力很低,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集聚程度不高,市 场对创新活动的有效需求严重受资金的制约 2、产业竞争力较差,工业技术创新任务艰巨。甘肃是一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有色金属、 黑色冶金、化学医药、国防军工、能源等重化学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由于甘肃工 业企业的更新改造速度慢,装备水平较低,品牌产品少,多数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为主, 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就装备水平来看,达到或接近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15%左右 般水平的约占80%以上。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9%,国内一般水平的占649 属国内落后水平的约占10%。以原材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和加工的一般产品难以应对市场经济的 激烈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仅居全国第29位。同时,企业的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2002年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仅为1.36%,位居25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约占全部产 品销售收入比重为387%,排全国第27位。企业专利申请数仅94件,全省百万人专利申请量仅 29项,居全国第29位,获得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少,增长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 3、区域创新环境支撑条件不足,创新体系缺乏活力。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国科技 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1)分析,甘肃的技术创新环境是比较差的,排全国第27位。其中表现 最好的指标是创业水平,居全国第19位。最差的指标是市场需求,居全国第28位,其他如创新 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创新基金及金融环境等,均居全国第22-27位。2002年全 国科技进步统计评价结果,我省专业技术人员指数为0.35%,居全国26位,万人科学家、工程 师数为261人,居全国23位。这表明甘肃的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落后是多方面的,基础设施条 件差,科技人才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科技复合型人才和工 程化研发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与全省支拄产业的发展不配套。科技活动机制陈旧、观念落后,现 有创新主体严重缺乏生气和活力。 4、创新资源多呈单体独立运行,集成度低、效率不高。全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中介机 构和大中型企业等科技活动单位约有1588个,但大多数均属于单位独立的研究行为,受“肥水 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约束,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研究和联合攻关。近几年,科技行政管理 部门加强了专项课题的多个研究单位的分工合作,但是就一项技术一个新产品的科技研发、成果 转化、工程化应用、市场化运作等还没有形成一个全社会的分工合作网络。在整个科技活动中, 企业的主体和核心作用、政府及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门分3 表科技论文 12010 篇,出版科技著作 606 种;技术合同成交项目 993 项、成交金额 5.46 亿元。 从 1997 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投入 1000 万元专项,专门用于重点科技成果的项目转化工作,累计 组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 65 项,科技三项费总投入达 5840 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 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创新投资能力弱,市场有效需求受制约。甘肃是一个经济后进的省份,在西部 12 省区 中,2000 年 GDP 为 983.36 亿元,人均 3838 元,居倒数第二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 61.28 亿元, 仅高于宁夏、青海、西藏 3 省区,居倒数第四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4916 元,居倒 数第三位。R&D 投入仅占 GDP 的 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对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 资金支持能力有限,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也尚未形成,同时,由于甘肃的重化工业、旱地农业 和二元经济的特点突出,企业资本积累和注入能力很低,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集聚程度不高,市 场对创新活动的有效需求严重受资金的制约。 2、产业竞争力较差,工业技术创新任务艰巨。甘肃是一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有色金属、 黑色冶金、化学医药、国防军工、能源等重化学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由于甘肃工 业企业的更新改造速度慢,装备水平较低,品牌产品少,多数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为主, 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就装备水平来看,达到或接近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 15%左右,一 般水平的约占 80%以上。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 9%,国内一般水平的占 64%, 属国内落后水平的约占 10%。以原材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和加工的一般产品难以应对市场经济的 激烈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仅居全国第 29 位。同时,企业的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2002 年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仅为 1.36%,位居 25 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约占全部产 品销售收入比重为 3.87%,排全国第 27 位。企业专利申请数仅 94 件,全省百万人专利申请量仅 29 项,居全国第 29 位,获得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少,增长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 3、区域创新环境支撑条件不足,创新体系缺乏活力。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国科技 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1)分析,甘肃的技术创新环境是比较差的,排全国第 27 位。其中表现 最好的指标是创业水平,居全国第 19 位。最差的指标是市场需求,居全国第 28 位,其他如创新 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创新基金及金融环境等,均居全国第 22—27 位。2002 年全 国科技进步统计评价结果,我省专业技术人员指数为 0.35%,居全国 26 位,万人科学家、工程 师数为 261 人,居全国 23 位。这表明甘肃的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落后是多方面的,基础设施条 件差,科技人才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科技复合型人才和工 程化研发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与全省支拄产业的发展不配套。科技活动机制陈旧、观念落后,现 有创新主体严重缺乏生气和活力。 4、创新资源多呈单体独立运行,集成度低、效率不高。全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中介机 构和大中型企业等科技活动单位约有 1588 个,但大多数均属于单位独立的研究行为,受“肥水 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约束,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研究和联合攻关。近几年,科技行政管理 部门加强了专项课题的多个研究单位的分工合作,但是就一项技术一个新产品的科技研发、成果 转化、工程化应用、市场化运作等还没有形成一个全社会的分工合作网络。在整个科技活动中, 企业的主体和核心作用、政府及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门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