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实验三:液、塑限试验 一、基本原理: 细粒土(粒径小于0.5mm,并且有机质含量不超过试样总质量5%的土)由于含水率不同, 分别处于流动光 ,可塑状 ,半固体状态和固体状态。 液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上限含 水率,塑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下限含水率。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测定。 二、试验目的: 本试验是测定细粒土的液限和塑限含水率,用于计算土的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为划分 土的工程类别和确定土的状态提供依据 三、试验设备: 1、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圆锥质量76克,锥角30度。 2、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3、其它:烘箱、铝盒、调土刀、刮士刀、蒸馏水滴瓶、凡士林等 四、试验步骤: 1、本次试验原则上应采用天然含水率的土样进行,也允许用风干土制备土样,土样过 0.5mm筛后,喷洒配制一定含水率的土样,然后装入密闭玻璃广口瓶内,润湿一昼夜备用(土 样制备工作实验室己预先做 2、将已制备好的土样取出,放在搪瓷碗中加水或电吹风吹干并调匀后,密实地装入试料 杯中(土中不能有孔洞),高出试样杯口的余土,用刮土刀刮平,随即将试样杯放在升降底座 上 3、接通电源,按下“开”按钮,把装有透明光学微分尺的圆锥仪,在锥体上抹以薄层凡士 林,使电磁铁吸稳固锥仪 4、转动升降座,待试样杯上升到土面刚好与圆锥仪锥尖接触时,“接触蓝灯亮,按“放 按钮,圆锥仪自由下落,历时5秒,当音响讯号自动发出声响时,立即从读数屏幕上读出圆 锥仪下沉深度。重复此步骤,做出下沉深度相近的数值。 5、把升降座降下,细心取出试样杯,剔除锥尖处含有凡士林的土,取出锥体附近的试 样不少于10g放入称量铝盒内,称量得质量1,并记下盒号,测定含水率】 将称量过的铝盒,放入烘箱:在105℃~110C的温度下烘至恒量,取出土样盒放入 玻璃干燥皿内冷却,称干土的质量m2。 7、重复2~6条的步骤,测试另二 种含水率 土样的圆锥入土深度和含水率(圆锥入土 深度宜为 3~4mm,7~9mm,15~17mm)。 五、成果整理: 1、塑、液限 以含水率为横坐标,以圆锥入土深度 为纵坐标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含水率与相应的 圆锥入土 深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三点应在一根 直线上,如 图中A线。如果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通 过高含水 率的一点与其余两点连两根直线,在圆锥 入土深工 0 100 含水米(%》 实验三:液、塑限试验 一、基本原理: 细粒土(粒径小于 0.5mm,并且有机质含量不超过试样总质量 5%的土)由于含水率不同, 分别处于流动状态,可塑状态、半固体状态和固体状态。液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上限含 水率,塑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下限含水率。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测定。 二、试验目的: 本试验是测定细粒土的液限和塑限含水率,用于计算土的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为划分 土的工程类别和确定土的状态提供依据。 三、试验设备: 1、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圆锥质量 76 克,锥角 30 度。 2、天平,称量 200g,最小分度值 0.01g。 3、其它:烘箱、铝盒、调土刀、刮土刀、蒸馏水滴瓶、凡士林等。 四、试验步骤: 1、本次试验原则上应采用天然含水率的土样进行,也允许用风干土制备土样,土样过 0.5mm 筛后,喷洒配制一定含水率的土样,然后装入密闭玻璃广口瓶内,润湿一昼夜备用(土 样制备工作实验室已预先做好)。 2、将已制备好的土样取出,放在搪瓷碗中加水或电吹风吹干并调匀后,密实地装入试样 杯中(土中不能有孔洞),高出试样杯口的余土,用刮土刀刮平,随即将试样杯放在升降底座 上。 3、接通电源,按下“开”按钮,把装有透明光学微分尺的圆锥仪,在锥体上抹以薄层凡士 林,使电磁铁吸稳固锥仪。 4、转动升降座,待试样杯上升到土面刚好与圆锥仪锥尖接触时,“接触”蓝灯亮,按“放” 按钮,圆锥仪自由下落,历时 5 秒,当音响讯号自动发出声响时,立即从读数屏幕上读出圆 锥仪下沉深度。重复此步骤,做出下沉深度相近的数值。 5、把升降座降下,细心取出试样杯,剔除锥尖处含有凡士林的土,取出锥体附近的试 样不少于 10g 放入称量铝盒内,称量得质量 m1,并记下盒号,测定含水率。 6、将称量过的铝盒,放入烘箱;在 105℃~110℃的温度下烘至恒量,取出土样盒放入 玻璃干燥皿内冷却,称干土的质量 m2。 7、重复 2~6 条的步骤,测试另二 种 含 水 率 土样的圆锥入土深度和含水率(圆锥入土 深 度 宜 为 3~4mm,7~9mm,15~17mm)。 五、成果整理: 1、塑、液限 以含水率为横坐标,以圆锥入土深度 为 纵 坐 标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含水率与相应的 圆 锥 入 土 深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三点应在一根 直线上,如 图中 A 线。如果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通 过 高 含 水 率的一点与其余两点连两根直线,在圆锥 入 土 深 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