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建议,即屯兵于朝鲜北部观察形势。20他的“出而不战”的设想是否被讨论过, 目前尚不清楚。从后来的情况看,影响志愿军选择作战目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 素是苏联能够提供何种援助 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斯大林曾经向中国领导人表示过,一旦中国出兵 到朝鲜作战,苏联将向中国军队提供空中掩护。2但是,当中国真正决定出兵的 时候,可能是由于对中国军队能否取胜缺乏信心,斯大林在是否向志愿军提供空 中掩护的问题上大步后退。10月10日,周恩来和林彪到达苏联的克里米亚,与 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举行会谈。周恩来向斯大林等介绍了中国决策层的讨论 情况和出兵面临的困难,并询问苏联对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考虑。斯大林表示, 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和运输工具等,但苏联空军还没有 准备好,至少两到三个月内不能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22 毛泽东获知苏联不能提供预期的援助后,于10月12日提出出兵到“元山 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6个月后“可攻击美军”。2310月14 日,毛泽东经过与彭德怀等反复交换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志愿军初期的作战 方针,即“在平壤、元山铁路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 御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两路来攻则打鼓励较 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为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 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 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攻 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这其实就是暂时的“出而 不战”,暂时不直接与美军作战。至于6个月以后志愿军能否获得毛泽东提出的 那种军事优势况,至少也是很难预测的。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即使志愿军在某 些条件的限制下只是长期守住这条防线,中国领导人也是可以接受的。用毛泽东 的话说,就是“将国防线由鸭绿江推进到德川、宁远及其以南的线,而这是有把 握的和很有利益的”。24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目标是相继提出的,而且每个决定都有其具体的背 景。但是很有可能的是,它们共存于中国决策者心中,相互并不矛盾,或者说有 矛盾却至少暂时还可以兼容。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就是决策目标的弹性和模糊 性。在志愿军参战后不久,中国领导人对这种弹性和模糊性作出了典型地概括, 即通过争取军事上的胜利,“使美国知难而退”。25其实这正是毛泽东决策特点的 体现,即“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目标中的每一个,其实都反映了协调“国际主 义”和国家安全等两个方面的需要。这也是中国决策的弹性与模糊性的特点之 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提出将美军驱逐出朝鲜半岛,就是在片面地追求 20《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一),第27页 2“菲利波夫关于中国在中朝边境集结部队致罗申电”,1950年7月5日,《关于朝鲜战争的俄国档案文件》 第79页 22《周恩来传(19491976》,上卷,第6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3“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给周恩来的电报”,《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第 4《毛泽东关于朝鲜情况及我军准备出兵朝鲜情况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4日:《毛泽东关于志 愿军人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4日:均见《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第 8页 25周恩来:《抗美援朝,保卫和平》,1950年10月24日:《对朝鲜问题的估计与我们的思想准备》,1950 年11月13日:《抗美援朝局势的发展前途》,1950年1月25日:《抗美援朝运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1950 年11月25日:均见《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75,92,107,114页。建议,即屯兵于朝鲜北部观察形势。20他的“出而不战”的设想是否被讨论过, 目前尚不清楚。从后来的情况看,影响志愿军选择作战目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 素是苏联能够提供何种援助。 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斯大林曾经向中国领导人表示过,一旦中国出兵 到朝鲜作战,苏联将向中国军队提供空中掩护。21但是,当中国真正决定出兵的 时候,可能是由于对中国军队能否取胜缺乏信心,斯大林在是否向志愿军提供空 中掩护的问题上大步后退。10 月 10 日,周恩来和林彪到达苏联的克里米亚,与 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举行会谈。周恩来向斯大林等介绍了中国决策层的讨论 情况和出兵面临的困难,并询问苏联对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考虑。斯大林表示, 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和运输工具等,但苏联空军还没有 准备好,至少两到三个月内不能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22 毛泽东获知苏联不能提供预期的援助后,于 10 月 12 日提出出兵到“元山、 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6 个月后“可攻击美军”。2310 月 14 日,毛泽东经过与彭德怀等反复交换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志愿军初期的作战 方针,即“在平壤、元山铁路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 御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两路来攻则打鼓励较 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为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 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 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攻 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这其实就是暂时的“出而 不战”,暂时不直接与美军作战。至于 6 个月以后志愿军能否获得毛泽东提出的 那种军事优势况,至少也是很难预测的。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即使志愿军在某 些条件的限制下只是长期守住这条防线,中国领导人也是可以接受的。用毛泽东 的话说,就是“将国防线由鸭绿江推进到德川、宁远及其以南的线,而这是有把 握的和很有利益的”。24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目标是相继提出的,而且每个决定都有其具体的背 景。但是很有可能的是,它们共存于中国决策者心中,相互并不矛盾,或者说有 矛盾却至少暂时还可以兼容。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就是决策目标的弹性和模糊 性。在志愿军参战后不久,中国领导人对这种弹性和模糊性作出了典型地概括, 即通过争取军事上的胜利,“使美国知难而退”。25其实这正是毛泽东决策特点的 体现,即“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目标中的每一个,其实都反映了协调“国际主 义”和国家安全等两个方面的需要。这也是中国决策的弹性与模糊性的特点之一。 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提出将美军驱逐出朝鲜半岛,就是在片面地追求 20 《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一),第 27 页。 21“菲利波夫关于中国在中朝边境集结部队致罗申电”,1950 年7 月 5日,《关于朝鲜战争的俄国档案文件》, 第 79 页。 22 《周恩来传(1949——1976》,上卷,第 61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 23 “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给周恩来的电报”,《党的文献》,2000 年第 5 期,第 6——8 页。 24 《毛泽东关于朝鲜情况及我军准备出兵朝鲜情况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4 日;《毛泽东关于志 愿军人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4 日;均见《党的文献》,2000 年第 5 期,第 7——8 页。 25 周恩来:《抗美援朝,保卫和平》,1950 年 10 月 24 日;《对朝鲜问题的估计与我们的思想准备》,1950 年 11 月 13 日;《抗美援朝局势的发展前途》,1950 年 1 月 25 日;《抗美援朝运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1950 年 11 月 25 日;均见《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第 75,92,107,114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