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与政策主张,掌握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并了解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方法,掌握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和 宏观经济学的共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与政策主张,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新凯 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谷】 第一节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的两个假设 1.新货币数量论 先来了解货币主义出现之前的货币数量论。 (1)费希尔的“交易方程”。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在1911年提出的费希尔的“交 易方程”表达式是: Py=MV 式中,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为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 Ⅴ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即名义国民生产总值除以货币总量。决定V的“如公众的支付习 惯,使用信用范围的大小,交通和通讯的方便与否等制度上的因素”等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有 大的变化,因而在短期内不会迅速变化;Y决定于资源和技术条件,在充分就业的状态 下也不可能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Ⅴ和y就被视为常量。这样,价格P就随着货币数量M 正比例地发生变化。山于费希尔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即作为流通手段的作用,费希尔 方程故被称为“交易方程”。 (2)“剑桥方程”。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歇尔的嫡传弟子庇古根据费希尔的“交 易方程”,在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了“剑桥方程”。庇古关心的是人们 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即对货币的需求量。剑桥方程表示如下: 式中,P仍然表示价格总水半或价格指数,Y代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民生 产总值,k为经常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k显然为货 币收入流通速度的倒数。这甲的M与费希尔方程中的M在意义上略有不同,它代表人们对 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这样,剑桥方程也就是剑桥学派的货币 需求方程。剑桥方程表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国民收入两个因 素,与k的倒数即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收入成正比。k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的商业习惯和 制度等因素,在短期内固定不变,可视为常数,y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时也是一个已知常数 因此,价格水P同货币数量M成正比例变化,价格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山于剑 桥方程强调货币作为储臧手段的职能,也就是把货币作为财产的保存形式,侧重于货币的持 有,因此,剑桥方程暗含着利息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在实质上,费希尔交易方程和剑桥方程是相同的,二者所想说明的内容也是相同的,都 想说明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 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费希尔交易方程强调货币在交易中的 媒介作用,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