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小富即安”的农民:一个幸福经济学的视角 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与从事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各说各话的现象。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层面上界定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政治地位,其理论基础与现代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之间 存在本质性差异。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早期马克思主义 者有大量论述(参见张晓山等,2013)。目前,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对农民阶级意识 的研究,主要以经典理论为依归——特别是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①、恩格斯的《德 国农民战争》两篇文章中对农民的看法,对在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小农文 化心态和“小富即安”的农民意识给予了严厉批评。 张琳(2012)认为,小农文化心态是指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农民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相互 杂糅而成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态度。农民文化传统有安土重迁、循规蹈矩、崇拜权力、追求平均和稳 定、安贫守道、主张群体观念的特点。小农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刘 永佶(2006)认为,社会存在的小农经济,集合于农民的观念,形成了小农意识。在以儒家道统为 理论基础的官僚地主阶级意识形态中形成的小农意识,主要包括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自私自利、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平均主义和等级观念五个方面。袁银传(2000对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的关 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小农意识是小农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的环境中形成并 内化于其头脑中的认知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意识的总和。郑琼现(2007)认为,小农 的脆弱性使它呼唤专制和集杈,小农的隔离状态使它淡漠民主,小农的安于现状使它排斥政治变革, 小农的听命于天扼杀了对自由和人权的强烈需求。“小富即安”的农民意识指的是自我满足、自我平 衡、自我保全,不愿改变现状、不愿冒风险、不愿努力竞争之意,包括温饱自足、比较有余和无所 作为三种类型(梅祖寿,2002) 对于农民阶级意识的认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而纵观这些 研究,无一不是建立在经典文献之上,对当前中国农民生活观念缺乏应有的调査和有效的分析方法, 这会大大弱化马克思主义有关农民的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本 文认为,农民生活观念可以用幸福经济学中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来刻画。满意度作为一种精神状 态,是对一件事物或一种状态的主观价值评估。满意度包含满足和享受两层含义,有情感上的评价, 也有对客观的认知;它在时点上表现为易失性,但在时段上存在稳定性( Veenhoven,1996)。 Kahneman and Krueger(206)对幸福感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总结。 Stutzer and Frey(2010)回顾了幸福感研究的 最新进展。目前争论较大的问题是,调查对象所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是否有效、可比,其决 定机理以及相关的政策含义是什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调查方法的有效性得 到了验证( Veenhoven,1996)。对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的调査方法有基于坎特里尔量表的生活阶梯 10分法、 Andrews和 Withey的7分法 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话题。较早认为财富多不一定意味着幸福的西方哲学家是 梭伦(冯俊科,2011)。如果按照批判“小富即安”的逻辑,“大富”即高收入者的生活满意度、幸 福感应大大高于低收入者。但是,伊斯特林( Easterlin,1974)发现,在一个国家之内,收入高的 人表达出更高的幸福感;可在进行国家间的比较时,至少在那些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国家之间 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太大差异。 Oswald(1997)通过观察多年西欧九国居民报告的幸福感发现,收 入增长对居民幸福感的增加没有很大的贡献。与欧美国家居民表现出的“大富不安”相对的是中国农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小富即安”的农民:一个幸福经济学的视角 - 5 - 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与从事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各说各话的现象。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层面上界定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政治地位,其理论基础与现代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之间 存在本质性差异。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早期马克思主义 者有大量论述(参见张晓山等,2013)。目前,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对农民阶级意识 的研究,主要以经典理论为依归——特别是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①、恩格斯的《德 国农民战争》②两篇文章中对农民的看法,对在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小农文 化心态和“小富即安”的农民意识给予了严厉批评。 张琳(2012)认为,小农文化心态是指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农民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相互 杂糅而成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态度。农民文化传统有安土重迁、循规蹈矩、崇拜权力、追求平均和稳 定、安贫守道、主张群体观念的特点。小农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刘 永佶(2006)认为,社会存在的小农经济,集合于农民的观念,形成了小农意识。在以儒家道统为 理论基础的官僚地主阶级意识形态中形成的小农意识,主要包括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自私自利、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平均主义和等级观念五个方面。袁银传(2000)对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的关 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小农意识是小农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的环境中形成并 内化于其头脑中的认知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意识的总和。郑琼现(2007)认为,小农 的脆弱性使它呼唤专制和集权,小农的隔离状态使它淡漠民主,小农的安于现状使它排斥政治变革, 小农的听命于天扼杀了对自由和人权的强烈需求。“小富即安”的农民意识指的是自我满足、自我平 衡、自我保全,不愿改变现状、不愿冒风险、不愿努力竞争之意,包括温饱自足、比较有余和无所 作为三种类型(梅祖寿,2002)。 对于农民阶级意识的认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而纵观这些 研究,无一不是建立在经典文献之上,对当前中国农民生活观念缺乏应有的调查和有效的分析方法, 这会大大弱化马克思主义有关农民的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本 文认为,农民生活观念可以用幸福经济学中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来刻画。满意度作为一种精神状 态,是对一件事物或一种状态的主观价值评估。满意度包含满足和享受两层含义,有情感上的评价, 也有对客观的认知;它在时点上表现为易失性,但在时段上存在稳定性(Veenhoven,1996)。Kahneman and Krueger(2006)对幸福感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总结。Stutzer and Frey(2010)回顾了幸福感研究的 最新进展。目前争论较大的问题是,调查对象所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是否有效、可比,其决 定机理以及相关的政策含义是什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调查方法的有效性得 到了验证(Veenhoven,1996)。对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的调查方法有基于坎特里尔量表的生活阶梯 10分法、Andrews和Withey的7分法。 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话题。较早认为财富多不一定意味着幸福的西方哲学家是 梭伦(冯俊科,2011)。如果按照批判“小富即安”的逻辑,“大富”即高收入者的生活满意度、幸 福感应大大高于低收入者。但是,伊斯特林(Easterlin,1974)发现,在一个国家之内,收入高的 人表达出更高的幸福感;可在进行国家间的比较时,至少在那些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国家之间, 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太大差异。Oswald(1997)通过观察多年西欧九国居民报告的幸福感发现,收 入增长对居民幸福感的增加没有很大的贡献。与欧美国家居民表现出的“大富不安”相对的是中国农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