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学术争鸣 蔡元培、胡适以及集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 进程”.这些似乎是矛盾的论断,正是历 以从多方面去解读,陈寅格在《冯友兰< 知识分子,以及1927年以前的鲁迅和周 史经验的总结, 中國哲学史>审查报告三》和《王观堂先 作人等人, 许多学者一再证明.由于中国和西欧 生挽词并序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其次,从国民革命的领袖到中下层节 传统社会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宗法专制社 很值得注意: 干(如黄埔学员),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会不可能自行转型为现代社会:因此,像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 极为有限。例如,国民革命的主要领袖孙 中国这样的东方社会,不但如康德所说: 度层面: 中山只是从新文化运动看到宜传有很大威 “启蒙就是…要有勇气使用自已的知 ?、以儒学三纲六纪为代表的中国文 力:掌握实权的蒋介石则是新文化运动的 性!”而且要敢于睁开眼睛看世界,敢于 化已经具体化为社会制度。 反对者;至于那些学员则绝大部分是激进 普及和吸收人类文明已有的成果,重新评 3、中国文化即使吸收外来文化也坚 的中学生。 价本国的传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看,这 持固有框架,在吸收改造外来学说融为一 我们的讨论不能停留在回答上述三个 个认识和普及人类文明已有成就,重新认 家之说后,即显现排外的本质。 具体问题的层次。这些问题后面涉及一些 识本国固有文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的新文 4,中国的制度文化已经不可疗救。 非常重要的问题 化运动。说到底.19.20世纪中国历史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区分制度文化和非 的曲折,无非是认识和吸收人类现代文明 制度文化的观点。百年来文化讨论纠缠不 思想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还包含着东方社会转 清,各不相让,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这 恰耶克和他的学生谁对谁错? 型中的有普遍意义的东西。笼统说“文化 个区分。明末清初以来制度文化落后,没 不能改造”,不但与各国历史实际不符, 有足够的自我更新能力,从而无法认真吸 早在2)世纪80年代,林毓生教授就 而在实践中则对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特 收人类先进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步覆 认为康,梁等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的 别是东方各国非常有害:在像中国那样学 维艰的主要原因,19、2)世纪的启蒙运 领袖走上“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 习西方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国家大谈 动和!文化批判此起彼伏,焦点也在扫除制 径”,无视更加根本的制度问题、是中国 “文化不能改造”,只能成为抗拒外来的现 度变革的思想障碍。世界各国的现代制度 后来许多灾难的根源。朱学勤教授也认为 代文化的藉口,而这是与林、朱的初衷完 文化的内核,如共和、民生等,只能大同 新文化运动忽视了制度选择。 全相反的 小异,否则WTO和联合国的人权公约无 同林、朱两位先生的论断相反,康有 显然,对思想文化作用的评判,正确 由建立,接受这些普世性的规则,就必须 为在戊戌后念念不忘的是“勤王”、“立 的是哈耶克,而不是他的学生林毓生,在 接受相应的现代文明核心价值,改造一切 宪”、“物质救国论”;梁启超除追随其师 参加WTO和签署联合国两大人权公约后 与之格格不人的周有文化。非制度文化则 外,还关注中国的土地制度,政治制度、 的中国,观念变革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冷 纯属个人的爱好、选择,理应多能并立, 财政改革等问题,组建了以实行政党政治 静地考虑一下不难明白,此时此境提出 并在人们的自由选择中自然演化。 为诉求的中国第一个政党一一政闻社。至 “文化不能改造”显然不合适 20世纪中国侵犯个人思想自由和文 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的政治主张,只举 化爱好的事件屡见不鲜。饱受其害的知识 一个具体例子就够了:1920年8月1日. 百年文化讨论误入歧途的关键 阶层对这些事件的反感非常强烈,“文化 胡适与李大判,高一涵、蒋梦麟等联名发 不可改造”的呼声体现着对这些迫害的抗 表《争自由的宜言》,要求取消《治安警 包括林毓生教授、朱学勤教授等不少 议:可是,我们不能因此忘记,中国的制 察条例》、《出版法》、《报纸条例》、 学者认为,根据西方一些学者的意见,现 度文化非改不可,正因为新文化运动提倡 《管理印刷业条例》等限制言论、出版和 代化成功的国家总是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 和坚持的那些普世价值没有在国这块土 人身自由等恶法,要求“不得国会,省议 的关系,而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 地上生根,才导致那些追害, 会议决…不得滥行宜布戒严”。下列 这是中国现代化迟迟未能实现的重要原 离开这个大背景,笼统说要不要“反 四种白由,不得在宪法外更设立限制的法 因 传统”,要不要“改造文化”,就会不得要 律:1.言论自由:2,出版自由:3,集 现代化必然造成社会结构的巨大变 领,乃至带来鼓吹者完全不愿看到的后 会结社自由;4,书信秘密自出。”并“实 化,不触动传统是不可能的。问题仅在于 果。笔者曾反复阐明,无论新文化运动诞 行《人身保护法》,保障人民身体的自 应该反对和不应该反对的是哪些传统?西 生之日起高举并且长期坚持的“人权与科 由”吸收普通法系的宪政经验,改革中 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不 学”,或者1919年以后改称的“民主与科 国社会制度的迫切愿望表露无遗 是反传统?这些运动利用传统的思想资 学”,其基本精神都是呼唤自由、法治、 与此同时,这些思想家们确实把思想 料,不能改变思想革命的实质。清末的思 宪政和理性,现代化和国家的统一是当代 启蒙放到非常突出的位置上思想变革是 想解放运动,以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比附 中国人普遍关注的两大主题。离开新文化 杜会制度变革的先导、林毓生教授的老师 民主,把古代的乡校说成是议会,诸如此 运动的基本追求,这些问题能正确解决 哈耶克的重大贡献之一是阐明社会的自生 类的“西学中源”说比比皆是:这何尝不 吗?这是评论新文化运动时千万不能忘记 月发秩序,坚决反对建构论。但他却毫不 是力求从中国古代寻找思想资源,“以复 的 含糊地指出:“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 古为解放”(梁启超语)? (作者系著名历史学家) 也是传播新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 编辑秦维宪 15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学术争鸣 蔡元培 、 胡适 以 及 集结 在 他 们周围 的 一批 知 识 分 子 , 以 及 1 9 27 年 以 前 的 鲁 迅 和 周 作人 等人 广 其 次 , 从 国民 革 命的 领 袖 到中下 层 骨 干 ( 如黄埔学 员 ) , 对 新 文化运 动 的 理 解 极 为有 限 。 例如 , 国 民 革命 的 主 要领袖 孙 中 山 只是 从新 文化运 动 看 到 宣 传有很 大 威 力 : 掌握实权 的蒋介石 则 是 新 文 化运 动 的 反对 者 ; 至 于那些学员 则绝 大部 分是 激进 的 中学 生 - 我们的讨论 不 能停留 在 回答 上述 三个 具体问 题的层 次 一 这些问 题 后 面 涉及 一 些 非常重 要 的问 题 思想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 哈耶克和他的学生谁对谁错? 早在 2( ) 世纪 8 0 年代 , 林毓 生教 授就 认 为康 、 梁等启蒙思 想 家和新 文化运 动 的 领 袖 走 上 ’ ` 借 思 想 文 化 以 解决 问 题 的 途 径 ” , 无 视 更加 根 本的 制度 问题 , 是 中 国 后 来许多 灾难 的根 源 。 朱学 勤 教授也认 为 新文 化运 动忽视 了制度选 择 同林 、 朱两 位先生 的 论断相 反 , 康有 为在 戊戌 后 念 念不 忘的 是 “ 勤 王 ” 、 “ 立 宪 ” 、 “ 物 质救国论 ” ; 梁 启超除追 随 其师 外 , 还 关 注 中 国 的 土 地 制度 、 政治制 度 、 财政 改 革等问 题 , 组 建了 以 实行 政党 政治 为诉求的 中国第一 个 政 党— 政 闻社 至 于新文 化运 动 的领袖们的政 治主 张 , 只举 一 个具 体例 子 就 够 了 : 1 9 2 0 年 8 月 1 日 , 胡适 与李 大钊 、 高一 涵 、 蒋 梦麟 等联 名 发 表 《争 自由的宣 言》 , 要 求取消 《治安 警 察条 例 》 、 《 出 版 法 》 、 《报 纸 条例 》 、 《管理 印刷 业 条 例》 等限 制 言论 、 出 版 和 人身 自由 等恶 法 , 要 求 “ 不 得 国 会 、 省 议 会 议 决 … … 不 得 滥 行宣 布戒严 ” 。 “ 下 列 四 种 自由 , 不得 在 宪 法 外更 设 立 限制 的法 律 : 1 , 言 论 自由 ; 2 , 出 版 自由 ; 3 , 集 会结社 自由 ; 4 , 书 信秘 密 自 由 ” 并 ` . 实 行 《人 身保 护 法 》 , 保 障 人 民 身 体 的 自 山 ” 吸 收 普通 法 系的宪政 经 验 , 改 革 中 国社 会制 度 的迫 切 愿 望 表露 无遗 与此同时 , 这 些思 想家们确 实把思 想 启蒙放 到 非常突 出 的 位置 上 思 想 变 革是 社会 制度 变革的 先导 . 林毓 生教 授 的老 师 哈耶 克的 重大 贡 献 之 一 是 阐 明社 会的自生 自发 秩 序 , `坚决反 对 建 构论 一 但他 却毫不 含糊地 指 出 : “ 长 远 而 言 . 是观 念 , 因 而 也是 传播新 观 念 的 人 , 主 宰着历 史发 展 的 进 程 ” 一 这 些 似乎 是 矛 盾 的 论 断 , 正 是 历 史经 验的 总 结 许 多学 者 一再证 明 , 由 于 中 国和 西 欧 传统社 会 的 差 异 , 中国传统的 宗法 专制 社 会 不 可 能 自行转型 为现 代社会 因 此 , 像 中国这 样的 东方 社 会 , 不 但如 康德 所 说 : “ 启 蒙 就 是 … … 要 有 勇 气使 用 自 己 的 知 性 ! ” 而 且 要敢 于 睁开 眼 睛 着世界 , 敢 于 普 及和 吸 收人 类 文明 已 有 的 成 果 , 重 新 评 价本 国的 传统 文化 。 从 广 义 的 角 度 看 , 这 个 认 识和普及 人 类文 明 已 有成就 、 重 新认 识本国 固 有文化的 过 程 , 就 是 中 国 的 新 文 化 运 动 。 说到 底 , 19 、 2 0 世 纪 中国 历 史 的曲折 , 无非 是认 识和 吸 收 人 类 现代文 明 所付出 的 代价 其 中 还 包 含 着 东 方 社 会转 型 中 的 有 普遍 意 义 的 东西 。 笼 统 说 “ 文 化 不 能 改 造 ” , 不 但与 各国 历 史实 际 不 符 , 而 在 实 践 中则对 尚未实现现 代化的 国 家特 别是 东方 各国非常 有 害 在像中 国 那样 学 习 西 方 的 历 史 任务 尚 未 完 成 的 国 家大 谈 “ 文化 不 能改 造 ” , 只能成为 抗拒外来的现 代文 化的藉口 , 而 这 是 与林 、 朱的 初 衷 完 全 相 反 的 显然 , 对思 想 文 化作用 的 评判 , 正 确 的 是 哈耶 克 . 而 不 是 他的学 生林毓生 . 在 参加 W T O 和 签 署 联 合国 两 大 人 权公 约 后 的 中国 , 观念 变革 已 经 成 了当 务之 急 ; 冷 静地 考 虑 一 下 不 难 明 白 , 此 时 此境提 出 “ 文化不 能改 造 ” 显然 不 合适 百年文化讨论误入歧途的关键 包括 林毓生 教 授 、 朱学 勤 教授等 不 少 学 者认为 , 根 据西 方 一 些 学 者的 意 见 , 现 代化成功 的 国家 总 是 妥 善处 理传统 与现 代 的 关 系 , 而 新 文 化运 动 ’ ` 全盘 反 传统 ” , 这 是 中 国 现 代 化 迟 迟 未 能 实 现 的 重 要 原 因 现 代化 必 然 造 成社 会 结构 的 巨 大 变 化 , 不 触动传统是 不 可 能 的 问 题仅在 于 应 该 反 对 和不 应 该反 对 的 是 哪 些 传统 ? 西 方的 文 艺 复兴 、 宗教 改 革 、 启蒙运 动是 不 是 反 传统 ? 这 些 运 动 利 用 传统 的 思 想 资 料 , 不 能 改 变思 想 革命的 实质 。 清末的思 想解 放运 动 , 以 中国 传统的 民 本思想 比附 民主 , 把 占代 的乡 校 说成是 议会 , 诸如此 类的 “ 西学 中源 ” 说比 比 皆是 这 何尝不 是力求从 中国古代寻找 思 想 资源 , ’ ` 以 复 古为解放 ” ( 梁 启超语 ?) 中国传统文 化是 个庞 大 的有 机 体 , 可 以 从 多 方 面 去 解 读 。 陈寅 格在 《冯 友 兰 < 中 国 哲学 史> 审查 报告三 》 和 《王 观堂先 生挽 词 并序》 中 关 于 中 国传统文 化 的 见解 很值得注 意 : 1 、 中 国文 化 可 分 为制度层 面 和 非 制 度层 面 2 、 以 儒学 三 纲 六纪 为代 表的 中国 文 化已 经 具体化为社 会制度 。 3 、 中 国 文化 即 使吸 收 外来 文 化也坚 持 固有 框架 , 在吸收 改 造外来学说融 为一 家之 说后 , 即显现排外 的本质 。 4 、 中国的 制度 文化 已 经不可 疗 救 。 特别值得重视 的 是区 分制 度文化 和非 制 度 文 化 的 观点 。 百 年 来文 化讨 论 纠缠 不 清 , 各不 相让 , 原因 之 一 就是 没有 注 意 这 个区 分 。 明 末 清初 以 来制度文 化落后 , 没 有 足够的 自我更新能 力 , 从 而 无法 认真吸 收 人 类先进 文 化 , 是 中国 现代化进程 步履 维 艰 的 主要 原 因 。 19 、 2() 世 纪 的启蒙 运 动和 文化批 判此起 彼伏 , 焦点 也 在扫除制 度变 革的思 想 障碍 。 世界 各国 的现代制度 文化 的 内核 . 如共和 、 . 民生 等 , 只能 大 同 小异 . 否 则 WT O 和 联合国的人权公 约无 由建立 。 接受这 些普世性的规 则 , 就 必 须 接受相应 的现代文 明 核 心 价值 , 改 造 一 切 与之 格格 不 入 的固 有文化 。 非制度文 化则 纯 属 个人 的 爱好 、 选择 , 理 应 多能并立 , 并在 人 们 的 自由选 择中 自然演化 。 2( ) 世纪 中 国 侵犯 个 人 思 想 自由和 文 化爱好 的事件屡 见 不 鲜 。 饱 受其害 的知 识 阶 层 对这 些 事件的 反 感非常强烈 , “ 文 化 不 可 改造 ” 的呼 声 体现 着 对这 些 迫 害的 抗 议 可 是 , 我 们不 能 因此 忘记 , 中国的 制 度 文 化非 改 不 可 , 正 因 为新文 化运 动 提 倡 和坚 持的那 些普世价值没 有 在 中 国这 块 土 地 _ L 生 根 , 才导 致 那 些迫 害 。 离开这 个大 背景 , 笼 统说要 不 要 “ 反 f专统 ” , 要 不 要 “ 改 造 文化 ” , 就会 不 得 要 领 , 乃 至 带来鼓 吹 者 完 全 不 愿 看 到 的 后 果 笔者曾反 复阐 明 , 无 论新 文化运 动 诞 生 之 日 起 高举并 且 长 期 坚 持 的 “ 人 权 与科 学 ” , 或 者 19 19 年以 后 改 称 的 “ 民 主与科 学 ” , 其 基 本 精 神都是 呼 唤 自由 、 法 治 、 宪 政 和 理性 。 现 代化和 国 家的统一 是当代 中国 人普遍 关 注 的 两 大主题 。 离开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基 本 追 求 , 这 些 问 题 能正 确解决 吗 ? 这是评论新文 化运 动 时千万 不 能忘记 的 - ( 作者 系著名 历 史学家 ) 编 辑 秦维宪 15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