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Vol.27 No.5 陈杰等:多热源合成SC传热规律 ·537· 源中间,B点位于1,2两热源上中部,立体三热源 的中心)为代表点(图2),以治炼炉内的温度梯度、 热流强度和温度场的变化情况来研究多热源合 成炉内温度分布规律及传热传质规律 0bb+12b+21 (b)立体三热源 (a)平等三热源 图1冶炼炉边界条件的确定 B· Fig.1 Boundary condition of an SiC synthesis furnace A T表示. 在实验室供电功率不太大、有保护性气体的 情况下,利用红外光谱测温仪对热源表面进行测 图2多热源合成炉几何模型 Fig.2 Geometrical model of a multi-heat-source syuthesis furnace 温,发现热源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变化幅度 不大,此时可用第一类边界条件作为碳化硅合成 3.1热流强度变化规律 炉数值计算的内边界条件.但是在工业生产中, 对多热源炉不同供电时刻A点热流强度进 工业炉体积大,热源温度高,根本不可能进行实 行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单热源合成炉中,以炉 际测量.此外,供电功率大,表面负荷高,热源附 芯为中心,热量向四周扩散,传热效果与散热效 近生成的碳化硅常常发生分解,生成的石墨和炉 果好,蓄热程度差:双热源作用时,两热源对A点 芯本身差异不大,致使内边界不断向外移动,因 的热流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热源之间形 此利用恒温条件不再适合, 成了热屏蔽,热能产生叠加,温度升高:当平行增 由于石墨炉芯的导热系数大,供电短时间 加第三个热源时,A点的热流强度并未因多加一 内,热源温度即能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供电,在保 个热源而大幅增加,热流强度增加很小(图3(a), 证功率不变的条件下,炉芯供热全负荷进行,加 表明热源2对热源3形成了很好的热屏蔽作用, 热量为一常量,而炉料温度则随加热过程而不断 使得热源3的热量几乎无法向A点传递. 升高:所以,对工业炉来讲,在原始炉芯的边界施 B点位于两热源上方中部,双热源作用时(图 加第二类边界条件比施加第一类边界条件更能 3(6),在水平方向上,两热源的热流强度的大小 反映炉内的实际情况, 相等,方向相反,热源之间形成热屏蔽;垂直方向 因此,定解条件分为: 上,热流强度方向相同,相互叠加,热流强度较单 初始条件Txy川=T. 热源高,B点热扩散动力增强:在平行三热源合 外边界条件7TI+☑++忆 成炉内,热源3加强了B点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 n 的热流强度,所以平行三热源合成炉B点的热流 内边界条件 强度较二热源炉高.但是由于热源2对热源3的 -9wb,-8 T 0=-wb 屏蔽作用,供电结束时,平行三热源合成炉B点 OT ,T -x- lk2+2产-wh, 的热流强度只比二热源炉高出200Wm(图3 dx T (b). 一0xt-i0xF-x门wh, 在立体三热源合成炉内,B点位于三热源公 式中,w为热流密度(表面负荷),W·cm2:b,h为热 共区域中心,在水平方向上,热源1,2屏蔽.垂直 源的宽和高,m:T,T,…,T,为炉体表面各点温 方向上,热源3削弱了1,热源2在垂直方向的热 度,℃. 流强度,供电结束时,B点的热流强度低于二热 导热傲分方程与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共同 源合成炉和平行三热源合成炉,即B点单位面积 构成冶炼炉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利用ANSYS有 通过的热流量更小.由此表明,立体三热源合成 限元软件对温度场进行求解. 炉热源之间区域的保温效果较二热源与平行三 3 结果及讨论 热源合成炉更好,热能叠加效果更明显:但是热 源结合部的透气性更差,热扩散和物质扩散阻力 选择不同炉型的特征点A,B(A点位于1,2热 更大V b l . 2 7 N 0 . 5 陈杰 等 : 多 热源 合成 is C 传 热规 律 . 53 7 . :叭酬车 二 源 中 间 , B 点位 于 1 , 2 两 热源 上 中部 , 立 体 三热源 的中心 ) 为代表 点 ( 图 2) , 以冶 炼 炉 内的温度 梯度 、 热 流 强度 和 温 度 场 的变 化 情 况 来研 究 多热 源 合 成 炉 内温度 分 布 规律 及传 热 传 质规 律 . 图 1 冶炼 炉边 界条件 的确 定 R g . 1 B o u n d a 叮 e o n d i U o n o f a n S IC , y n t七e s is fu rn a e e (a) 平等三热源 B . 界表示 . 在 实验 室供 电功率 不太 大 、 有 保 护性 气 体 的 情 况 下 , 利 用 红外 光谱 测温 仪对 热源 表 面进 行测 温 , 发 现热 源温 度 上升 到一 定高 度 以后变 化 幅度 不 大 , 此 时可用 第一 类边 界 条件 作 为碳化 硅合 成 炉 数值 计 算 的 内边 界条件 . 但 是 在工 业 生产 中 , 工 业炉 体 积大 , 热源 温 度 高 , 根 本不 可 能进 行 实 际测量 . 此 外 , 供 电功 率大 , 表 面 负荷 高 , 热源 附 近 生成 的碳 化硅 常常 发生 分解 , 生成 的石 墨和 炉 芯 本身 差异 不 大 , 致 使 内边 界 不 断 向外移 动 . 因 此 利用 恒温 条 件 不再 适合 . 由于 石 墨 炉 芯 的 导热 系数 大 , 供 电短 时 间 内 , 热源 温度 即能达 到一 定程度 , 持续 供 电 , 在 保 证 功率 不变 的条件 下 , 炉芯 供 热全 负 荷进 行 , 加 热量 为一 常量 , 而 炉料 温度 则 随加 热过 程 而不 断 升 高 : 所 以 , 对 工业炉 来讲 , 在原 始炉 芯 的边界 施 加 第 二类 边 界 条件 比施 加 第 一类 边 界 条 件 更 能 反 映炉 内的实 际情 况 . 因此 , 定 解 条件 分 为 : 初 始 条件 玲功}箭aT . . .A 1 囚匡 外 边 界条 件 内边 界条 件 一 w o b I , 2矿 一 w o h , , 刁T . , a T , , 刁T . 一人币了l厂户一 几币呀l , 潇 一 几币了}厂3 ~ 0n , 式 中 , w0 为 热流 密度 ( 表面 负荷 ) , W · c m 一 , ; b , h 为热 源 的 宽和 高 , m : 不 , 兀 , … , 式 为 炉 体 表 面 各 点 温 度 , ℃ . 导 热 微 分 方 程 与 初 始 条件 及 边 界 条件 共 同 构成 冶炼 炉温 度 场 的数 学 模型 . 利 用 A N S Y S 有 限元 软件 对温 度 场进 行 求解 . 3 结 果 及 讨 论 选 择不 同炉 型 的特 征 点 A , B( A 点位 于 l , 2 热 图 2 多热 源台成 炉几何 模型 F ig . 2 G e o m e t ir c a l m o d e l o f a m u i-lt h e a -t s o u 代e s y . ht es is fu 门 a e e 1 1 热 流 强度 变 化规 律 对 多 热 源 炉 不 同供 电时刻 A 点热 流 强 度 进 行 计算 , 结果 如 图 3 所 示 . 单热源 合 成炉 中 , 以炉 芯为 中心 , 热量 向 四周扩 散 , 传 热 效 果与 散热 效 果 好 , 蓄 热程 度差 ; 双热 源作 用 时 , 两热 源对 A 点 的热 流强 度 大小 相 等 , 方 向相 反 , 两 热 源之 间形 成 了热 屏蔽 , 热 能产 生叠 加 , 温度 升高 : 当平行 增 加 第三 个热 源 时 , A 点 的热流 强度 并 未 因多加 一 个 热源 而 大 幅增加 , 热流 强度 增 加很 小 ( 图 3 (a) ) , 表 明热 源 2 对 热源 3 形 成 了很 好 的热 屏 蔽作 用 , 使 得热 源 3 的热 量 几乎 无 法 向 A 点传递 . B 点位 于两 热源 上方 中部 , 双热源 作 用 时( 图 3 (b ) , 在 水平 方 向上 , 两 热源 的热流 强度 的大 小 相等 , 方 向相 反 , 热源 之 间形 成热屏 蔽 ; 垂 直方 向 上 , 热流 强度 方 向相 同 , 相互 叠加 , 热 流强度 较单 热源 高 , B 点 热扩 散 动 力增 强 ; 在 平 行三 热源 合 成 炉 内 , 热源 3 加 强 了 B 点垂 直方 向与水 平 方 向 的热 流 强度 , 所 以平 行三 热源 合 成 炉 B 点 的热流 强度 较 二热 源 炉 高 . 但 是 由于 热源 2 对 热源 3 的 屏 蔽作 用 , 供 电结束 时 , 平 行三 热 源 合成 炉 B 点 的 热 流 强 度 只 比 二 热 源 炉 高 出 20 0 W · m 一 2 ( 图 3 (b ) ) . 在立体 三 热源 合 成炉 内 , B 点位 于三 热源 公 共 区域 中心 , 在 水 平方 向上 , 热源 1 , 2 屏蔽 . 垂直 方 向上 , 热源 3 削 弱 了 1 , 热 源 2 在 垂 直方 向的热 流 强度 . 供 电 结束 时 , B 点 的热 流 强度 低 于 二 热 源 合 成炉 和 平行 三 热源 合 成炉 , 即 B 点单 位 面积 通 过 的热 流 量 更小 . 由此 表 明 , 立 体三 热 源合 成 炉 热 源 之 间 区域 的保 温 效果 较 二 热 源 与平 行 三 热源 合成 炉 更好 , 热 能 叠加 效果 更 明显 ; 但是 热 源 结合 部 的透 气性 更差 , 热 扩散 和物 质扩 散 阻力 更 大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