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I:10.13374/j.issn1001053x.2005.05.037 第27卷第5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27 No.5 2005年10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0ct.2005 多热源合成SiC传热规律 陈杰王晓刚郭继华 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西安710054 摘要对多热源合成SC冶炼炉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冶炼炉内的温度分布、 热流强度以及温度梯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多热源合成SC的传热传质规律.研究表明, 由于多热源之间的屏蔽作用与热能叠加作用,导致多热源合成SiC技术比Acheson单热源炉 的单炉产量提高48.1%,特、一级品率提高30%,节能10%以上,并且杜绝了单热源生产中频繁 喷炉事故,使生产更安全. 关键词多热源炉;碳化硅;传热传质规律;温度场;数值模拟 分类号TP15 l893年美国化学家Edward Goodrich Acheson 电偶在密封条件下,测试炉表面和炉表下15cm 发明了碳化硅合成方法,称之为Acheson法m,一 以内的温度,确定边界条件. 百多年来人们对其不断改进,以提高碳化硅的 (2)实验室中实验.采用自行研制的多热源合 产量、质量,降低能耗,但是,Acheson法的依靠单 成炉,炉芯尺寸为8cm×5cm,供大功率为80kW, 个炉芯(热源)发热的本质并未改变,只是炉体的 表面负荷为11W·cm2,供电时间为15~20h. 大型化成为SC生产的发展主流.单热源发热导 (3)工业试验.供电功率为100MW,表面负荷 致炉芯温度过高,热量过于集中,炉内温度梯度 为13Wcm2,供电时间为60-72h.文中采用的炉 大,适于SC生成的温区分布范围窄,所以碳化 体结构参数依照工业现场尺寸. 硅产量低,能耗高. 1998年,王晓刚提出的多热源法以多个热源 2多热源合成SiC冶炼炉温度场 代替单个热源,有效地克服了这些缺点s.该技 的数学模型 术现已在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工业生产中得 到应用.工业生产表明,采用多热源(如三热源) 以三热源合成炉为例,建立多热源冶炼炉温 SiC合成新技术可使单炉产量提高48.1%,特、一 度场的导热数学模型,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温度分 级品率提高30%,节能10%以上,并且杜绝了单 布规律及传热传质规律提供理论基础. 热源生产中频繁喷炉事故, 多热源合成炉温度场具有平面非稳态导热 本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通过研究炉内温度 特点,其导热微分方程为: 梯度、热流强度和温度分布的规律来揭示多热源 aT_a∫,aT)a,∂Tl Cp or oxoxoyoy]g. 合成SiC的传热传质规律,进而寻求多热源合成 式中,T为炉内瞬态温度;t为供电时间:入P,C为 SiC技术节能、提质技术的理论依据 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比热容:9为化学反应 热:x和y为直角坐标. 1实验 在供电之前,炉体与外围环境温度一致,为 (I)测温实验.利用红外测温仪在氩气保护下 T,.供电后的边界条件分为热源边界条件和炉表 测试热源温度,以确定SC的分解温度:利用热 边界条件.如图1所示.在炉体表面,供电一段时 间以后,由于C0气体逸出并在炉体表面燃烧,炉 收稿日期:2004-09-01修回日期:2005-05-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710054):陕西省 体表面的温度基本稳定在同一温度,开放系统 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No.05JK254) 下,自然燃烧的炉体表面的温度经实测在600℃ 作者简介:陈杰(1967一),女,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 左右例.因此,外边界条件选取第一类边界条件用
第 2 7 卷 第 S 期 2 0 0 5 年 1 0 月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OJ u nr a l o f U. vi e比 yit o f cs el n e e a n d l饱c h n o of yg B e ij ni g V b L2 7 N O 一 5 O C t 2 00 5 多热源合成 SI C 传热规律 陈 杰 王 晓 刚 郭继 华 西 安科技 大学材 料科 学 与工程 系 , 西 安 71 0 0 54 摘 要 对 多热源 合成 is C 冶炼 炉 的温度 场进 行 了数值 模 拟 , 研 究 了冶 炼炉 内 的温度 分布 、 热 流强度 以及温度 梯度 的动 态变 化规 律 , 揭 示 了多热 源合 成 SCI 的传热 传质规 律 . 研 究表 明 , 由于多 热源 之 间的屏 蔽作 用 与热 能叠 加作用 , 导致 多热 源合 成 is C 技 术 比 A c he s on 单热 源炉 的单 炉产 量提 高 48 . 1% , 特 、 一级 品率 提 高 30 % , 节 能 1 0% 以上 , 并且 杜绝 了单热 源 生产 中频繁 喷炉 事 故 , 使 生产 更安 全 , 关键 词 多 热源 炉 ; 碳 化硅 ; 传 热传 质规 律 ; 温度 场 ; 数值 模 拟 分类 号 T P 15 1 89 3 年美 国化学 家 E dW耐 G o o dir ch A c he s o n 发 明 了碳 化 硅 合成 方 法 , 称 之 为 A c he s on 法 〔, ,一 百多年 来 人们 对 其不 断 改进协 5, , 以提 高 碳化 硅 的 产 量 、 质 量 , 降低 能 耗 . 但 是 , A c he so n 法 的依 靠 单 个 炉 芯 (热 源 ) 发热 的本质 并 未 改变 , 只是 炉 体 的 大 型化 成 为 is C 生 产 的发 展 主流 . 单 热源 发 热 导 致 炉 芯温度 过高 , 热量 过 于 集 中 , 炉 内温度 梯度 大 , 适于 is C 生 成 的温 区 分布 范 围 窄 , 所 以碳 化 硅产 量 低 , 能耗 高 . 19 98 年 , 王晓 刚提 出的多 热源 法 以多 个热 源 代 替 单 个热 源 , 有效 地 克 服 了这 些缺 点 `州 . 该技 术 现 已在 宁夏 、 青海 、 新疆 等 地 的工 业 生产 中得 到应 用 . 工业 生产表 明 , 采 用 多 热源 ( 如三 热 源 ) is C 合 成新 技术 可 使 单 炉产 量提 高 48 . 1% , 特 、 一 级 品 率提 高 3 0% , 节 能 10% 以上 , 并 且杜 绝 了单 热 源 生产 中频繁 喷 炉 事故 , 本文 采 用数 值 计算 方法 , 通 过研 究炉 内温度 梯度 、 热流 强度 和 温度 分布 的 规律 来揭 示多 热源 合成 SI C 的传 热 传质规 律 , 进 而 寻 求 多热 源合 成 SI C 技 术 节 能 、 提 质 技 术 的理 论 依据 . 电偶在 密 封 条件下 , 测试炉 表 面 和 炉表 下 15 c m 以 内的温度 , 确 定 边界条 件 . (2 )实验室 中实 验 . 采用 自行研 制 的多 热源 合 成 炉 , 炉 芯尺 寸 为 s c m 巧 c m , 供 大 功 率 为 80 k w , 表 面负 荷 为 l w · c m 一 2 , 供 电时 间为 巧~2 O h . ( 3) 工业 试 验 . 供 电功 率 为 l o M W , 表面 负荷 为 13 w · c m 一 , , 供 电时 间为 6 -0 72 h . 文 中采用 的炉 体结 构 参数 依 照 工业 现 场尺 寸 . 2 多 热源 合成 is C 冶 炼 炉 温度场 的数 学 模型 以三热 源 合成 炉 为例 , 建立 多 热源 冶 炼炉 温 度 场 的导热 数 学模型 , 为 进一 步 分析研 究 温度 分 布 规律 及 传 热传 质 规律提 供 理论 基 础 . 多 热源 合 成 炉温 度 场 具 有 平 面 非 稳 态 导 热 特 点 , 其 导热 微 分方 程为 : 1 实 验 ( l )测 温 实验 . 利 用 红外 测温 仪在氢 气 保护 下 测 试 热源 温 度 , 以确 定 is C 的分 解 温度 : 利 用 热 收稿 日期 : 2 0 0奉 -0 9刁1 修 回 日期 : 2 0 5刁5一 O 荃 金项 目 : 国家 自然 科学 基金 资助 项 目 (N o . 7 10 0 54) ; 陕西 省 教 育厅专 项科 研计 划 资助项 目N( 。 . 05 1K2 5 4) 作者 简介 : 陈 杰 ( l % 7 一) , 女 , 高级 工 程师 , 博 士 研究生 式 中 , T 为 炉 内 瞬 态 温 度 ; t 为供 电时 间 浮 , P , 心 为 材 料 的导 热系 数 、 密 度 、 比热 容 ; q 、 为化 学 反应 热 ; x 和 y 为 直 角 坐标 . 在 供 电之 前 , 炉 体 与 外 围环 境温 度 一 致 , 为 兀 . 供 电后 的边 界 条件 分 为 热源 边 界条 件 和 炉表 边 界 条件 . 如 图 1 所 示 . 在 炉 体表 面 , 供 电一段 时 间 以后 , 由于 C O 气 体逸 出并在 炉体 表 面燃 烧 , 炉 体 表 面 的温 度 基 本 稳 定 在 同一温 度 , 开 放 系 统 下 , 自然 燃 烧 的炉 体 表面 的温度经 实 测在 6 0 ℃ 左右 19] . 因此 , 外 边 界条祥选 取第 一类边 界条 件 用 DOI: 10. 13374 /j . issn1001 -053x. 2005. 05. 037
Vol.27 No.5 陈杰等:多热源合成SC传热规律 ·537· 源中间,B点位于1,2两热源上中部,立体三热源 的中心)为代表点(图2),以治炼炉内的温度梯度、 热流强度和温度场的变化情况来研究多热源合 成炉内温度分布规律及传热传质规律 0bb+12b+21 (b)立体三热源 (a)平等三热源 图1冶炼炉边界条件的确定 B· Fig.1 Boundary condition of an SiC synthesis furnace A T表示. 在实验室供电功率不太大、有保护性气体的 情况下,利用红外光谱测温仪对热源表面进行测 图2多热源合成炉几何模型 Fig.2 Geometrical model of a multi-heat-source syuthesis furnace 温,发现热源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变化幅度 不大,此时可用第一类边界条件作为碳化硅合成 3.1热流强度变化规律 炉数值计算的内边界条件.但是在工业生产中, 对多热源炉不同供电时刻A点热流强度进 工业炉体积大,热源温度高,根本不可能进行实 行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单热源合成炉中,以炉 际测量.此外,供电功率大,表面负荷高,热源附 芯为中心,热量向四周扩散,传热效果与散热效 近生成的碳化硅常常发生分解,生成的石墨和炉 果好,蓄热程度差:双热源作用时,两热源对A点 芯本身差异不大,致使内边界不断向外移动,因 的热流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热源之间形 此利用恒温条件不再适合, 成了热屏蔽,热能产生叠加,温度升高:当平行增 由于石墨炉芯的导热系数大,供电短时间 加第三个热源时,A点的热流强度并未因多加一 内,热源温度即能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供电,在保 个热源而大幅增加,热流强度增加很小(图3(a), 证功率不变的条件下,炉芯供热全负荷进行,加 表明热源2对热源3形成了很好的热屏蔽作用, 热量为一常量,而炉料温度则随加热过程而不断 使得热源3的热量几乎无法向A点传递. 升高:所以,对工业炉来讲,在原始炉芯的边界施 B点位于两热源上方中部,双热源作用时(图 加第二类边界条件比施加第一类边界条件更能 3(6),在水平方向上,两热源的热流强度的大小 反映炉内的实际情况, 相等,方向相反,热源之间形成热屏蔽;垂直方向 因此,定解条件分为: 上,热流强度方向相同,相互叠加,热流强度较单 初始条件Txy川=T. 热源高,B点热扩散动力增强:在平行三热源合 外边界条件7TI+☑++忆 成炉内,热源3加强了B点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 n 的热流强度,所以平行三热源合成炉B点的热流 内边界条件 强度较二热源炉高.但是由于热源2对热源3的 -9wb,-8 T 0=-wb 屏蔽作用,供电结束时,平行三热源合成炉B点 OT ,T -x- lk2+2产-wh, 的热流强度只比二热源炉高出200Wm(图3 dx T (b). 一0xt-i0xF-x门wh, 在立体三热源合成炉内,B点位于三热源公 式中,w为热流密度(表面负荷),W·cm2:b,h为热 共区域中心,在水平方向上,热源1,2屏蔽.垂直 源的宽和高,m:T,T,…,T,为炉体表面各点温 方向上,热源3削弱了1,热源2在垂直方向的热 度,℃. 流强度,供电结束时,B点的热流强度低于二热 导热傲分方程与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共同 源合成炉和平行三热源合成炉,即B点单位面积 构成冶炼炉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利用ANSYS有 通过的热流量更小.由此表明,立体三热源合成 限元软件对温度场进行求解. 炉热源之间区域的保温效果较二热源与平行三 3 结果及讨论 热源合成炉更好,热能叠加效果更明显:但是热 源结合部的透气性更差,热扩散和物质扩散阻力 选择不同炉型的特征点A,B(A点位于1,2热 更大
V b l . 2 7 N 0 . 5 陈杰 等 : 多 热源 合成 is C 传 热规 律 . 53 7 . :叭酬车 二 源 中 间 , B 点位 于 1 , 2 两 热源 上 中部 , 立 体 三热源 的中心 ) 为代表 点 ( 图 2) , 以冶 炼 炉 内的温度 梯度 、 热 流 强度 和 温 度 场 的变 化 情 况 来研 究 多热 源 合 成 炉 内温度 分 布 规律 及传 热 传 质规 律 . 图 1 冶炼 炉边 界条件 的确 定 R g . 1 B o u n d a 叮 e o n d i U o n o f a n S IC , y n t七e s is fu rn a e e (a) 平等三热源 B . 界表示 . 在 实验 室供 电功率 不太 大 、 有 保 护性 气 体 的 情 况 下 , 利 用 红外 光谱 测温 仪对 热源 表 面进 行测 温 , 发 现热 源温 度 上升 到一 定高 度 以后变 化 幅度 不 大 , 此 时可用 第一 类边 界 条件 作 为碳化 硅合 成 炉 数值 计 算 的 内边 界条件 . 但 是 在工 业 生产 中 , 工 业炉 体 积大 , 热源 温 度 高 , 根 本不 可 能进 行 实 际测量 . 此 外 , 供 电功 率大 , 表 面 负荷 高 , 热源 附 近 生成 的碳 化硅 常常 发生 分解 , 生成 的石 墨和 炉 芯 本身 差异 不 大 , 致 使 内边 界 不 断 向外移 动 . 因 此 利用 恒温 条 件 不再 适合 . 由于 石 墨 炉 芯 的 导热 系数 大 , 供 电短 时 间 内 , 热源 温度 即能达 到一 定程度 , 持续 供 电 , 在 保 证 功率 不变 的条件 下 , 炉芯 供 热全 负 荷进 行 , 加 热量 为一 常量 , 而 炉料 温度 则 随加 热过 程 而不 断 升 高 : 所 以 , 对 工业炉 来讲 , 在原 始炉 芯 的边界 施 加 第 二类 边 界 条件 比施 加 第 一类 边 界 条 件 更 能 反 映炉 内的实 际情 况 . 因此 , 定 解 条件 分 为 : 初 始 条件 玲功}箭aT . . .A 1 囚匡 外 边 界条 件 内边 界条 件 一 w o b I , 2矿 一 w o h , , 刁T . , a T , , 刁T . 一人币了l厂户一 几币呀l , 潇 一 几币了}厂3 ~ 0n , 式 中 , w0 为 热流 密度 ( 表面 负荷 ) , W · c m 一 , ; b , h 为热 源 的 宽和 高 , m : 不 , 兀 , … , 式 为 炉 体 表 面 各 点 温 度 , ℃ . 导 热 微 分 方 程 与 初 始 条件 及 边 界 条件 共 同 构成 冶炼 炉温 度 场 的数 学 模型 . 利 用 A N S Y S 有 限元 软件 对温 度 场进 行 求解 . 3 结 果 及 讨 论 选 择不 同炉 型 的特 征 点 A , B( A 点位 于 l , 2 热 图 2 多热 源台成 炉几何 模型 F ig . 2 G e o m e t ir c a l m o d e l o f a m u i-lt h e a -t s o u 代e s y . ht es is fu 门 a e e 1 1 热 流 强度 变 化规 律 对 多 热 源 炉 不 同供 电时刻 A 点热 流 强 度 进 行 计算 , 结果 如 图 3 所 示 . 单热源 合 成炉 中 , 以炉 芯为 中心 , 热量 向 四周扩 散 , 传 热 效 果与 散热 效 果 好 , 蓄 热程 度差 ; 双热 源作 用 时 , 两热 源对 A 点 的热 流强 度 大小 相 等 , 方 向相 反 , 两 热 源之 间形 成 了热 屏蔽 , 热 能产 生叠 加 , 温度 升高 : 当平行 增 加 第三 个热 源 时 , A 点 的热流 强度 并 未 因多加 一 个 热源 而 大 幅增加 , 热流 强度 增 加很 小 ( 图 3 (a) ) , 表 明热 源 2 对 热源 3 形 成 了很 好 的热 屏 蔽作 用 , 使 得热 源 3 的热 量 几乎 无 法 向 A 点传递 . B 点位 于两 热源 上方 中部 , 双热源 作 用 时( 图 3 (b ) , 在 水平 方 向上 , 两 热源 的热流 强度 的大 小 相等 , 方 向相 反 , 热源 之 间形 成热屏 蔽 ; 垂 直方 向 上 , 热流 强度 方 向相 同 , 相互 叠加 , 热 流强度 较单 热源 高 , B 点 热扩 散 动 力增 强 ; 在 平 行三 热源 合 成 炉 内 , 热源 3 加 强 了 B 点垂 直方 向与水 平 方 向 的热 流 强度 , 所 以平 行三 热源 合 成 炉 B 点 的热流 强度 较 二热 源 炉 高 . 但 是 由于 热源 2 对 热源 3 的 屏 蔽作 用 , 供 电结束 时 , 平 行三 热 源 合成 炉 B 点 的 热 流 强 度 只 比 二 热 源 炉 高 出 20 0 W · m 一 2 ( 图 3 (b ) ) . 在立体 三 热源 合 成炉 内 , B 点位 于三 热源 公 共 区域 中心 , 在 水 平方 向上 , 热源 1 , 2 屏蔽 . 垂直 方 向上 , 热源 3 削 弱 了 1 , 热 源 2 在 垂 直方 向的热 流 强度 . 供 电 结束 时 , B 点 的热 流 强度 低 于 二 热 源 合 成炉 和 平行 三 热源 合 成炉 , 即 B 点单 位 面积 通 过 的热 流 量 更小 . 由此 表 明 , 立 体三 热 源合 成 炉 热 源 之 间 区域 的保 温 效果 较 二 热 源 与平 行 三 热源 合成 炉 更好 , 热 能 叠加 效果 更 明显 ; 但是 热 源 结合 部 的透 气性 更差 , 热 扩散 和物 质扩 散 阻力 更 大
53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8 (a)A点 8OB点 61 61 1单热源 2二热源 4 1单热源 4 3平行三热源 2二热源 2 2 4立体三热源 3平行三热源. 2 0 44 3 0 10203040506070 80 01020304050607080 供电时间h 供电时间h 图3A,B点的热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Fig.3 Relations of thermal flow intensity with time at points A and B 3.2温度场变化规律 3000 1单热源 从图4中B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 2二热源 2000- 以看出:单热源作用时,B点温度变化平缀,供电 3平行三热源 结束时B点的温度只有818℃,远低于SiC的合 4立体三热源 成温度⑧:双热源作用时,供电初期,B点温度上 是1awl 升缓慢,中期温度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供电后期, 0 温度上升又趋于平缓,这一规律在三热源炉中表 010 20304050 607080 供电时间h 现更为突出.曲线2在供电结束时的温度为 图4B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1855℃,此温度已经能够合成B-SiC,平行三热 Fig.4 Relations of temperature with time at point B 源炉由于热源屏蔽,供电结束B点温度为 33温度梯度变化规律 1903℃;立体三热源合成炉内,供电结束时B点 由图5供电结束时多热源炉的温度梯度图可 温度大幅升高,较单热源炉提高了1440℃,热能 叠加效果非常明显.表明多热源合成炉充分利用 以看出,多热源合成炉内热源结合部温度梯度由 了在单热源炉中散失掉的部分热能,使得在单 单热源1080~2160℃·m1一平行三热源715~1431 热源炉中无法形成SC的区域,生成了SC,并 ℃m1→立体三热源671~1342℃m,温度梯度 且在立体三热源合成炉中形成了高结晶SC产品 逐渐降低,温度均匀性更好,低温度梯度分布范 温区, 围更宽,多热源合成炉内无高温聚集区,生产更 平稳更安全. 从图4看出,在合成中期,B点温度变化较 快.主要是因为供电初期炉芯周围生成SC的导 3.4试验结果与分析 工业现场立体三热源炉和平行三热源炉所 热系数6.299.63Wm.K远远大于物料的导热 系数0.23-0.47W·m.K',此时已形成的SiC结晶 形成的结晶筒照片(图6)可以看出,立体三热源 简也充当了热源的作用,传热动力与物质扩散动 炉由于三热源之间物料透气性较差,炉体中间部 力增强,反应更剧烈.此现象预示着SC产物的 位距离炉芯相对较远,S蒸气扩散受到阻碍,该 区域SC远不如炉芯周围的致密,在立体三热源 大量生成与质量调整在合成的中后期,所以在合 成的中后期应严格控制生产工艺. 之间出现了一个似三角形的空区.因此,应充分 注意立体炉型热源结合部物料的配比,应减小热 (a) 21红 3239 39 2730 214 3576 图5多热源合成炉炉内温度场温度梯度图(℃·m) Fig.5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a multi-heat source furnace
一 5 3 8 -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 0 5 年 第 5 期 供 电时间厄 图 3 A , B 点 的热流 强度 随时 间 的变化 规律 供 电时 间小 1 2 温 度 场 变化 规 律 F i.g 3 R e al 对o n s o f t七e rm a l fl o w 玩te ” 亩钾 初t卜 肠. e a t OP in ts A a u d B 3 0 0 0 广 es es es es es es es 一 - 一 一 - 4 月、ù 2 n n 0 ù 、侧明g 从 图 4 中 B 点 的温度 随时 间 的变 化规 律 可 以看 出 : 单热 源 作用 时 , B 点温 度 变化 平缓 , 供 电 结 束 时 B 点 的温 度 只 有 81 8 ℃ , 远低 于 is C 的合 成温度 `幻; 双 热源 作 用 时 , 供 电初 期 , B 点温 度 上 升缓慢 , 中期温度 上 升速度 明显 加 快 , 供 电后期 , 温 度 上升 又趋 于 平缓 , 这 一 规律 在三 热源 炉 中表 现 更 为 突 出 . 曲线 2 在 供 电 结 束 时 的 温 度 为 1 85 5℃ , 此温 度 己经 能 够合 成 p 一 SI lC[ , , ; 平行 三 热 源 炉 由 于 热 源 屏 蔽 , 供 电 结 束 B 点 温 度 为 1 90 3℃ : 立 体 三热 源合 成 炉 内 , 供 电结 束时 B 点 温 度 大 幅升 高 , 较 单热 源 炉 提 高 了 1 4 40 ℃ , 热 能 叠 加效 果 非常 明显 . 表 明多热源 合 成炉 充分 利 用 了在 单 热 源 炉 中 散 失掉 的部 分 热 能 , 使得 在 单 热 源 炉 中无 法 形成 SI C 的 区 域 , 生成 了 SI C , 并 且 在立 体 三热 源合 成炉 中形 成 了高 结晶 is C 产 品 温 区 `101 . 从 图 4 看 出 , 在合 成 中 期 , B 点温 度 变 化较 快 . 主要 是 因 为供 电初期 炉 芯周 围生成 is C 的 导 热 系数 .6 2 -9 .9 63 W · m 一 , · K 一 ’远 远 大 于物料 的 导热 系 数 .0 23 一 0 . 4 7 W · m 一 ’ · K 一 ’ , 此 时 已 形成 的 is C 结 晶 筒 也充 当了热源 的作用 , 传 热动 力 与物 质扩 散动 力 增强 , 反 应 更剧 烈 . 此现 象 预 示着 SI C 产物 的 大 量生 成 与质量 调 整在 合成 的 中后 期 , 所 以在合 成 的 中后 期应 严 格控 制 生 产工 艺 . 2 0 0 0 1 单热源 2 二热源 3 平行三热源 4 立体三热源 0 匕曰 . 典国 巴巴二二二二` - -孟 一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7 0 8 0 供 电时 间瓜 图 4 B 点的温 度随 时 间变化 规律 珑.4 R e l a iot ” of et . 碘ar 加牌 w 妞血柱. e at 和纽t B 1 3 温 度 梯 度变 化 规律 由图 5 供 电结束 时 多热源 炉 的温 度梯度 图可 以看 出 , 多 热源合成 炉 内热 源 结合 部温度梯 度 由 单热 源 1 08 0 ~ 2 160 ℃ · m 一 公 平行 三 热源 7 15一 1 43 1 ℃ · m 一 , 一 立 体三 热 源 6 7 1一 1 3 42 ℃ · m 一 ’ , 温 度 梯 度 逐渐 降低 , 温 度 均 匀性更 好 , 低 温度 梯度 分 布 范 围更宽 , 多 热源 合 成炉 内无 高温 聚 集 区 , 生 产 更 平稳 更 安全 . .3 4 试验 结 果 与分 析 工 业现 场 立 体 三 热 源 炉 和 平 行 三 热源 炉 所 形成 的结 晶筒照 片 ( 图 6) 可 以看 出 , 立体 三 热源 炉 由于三 热源 之 间物 料透 气 性较 差 , 炉 体 中间 部 位 距 离 炉 芯相对较 远 , iS 蒸 气扩 散受 到 阻碍 , 该 区 域 is C 远 不 如 炉 芯周 围的致 密 , 在 立体 三 热源 之 间 出现 了一 个似三 角 形 的 空区 . 因此 , 应 充分 注 意立 体 炉型 热源 结 合部 物料 的 配 比 , 应 减 小热 图 5 多热源 合成炉 炉 内温度场 温度 梯度图 ( ℃ · m 一 ) 价g · 5 eT m p e r a ot . g r a d i e n t 加 a . u l林h e a t s o . 概 fu 门ac e
Vol.27 No.5 陈杰等:多热源合成SiC传热规律 ·539· (a)平行三热源炉合成的结品筒 (6)立体三热源合成的结晶筒 图6三热源合成炉工业试验的碳化硅结晶简照片 Fig.6 SiC crystal photos of industrial test in a three-heat-souree furnace 阻以利于热量扩散及物质迁移.平行三热源结合 高温区分布更宽,从而形成了SC,尤其是形成了 区域良好的透气性及热能叠加,结晶筒相对独 大量的高品位SiC.工业试验表明,多热源合成 立,产品多为高结晶、高致密的一级品SiC.此现 SiC技术比Acheson单热源炉的单炉产量提高 象与模拟结果相符.工业试验表明,多热源合成 48.1%,特、一级品率提高30%,节能10%以上. SiC技术比Acheson单热源炉的单炉产量提高 (2)多热源合成炉中,热源结合部的温度梯度 48.1%,特、一级品率提高30%,节能10%以上. 降低,温度均匀性更好,使生产更平稳更安全. 实验室对不同炉型同条件的实验结果(表1) 参考文献 表明,多热源炉合成SC比单热源合成炉具有更 [1]Acheson E G.Production of Artificial Crystalline Carbonaceous 高的产量,更低的能耗 Materials.US Patent,492767.1893 表1不同炉型同条件的实验结果对比 [2]Boesker W DG.Silicon carbide:from acheson's invention to new Table 1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of differ- industrial products.CFI/Ber 1997,74(5):244 ent furnaces [3]Mehrald K H.History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industrial SiC manufacture.CFI/Ber,1992,69(3):72 结晶简质单位能耗/ 炉型 炉芯尺寸cm 节能% [4】李志宏,肖俊明.碳化硅冶炼炉的改进,金刚石与磨料磨 量kg(kw.h-kg) 具工程,1995,88(4):302 单热源142×24×15 107.0 12.97 [5]Kuriakose,Areekattuthazhayilk.Silicon Carbide Production and 平行三热源 142×8x5 129.3 10.73 17.3 Furnace.United States Patent.4419336.1983 立体三热源 142×8×5 132.0 10.52 18.7 []王晓别,碳化硅合成理论与技术,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1.189 4结论 []王晓刚,李晓池.多热源工业合成SiC技术.硅酸盐学报. 2002,30(增刊):101 (I)随热源数目的增加,原来不能合成SiC的 [8)李小池,王晓刚,郭晓滨.不同热源合成SC冶炼炉温度 区域,由于利用了单个热源的“余热”(使用传统 场的有限元分析及计算机模拟.无机材料学报,2003,18 单热源合成炉外围低温区域散失掉的部分热能) (3):667 [9]陈杰,郭继华,王晓刚.工业合成SC的节能提质技术及 通过多热源间的温度叠加和热源屏蔽而得以利 C0收集.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5,145(1):492 用,使高温区域热能扩散和物质扩散动力更强, [10]张念东.碳化硅磨料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8 Heat transfer law in multi-heat-source synthesis of silicon carbide CHEN Jie,WANG Xiaogang,GUO Jihua Dept.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 Through numerically simulating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a multi-heat-source synthetic SiC furnace,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t characteristic points was obtained,and the dynamic laws of thermal gradient and ther- mal flow intensity were put forward.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law in multi-heat-source synthesis of silicon carbide were revealed.It was shown that due to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thermal fields and the shielding action of furnace cores,the SiC output of the multi-heat-source furnace increased by 48.1%compared with that of an Acheson single- heat-source furnace,the highest grade SiC increased by 30%,and the consumed energy reduced more than 10%.In addition,the frequent spouting was diminished,and the furnace was become more productive and safe. KEY WORDS multi-heat-source furnace;silicon carbide;heat and mass transfer;temperature field;numerical simulation
V b l 一 2 7 N o . 5 陈 杰等 : 多 热源合 成 is C 传热 规律 一 5 3 9 - (a )平 行三热 源炉合 成 的结 晶筒 (b )立体 三热 源合成的结 晶 筒 图 6 三热 源合 成炉 工业试 验 的碳 化硅结 晶筒 照片 F i g . ` S IC e 叮s at l p h o t o s o f 恤d u s t iar l t o t 恤 a t h n 姆 . b e a -t s o u代 e fu r n a e e 阻 以利于 热量 扩散 及物 质迁 移 . 平 行三 热源 结合 区域 良好 的透 气 性 及 热 能 叠加 , 结 晶筒 相对 独 立 , 产 品多 为高 结 晶 、 高 致 密 的一级 品 is C . 此 现 象与 模拟 结 果相 符 . 工业 试验 表 明 , 多热 源合 成 is c 技 术 比 A ch es on 单热 源 炉 的单 炉 产 量 提 高 48 . 1% , 特 、 一 级 品率提 高 3 0% , 节 能 10% 以上 . 实验 室 对 不 同炉 型 同条件 的实验 结 果 (表 l) 表 明 , 多热源 炉 合成 is C 比单热 源合 成 炉 具有 更 高 的产 量 , 更 低 的 能耗 . 表 1 不同 炉 型同 条件 的实验 结果 对 比 aT b l e 1 E x p e 对m e n at l叱目 t s u n d e r th e s a m e e o . d i iot n o f d i幻阮-r e . t fu , a e” 炉 型 炉 芯 尺 寸 c/ m 结 晶筒质 单位 能耗 / 量瓜 g 10 7 . 0 12 9 . 3 13 2 . 0 ( k w · h · gk 节 能%/ 单热 源 平 行三 热源 立 体三 热源 14 2 x 24 洲 15 14 2 x 8 欠 5 14 2 x 8 x 5 1 2 . 9 7 10 . 7 3 10 . 5 2 17 . 3 18 . 7 4 结论 ( l) 随热 源数 目的增 加 , 原来 不 能合 成 is C 的 区 域 , 由于 利 用 了单个 热 源 的 “ 余 热 ” ( 使用 传 统 单 热源 合成 炉 外 围低温 区域 散失 掉 的部 分热 能 ) 通 过 多热 源 间 的温 度 叠 加 和 热源屏 蔽而 得 以利 用 , 使 高 温 区 域 热 能扩 散和 物 质扩 散 动 力更 强 , 高温 区 分布 更宽 , 从 而形 成 了 is C , 尤其 是 形成 了 大量 的高 品位 SI C . 工业 试 验表 明 , 多 热源 合成 is C 技 术 比 A hc es on 单 热 源 炉 的 单 炉 产量 提 高 48 . 1% , 特 、 一 级 品率 提 高 30 % , 节 能 10% 以上 . (2 ) 多热 源合成炉 中 , 热源 结合 部 的温度 梯度 降低 , 温 度 均匀 性 更 好 , 使 生产 更 平稳 更 安全 . 参 考 文 献 川 A hc e s o n E G . P or d u c it 叨 o f A rt i丘c ial C yr sat iln e C ar bo n ac e o us M a t e r i a l s . U S P aet 叭 4 9 2 76 7 . 18 9 3 [ 2 ] B o e s k e r W D G . S iil co n e ar b ld e : 五u m a e h e s o if s i n v e int o n ot D e w in d u s itr al Por d u e st . C F l l B e ` 19 9 7 , 7 4 ( 5 ) : 2 4 [ 3 ] M e hr a 】d K H . H i s t o yr an d 郎 o n onu e as P e e st o f in d u s itr al S IC m an u fa c tU 代 . C F U B e r , 19 9 2 , 69 ( 3 ) : 72 4[ ] 李 志宏 , 肖俊明 . 碳化硅 冶炼 炉 的改进 . 金 刚石 与磨料磨 具 工程 , 19 9 5 , 88 ( 4 ) : 3 0 2 [ 5 ] K u ir ak o se , A 民 e k a t u ht a z h a y i lk S i li e o n C arb id e P or d u c t i o n an d F u m a e e . U n i怡d S at te s P at e lt . 4 4 193 3 6 . 19 8 3 16 ] 王晓 刚 . 碳 化硅 合成 理论 与技 术 . 西 安 : 陕西 科学 技术 出 版 社 , 2 0 0 1 . 1 8 9 7[ ] 王 晓刚 , 李 晓池 . 多热 源工 业合 成 is C 技术 . 硅酸 盐学 报 . 2 0 02 , 3 0 (增 刊 ) : 10 1 8[ ] 李 小池 , 王晓 刚 , 郭晓滨 . 不 同热 源合 成 is C 冶 炼炉温 度 场 的有 限元 分析 及计 算机模 拟 . 无机材 料学报 , 20 03 , 18 ( 3 ) : 6 6 7 9[ ] 陈杰 , 郭继 华 , 王晓 刚 . 工业合 成 is C 的 节能提 质技 术及 C O 收 集 . 金刚 石与磨 料磨 具工 程 , 2 0 5 , 145 (l) : 4 92 【10] 张 念东 . 碳 化硅 磨料 工艺学 . 北 京 :机械 工业 出版社 , 19 78 H e a t tr an s fe r l aw in mu lt i 一 h e a t 一 5 0 眠 e s y n th e s i s o f s ili e o n c a br id e C 厅E 那五砚 砰还N G Xi a o g砚 ng, G〔入, ihJ au D e P t . o f M aet ir a l S c ie n e e an d E n g ien e inr g , X i , an U ul ve sr iyt o f S e ien e e an d eT e hn o l o gy’ X i , an 7 10 0 54 ,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or u g h n um er i e a l ly s im u alt ign hte te m P e r a t uj re if e l d in a mu it i 一 h e at 一 50 毗 e s yn ht e it e S IC fu m a e e , ht e et m P e r a ot 祀 d i s itr b ut i o n at e h a r a c t e ir s t i e P o in t s w a s o b at i n e d , an d ht e d yn am i e l aw s o f t h e mr a l gr a d i en t an d ht e r - m a l fl o w i nt e n s iyt w e er P u t fo wr 耐 . hT e h e at an d ma s s tr a n s fe r l aw in m u lit 一 h e at 一 5 0眠 e s yn het s i s o f s i li e o n e a r bi d e w e er er v e a l e d . It w as s h o wn ht at du e ot ht e s uP e rp o s i t i on e fe e t o f ht e mr a l if e l d s an d het s h i e ld i n g 即 t i o n o f fu m ac e e眼 s , ht e S IC o u tP u t o f ht e m u lit 七ae -t s o 二 e if zm a e e in e er a s e d 妙 4 8 . 1% e om P毗d w i ht ht a t o f an A icl e s on s ign l e - h e at 一 s o u 犯e fu nr a c e , ht e h i g h e s t gr ad e S IC i n 眼 a s e d b y 3 0% , an d ht e e o n s u r o e d en e 笔y 化du e e d m o er ht an 10% . nI a d d iit o n , het 加q u e nt s P o ut in g w a s d im而 s h e d , an d ht e if ln l a e e w a s b e e o m e m o er Por du e t i v e an d s a fe · K E Y W O R D S mu lt i 一 h e at 一 s o u 比e fu m ac e ; s i li e o n e a r b i d e ; h e at an d m a s s tr a n s fe r : et m P e r a ot 把 if e ld ; n u r o e ir e a l s im u l at i 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