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题上,黄宗羲虽然肯定诗人应当畅吾之精神意志、“孤行-己之情¨(《吕胜干诗集题辞》),但他更强调个性的 共性化,使一己之情消融在普遍的"万古之性情中,这样,诗歌表现的个性成分实已大为削弱,更多的是一种类 的属性的抽象。万物有万性,类同则性同。人之性则为不忍,亦犹万物所赋之专一也。”他称爕知性者之诗皆恻 隐之流动也",都是指类的共性,而非真正的个性。这与晩明崇尚性灵的诗论相比,明显地表现岀对诗歌个性要求 的降低和对共性要求的提高。更要指出的一点是,黄宗羲最推崇的是“学道君子"、“知性者这样以孔子之性情为性 情'的诗人,这表明他揭橥万古之性情,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求诗人实现儒家伦理道德的自我完善,向儒家的理想人 格和精神境界寻找归宿。他非常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和百家之说,“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诗而诗在其中”(《诗历 题辞》),“精综六籍,翱翔百氏,操笔属词,缘情绮靡之功,离绝畦径¨(《陈子文再游燕中诗序》)。他把学习 经典,充实义理,实现诗人人格朝儒家最髙精神境界的升华,作为从根本上提髙诗歌创作质量的前提。 日知录(选录)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继绅,更名绎,字忠清,入清后又更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昆山亭林镇 (今属江苏)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一生萦心经世之务,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奋身抗战,图谋恢复。后长期 游学北方,交友观势,从事著述。不背嗣母不仕二姓遗言,坚拒清廷征召。最后客死山西曲沃。他崇尚实学,博通 古今,于经史群籍、典章制度、掌故、音韵、艺文等都有深湛硏究,世有"通儒"之目。他提倡实事求是的治学方 法,开清代朴学风气。顾炎武诗学杜甫、唐音,有渊深朴茂、沉郁苍劲之风。顾炎武的文学思想贯穿着有益世用的 基本精神,这是他褒贬作家作品,评估文学价值、意义的出发点和基本准绳。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 重"厚尚"实、弗畔于道等要求。他反对规摹古人,也反对刻意求异,主张遵循文学的基本规范,在继承基础上创 新,达到未尝不似而未尝似的自然熟妙的境界。此外,作为卓有成就的音韵学家,他对古诗严格的音律束缚表示 异议,并对宽懈韵律、以利于自由快畅地表达诗意提岀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具有创见。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顾亭林诗文集》等。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 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1,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 多一篇之损矣。 修辞 《典》《谟》、爻、象,此二帝三王之言也2;《论语》《孝经》,此夫子之言也。文章在是,性与天道亦不外乎 是,故曰:“有德者必有言。¨3善乎游定夫之言曰:不能文章而欲闻性与天道,譬犹筑数仞之墙而浮埃聚沫以为 基,无是理矣。4后之君子于下学之初,即谈性道,乃以文章为小技而不必用力,然则夫子不日其旨远,其辞 文"乎5?不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乎6?曾子日:"出辞气,斯远鄙倍矣。”7尝见今讲学先生从语录入门者,多不 善于修辞,或乃反子贡之言以讥日8:“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可得而闻。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闻也。 文人摹仿之病 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得其皮毛者乎?且古人作文,时有利钝,梁简 文《与湘东王书》云:“今人有效谢康乐、裴鸿胪文者,学谢则不届其精华,但得其冗长;师裴则蔑弃其所长,惟 得其所短。"9宋苏子瞻云:"今人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10金元裕之诗云:“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 砆。"11夫文章一道,犹儒者之末事,乃欲如陆土衡所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者12,今且未见其人,进 此而窥著述之林,益难之矣。 效《楚辞》者必不如《楚辞》,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盖其意中先有一人在前,既恐失之,而其笔力复不 能自遂,此寿陵馀子学步邯郸之说也 文人求古之病 《后周书·柳蚪传》13:“时人论文体有今古之异,蚪以为时有今古,非文有今古。“此至当之论。夫今之不能为二 汉,犹二汉之不能为《尚书》《左氏》,乃剿取《史》《汉》中文法以为古,甚者猎其一二字句用之于文,殊为不 称。 以今日之地为不古而借古地名,以今日之官为不古而借古官名,舍今日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皆文人所以自 盖其俚浅也14。 假设之辞 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符同也。子虚、亡是公、乌有先生之文已肇始于相如矣 15,后之作者实祖此意。谢庄《月赋》:“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16又曰:“抽亳进牍,以命仲宣。"按王粲 以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17, 年春道病卒,徐、陈、应、刘一时俱逝18,亦是岁也,至明帝太和六年植封陈题上,黄宗羲虽然肯定诗人应当“畅吾之精神意志”、“孤行一己之情”(《吕胜千诗集题辞》),但他更强调个性的 共性化,使“一己之情”消融在普遍的“万古之性情”中,这样,诗歌表现的个性成分实已大为削弱,更多的是一种类 的属性的抽象。“万物有万性,类同则性同。人之性则为不忍,亦犹万物所赋之专一也。”他称赞“知性者”之诗“皆恻 隐之流动也”,都是指类的共性,而非真正的个性。这与晚明崇尚性灵的诗论相比,明显地表现出对诗歌个性要求 的降低和对共性要求的提高。更要指出的一点是,黄宗羲最推崇的是“学道君子”、“知性者”这样“以孔子之性情为性 情”的诗人,这表明他揭橥“万古之性情”,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求诗人实现儒家伦理道德的自我完善,向儒家的理想人 格和精神境界寻找归宿。他非常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和百家之说,“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诗历 题辞》),“精综六籍,翱翔百氏,操笔属词,缘情绮靡之功,离绝畦径”(《陈子文再游燕中诗序》)。他把学习 经典,充实义理,实现诗人人格朝儒家最高精神境界的升华,作为从根本上提高诗歌创作质量的前提。 日知录(选录)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继绅,更名绎,字忠清,入清后又更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昆山亭林镇 (今属江苏)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一生萦心经世之务,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奋身抗战,图谋恢复。后长期 游学北方,交友观势,从事著述。不背嗣母不仕二姓遗言,坚拒清廷征召。最后客死山西曲沃。他崇尚实学,博通 古今,于经史群籍、典章制度、掌故、音韵、艺文等都有深湛研究,世有“通儒”之目。他提倡实事求是的治学方 法,开清代朴学风气。顾炎武诗学杜甫、唐音,有渊深朴茂、沉郁苍劲之风。顾炎武的文学思想贯穿着有益世用的 基本精神,这是他褒贬作家作品,评估文学价值、意义的出发点和基本准绳。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 重“厚”尚“实”、“弗畔于道”等要求。他反对规摹古人,也反对刻意求异,主张遵循文学的基本规范,在继承基础上创 新,达到“未尝不似而未尝似”的自然熟妙的境界。此外,作为卓有成就的音韵学家,他对古诗严格的音律束缚表示 异议,并对宽懈韵律、以利于自由快畅地表达诗意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具有创见。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顾亭林诗文集》等。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 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1,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 多一篇之损矣。 修辞 《典》《谟》、爻、象,此二帝三王之言也2;《论语》《孝经》,此夫子之言也。文章在是,性与天道亦不外乎 是,故曰:“有德者必有言。”3善乎游定夫之言曰:“不能文章而欲闻性与天道,譬犹筑数仞之墙而浮埃聚沫以为 基,无是理矣。”4后之君子于下学之初,即谈性道,乃以文章为小技而不必用力,然则夫子不曰“其旨远,其辞 文”乎5?不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乎6?曾子曰:“出辞气,斯远鄙倍矣。”7尝见今讲学先生从语录入门者,多不 善于修辞,或乃反子贡之言以讥曰8:“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可得而闻。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闻也。” 文人摹仿之病 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得其皮毛者乎?且古人作文,时有利钝,梁简 文《与湘东王书》云:“今人有效谢康乐、裴鸿胪文者,学谢则不届其精华,但得其冗长;师裴则蔑弃其所长,惟 得其所短。”9宋苏子瞻云:“今人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10金元裕之诗云:“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 砆。”11夫文章一道,犹儒者之末事,乃欲如陆士衡所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者12,今且未见其人,进 此而窥著述之林,益难之矣。 效《楚辞》者必不如《楚辞》,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盖其意中先有一人在前,既恐失之,而其笔力复不 能自遂,此寿陵馀子学步邯郸之说也。 文人求古之病 《后周书·柳虯传》13:“时人论文体有今古之异,虯以为时有今古,非文有今古。”此至当之论。夫今之不能为二 汉,犹二汉之不能为《尚书》《左氏》,乃剿取《史》《汉》中文法以为古,甚者猎其一二字句用之于文,殊为不 称。 以今日之地为不古而借古地名,以今日之官为不古而借古官名,舍今日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皆文人所以自 盖其俚浅也14。 假设之辞 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子虚、亡是公、乌有先生之文已肇始于相如矣 15,后之作者实祖此意。谢庄《月赋》:“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16又曰:“抽毫进牍,以命仲宣。”按王粲 以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17,二十二年春道病卒,徐、陈、应、刘一时俱逝18,亦是岁也,至明帝太和六年植封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