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为害:麦蚜为害小麦,一方面由于群集在植株茎、叶、穗部刺吸组织的营养和水分,影响小麦的生长发有直接造成 减产。另一方面可传播植物病毒引起黄矮病、黄叶病等流行。 二.形态特征 蚜虫为多型性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性蚜等,但以无翅胎生 雌蚜和有翅胎生雌蚜发生数量最多,出现历期最长,为主要为害蚜 型。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为害小麦的几种蚜虫,具有整个蚜虫类群的共同特性,具有多型现象,体色分化,寄主广泛,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 不同的生活周期类型。 (一)寄主植物:麦蚜属寡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均系禾本科植物。 二叉蚜 麦长管蚜 无网蚜 禾谷缢蚜 额瘤 高与中额瘤 外倾 显著,高与中额瘤 触角为体 0.54 0.88 0.70 长 触角末节 3倍 5-6倍 4倍 为基部 短圆筒形, 长圆筒形,黑 长圆筒形,绿 短圆筒形,端部缢 腹管 顶端黑色, 色,端部有网纹 色,端部无网纹 缩呈瓶口,1.7倍 为尾片1.8倍 为尾片2倍 翅中脉 分二叉 3分叉 3分叉 3分叉 尾片 毛4根 毛7-8根 毛8根 毛7-8根 (二)世代和生活史(以麦管蚜为例介绍) 1.生活史:麦长管蚜在我国中部、南部麦区属不全周期性,即全年均营孤雌生殖,不发生性蚜世代,以孤雌成若蚜 在麦苗或其它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每年因地区不同可发生20-30代。 麦长管蚜在田间的群种消长呈双峰型,即春秋季为发生高峰期。春季气温为6摄氏度以上开始活动,繁殖(15摄氏 度以下较低)。16摄氏度以上时小麦抽穗时转到穗部为害,直到灌浆,乳熟期达最高峰,随后小麦成熟,不宜取食,气 温达22摄氏度时,出现大量有翅蚜,加之天敌数量增加,蚜口下降,向外地迁飞越夏。秋季麦苗出土后,从夏寄主迁入 麦田,繁殖为害,出现第二个高峰期,但为害不严重。11月中下旬进入越冬。 麦长管蚜在我国北部及西北部以卵越冬,一年内有孤唯胎生世代,两性卵生世代及世代重叠。3月中旬为越冬卵孵 化盛期(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迁入春小麦上为害。冬春麦均在穗期蚜口达最高峰,造成严重损失。6月中旬出现有 翅蚜向外迁飞越夏(杂苗上)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达高峰,11月中旬产卵盛期,以后进入越冬。 2.习性:为害习性因种类不同而异:(1)二叉蚜喜食幼苗,初期群集为害,后期分散。(2)二叉蚜怕光,喜干 旱,而麦长管蚜则喜光,耐潮湿。无网蚜以叶片为主,多分布于叶片上。缢管蚜则喜湿怕光,喜食叶鞘和茎杆,多分部 与下部叶鞘、叶背甚至根茎部。(3)麦长管蚜及二叉蚜可传播病毒,特别是小麦黄矮病。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麦蚜发生并非连年严重,常间歇性猖獗为害,其发生主要受气侯条件、天敌和作物布局等因素影响。 (一)气候条件:温湿度对麦蚜发生消长常起主导作用。温度在15-25摄氏度,湿度在40-80%,即中温低湿有利于麦 蚜发生,但种类不同,对温湿度的发生适宜范围各有差异。麦二叉蚜喜干早,35-67%。无网蚜、麦长管蚜喜湿,40 80%,禾谷缢蚜则喜湿而不耐早,年降雨量250毫米以下地区不致大发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