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小麦害虫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北方为我国小麦的主产区。由于我国种植小麦面积大,历史悠久,小麦害虫种 类多,危害重,常因虫害而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有效的防治小麦害虫的为害对于小麦的保产增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我国小麦上发生的害虫约237种,分属11目57科,由于小麦产区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农业环境、种植制度各不相 同,害虫的种类、发生为害特点及为害也有差异。我省所属全国小麦害虫害区的地方: 1.北方冬麦虫害区:陇东、陇南主要害虫有蝼姑、沟金针虫、宽背金针虫、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条斑叶蝉、灰飞 虱等(灌区及平原)。 2.西北冬麦混播虫害区:中西部地区。主要害虫有小麦黄、红吸浆虫、麦二叉蚜、麦无网蚜、大黑鳃金龟、暗黑鳃 金龟、宽背金针虫、麦杆蝇、麦鞘毛眼水蝇、麦茎蜂、麦穗金龟等。 小麦害虫之所以重要,首先是为害直接造成减产损失。一般为害小麦减产损失约10-20%,为害严重的达30-50%,甚 至绝产。 第二:小麦生育期长,在冬麦区是唯一的越冬禾谷类作物,大量多食性害虫常在麦田越冬,成为其它作物虫害的发 源地。 第三:刺吸式害虫不仅直接危害而且还可传播植物病毒,造成远比吸食为害大数十倍、百倍的灾害。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耕作制度的改革,土地的充分利用,高产品种的推产,近几年,小麦吸浆虫、东亚飞蝗又有 回生和蔓延。麦蚜、粘虫、地下害虫等为害有加重趋势,有待与深入研究和解决。 第一节 麦蚜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我国为害麦类作物的蚜虫主要有: 麦长管蚜 lacrosiphum avenae(F) 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Rond) 禾谷缢蚜 Rhopalosipum Padi (L) 麦无网蚜 Acyrthosiphon dirhodum (walker) 一、分布与为害 分布:以上几种麦蚜在我国产麦区都有分布,大多地区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但也有部分成灾。麦蚜成灾区大致有 以下5类区: 1.麦二叉蚜常灾区:河西地区。特点: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年平均温10摄氏度左右,一年一熟, 冬春麦混播,以二义蚜为优势种。 2.麦二叉蚜多灾区:陇东、陇南地区。气候干早,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年均温12摄氏度左右。一年一熟或2年 3熟。一般年份和麦长管蚜混合发生,大发生年份以麦二叉蚜为优势种。 3.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交叉易灾区。 4.麦长管蚜多灾区 5.麦长管蚜偶灾区
为害:麦蚜为害小麦,一方面由于群集在植株茎、叶、穗部刺吸组织的营养和水分,影响小麦的生长发有直接造成 减产。另一方面可传播植物病毒引起黄矮病、黄叶病等流行。 二.形态特征 蚜虫为多型性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性蚜等,但以无翅胎生 雌蚜和有翅胎生雌蚜发生数量最多,出现历期最长,为主要为害蚜 型。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为害小麦的几种蚜虫,具有整个蚜虫类群的共同特性,具有多型现象,体色分化,寄主广泛,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 不同的生活周期类型。 (一)寄主植物:麦蚜属寡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均系禾本科植物。 二叉蚜 麦长管蚜 无网蚜 禾谷缢蚜 额瘤 高与中额瘤 外倾 显著,高与中额瘤 触角为体 0.54 0.88 0.70 长 触角末节 3倍 5-6倍 4倍 为基部 短圆筒形, 长圆筒形,黑 长圆筒形,绿 短圆筒形,端部缢 腹管 顶端黑色, 色,端部有网纹 色,端部无网纹 缩呈瓶口,1.7倍 为尾片1.8倍 为尾片2倍 翅中脉 分二叉 3分叉 3分叉 3分叉 尾片 毛4根 毛7-8根 毛8根 毛7-8根 (二)世代和生活史(以麦管蚜为例介绍) 1.生活史:麦长管蚜在我国中部、南部麦区属不全周期性,即全年均营孤雌生殖,不发生性蚜世代,以孤雌成若蚜 在麦苗或其它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每年因地区不同可发生20-30代。 麦长管蚜在田间的群种消长呈双峰型,即春秋季为发生高峰期。春季气温为6摄氏度以上开始活动,繁殖(15摄氏 度以下较低)。16摄氏度以上时小麦抽穗时转到穗部为害,直到灌浆,乳熟期达最高峰,随后小麦成熟,不宜取食,气 温达22摄氏度时,出现大量有翅蚜,加之天敌数量增加,蚜口下降,向外地迁飞越夏。秋季麦苗出土后,从夏寄主迁入 麦田,繁殖为害,出现第二个高峰期,但为害不严重。11月中下旬进入越冬。 麦长管蚜在我国北部及西北部以卵越冬,一年内有孤唯胎生世代,两性卵生世代及世代重叠。3月中旬为越冬卵孵 化盛期(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迁入春小麦上为害。冬春麦均在穗期蚜口达最高峰,造成严重损失。6月中旬出现有 翅蚜向外迁飞越夏(杂苗上)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达高峰,11月中旬产卵盛期,以后进入越冬。 2.习性:为害习性因种类不同而异:(1)二叉蚜喜食幼苗,初期群集为害,后期分散。(2)二叉蚜怕光,喜干 旱,而麦长管蚜则喜光,耐潮湿。无网蚜以叶片为主,多分布于叶片上。缢管蚜则喜湿怕光,喜食叶鞘和茎杆,多分部 与下部叶鞘、叶背甚至根茎部。(3)麦长管蚜及二叉蚜可传播病毒,特别是小麦黄矮病。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麦蚜发生并非连年严重,常间歇性猖獗为害,其发生主要受气侯条件、天敌和作物布局等因素影响。 (一)气候条件:温湿度对麦蚜发生消长常起主导作用。温度在15-25摄氏度,湿度在40-80%,即中温低湿有利于麦 蚜发生,但种类不同,对温湿度的发生适宜范围各有差异。麦二叉蚜喜干早,35-67%。无网蚜、麦长管蚜喜湿,40 80%,禾谷缢蚜则喜湿而不耐早,年降雨量250毫米以下地区不致大发生
(二)天敌:麦蚜天敌种类多,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岭、蜘蛛、蚜茧蜂、绒螨等。其中以瓢虫和蚜茧蜂最为重 要。天敌与麦蚜在田间自然种群的特点为: 1.天敌种群的波动趋势与麦蚜种群数量的消长有明显的跟随关系,天敌的高峰往往比麦蚜高峰晚5-7天出现。 2.天敌与麦蚜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周期循环的现象,二者之比为1:90左右为平衡状态。 (三)作物布局 麦蚜的寄主虽然很多,但不同寄主的喜好程度有差异,而且不同季节又有不同的寄主。麦类作物是麦蚜的主要寄 主。其次为大麦、燕麦、黑麦,秋作物中的糜子为麦蚜的夏寄主。作物布局与蚜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夏寄主糜子与小麦的栽培情况,决定蚜害与病害的发生程度。 2.冬、春麦混播区,冬麦生育期长,冬麦田是各种麦蚜的越冬场所,成为年春麦的蚜源,加重了春麦的被害。 五.预测预报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在冬麦秋苗期,出苗开始每10天调查1次,至麦蚜进入越冬期。春季当冬麦开始拔节和春麦出苗后,每5天1次。当 蚜量急剧上升时,应每3天调查1次,以适时指导防治。 1.田间调查:每田对角线取5点,每点50株,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每点减少至20株,调查2-3块地分别记载时 间、小麦生育期、调查株数、有蚜株数及各种蚜虫的有翅蚜、无翅蚜量。 2.天敌调查:计算出百株天敌虫口数 (二)预测方法 1.发生趋势预测:根据温湿度、天敌及小麦生有期综合分析预测。 2.防治适期预测: (1)麦二叉蚜:秋苗20头/百株,有蚜株率10-15%:拔节期30-50头/百株,有蚜株率10-20%:孕穗期100头以上/百 株,有蚜株率30-40%为防治时期。 (2)麦长管蚜:孕穗期200-250头,有蚜株率50%,灌浆期百穗平均500头以上,有蚜株率70%左右,为防治时期。 六.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1.合理布局作物:2.选有抗蚜品种:3.适时播种,冬麦宜晚播,春麦宜早播:4.合理施肥浇水, 适当增施氮肥,适期浇水,可减轻受害。 (二)生物防治:麦蚜天敌种类多,对蚜虫的控制作用显著,可减少和改进施药措施,避免杀伤天敌,促进天敌繁 殖,充分发挥天敌作用,必要时还可人工繁殖或助迁以控制麦蚜为害。 (三)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用内吸性杀虫剂如0.3%的75%3911乳油加种量7%的水,3%撅蝻丹、5%涕灭威、5%3911G,每亩1.5公斤 盖种,均有较好防效。 2.田间喷药:50%抗蚜威4000-5000x,40%乐果1000-1500x,20%马拉硫磷1000x,50%杀溟松2000x。 第二节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属于双翅目,瘿蚊科,是世界性的主要害虫,在我国为害小麦的吸浆虫有两种:
麦红吸浆虫 Sitoduplosis mosellana Gehin 麦黄吸浆虫 Contarinia tritili Kirby 一.分布与为害: 1.分布:小麦吸浆虫是世界性的毁灭性害虫。广布于亚、欧、美主要小麦栽培国家,除美洲只有红吸浆虫外,在欧 亚大陆都是红黄两种吸浆虫的混发区,亚洲一般以红吸浆虫为主。在我国广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一般说,红吸浆虫的 主要发生去在平原地区的河流两岸。黄吸浆虫的主发区一般多是高山地区和地带。有些地区则为二者混发区。我省主要 分布与渭河、洮河、大夏河及黄河流域两岸的川水地及部分较阴湿的山塬区,川水地以麦红吸浆虫为主,阴湿高寒地区 以麦黄吸浆虫发生为主。 2.为害:小麦吸浆虫主要为害小麦、大麦、青稞、燕麦、黑麦等。以幼虫吸食麦粒汁液造成籽粒秕瘦而减产,轻者 减产10-20%,重者40-50%,个别可高达80-90%。此虫五十年代己基本得到控制,近几年由于品种更换和疏于防治,又有 回升现象。 二.形态特征 1.麦红吸浆虫:成虫:雌虫腹部第八、九节间有可以套缩的伪产卵器,全部伸出时约为腹长之半;雄虫抱握器基部 有齿,末端尖锐,体桔红色,卵表面光滑,末端无附属物,长卵形。 幼虫:前尖后钝,中间粗壮,橙黄色,前胸腹面有形Y”剑骨片,其前端凹陷呈锐角,腹末有四个突起。 蛹:橘红色,头部前端有一对较呼吸器短的毛。 2.麦黄吸浆虫:成虫:雌虫姜黄色,伪产卵管尖细如针,全部伸出时约为腹长至二倍,雄虫抱握器内缘基部无齿。 卵:香蕉形,末端具柄状附属物。 幼虫:黄绿色,前胸剑骨片叉状部缺刻浅(钝角)腹未有4个小突起,中间1对-突起几丁质化,外方一对各有一根 刚毛。 蛹:鲜黄色,头部前端有一对与呼吸管等长的毛。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史: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老熟幼虫结圆茧在土中越夏越冬。也有多年发生一代的。也就是 说,小麦吸浆虫有隔年羽化的或多年休眠的现象。据报道,麦黄吸浆虫在土中可存活4-5年,红吸浆虫可达7年以上。甚 至经12个冬季还能化蛹羽化成虫。其原因有两个:1.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化蛹、羽化必须具有较高的土壤含水量 (15-25%)。在春季少雨,土壤含水量低,幼虫不能破茧上升或已上升活动。遇到土壤干燥,又回到土中继续休眠,这 是小麦吸浆虫的重要生物学特性,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2.与小麦吸浆虫的遗传性有关。当给予适宜的温湿度后,还 会有一部分休眠不化蛹,不羽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于种的生存与繁衍有利。 1.当10厘米土温上升到10摄氏度左右(小麦拔节前后一3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向土表移动一幼虫破茧活动期。 2.5厘米土层达15摄氏度左右时(小麦孕穗期-4月中、下旬)幼虫化蛹,蛹期8-10天一化蛹期。 3.20摄氏度时(抽穗期)4月下句-5月上句,成虫盛发,成虫羽化1天后交尾产卵于麦穗上一羽化产卵期: 4.经4-5天孵化,幼虫自颖缝侵入为害开始灌浆的麦粒一入侵为害期 5.经15-20天后老熟,至小麦近成熟前遇雨露脱颖入土,结茧越夏、越冬一脱壳入土越夏越冬。其中2、3为防治适 期。 (二)、生活习性 1、成虫的行为:成虫白天不产卵,傍晚产卵至半夜。成虫靠短距离飞行或顺风扩散蔓延:成虫畏强光,怕高温。 成虫产卵在麦穗上,已扬花的麦穗上则不产卵,单雌产卵50粒,多达90粒左右。成虫产卵有选择性,多产于小麦上。就
品种而言,颖壳扣合紧密,粒粒灌浆快,种皮厚的品种即不利于产卵,也不利于幼虫入侵和为害 2、幼虫的行为:幼虫以刺吸式口器刺破正在灌浆的麦粒的种皮吸食汁液,幼虫在麦穗上的分布多集中在麦穗中 部。老熟幼虫遇雨湿而脱壳入土。无雨露时仍留在壳内,在碾麦时而死亡。幼虫入土的分布以15厘米左右虫口密度最 多,10厘米以上、20厘米以下则较少。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一)虫口基数:麦田小麦吸浆虫虫口数量的有无和多少是决定会不会猖獗发生的基础。小麦吸浆虫具有隔年羽化 和多年休眠的特点。经多年虫口的积累,达到一定密度时,遇到适宜的发生条件就会暴发成灾。 (二)气候条件:气候条件特别是温湿度对吸浆虫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1.温度、(1)影响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期和发生数量。小麦吸浆虫的生存与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积温。休眠圆茧的 发育起点温度为9.8+1.1,从破茧到羽化的有效积温为216摄适度/日,化蛹在12摄氏度以上,羽化在15摄氏度以上。夏季 高温、冬季低温常引起越夏、越冬幼虫大量死亡。 (2)影响成虫的羽化率和存活率。15摄氏度以下不能羽化,己羽化的成虫气温降至10摄氏度以下,不能上穗产卵。 5摄氏度以下死亡,30摄氏度以上羽化率下降,已羽化成虫在35摄氏度以上大量死亡。 2.湿度: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越冬幼虫的圆茧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才能破茧活动,幼虫上升表层,遇干早重新 下潜节茧,过于干早则引起死亡。卵期干旱,孵化率降低,老熟后无雨水,不能离穗入土。小麦吸浆虫耐水湿,在水淹 一月以上能生存。 (三)小麦品种 小麦品种间对吸浆虫的抗虫或感虫差异很大,凡穗型紧凑,麦芒直长,颖壳扣和紧,子粒灌浆期短,种皮厚的品 种、抗虫性能好,受害轻,反之则重。 (四)天敌:小麦吸浆虫天敌较多,主要有2种捕食性蜘蛛捕食成虫,3种蚂蚁捕食幼虫。还有蓟马及寄生性天敌。 (五)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土壤是吸浆虫的幼虫和蛹的主要栖息场所。因此,土壤性质及结构的优劣,对其生死存 亡有密切关系,沙质土,保水性好,温度相对稳定,有利于吸浆虫存活发生。粘性土和砂质土保水性差,温差大,不利 与吸浆虫存活,幼虫及蛹死亡率高。 五、预测预报 小麦吸浆虫的预测预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了解土中虫口密度及分布面积:掌握发生情况及时防治:检查防 效,估计来年发生轻重。 1.普查:选择不同类型(地势、品种、耕作制度)的田块陶土查虫。每块地五点取样,每点10×10×20厘米,分0 6-13-20三层挖土,进行淘土检查,记载虫数,统计虫量,并将结果折合亩虫量。 2.系统调查:从小麦拔节期开始,在选定田内分层陶土,每5天一次,冗蛹时每隔一天一次直到成虫羽化。当不见 蛹时,且穗上幼虫未入土前,在全面陶土一次,统计当年吸浆虫的出土率: 出土率=平均每样方总虫数一平均每样方剩余虫数/平均每样方总虫数×100 3.成虫发生预测(1)利用积温法根据当年5厘米土温预测成虫发生期。 (2)期距法利用蛹的四个不同发育阶段(前蛹、蛹初、中、后期)的时间(8-10, 5-8,3-4,1-2天)来推断成虫羽化期。 4.被害检查及损失预测 (1)检查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五点取样,每点随机抽样10穗,置于塑料袋内剥查,记载麦粒总数,被害穗 数(率),粒被害数(率)幼虫数及损失率
麦红吸浆虫损失率%=检查穗虫数/检查穗沥数×4×100:麦黄吸浆虫损失率系数为6。 (2)损失预测:以虫口基数在适宜条件下为决定性因素。固可根据虫口基数来预测损失。10万/亩一2.17%,20万/ 亩一4.83%,30万/亩一8.88%,50万/亩一15.98%。100万/亩一27.94%,300万/亩一54.20%. 六、防治策略及方法 小麦吸浆虫属K类生态对策害虫,对其的防治从长远考虑,应以选育品种抗虫和改进耕作制度、栽培技术为基本措 施,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实行综合治理。 (一)、药剂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以春季药剂土壤处理为主,辅以成虫期扫残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用相 应的防治方法。 1.防治指标:虫口基数指标为14-15万头/亩。 2.防治适期:小麦吸浆虫化蛹成期和成虫羽化期对化学药剂最为敏感,因此,应抓住蛹盛期施药,在成虫羽化期做 必要的补充防治。 3.适宜的药剂和方法:在小麦返青、拔节期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2-3公斤/亩或3%颗粒剂1.5-2公斤/亩,用细土20- 25公斤拌匀,撒于麦垄土面,结合锄地将毒土混入土表层,对多种地下害虫有防效。 在蛹期及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用50%硫磷乳油150-200毫升/亩,拌细土20公斤撒施,不 锄地,随时注意灌水,效果较好。 成虫防治:小麦吸浆虫成虫期长达一月,施药防治防效差,因此成虫防治应视为一种扫残和补救的措施。可用溴 氰菊酯、杀天菊酯、马拉硫磷等药剂,用敌敌畏毒土(80%DDVEC50-100m1/亩加水1-2kg,喷于20-25kg细土)撒于田间防 效好。 (二)选用抗虫品种:因地制宜进行小麦品种抗虫性鉴定,选择适合当地的抗虫、高产、优质品种。 (三)、农业防治措施 1.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 2.浅耕暴晒与深耕,麦收后浅耕晒2-3天。秋季深耕,压低虫口基数。 3. 合理施肥浇水。灌区小麦在冬灌后,不需春灌,可基本满足麦苗需求,又能抑制吸浆 虫的发生,特别是3-4月上旬,应严格控制浇水。麦田尽可能施足底肥,避免春季晚施氯,促进小麦生长,减轻为害。 第三节 麦茎蜂 麦茎蜂(Cephus sp)属膜翅日,茎蜂科, 一、分布与为害 麦茎蜂在国内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陕西、青海及我省兰州市、临夏等地。主要为害冬春小麦。受害植株提早死 亡,形成白穗,子粒秘瘦。 二、形态特征 成虫:全身黑色,触角丝状,口器咀吸式,翅膜质透明,前翅基部黑褐色,翅痣明显,雌虫前、中、后足腿节黑 色,胫节黄色,后足跗节黑色,雄虫前、中、后退节外侧黑色,内侧及胫节黄色,后足跗节黑色,腹部第一节背面有 个三角形的黄绿色凹陷,第四、六节有明显的黄色横带,或者退化为黄色点状斑。 幼虫:老熟幼虫乳白色,头部淡褐色。胸足退化为小突起。身体多皱褶,幼虫前进时呈“”形
蛹:黄白色,羽化前全身变黑,蛹外被有薄茧,长约蛹长的一倍。 三、生活史及习性 麦茎蜂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根茬中造薄茧越冬。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进入盛期,5月中旬开始 化羽,下旬为盛期(洋槐盛花期、羽化期长约20天),成虫飞翔能力差,无趋光性。晴天上午10-2时,成虫最活跃,飞 翔、交尾或产卵,此时最易用网扑。产卵量50-60粒。成虫喜在组织幼嫩茎壁较薄的小麦杆内产卵。产卵部位多在小麦穗 下第一节至第三节茎节附近。卵经6-7天孵化。幼虫三龄后进入暴食期。小麦进入蜡熟期时,整个茎杆被食空,老熟幼虫 便钻入小麦根茬部,从接近地表处将茎杆咬断,断面整齐。从而形成白穗,此时用手捏主白穗轻轻往上提,植株便在近 地面处断掉。幼虫则在根茎中造白色透明的薄茧越冬。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麦茎蜂的发生与温湿度及越冬的埋藏深度有关系。化蛹的最适地温为14-19摄氏度越冬幼虫如满足其温度要求, 可提前化蛹。秋冬不浇水的干燥环境化蛹较早,但不能正常羽化而干缩死亡。成虫羽化的气温为13-22摄氏度,地温为 16-22摄氏度,如遇降雨天气,湿度过大,成虫停止羽化。 2.幼虫越冬的深度直接影响成虫出士的早晚,随着深度的增加,出土期相应推迟,出土率也相应降低,15厘米以上 深度越冬的,成虫羽化后多在田间地表过程中死亡。 五、防治方法 1.麦收后进行深翻,抑制成虫出土。 2.有条件地区,实行轮作倒茬,或收集麦茬烧毁。 3.选育杆壁厚的抗虫高产小麦品种。 4.药剂防治:麦茎蜂的防治适期在5月下旬成虫发生高峰期之前。 (1)撒施毒土(见小麦吸浆虫防治法) (2)喷施农药:50%1605EC1000x,50%DDVEC800x等 小 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小麦害虫,要求学生掌握: 1.几种麦蚜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习性。 2.小麦吸浆虫的为害特征,两种吸浆虫的形态区别、发生规律、习性及综合防治措施。 3.小麦茎蜂的特征及发生规律。 复习题:1.四种麦蚜的形态特征。 2.两种吸浆成虫的主要区别特征。 3.举例说明“隔年羽化现象”。 4.麦茎蜂的为害特征是什么? 5.根据小麦吸浆虫的主要习性和发生规律,制定其综合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