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主讲:王森山)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7.01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绪论 一、农业害虫的危害 农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在生长发育、甚至储藏、运输过程中,往往都要受到各种经常遭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 子的侵害和影响。造成产量、品质的降低和经济损失。在其生物因子中除真菌、细菌、病毒外,主要的还是有害动物, 而有害动物的绝大部分又是昆虫。 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发布最广的生物类群。在数量上约占动物界总数的90%以上。地球上从赤道 到两极,从地面到高空,从江河湖泊到沙漠荒原,从河谷低地到高山丘陵到处都有昆虫分布。其中危害农作物,并造成 经济损失的种类叫害虫,而以害虫为食,自然的控制着害虫为害的种类叫益虫或天敌。害虫和天敌都是农业昆虫学研究 的对象。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世界粮食生产常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约14%,因病害造成的损失约10%,因草害 造成的损失约11%:棉花因虫害损失16%,因病害损失12%,因草害损失5.8%。全世界因有害生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12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农业总产值的1/2强,美国的1/3强,日本的2倍或英国的4倍多。 我国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据记载,我国已知危害水稻的害虫就有近300种,小麦害虫100多种, 玉米害虫50多种,棉花害虫300多中种,苹果害虫500多种,其中经常造成严重危害的就300-400种,梨树害虫340种, 柑桔害虫354种。在公元前707年至现在的2600多年间,我国见诸于记载蝗虫大发生就有800余次,早在新中国成立前 就被列为北方几省农业生产的三大害虫之一,每次蝗灾都要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灾难,造成“飞蝗蔽日,禾草一 空”、“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悲惨景象。1927年的蝗灾仅山东一省就有700多万农民被迫四处逃荒,流离失所: 1941年河北的蝗灾中仅黄骅县周青庄一个200户人的小村庄就饿死130多人。 1983~1993年间,我国农作物病虫的发生和防治面积分别增加了24.26%和49.47%。1993年病虫发生面积率为 1.56,即每单位农作物面积内病虫发生的频次为1.56次。若不进行防治,该年粮食损失率将达10.48%,损失粮食 443.29亿公斤:棉花损失率高达52.20%,损失棉花19.53亿公斤。尽管在该年防治面积次为发生面积次的1.18倍,使用 化学农药2.62亿公斤(原药)的情况下,粮食损失率仍高达2.32%,损失粮食105.747亿公斤:棉花损失率为10.28%。 甘肃省的虫灾史上也有:民国17年“大旱,虫害严重,翼年大饥,人相食”的记载:民国25-35年间麦蛾、豆象分 别使小麦、豌豆损失0.1亿和0.14亿斤。民国36年,陇东陇南豌豆象猖獗,豆粒蛀空,致民不敢再种:因棉红铃虫的严 重为害,呈先出“收花一片白,晒花一片红”的景象:环县、华池、庆阳等地叶蝉传播的红矮病严重危害,使小麦连年 大面积死亡,引出民谣“年年有麦年年愁,年年死麦喂老牛,病轻年份难交租,病重年份草不收”的记载。1983年我 省武威、金昌、庆阳等地草地螟大发生,豌豆、胡麻、葵花等被吃成光杆,产量大减。1960年我省因小麦吸浆虫的为害 造成小麦损失12990吨:1977一1980年间,我省每年因蚜虫为害造成的减产90000都在吨左右,其中大发生的1979年 就损失小麦97405.5吨,1998年,武威、永登、临夏等地又是吸浆虫大发生,仅武威市就有30多万亩小麦几乎绝收。 二、农业昆虫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农业昆虫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1.害虫及其天敌: A:研究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B:害虫与天敌的关系: 2.作物本身:

研究作物对害虫为害的反应及其生长发有与昆虫的关系,从而找出足以提高其抗害、耐害的环境条件和包括防治在 内的耕作、栽培和管理措施。 3.研究作物一昆虫(包括害虫和天敌)一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找出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增产,有利于天敌生 长、发育和繁殖而不利于害虫种群生存、发展和为害的耕作栽培技术和管理体系。 (二)农业昆虫学的任务 众所周知,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都是该系统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各因子间又是相互关联、相 互作用的,其中害虫一天敌一作物一环境条件一人工防治等因素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环节。因此,农业昆虫学的任务必然 是: 根据农作物害虫、天敌的发生规律及其与作物和农田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运用农业的(包括农业技术措施、 选育(用)抗虫品种)、生物的(包括天敌的保护利用、地面露草、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等)、物理的(人工防除、微 波、红外技术、电子技术)、化学的(应用化学农药)和行政的(检疫)等各种防治措施,安全、经济、简便、有效地 创造有利于果树生产而不利于害虫发生为害的生态条件,把害虫的种群密度(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保证农 业生产的优质、高产。 可见,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与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遗传育种学、农业气象学、耕作学等有着密切 的联系。 在近代农业昆虫学研究中,根据不同专题研究的需要,还要求具备有较深的基础学科的理论指导,其中如物理学、化 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统计、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等。有些研究课题必须争取这些方面专业技术 人员的配合与协作 (三)农业昆虫学的概念: 把以农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和与农作物有关的昆虫(包括天敌和害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称为农业昆虫学。 三、我国农业昆虫学的发展概况 我国系统地昆虫学研究始于1911年,果树害虫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利用有益昆虫造福于人民,同时有又与农业害虫作不解的斗争。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养 蜂酿蜜:2600年前就有治蝗治螟的记载:1800年前已经用砷制剂、汞制剂和藜芦等杀灭害虫:1500年前就有“免 虫”、“抗虫”的稻麦品种。公元304年广东就开始利用黄惊蚊防治柑桔害虫。这是最早的生物防治。公元528一 529年开始通过调解播种期、收获期以及选用抗病品种、粮食热进仓、适时伐木等防治害虫。这是较早的农业防治措 施。 我国农业昆虫学成为一个生物学科,并进行系统研究始于1911年,当时在北京中央农事试验场成立病虫害科 1922、1924年相继成立了江苏省昆虫局和浙江省昆虫局:1933年一些大学开始社设病虫害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 引进了国外的科学,翻译了大量外国在农业、生物科学和害虫防治方面大量著作。我国昆虫学的前辈如秉志、皱树文、 张巨伯、胡金甫、张景欧等教授对推动我国昆虫学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后、国家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视,成立了各种科研和教学和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机构。对许多重要 病虫害进行了研究。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病虫害发生规律,了解得还很肤浅,所以用的病虫害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外。 经过30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在害虫防治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基本上摸清了不同地区农业害虫的分布及其危害性。大多数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大规模病虫普查工作,出 版了农业害虫图谱,害虫天敌图谱、名录、手册等

2、基本上摸清了各地主要农业害虫的生活史及其发生危害规律 3、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对主要农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制定出了因地制宜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生产上发挥了重大 作用。如飞蝗、水稻病虫、棉花害虫、粘虫、玉米螟等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性的大害虫飞蝗和地区性害虫小麦吸浆 虫等均已达到能有效控制危害的水平。 4、害虫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的理论和与实践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各地积累了大量的害虫发生资料,为今后进行数 量预测,提高操作水平积累了极有价值的数据。 5、逐步改变了单纯依靠化学防治的状况。近年来根据害虫综合防治的要求,对于农业防治(包括抗虫品种的调查 和利用)、生物防治等薄弱环节的研究已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和突破,特别是生物防治发展很快。此外,合理使用农药和 新农药研究,防治害虫的新途径如性外激素、害虫不育技术的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并在生产上取得了 效益。 6、就全国而言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植保科技队伍。但甘肃省仍相对较弱:1997年,全省地县、乡镇四级植保系统有 中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共1199人,其中本科以上142人,专科352人,中专705人:省级单位26人。地区级的142人 中,本科以上学历的41人,专科50人,中专51人。平均每地(市)10人(本科生2.9人、专科3.5人、中专3.6人),有 些地区级植保业务单位甚至连一个本科生也没有,许多单位仅只有1-2个本科生:全省87个县(市)共有植保技术人员 447人(含行政25人),其中本科生45人,平均每县0.51人:专科124人,平均142人,中专273人,平均3.1人。地县 两级共559人,按当年耕种面积4753万亩计算,平均每人要负责8.5万亩农田的病虫测报、研究和防治指导任务。 四、我国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对保证农业生产 的优质高产稳产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国初期,药械缺乏,只能采用自产的砷制剂和植物农药防治害虫。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为了强调预防 害虫的意义,于1950年提出了“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防治方法则是以人工为主,化学农药为辅。例如对粘虫 主要采用人工扑打和挖沟阻杀等。 1954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农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六六六,DDT、1605等农药已能大量生产,并达到 充分供应的水平,防治病虫从以人工为主逐步过渡到以药剂防治为主的时期。 1958年以后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60条提出了“有虫必治,土洋结合,全面消 灭,重点肃清”的植物保护方针。在这个时期里对各种病虫都进行了广泛防治。但存在严重的缺点,例如在纲要中病 除“彻底消灭和肃清某些害虫”的要求,这种要求既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引致了治虫工作中不顾经济效益和滥用 农药,许多地方还存在不顾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的做法,经济效益很低 70年代初期,由于连年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一些不良后果如残毒增多,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增强等问题也突出地 反映出来。特别是我国农药的主要品种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和有机氮等的残留问题更为严重。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 议上起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人们开始认识到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很多科研单位注意到生物防 治、农药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作用。开展了大量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的应用研究。 1980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在认真总结各地病虫防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个地区,对一种 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应统盘考虑”、“因地因时制宜的协调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各种手段,经济有效 地将病虫控治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与当前国际上提出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一致的。 五、甘肃农业害虫发生的现状和特点

甘肃省特殊的生态、地理条件,更决定了其害虫种类在省区内的多样性。 纵观80年代以来我省农业害虫发生与防治的历史,可见近年来我省农业害虫的发生有以下特点: 1,害虫种类多、发生面广据80年代初有关研究资料估计,我省当时已知的农业害虫约2148种,其中农作物害虫 1189种,果树害虫208种,林业害虫180种,仓库害虫85种。据省农科院调查(1982-1986),全省麦类害虫有180 种,危害较重的有31种:据1987-91年调查,为害甜菜的苗期害虫有8科67种,中期害虫19种。 就某一类昆虫而言,其种类也很多。据有关单位调查,我省仅地下害虫就有16类366种,其中属灾害性地下害虫的 蛴螬192种,金针虫53种,地老虎类200余种,地种蝇类7种。蝗虫120余种,象甲类49种。为害小麦的叶蝉就有26种、 蚜虫6种、飞虱10种、蓟马14种:有人认为:国内所有的一般害虫甘肃都有,而甘肃的有些害虫则外地稀少,如麦穗夜 蛾、乌翅麦茎蜂、蚕豆根瘤象、苹果蠹蛾等区域性害虫省外都很少见。 2.常发性害虫此起彼伏,连年发生,为害日趋严重蚜虫、红蜘蛛已成为全省各地各种作物(包括各种农作物、 果树、蔬菜)的主要害虫类群,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连续10年呈上升趋势。受害的作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全省麦蚜的发 生面积由1988年的811.3万亩上升至1995年的1152.4万亩,当年造成损失47208.31吨。由其传播的黄矮病叶蝉及其传 播的红矮病也此起彼伏,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防治上稍有疏乎就会酿成大灾。1995年以来全省麦蚜、红蜘蛛 连续中度偏重发生,年发生面积590余万亩,1996年麦红蜘蛛在陇南、天水、庆阳、平凉等地,发生早,密度大,危害 期长,为害重。同年,蚜虫也在平凉、庆阳、天水和中部地区大发生。叶蝉红矮病1995年在庆阳、陇西大发生,全省发 生267.8万亩,1996年又在庆阳、平凉、临夏、定西等地大发生。全省发生总面积达411.5万亩,其中绝收或改种的至少 在10万亩左右,仅庆阳地区就发生220万亩,临夏、定西各13万亩,虫口密度高达500头/30单网,最高的达3500头/30 单网。发生范围和受害面积不断扩大。果树蚜虫和害螨成为果树业生产的主要害虫类群,如不及时防治,每年都有成灾 的足够虫源。玉米蚜和截形叶螨也随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而上升为主要害虫,发生范围和虫口密度都不断上扬,成为农 业害虫防治上的又一重点对象。 果树上除蚜虫、害螨外,各种介壳虫、梨茎蜂、食心虫、梨蝽象、梨木虱等都成为常年施药、且总防不住的害虫类 群,一旦放松警惕就会造成严重为害,甚至导致绝收、毁园的结果。 3,区域性害虫长盛不衰,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逐年加重 70年代初在兰州发现不足万亩的烟翅麦茎蜂,现已扩展蔓延至兰州、定西、临夏、天水、甘南、平凉、张掖等地, 年发生面积高达100万亩左右。河西的麦穗夜蛾、麦秆蝇,中部地区的麦鞘毛眼水蝇,陇东和中部的麦种蝇,天水、平 凉、静宁、临夏、敦煌秦安、西和,礼县的玉米螟、礼县成县的马铃薯瓢虫等发生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蚕豆象、豌豆象 也由中部地区向西扩展,1994年仅古浪县就发生12.5万亩,平均被害率高达50.9%:二点叶螨60-70年代仅在天水零星 果园发现,现已成为天水地区果园害螨的优势种群,定西、兰州、平凉、武威等地也有发生。李始叶螨在80年代前一直 是河西地区果树的区域性害螨,近年来在天水地区已有发生和为害。苹果蠹蛾自1986年在敦煌发现以来,发生面积和范 围不断扩大,现已在酒泉地区除金塔以外的所有县市发生,且以每年100KM的速度向东蔓延。 4.害虫优势种群不断发生变化,非主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纵观我省害虫优势种群的变化轨迹,不难发现我省农业害虫的优势种群变化的基本规律: 是优势种害虫在不断向小型化、多化型、钻蛀性、潜叶性或自我保护能力很强的害虫发展: 二是以咀嚼式口器的食叶性害虫为主逐渐向刺吸式口器或潜叶型害虫为主的方向发展: 三是同一类群的害虫不断向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强的种群发展

总的趋势和现状是:裸露的食叶性害虫已不再是各种农作物的优势种害虫,替之而来的是卷叶性、钻蛀性、隐蔽性 害虫,如 刺吸式口器的小型害虫成为叶部的主要害虫,它们个体小,世代历期短,世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繁殖速度快、 繁殖率高,抗性产生和发展的速度快;如蚜虫、叶螨。 躯体上具有严密的保护层(蚧壳虫)或活动能力很强的昆虫这些害虫一旦失去很短且不易掌握的防治适期后,如 没有作用方式适宜的农药品种和施药方式是很难凑效的,如介壳虫、叶蝉、木虱等,所以在害虫的研究方向和防治策略 上必须有及时的调整和转变。 C:钻蛀性害虫它们一生除成虫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作物器官或组织内部度过,如斑潜蝇、潜叶蝇、黑潜蝇、金纹 细蛾、食心虫、天牛、吉丁、茎蜂、玉米螟等。它们和介壳虫等害虫一样,一旦失去很短且不易掌握的防治适期后,如 没有作用方式适宜的农药品种和施药方式是很难凑效的。 D:同一类害虫的优势种群向适应性更强的种群发展:如50-60年代果树害螨的优势种群果苔螨被山楂叶螨取代, 山楂叶螨又被苹果全爪螨取代,目前二点叶螨又有取代苹果全爪螨和山楂叶螨的趋势。 5.地下害虫遍地开花,危害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80年代以来,地下害虫的发生面积都在1100万亩以上,损失在5000万公斤以上:近年来由于种种设施农业及其它 丰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地下害虫的发生环境得以大大改善,而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配套防治技术尚未跟上,其种群量 和为害程度已有很明显的增长。 6.检疫对象随时都有被引入的危险 进入90年代以来,苹果蠹蛾已侵入我省并以很快的速度向东蔓延: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在仅不到一年的时间 内,就已广泛分布于全省除甘南以外的所有地区,且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苹果绵蚜在91-92年已被二次引入(因 当地销毁而未得以扩散)。马铃薯甲虫一直在我省的西门口徘徊。随着欧亚大陆桥的惯通和贸易量的增大,省内外农副 产品、苗木种子来往调运和对外制种业务的增多,己知或未知危险性害虫随时都有被引入的危险,应十分重视。 7.曾一度被控制的害虫又再度回升,发生范围和受害面积逐年扩大 95年以来,平凉南部、张家川、西和、礼县、敦煌、临复的玉米螟又上升危害,近2年又相继在酒泉地区的各县不 断发现为害。临夏、永登等地的麦吸浆虫在经过长时期的控制之后,80年代以来又连年造成为害,发生范围也在不断扩 大,局部地区每年都有发生的记录。1977-81年临夏州每年受害面积为80余万亩,1986-93年,全省受害面积均在112- 304万亩之间绯徊,1993年以后全省发生面积虽有所下降,但局部地区暴发成灾。94年在其他地区中度偏轻的情况下, 武威地区吸浆虫发生范围和虫口密度继续上升。发生范围从阴湿地区扩展到沿川灌区,酿成1998年的全市大面积严重为 害。据估计,1998年仅武威市的发生面积就达30余万亩,受害严重的黄羊、柳树、清河等地,单穗虫数达70头以上。 损失率高达80%以上甚至绝收。叶蝉红矮病、麦蚜黄矮病在局部也常发流行。 8.新害虫种类不断出现或原有害虫的寄主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以来,我省已发现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新害虫就有:烟翅麦茎蜂、麦茎叶甲(清水90年)麦鞘毛眼水 蝇、黑麦潜叶蝇、麦秆蝇、二点叶螨、马铃薯瓢虫、桃潜叶蛾、苹果蠹蛾、油菜颈象甲、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等。 二点叶螨以前只危害棉花、瓜类等作物,目前以发展至严重危害多种果树和蔬菜;桃蚜以往也很少对棉花造成危 害,目前已成为我省敦煌棉区的主要优势种群。截形叶螨以发展为玉米的主要害虫类群。 六、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清醒认识的几个问题

1、国外果树害虫综合防治的水平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尤其在天敌的利用和商科技技术如辅射不育、激光、微波技 术防虫,雷达、红外线探测和调查害虫,计算机模拟指导测报和防治,教学模拟分析害虫动态等已投入使用。我们必须 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是我省果树害虫研究的重要任务。害虫综合防治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清楚地掌握害虫的 发生为害规律是最基本的前提,而我国尤其省内果树害虫的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远不能适应真正意义上综合防治 对其的要求,还必须对时出几代人甚至更多人不懈地努力和潜心地研究。 3、根据害虫发生为害的特点必须及时地调整防治策略 随着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实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害虫生存环境、优势种群 及其发生规律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害虫发生规律的多样化也必然导致害虫发生期拉长,防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 没有配套的防治技术,大量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控制作用削弱,抗药性形成、 发展的速度加快,使害虫防治进入依赖于化学农药的恶性循环。防治成本不断上扬,丰产不能丰收。 4、分散的个体经营和低下的农民科技素质,使已有的防治技术和方法难以声迅速地推广应用和发挥作用。 5、盲日的,不合理的滥用农药,不仅导致农药的有效使用年限缩短,防治成本上扬,同时也导致了害虫防效的不 断降低,高毒、巨毒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更会缺及消费者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