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种子、根茎)和地面部分的一类害 虫,亦称土壤害虫。地下害虫种类多,食性杂,分布广,为害重,适应性强,是农业害虫中的一个特殊生态类群。 地下害虫的发生遍及全国各地,是我国一大类重要的农业害虫。从全国发生为害的情况来看,北方重于南方,旱地 重于水地,优势种群则应地而异。我国地下害虫的种类约昆虫纲8目38科320余种。主要种类有蛴螬、金针虫、嵝蛄、地 老虎、叶甲、根咀等,尤以前四种最为重要。其中以蛴螬为害最重。全国各地均较突出。金针虫主要分布于华北、西 北、东北及内蒙古新疆等地。蝼蛄则主要以南方为主,且近年来为害以基本得到控制,地老虎在许多地区仍发生严重, 且有上升的趋势。 地下害虫长期生活在土壤中,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长期适应进化的过称中,形成了一些不同与其它害虫的 发生为害的特点:(1)寄主范围广,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牧草的幼苗及种子均可受害。(2)生活周期 长。少数种类一年发生一代。如金龟甲、叩头甲等。多数种类则多年发生一代。(3)与土壤关系密切。土嶷作为地下害 虫主要栖息和取食生活的场所,其理化性质对地下害虫的分布和生活有直接影响。(4)为害时间长,防治困难。地下害 虫从春季到秋季,播种到收获,作物生长季节均可受害,加上在土中潜伏为害不易被发现,因而增加了防治困难。 第一节 蛴螬类 蛴塘是鞘翅目金龟甲幼虫的总称,其种类多、分布广,全世界已知种类约35000多种,我国约1500多种,主要种类 有3种: 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 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 Motschalsky 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alsky 另外,棕色鳃金龟、黑皱鳃金龟、云斑鳃金龟、黄褐丽金龟、中华弧丽金龟等种类在我国及至我省分布较广。 一、分布为害 1.分布:大黑鳃金龟国外分布与蒙古、苏联(远东)朝鲜、日本;国内除西藏尚未报道外,各省、区都有。本 种有几个迁缘种组成,根据其在国内分布区域来命名,有东北、华北、华南、江南及四川大黑鳃金龟。它们的生活史和 发生规律很相似。我省主要为大黑鳃金龟。 暗黑鳃金龟,国外分布于苏联(远东),朝鲜和日本:国内除新疆、西藏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暗黑鰓金 龟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北早作地区的重要地下害虫,而铜绿丽金龟则是我国黄淮海平原梁棉区的重要地下害虫。 2.为害:蛴螬类食性颠杂,可以为害多种农作物,牧草及果树和林木的幼苗。取食萌发的种子,咬段幼苗的根、 茎,轻则缺苗断垄,重则毁种绝收。蛴蜡为害幼苗的根茎,断口整齐平截。许多成虫还喜食作物、果树等的叶片、花蕾 造成损失。 二、形态特征 (一)大黑鳃金龟:成虫: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鞘翅长椭圆形,其长度为前胸背板宽的2倍。每侧有4条纵肋, 前组胫节外齿3个,内方距1根,中后足胫节末端距2根。臀板向下包卷,与腹板会合。幼虫:头部前顶刚毛每侧3根,肛 腹板后覆毛区钩状毛散乱排列。 (二)暗黑鳃金龟:成虫:暗黑色或红褐色,无光泽,鞘翅伸长,两侧缘几乎平行,腹部臀板不向下包卷。幼虫与 大黑鳃金龟相似,只是前顶刚毛每侧1根。 (三)铜绿丽金龟:成虫:体色铜绿色,有金属光泽,鞘翅两侧具不明显的纵肋4条,臀板三角形,基部有一倒三角 形大黑板,两侧各有一小椭圆形黑斑。幼虫:头顶刚毛每侧6-8根,排成纵列,肛腹板后覆毛区刺毛列长针状,每侧多为
15-18根,两列刺毛尖端大多彼此相遇或交叉,每列11-20根。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史:金龟甲的生活史,因种类和地区差异很大,世代历期最长达6年,最短的 一年可发生2代,多数种类则1-2年完成1代。以成、幼虫在土中越冬。 1.大黑鰓金龟:华南地区1年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其它地区2年代,成、幼虫均可越冬。我国北方属2年1代 区,越冬成虫春季10厘米土温上升到14-15摄氏度时开始出土,土温达17摄氏度时成虫盛发,5月中、下旬日均温达21.7 摄氏度时田间冗卵。6月上旬至7月上旬日均温24-27摄氏度时为产卵盛期,6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孵化后幼虫除及少数当 年化蛹羽化,1年完成1代外,大部分当秋季10厘米土温低于10摄氏度时,即向深土层移动,低于5摄氏度时全部进入越冬 状态。以幼虫越冬为主的年份,次年春季麦田和作物受害重,而夏秋作物受害轻,以成虫越冬为主的年份,次年春季作 物受害轻,夏秋作物受害重。 2.暗黑鳃金龟:1年1代,以幼虫越冬。越冬幼虫5月间化蛹,6月成虫出土,8月上旬为成虫活动盛期。7月初田间冗 卵,7月中句开始孵化。8月中、下句为为害盛期。 3.铜绿丽金龟:1年1代。以幼虫越冬。越冬幼虫10厘米土温高于6摄氏度时开始活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化蛹,5月 下旬成虫出现。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7月中旬卵开始孵化。为害至10月中旬,进入2-3龄期,10厘米土温低于 10摄氏度,开始下潜越冬。 (二)习性: 1.成虫:(1)活动节律。除丽金龟与花金龟少数种类夜伏昼出外,绝大多数金龟甲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土中或 作物根际,杂草丛中,傍晚出来活动。(2)趋光性:金龟甲夜出种类多具趋光性,特别是对黑光灯的趋性更强。(3) 假死性和趋化性:金龟甲有假死性。牲畜类、腐烂的有机物有招引成虫产卵的作用。(4)取食性选择,成虫大多需补充 营养,喜食榆、杨、桑、胡桃、苹果、梨等林木,果树及大豆,豌豆、花生等作物叶片。 2.幼虫:幼虫3龄,全在土中度过,一年四季随土温变化而上下迁移,其中以第3龄历期最长,为害最重。 第二节金针虫类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的幼虫,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全世界已知约8000种。我国约600-700种,主要种类有四 种: 沟金针虫 Pleonomus Canalilulatus Faldermann 细胸金针虫 Agriotes fuscilollis Miwa 褐纹金针虫 Melanotus Caudex Lewis 宽背金针虫 Setatosomus latus Fabricius 以上四种,在我省均有分布为害。 一、分布与为害 1.分布:沟金针虫国外仅分布于蒙古,国内自北纬32至44,东经106至123,计13省均 有分布。其中以早作区域中有机质较为缺乏而土质较为疏松的砂壤土和砂粘壤土发生较重,是我国中部、北部早区 重要地下害虫。 细胸金针虫国内分布与北纬33至50,东经98至134的广大地区,计9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以水浇地,较湿的低注 水地,黄河沿岸的淤地及有机质丰富的粘土地区为害较重
2.为害:金针虫食性杂,成虫在地面上活动时间不长,只取食一些禾古类或豆类作物的嫩叶,为害不严重。幼虫生 活与土中,为害各种农作物、蔬菜和林木,咬食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之不能发芽,咬食幼苗根部和地下茎,使之不 能正常生长而死亡。一般受害主根很少被咬断,被害部位不整齐,呈丝状。这是金针虫为害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二、形态特征: 四种金针虫成幼虫形态区别 幼 成 虫 虫 体形体 鞘翅 体 色 体 形 体 色 节 栗褐色, 为头部 金黄色 宽而扁 体节宽 末端二分叉端部上 密被褐色 长的5倍 大于 翘,各叉内侧一小齿 沟叩头甲 刚毛 长,中 外侧3齿突 央有一 细纵沟 暗褐色, 2倍 淡黄色 细而 长大于 弹头状,背面近基部 具光泽密 长,圆 宽 两侧各有一圆斑,只 细胸扣头甲 背灰色短 筒形, 有一个突起 毛,爪简 锥状 单 黑褐色, 2.5倍 茶褐色 细长略 长大于 近圆锥形,末端有3各 具光泽, 扁,第 宽 齿突,基部两侧各有 有点刻及 二胸节 半月形褐斑 褐纹金针虫 稀疏的灰 至第八 色短毛。 腹节有 爪梳状 半月形 褐斑 黑色,前 棕褐色 宽而扁 宽大于 端部窄,每侧有3各齿 胸和鞘翅 长 状结,末端二分叉, 有时略带 缺口深,左右二分叉 宽背金针虫 青铜色或 大,每叉下方各有大 兰色 结,内枝向上弯,外 肢向上钩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史:金针虫的生活史很长,一般需2-5年完成1代。以各龄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因地区和虫 态而异,一般15-40厘米。 1.沟金针虫:一般3年1代,少数2年1代。越冬成虫春季10厘米土温10摄氏度左右时开始出土活动。3月下旬至6月上 旬为产卵期,卵经35-42天孵化为幼虫,为害作物。6月底下潜越夏。9月中、下旬为害秋作物至11月上、中旬越冬,第二 年3月活动为害。第三年8-9月在土中化蛹,9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越冬。 2.细胸金针虫:2年一代,越冬成虫于3月中、下旬出蛰活动,4月下旬见卵,5月下旬孵化,并开始为害夏秋播作 物。10厘米地温3.5摄氏度时,下移越冬,次年春季3-5月活动为害,6月下旬化蛹,8月羽化,羽化成虫在士室中潜伏、 越冬。 (二)习性: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杂草或土缝中,晚上出来活动。喜食小麦叶片。沟金针虫雄虫有趋光性, 雌虫后翅退化,不能飞翔,无趋光性。细胸金针虫有假死性,弱趋光性,并对新鲜而略带菱焉的杂草及作物枯枝落叶等
腐烂发酵气味有及强趋性,常群集与草堆下,可诱杀。宽背金针虫有趣糖、蜜的习性。 第三节蝼蛄类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全世界约40种,我国记载6种。为害严重的主要有两种: 华北蝼蛄 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非洲蝼蛄 G.afrilana Palisot Beauvois 另外,普通蝼蛄G.GRGLLOTALPA(Lin.)和台湾蝼蛄G.formosana shiraki分别在台湾、广东、广西、新疆局部地区 发生分布。 一、分布与为害 1.分布:华北蝼蛄国外主要分布与苏联西伯利亚、土耳其等国。国内分布于北纬32以北地区,北方各省受害较重。 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陕西、内蒙。 非洲蝼蛄则是世界性害虫,在亚、非、欧洲普遍发生,在我国属全国性害虫。各省(区)均有分布。以前在南方发 生较重,近年来北方水浇地亦为优势种群。 2.为害:蝼蛄是最活跃的地下害虫,成若虫均可为害,咬食各种作物种子和幼苗,特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造成严 重断垄缺苗,也咬食根、幼嫩茎,扒成乱麻状或丝状,使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蝼蛄在表土层活动时,来往穿形造 成纵横隧道,种子架空,幼苗掉根,导致种子不能发芽,幼苗失水枯死。枚有俗言“不怕蝼蛄咬,就怕蝼蛄跑”。 二、形态特征 1.华北蝼蛄:成虫体长40-50厘米,黑褐色,腹部近圆筒形,前足腿节下缘呈“S”形弯曲,后足胫节内上方有刺1- 2个。“体大四十刺一、二” 2.非洲蝼蛄:成虫体长30-35毫米,黄褐色,腹部近纺锤形,前足腿节下缘平直,后足胫节内上方有刺3-4个。“非 小三十刺三、四”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史:蝼蛄类生活史较长,一般1-3年一代,以成若虫在土中越冬。 1.华北蝼蛄:3年一代,越冬成虫6月上旬、中句开始产卵,7月初孵化,到秋季达8-9龄入土中越冬,次年越冬若虫 恢复活动继续为害,秋季以12-13龄若虫越冬,直到第三年8月以后若虫陆续羽化为成虫,新羽化成虫当年不交配,为害 一段时间后,进入越冬状态,第四年5月才交配产卵。 2.非洲蝼蛄:华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1年1代,华北、东北及西约2年1代。越冬成虫5月产卵,秋季若 虫发育至4-7龄,入土越冬,次年春季活动,为害至8月份化蛹羽化为成虫。 两种蝼蛄一年中有两次在土中上升或下移过程中出现两次为害高峰,一次为5月上旬(旬平均气温16.5摄氏度,20 厘米土温15.4摄氏度)至6月中旬(句平均气温19.8摄氏度,20厘米土温19.6摄氏度)此时正值春播作物苗期和冬小麦返 青期,第二次在9月上旬(旬平均气温18摄氏度,20厘米土温19.9摄氏度)至下旬(旬平均气温12.5摄氏度,20厘米土温 15.2摄氏度)此时正值秋作物播种和幼苗阶段。 (二)习性 1.活动节律,昼伏夜出,晚21-23时活动取食高峰。 2.产卵习性:蝼蛄对产卵地点有严格选择性。华北蝼蛄多在轻盐碱地内的缺苗断垄,无植被覆盖的干燥向阳、地埂 畦堰附近或路边,渠边和松软的油渍状土中产卵。非洲蝼蛄则喜欢在朝湿的河岸边、地塘和沟渠附近产卵。 3.群集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华北蝼蛄3龄后才散开,非洲蝼蛄在3-6天后分散为害
4.趋性:(1)趋光性: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可利用黑光灯诱杀。 (2)趋化性:蝼蛄对香甜等物质特别嗜好,对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很喜好,可制毒饵进行 诱杀。 (3)趋粪性:对马粪等未腐烂有机质有趋性,可用鲜马粪诱杀。 (4)趋湿性:蝼蛄喜欢在朝湿的土中生活,非洲蝼蛄比华北蝼蛄更喜湿。俗话说: “蝼姑跑湿不跑干”。 第五节 地下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除植被、气候、天敌、地势、耕作栽培制度和管理措施因素外与土壤 的理化性质关系更密切。 一、植被 1.非耕地的虫口密度明显高于耕地的。(杂草丛生,有机质丰富,受农事影响小) 2.在耕地中,大豆、花生、甘薯等作物田、蛴螬密度大,小麦等禾本科作物田,金针虫数量多,蔬菜田土壤湿润, 疏松,适合栖息取食)。 3.植树造林,农田林网化,给金龟甲提供了丰富的食科,利于大发生。 二、土壤理化性质 1.土壤温度:影响垂直分布来影响地下害虫的为售程度。 2.土壤湿度:不仅影响地下害虫的活动,而且影响其分布。从全国来看,地下害虫种类北方多于南方,为害程度、 旱地重于水地,多数地下害虫活动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15-18%左右。 3.蛴螬类的发生淤泥地高于土壤地,沙土地最少,沟金针虫喜生于有机质较为缺乏而土质较为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粉 砂粘土中,而细胸金针虫则以有机质丰富的粘土为害严重,蝼蛄类以盐碱地虫口密度最大,土壤土次之,粘土地最小。 三、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主要影响地下害虫成虫的出土活动,同时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来影响地下害虫的为害活动。 四、耕作栽培 1.轮作和间作套种方式与地下害虫有密切关系。禾木科作物是地下害虫嗜食的作物,其连作田的虫口密度明显高于 轮作田。(尤以小麦、玉米、高粱为重)而前茬为棉花、油菜、豌豆、水稻等作物,虫口密度小。 2.精耕细作,深翻改土。一方面有机械杀伤作用,另一方面可将土中害虫翻至地表晒死或因其它因素致死。 3.施肥,凡是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的田块,地下害虫发生较重,所以施用有机肥料要注意腐熟和深施,既有利于作 物吸收,又限制害虫生存。 五、天敌 地下害虫天敌种类较多,有真菌、细菌、病毒和天敌昆虫。如金龟长缘寄蝇,土蜂(蛴螬外寄生天敌)步甲捕食蝼 蛄,青蛙、鸟类等均可捕食地下害虫。 六、其它因素 1.地势:背风向阳地高于迎风背阳地,坡岗地高于平地。 2.农田环境:农田作物周围多邻果园、菜田及村庄,发生较重
第六节 地下害虫的预测预报 一、地下害虫的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种类和虫口密度调查 1.挖土调查法:最常用的方法,样点面积一般33.3X33.3℃m,深度根据调查时间而定,取样方式取决于种类及田 间分布型。 2.灯光诱测法:越冬成虫出土活动开始到秋末越冬止可用黑光灯诱测。 3.食物诱集法:地下害虫的趋性,采取“社会秩序穴播食物诱集法”冬春播前,每隔50cm穴播小麦或玉米发现幼 苗受害后,挖土检查。 4.直接目测法:蝼蛄活动期上午10时前,查看地表遂道条数,确定虫量,地表2条遂条,土中有1条蝼蛄,遂道宽 3cm为若虫,3-5.5cm为成虫。 (二)为害情况调查 掌握地下害虫的为害情祝,是实施田间补救的依据,春播作物在苗后和定苗期各查一次,冬小麦在越冬前和返青、 拔节期各一次 二、发生时间及防治适期预测预报 (一)剖查雎虫卵巢发育进度,预测成虫防治适期。 (二)观察卵发育历期,预测幼虫防治适期 (三)查害虫活动情况预测防治适期,春季蝼蛄上升到20Cm左右,蛴螬和金针虫上升到。 10cm左右,田间发现被害苗,需及时防治。 (四)根据物侯预测防治适期。 三、发生趋势预测预报 第七节 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 一、原则地下害虫的防治:应按照“三查三定”(查大小、密度、深浅、定防面积,时间、方法)的原则,贯 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虫情因地因时制宜,各种措施协调应用,做到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幼 虫结合治,田内田外选择治,把地下害虫的为害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二、防治指标:因种类,地区而异,蝼蛄80头/亩,蛴螬2000头/亩、金针虫3000头/亩,三种混合发生以1500- 2000头/亩为宜。 三、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深翻改土,铲平沟坎荒坡,植树种草等,杜绝滋生地下害虫的策源地,创造 不利于地下害虫发生的环境。实践证明,改造环境是消灭蝼蛄的基本方法。 2.实行科学的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地下害虫最喜食禾谷类和块茎、块根类大田作物,对棉花、芝麻、油菜、麻 类等直根系作物不喜取食,因此,合理地轮作或间作,可以减轻其为害
3.深耕土壤和夏闲地伏耕,通过机械杀伤、曝晒、鸟类啄食等,一般可消灭蛴螬、金针虫50一70%左右,若秋 播前机耕翻地后,只多1次圆盘粑粑地,即可消灭蛴螬40%左右。 4.合理施肥猪粪厩肥等农家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否则易招引金龟甲、蝼蛄等取食产卵。 碳酸氢铵、氨水等化学肥料应深施土中,既能提高肥效,又能因腐蚀、熏蒸起到一定的杀伤地下害虫的作用。。 5.适时灌水春季和夏季作物生长期间适时灌水,因表土层湿度太大,不适宜地下害虫活动,迫使其下潜或死 亡,可以减轻为害。 (二)化学防治 从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前提下,化学防治占有主导地位。防治方法以种子处 理、土壤处理、毒饵诱杀等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 1.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方法简便,用药量低,对环境安全,是保护种子和幼苗免遭地下害虫为害的理想方法。 现将我国目前种子处理常用的药剂、用药量和处理方法分述如下: (1)药剂以辛硫磷和甲基异柳磷为主,其次是辛硫磷和对硫磷微胶囊剂,亦可根据各地农药供应情况和习惯, 适当选用乐果、对硫磷、甲胺磷等。在小麦黄矮病流行区,仍可沿用甲拌磷拌种,以兼防传病媒虫(麦蚜、叶蝉),但 非病毒病流行区不宜提倡。 (2)用药量和处理方法50%辛硫磷乳油,40%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和50%1605乳油均是0.5公斤,拌小麦或 玉米种子250一500公斤。一般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1一0.2%。40%甲基异柳磷乳油的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1-0.125%。 处理方法是将药剂先用种子重量10%的水稀释后,均匀喷拌于待处理的种子上,堆闷12一24小时,使药液充分渗吸到种 子内即可播种。 2.土壤处理土壤处理方法有多种:①将药均匀撒施或喷雾于地面,然后型入土中:②施用颗粒剂:③将药剂与 肥料混合施下,即施用农药肥料复合剂:④条施、沟施或穴施等。目前,为减少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提倡局部施药和 施用颗粒剂,但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较晚,近年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5%乙基异柳磷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 涕灭威颗粒剂等进行试验,证明效果良好,而且药效较长。 目前,我国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主要采用辛硫磷和甲基异柳磷,常用剂型、用药量和施用方法如下: (1)50%辛疏磷乳油每亩250一300毫升,结合灌水施人土中或加细土25一30公斤拌成毒土,顺垄条施,或加水 1000一1500公斤顺垄浇灌,施药后随即浅锄或浅耕。 (2)2%甲基异柳磷粉剂每亩2一3公斤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每亩250克,拌细土25一30公斤撒施,施后浅锄或浅 耕。 3.毒饵诱杀毒饵诱杀是防治蝼蛄和蟋蟀的理想方法之一。利用50%甲胺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40%乐 果乳油和90%晶体敌百虫。用药量分别为饵料量的0.5一1%、1一2%、1%和1%:先用适量水将药剂稀释,然后拌人 炒香的谷子、麦麸、豆饼、米赫、玉米碎粒等饵料中,每亩施用1.5一2.5公斤。配用敌百虫毒饵时,应先用少量温水将 敌百虫溶解,再加水至所需量。 4.其它施药方法许多金龟甲成虫有取食补充营养习性,在成虫发生季节,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防治。 (1)喷粉常用药剂有1.5%乐果粉、2.5%敌百虫粉、乙敌粉(1%乙基对疏磷和3%敌百虫混合粉剂)等,每亩1-2公 斤。 (2)喷粉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对多种食叶金龟甲均有较好的防效。 (3)内吸剂涂干 (4)药枝诱杀利用长20-30厘米的榆、杨、刺槐的树枝浸于40%氧化乐果乳油30倍液或40%久效磷乳油50倍液中,浸 泡10-15小时后,傍晚前取出插入田间,每亩10-15把,或用上述树叶,每亩堆放10-15小堆,其上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 800倍液,对金龟甲均有良好的诱杀效果
(三)生物防治地下害虫的天敌种类很多,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有乳状菌和卵白僵菌等。 (四)物理防治根据多种地下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利用黑光灯诱杀,效果显著。 (五)其它防治方法1.夏季挖窝毁卵,防治蝼蛄在蝼蛄产卵盛期,结合夏锄进行。 2.堆草诱杀细胸金针虫和油葫芦在田间堆约3-5寸厚的小草堆,每亩20-50堆,每日早晨翻草捕杀。 3.宅旁、路边、田埂、荒坡等处广种蓖麻,金龟甲取食蓖麻叶片后,引起中毒麻痹甚至死亡。 4.人工捕捉利用金龟甲的伪死性,震动树干,将坠地的成虫检拾杀死。 另外,国内外还对地下害虫的拒食剂、引诱剂、性诱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遗传防 治、声诱蝼蛄等在国外也有报道。 第八节地老虎类 地老虎是为害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也是世界性大害虫。隶属鳞翅目,夜蛾科,切根夜蛾亚科。全国已发现 170余种,已知为害农作物的大约有20种,其中以小地老虎Agrotis ypsi1 on Rottemberg分布最广、为害最重,全国各 地普遍发生。其次,在我国北方地区,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 Schifferller发生也较普遍。除此以外,白边地老虎 E.oberthuri Leech、警纹地老虎E.exclmationis Linnaeus、大地老虎Agrotis tokionis Butler、显纹地老虎E. conspicua(Hubner)和八字地老虎Amathes c-nigrum(Linnaeus)常在局部地区猖獗成灾。 一分布与为害 小地老虎遍及世界六大洲和大洋中的很多岛屿,国内各省(区)均有分布。以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与 东南沿海各省如四川、贵州、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发生最多,特别是沿海、沿湖、沿河及低洼内涝、土壤湿润杂草多 的杂谷区和粮棉夹种地区发生最重。 黄地老虎国外分布于欧、亚、非各地: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 贵州、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西藏、台湾等省(区)。过去以西北高原年降雨量250毫米以下的干旱地 区发生严重,但近十多年来,在河南、山泉。北京和江苏等地,发生日趋严重。 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为害各种栽培作物和蔬菜等。而且为害多种野生杂草。如小地老虎 寄主植物达106种之多,其中北方主要为害玉米、高粱、棉花、烟草、马铃薯萝和蔬菜:长江流域主要为害棉花和蔬菜:南 方主要为害玉米、马铃薯和蔬菜。1、2龄幼虫为害作物的心叶或嫩叶,3龄以后幼虫切断作物的幼茎、叶柄,严重时造成 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 二形态特征 (一)小地老虎成虫触角雌蛾丝状:雄蛾双栉齿状,栉齿仅达触角之半,端半部则为丝状:前翅亚基线、内 横线、外横线及亚缘线均为双曲线,在肾形斑外侧有一明显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亚缘线上有2个尖端向内的黑褐色 楔形斑,3斑尖端相对(区别特征)。 幼虫腹部1-8节背面各有4个毛片,后2个比前2个大4倍以上。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纵纹 (二)黄地老虎成虫触角雌蛾丝状,雄蛾双栉齿状:栉齿基部长端部渐短,仅达触角的2/3处,端部为丝状。前 齿黄褐色,散部小黑点,肾状纹、环状纹及楔状纹很明显,各具黑褐色边而充以暗褐色。 幼虫腹部背面毛片4个,前后2个大小相似,臀板中央有一黄色纵纹,将臀板划分为两块黄褐色大斑。 三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史小地老虎小地老虎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殖,年发生世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气候条 件而异,在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发生1-7代,(我省一年发生4代)。越冬情况随各地冬季气温不同而异。在南岭以南,1月份
平均气温高于8℃的地区,冬季也能持续繁殖为害,南岭以北,北纬33°以南地区,有少量幼虫和蛹越冬:在北纬33°以 北,1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的地区,尚未查到虫源。 小地老虎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我国北方小地老虎越冬代娥都是由南方迁入的,属越冬代蛾与代幼虫多发型。小地 老虎在条件下卵期5天,幼虫期20天,蛹期13天,成虫期12天,全世代历期约50天。 黄地老虎一年发生2-4代,越冬虫态因地而异。我国西部地区,多以老熟幼虫越冬,少数以3、4龄:在东部地区 则无严格的越冬虫态,常随各年气候和发育进度而异。 (二)习性 1.成虫(1)活动节律地老虎类成虫白天潜伏于土缝、杂草丛、屋檐下或其它隐蔽处,取食、飞翔、交配和产卵 等活动多发生在夜晚,先后有3个活动高峰,第1次在天黑前后数小时内,第2次在午夜前后,第3次在零晨前,有的一直 延续到上午,其中以的第3次高峰期活动虫量最多。 (2)趋性地老虎一般对普通白炽灯光无明显趋性或趋性不强,但对黑光灯光有强烈的趋性,特别是对波长3500A的 光趋性更强。大多数地老虎羽化后需取食补充营养对食糖、蜜和发酵物具明显的趋性:但黄地老虎的趋化性弱,对糖醋 酒混合液无明显趋性,却喜取食洋葱花蜜:白边地老虎对糖、蜜的趋性也弱。 (3)交配地老虎蛾中无滞育习性的种类,羽化后1一2天开始交配多数在3-5天内进行:6一7天后就逐渐停止交配并 进入产卵盛期。一般交配1一2次,少数交配3一4次,如大地老虎交配1一2次的占90%以上。有滞育习性的种类如显纹地 老虎。越夏以后才进行交配。 (4)产卵地老虎雌蛾在交配后即可产卵,产卵历期一般4一6天,产卵量数百粒甚至上千粒,如小地老虎越冬 代、第1代、第2代的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024、2088和2113粒:黄地老虎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的单唯平均产 卵量分别为608、478、、460和308粒。卵一般散产,极少数数粒聚在一起。产卵场所因季节或地貌不同而异。如小地老 虎在杂草或作物未出苗前,很大一部分产在土块或枯草棒上,黄地老虎在新疆地区,由于地面杂草少,卵大量产在潮湿 的土面上。在别的地方,则喜在芝麻叶或野麻叶的背面产卵。卵的孵化率与交配次数有密切关系,未经交配产下的卵一 般都不能孵化. (5)小地老虎成虫的迁飞习性早在本世纪初,许多国家的昆虫学工作者根据当地种群数量突增、突减现象,提出 了小地老虎具有迁飞习性的假设,并很快得到了证实。我国学者于六十年代也注意了这种现象。近年来,通过解剖观察 卵巢发育状况、高空捕蛾、生理生化分析、标记释放和回收等方法,多方面证明小地老虎在我国也存在季节性迁飞现 象,我国北方小地老虎的越冬代蛾都是由南方迁入的。小地老虎不仅存在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的水平迁飞,而且还存在 垂直迁飞。 2.幼虫 (1)孵化与龄期地老虎幼虫孵化时咬破卵壳,并能吞噬部分卵壳。幼虫一般6龄,个别种类或少数个体7一8龄。 (2)活动与趋性地老虎幼虫具伪死性,在活动时受惊或被触动,立即卷缩呈“C”型。各种地老虎幼虫1一2龄时 都对光不敏感,栖息在表土或寄主的叶背和心叶里,昼夜活动:3龄以后则逐渐发生变化,4一6龄幼虫表现出明显的负趋 光性,白天潜入土中,晚上出来为害。据调查,小地老虎3龄以后的幼虫以晚上9时、12时及清晨5时活动最盛。此外,小 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幼虫对泡桐叶或花有一定的趋性,在田间放置新鲜潮湿的泡桐叶,可以诱集到幼虫,而取食泡桐叶的 小地老虎幼虫表现出生长不良,羽化不正常和存活率下降等趋势。 (3)为害1龄幼虫为害植物叶片时只吃叶肉,残留表皮和叶脉,在叶面上造成一个小“天窗”:2一3龄幼虫咬食 叶片,形成小孔或缺刻:4龄以后的幼虫不仅吞食叶片,而且可以咬断幼茎、幼根或叶柄,造成缺苗断垄。据观察,地老 虎的为害主要是5龄和6龄幼虫。 (4)耐饥力和自残性地老虎类幼虫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如小地老虎幼虫的耐饥力,3龄以前为3一4天,3龄以 后可达15天:黄地老虎幼虫可饿4一5天:白边地老虎幼虫在无饲料时可存活621天。受饿而颜死的幼虫一旦获得食料, 仍可恢复活动,但饥饿时间稍长或种群密度过大时,常出现同种个体间的自残现象
3.蛹地老虎幼虫老熟后,选择比较干燥的土黛筑土室化蛹。小地老虎老龄幼虫常迁移到田埂、田边、杂草根 际等较干燥的土内深6一10厘米处筑土室化蛹。蛹有一定的耐淹能力,在前期即是水浸数目,也不室息而死,但进入预成 虫期,则易因水淹而死亡。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地老虎的发生数量与为害程度,受多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小地老虎为主分述如下: (一)温度高温不利于小地老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研究证明在温度30℃、相对湿度100%时,1-3龄幼虫会大量 死亡:当平均温度高于30℃时,成虫寿命缩短,不能产卵。故在各地猖撅为害的多为第1代幼虫,其后各代数量骤减,为 害很轻。在南方高温过后,秋季种群数量尚可回升。小地老虎冬季亦不耐低温,在温度5℃时,幼虫经2小时即全部死 亡。 (二)雨水从小地老虎在国内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西部年降雨量小于250毫米的地区,种群数量极低。在东 部,凡地势低湿、曾有内涝或沿河、邻湖及雨量充沛的地方,发生较多,在长江流域各省雨量较多,常年土壤湿度较 大,为害偏重。在北方各地,则以沿江、沿湖的河川、滩地、内涝区及常年灌溉区发生严重,丘陵旱地发生少。但黄地 老虎则在年降雨少、气候干燥的地区发生重。 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与地老虎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据测定,小地老虎在土壤含水量15一20%的地区、为害较 重,但土壤含水量过大,会增加小地老虎寄生性病菌的流行。在成虫发生期,凡灌水时间与成虫产卵盛期相吻合或接近 的田块,着卵量大,幼虫发生为害重。 (三)地貌、植被蜜源植物的多少对地老虎的产卵量影响很大。研究表明,小地老虎在蜜源植物丰富的情况下,每 雌产卵量达1000一4000粒,在蜜源植物稀少或缺的情况下,只产卵几十粒甚至不产卵。 (四)地势、土壤一般地势高、地下水位低、上壤板结、城性大的地区,小地老虎发生轻,重粘士或沙士,对小地 老虎亦不利。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夜潮地)、土壤比较疏松的沙质土,易透水,排水快,适于小地老虎的繁殖。 (五)栽培与耕作凡水早轮作地区,地老虎类发生较轻,旱作地区较重。许多杂草是地老虎适宜的食料,杂草丛生 有利于地老虎的发生。作物茎秆硬化后,地老虎的为害明显减轻,故可以通过调节作物播种期来减轻或避免地老虎的危 害。此外,前茬是绿肥或套作绿肥的棉田、玉米田,小地老虎虫口密度大,为害重:前茬是小麦的棉田受害轻,麦套棉 的棉田比一般棉田受害也轻。 (六)天敌地老虎的天敌种类很多,捕食性的如蚂蚁、步甲、虻、草蛉、鸟类、蜘蛛等;寄生性的如寄生蝇、姬 蜂、线虫和多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六防治技术 (一)锄草灭虫杂草是地老虎早春产卵的主要场所,是幼虫向作物迁移的桥梁。因此,在春播前进行春耕、细耙 等整地工作,可消灭部分卵和早春的杂草寄主。同时,在作物幼苗期或幼虫1一2龄时结合松土、清除田内外杂草,沤肥 或烧毁,均可消灭大量卵和幼虫。 (二)诱杀成虫利用黑光灯、糖醋液或杨树枝把、泡桐叶或雌虫性诱笼等均可。 三)捕杀幼虫对高龄幼虫,可在每天早晨扒开被害株的周围或畦边、田埂阳坡表士,进行捕杀,或用泡桐叶诱 集捕杀。 (四)药剂防治当幼虫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用药防治,并要在第1次防治后,隔7天左右再治1次,连续2 一3次。防治1一2龄幼虫可喷粉、喷雾或撤毒土,防治3龄以上幼虫可撒施毒饵。目前,防治地老虎的常用药剂种类和使 用方法如下。 1.拌种用50%甲胺磷乳油1.4份,加水5一7份,可拌玉米种子100份。拌混均匀,晾千后播种,对多种地老虎有 防治效果,并可兼治蝼蛄和蛴螬。 2.毒土、毒砂用75%辛硫磷、50%甲胺磷、50%敌敌畏、20%除虫菊酯等乳剂分别以1:300、1: 1000、 1:2000、1:2000的比例,拌成毒土或毒沙,每亩撤施20一25公斤,不仅能杀死2龄幼虫,对高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