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3,文件大小:1.14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二章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历史悠久,在长期防治实践的过程中以及各类防治技术的研究发展,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 有了新的内容,一些近代的防治方法也逐步形成。按照各类防治方法性质和作用,通常可分为五类,即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有的防治技术如植物抗虫性的利 用、昆虫激素的利用以及不育技术等也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很难将其划为那一类别,这里结合有关部 分作一简要概述。 根据虫害发生的原因,把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农业害虫的防治主要采取下列 基本途径: 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即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害虫的天敌)和种类与数 量。 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具体措施可从 三方面考虑:(1)消灭或减少虫源。例如,植物检疫是为了防止国外或外地的危险性虫、病、杂草传入 本国或本地。越冬防治是为了压低害虫的来春发生基数。(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例如,改 进栽培技术使农田环境不利于害虫和生活,栽培抗虫良种,保护天敌使其在自然界能发挥更大的抑制害 虫的作用等等。(3)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以前,例如,及时施用适当的农药,或 人工释放害虫的天敌或采用有效的物理、机械防治措施等。 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相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第一节植物检疫 一、概念 追溯检疫(Quarantine)的词意是“40天”,实意是“禁止”。14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城,为了防止肺鼠疫 等烈性传染病的侵入,规定抵港的船只滞留港外停泊40天以渡过疾病的潜伏期后经检验无病患者才允许 登陆。其后将它用于预防动物传染病上,最后又引用到植物上来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 称之为植物检疫。 简言之,植物检疫(plan quarantine))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 机构执行,对就受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理论上有 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有的也称为“法规防治”(legislative control。 目前,国际的地区间的物资交流日益频繁,无论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增长迅速,免除性病、虫、杂 草传播的机会也就必然增多,为此,许多国家近年来植物检疫的机构都有所加强。制定了严格的检疫条 例,国内检疫也采取多种有交的话,不使危险性病、虫、草传播蔓延,并进一步要求达到彻底消灭其危 害的目的。我国自1954年建立植物检疫制度以来,多次制订并修改了我国对内、外的植物检疫办法、条 例、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应受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植物检疫操作规程,对于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和促进国际贸易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植物检疫的理论依据 植物检疫虽然是一项具体措施,但这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概括来说,它是建立 在某些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这些有害生物 的分布地域性:扩大分布为害地区的可能性:随同农产品,尤其是种子、苗木、栽培材料传播的主要途

第二章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历史悠久,在长期防治实践的过程中以及各类防治技术的研究发展,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 有了新的内容,一些近代的防治方法也逐步形成。按照各类防治方法性质和作用,通常可分为五类,即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有的防治技术如植物抗虫性的利 用、昆虫激素的利用以及不育技术等也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很难将其划为那一类别,这里结合有关部 分作一简要概述。 根据虫害发生的原因,把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农业害虫的防治主要采取下列 基本途径: 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即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害虫的天敌)和种类与数 量。 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具体措施可从 三方面考虑:(1)消灭或减少虫源。例如,植物检疫是为了防止国外或外地的危险性虫、病、杂草传入 本国或本地。越冬防治是为了压低害虫的来春发生基数。(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例如,改 进栽培技术使农田环境不利于害虫和生活,栽培抗虫良种,保护天敌使其在自然界能发挥更大的抑制害 虫的作用等等。(3)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以前,例如,及时施用适当的农药,或 人工释放害虫的天敌或采用有效的物理、机械防治措施等。 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相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第一节 植物检疫 一、概念 追溯“检疫”(Quarantine)的词意是“40天”,实意是“禁止”。14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城,为了防止肺鼠疫 等烈性传染病的侵入,规定抵港的船只滞留港外停泊40天以渡过疾病的潜伏期后经检验无病患者才允许 登陆。其后将它用于预防动物传染病上,最后又引用到植物上来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 称之为植物检疫。 简言之,植物检疫(plan quarantine)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 机构执行,对就受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理论上有 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有的也称为“法规防治”(legislative control)。 目前,国际的地区间的物资交流日益频繁,无论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增长迅速,免除性病、虫、杂 草传播的机会也就必然增多,为此,许多国家近年来植物检疫的机构都有所加强。制定了严格的检疫条 例,国内检疫也采取多种有交的话,不使危险性病、虫、草传播蔓延,并进一步要求达到彻底消灭其危 害的目的。我国自1954年建立植物检疫制度以来,多次制订并修改了我国对内、外的植物检疫办法、条 例、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应受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植物检疫操作规程,对于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和促进国际贸易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植物检疫的理论依据 植物检疫虽然是一项具体措施,但这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概括来说,它是建立 在某些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这些有害生物 的分布地域性;扩大分布为害地区的可能性;随同农产品,尤其是种子、苗木、栽培材料传播的主要途

径和其它人为传带的方式:对寄主植物或其它食料的选择性和嗜食程度:对环境条件的适生性(气候、 食料、生境等自然因素等)以及自然天敌对其控制作用,在有所原产地和在传入新区后的变动情况等方 面进行分析和橱师后,才能更准确有效地制定法规、实施检疫检验、决定处理办法和采取其它一系列的 检疫防治措施。植物检疫涉及方面极广,检疫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病虫害,人为因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检疫工作涉及到很多有关部部门,在社会,经济上又有特殊性。因此如果从系统体系来年,植物检疫更 是一个开放程度很大的复杂在系统。近代植物检疫的发展更需要从宏观上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 展植物检疫的理论研究、检疫法规、检疫管理决策和检疫检验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工作。 三、植物检疫的任务和内容 分析植物检疫历史的发展来明确植物检疫任务的指导思想是必要的。无论是最早在1660年法国卢昂 地区提出的铲除小麦秆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小檗,并禁止其输入的法令,或是1873年德国明令禁止美国的 植物及其产品进口以防止马铃薯甲虫的传入,都是本着“禁止”的指导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仍然在一些 具体的措施中反映出这种绝对性的“禁止”措施。根据植物检疫的根本目的,对一些重要的检疫对象采取 禁止的做法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况有时与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实际上对有些危险性病、虫、杂 草也可采取相对的限制办法,既完成检疫任务,又利于生产需要。简要来说,现代植物检疫是要以“把 关和服务”来指导检疫任务的完成。 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是:(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寺区间调运的检疫检验工作,杜 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与蔓延;(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危害情况和适生条件,并根据实 际情况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同时对疫区采取有效封锁与消灭措施:(3)当危险性病、虫和种子、苗木基 地,供应无病虫种苗。 根据植物检疫任务的不同,植物检疫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防止将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 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块根、植物产品的包装材料等)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也就是 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这称为对外检疫。(2)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 外传入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将其限制、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工区,并采取 积极措施,力争彻底肃清。这称为对内检疫。 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是植物检疫工作的两个方面,与会者两者不能分隔,必须相互配合,互相支 持,才能做好工作,完成植物检疫的各项任务。 四、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和疫区、保护区的划分 植物检疫对象就是检疫措施所指定的防止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传播的蔓延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植物检疫对象,是根据国家和地区对保护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病、虫、杂草发生特点而确定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所规定的检疫对象可以有所不同,但都有其确定的共同原则根据。即:(1)主要依靠人 为的力量而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作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它们本身的自杀 传播能力很弱,而主要依靠种苗的调运,农产品及其包装物的传带来传播蔓延。(2)对农业生产威胁很 大,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可以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和阻止它们的传播蔓延,并予以彻底 肃清。(3)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尚不广泛的危险性、虫、杂草,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 发生的地区需要加以保护。以上三方面的原则不能分割,就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由于植物检疫对象是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而传带的,因此还必须根据不同植物检疫对象可能随同而 传带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确定应受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种类。当然有和植物检疫对象是依附在馐材

径和其它人为传带的方式;对寄主植物或其它食料的选择性和嗜食程度;对环境条件的适生性(气候、 食料、生境等自然因素等)以及自然天敌对其控制作用,在有所原产地和在传入新区后的变动情况等方 面进行分析和橱师后,才能更准确有效地制定法规、实施检疫检验、决定处理办法和采取其它一系列的 检疫防治措施。植物检疫涉及方面极广,检疫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病虫害,人为因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检疫工作涉及到很多有关部部门,在社会,经济上又有特殊性。因此如果从系统体系来年,植物检疫更 是一个开放程度很大的复杂在系统。近代植物检疫的发展更需要从宏观上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 展植物检疫的理论研究、检疫法规、检疫管理决策和检疫检验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工作。 三、植物检疫的任务和内容 分析植物检疫历史的发展来明确植物检疫任务的指导思想是必要的。无论是最早在1660年法国卢昂 地区提出的铲除小麦秆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小檗,并禁止其输入的法令,或是1873年德国明令禁止美国的 植物及其产品进口以防止马铃薯甲虫的传入,都是本着“禁止”的指导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仍然在一些 具体的措施中反映出这种绝对性的“禁止”措施。根据植物检疫的根本目的,对一些重要的检疫对象采取 禁止的做法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况有时与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实际上对有些危险性病、虫、杂 草也可采取相对的限制办法,既完成检疫任务,又利于生产需要。简要来说,现代植物检疫是要以“把 关和服务”来指导检疫任务的完成。 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是:(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寺区间调运的检疫检验工作,杜 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与蔓延;(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危害情况和适生条件,并根据实 际情况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同时对疫区采取有效封锁与消灭措施;(3)当危险性病、虫和种子、苗木基 地,供应无病虫种苗。 根据植物检疫任务的不同,植物检疫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防止将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 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块根、植物产品的包装材料等)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也就是 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这称为对外检疫。(2)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 外传入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将其限制、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工区,并采取 积极措施,力争彻底肃清。这称为对内检疫。 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是植物检疫工作的两个方面,与会者两者不能分隔,必须相互配合,互相支 持,才能做好工作,完成植物检疫的各项任务。 四、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和疫区、保护区的划分 植物检疫对象就是检疫措施所指定的防止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传播的蔓延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植物检疫对象,是根据国家和地区对保护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病、虫、杂草发生特点而确定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所规定的检疫对象可以有所不同,但都有其确定的共同原则根据。即:(1)主要依靠人 为的力量而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作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它们本身的自杀 传播能力很弱,而主要依靠种苗的调运,农产品及其包装物的传带来传播蔓延。(2)对农业生产威胁很 大,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可以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和阻止它们的传播蔓延,并予以彻底 肃清。(3)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尚不广泛的危险性、虫、杂草,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 发生的地区需要加以保护。以上三方面的原则不能分割,就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由于植物检疫对象是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而传带的,因此还必须根据不同植物检疫对象可能随同而 传带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确定应受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种类。当然 有和植物检疫对象是依附在馐材

料、交通运载工具、土壤中,因此,对这些也应受到检疫检验。 疫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发生为害的地区。也叫某种植物检疫对象的疫区。 保护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还没有发生的地区,必须采取检疫措施,防止人为地将检疫对象传入这个 地区,也叫做防止某种检疫对象传入的保护区。 在我国,例如对局部发生的检疫对象如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等,将其发生地区划为疫区,严格禁 止带有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农产品调运区外,把检疫对象封锁在疫区之内,并要求在疫区内加强防治 逐步压缩发生面积,力争最终彻底肃清。而对在国内分布己较广但局部地区尚未发现的对象,如棉红铃 虫,则将这些地区(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棉区)划为保护区,严格禁止带有棉红铃虫的种子和农产品调 运入境,或经熏蒸处理彻底防治后才准进入。 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包括范围的大小均应慎重考虑,要有利于生产,并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加 以调整。 五、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1制定法规植物检疫工作包括检疫程序,技术操作程序及具体检疫检验和处理的一整套措施,都 可能用制定法规的方式加以确定,使其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可以制定法规是植物检疫最根本的实施方 法,这也是植物检疫不同于一般植物保护工作的的一个重要特点。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自 己的植物检疫法规。据统计在171个国家和地区中己有160个制定了有关检疫法规。我国在近年来也加强 了法规的建设工作,1982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又颁发了 国内《植物检疫条例》。此外还修订公布了《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 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对植物检疫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当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为频繁, 因此国家、地区间也通过制定协定、贸易合同等不同形式实施检疫规定,这些协定和合同同样具有法律 约束力。 2确定检疫对象名单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确定的原则前己述及。名单一经确定即以此执行检疫检 验,因此检疫对象名单是实施检疫的具体目标。当然,在制定检疫对偶名单前,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和 科学依据,同时还要根据国家和国家间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来考虑。此外,也允许由于情况和需要的变化 而作出修订,但这仍需经过规定的程序办理和批准才能生效。 3检疫检验一般分为入境口岸检验、原产地田间检验、隔离种植检验。隔离种植检验主要是指入 境后的检验。通常可以采取检疫苗圃、隔离试种圃和检疫温室来实施。 4检疫处理一般根据元宝或合同,可以采取禁止入境、退货、就地销毁、或者有的则限定一定的 时间或指定的口岸、地点入境,也有采取改变用途(例如将种用改为加工用)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休眠期 或生长期的植物材料,可用化学农药进行处理或采取加热处理的办法消毒除害。对于己入侵的危险必 病、虫、杂草,在其尚未世界第一传播前,要迅速划为疫区,严密封锁,采取铲除受害植物或其它除灭 的方法处理,这是检疫处理中的最后保证措施。 植物检疫工作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增多,国内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必 须尽快加强和提高,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由于植物检疫工作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问题也多,因 此,要做好植物检疫工作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是为检疫而检疫。工作中应把局部和整体、当前和 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执行检疫制度采取积极严肃的态度。要做好植物检疫工作,还必须加强部门间的 协作,只有各有关部门协作共同把关才能防止漏洞,杜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机会。植物检疫工 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众对它的重大意义和特点还认识不足,而这项工作又必须广泛屐发动群众才能做

料、交通运载工具、土壤中,因此,对这些也应受到检疫检验。 疫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发生为害的地区。也叫某种植物检疫对象的疫区。 保护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还没有发生的地区,必须采取检疫措施,防止人为地将检疫对象传入这个 地区,也叫做防止某种检疫对象传入的保护区。 在我国,例如对局部发生的检疫对象如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等,将其发生地区划为疫区,严格禁 止带有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农产品调运区外,把检疫对象封锁在疫区之内,并要求在疫区内加强防治 逐步压缩发生面积,力争最终彻底肃清。而对在国内分布已较广但局部地区尚未发现的对象,如棉红铃 虫,则将这些地区(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棉区)划为保护区,严格禁止带有棉红铃虫的种子和农产品调 运入境,或经熏蒸处理彻底防治后才准进入。 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包括范围的大小均应慎重考虑,要有利于生产,并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加 以调整。 五、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1.制定法规 植物检疫工作包括检疫程序,技术操作程序及具体检疫检验和处理的一整套措施,都 可能用制定法规的方式加以确定,使其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可以制定法规是植物检疫最根本的实施方 法,这也是植物检疫不同于一般植物保护工作的的一个重要特点。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自 己的植物检疫法规。据统计在171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个制定了有关检疫法规。我国在近年来也加强 了法规的建设工作,1982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又颁发了 国内《植物检疫条例》。此外还修订公布了《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 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对植物检疫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当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为频繁, 因此国家、地区间也通过制定协定、贸易合同等不同形式实施检疫规定,这些协定和合同同样具有法律 约束力。 2.确定检疫对象名单 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确定的原则前已述及。名单一经确定即以此执行检疫检 验,因此检疫对象名单是实施检疫的具体目标。当然,在制定检疫对偶名单前,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和 科学依据,同时还要根据国家和国家间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来考虑。此外,也允许由于情况和需要的变化 而作出修订,但这仍需经过规定的程序办理和批准才能生效。 3.检疫检验 一般分为入境口岸检验、原产地田间检验、隔离种植检验。隔离种植检验主要是指入 境后的检验。通常可以采取检疫苗圃、隔离试种圃和检疫温室来实施。 4.检疫处理 一般根据元宝或合同,可以采取禁止入境、退货、就地销毁、或者有的则限定一定的 时间或指定的口岸、地点入境,也有采取改变用途(例如将种用改为加工用)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休眠期 或生长期的植物材料,可用化学农药进行处理或采取加热处理的办法消毒除害。对于已入侵的危险必 病、虫、杂草,在其尚未世界第一传播前,要迅速划为疫区,严密封锁,采取铲除受害植物或其它除灭 的方法处理,这是检疫处理中的最后保证措施。 植物检疫工作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增多,国内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必 须尽快加强和提高,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由于植物检疫工作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问题也多,因 此,要做好植物检疫工作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是为检疫而检疫。工作中应把局部和整体、当前和 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执行检疫制度采取积极严肃的态度。要做好植物检疫工作,还必须加强部门间的 协作,只有各有关部门协作共同把关才能防止漏洞,杜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机会。植物检疫工 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众对它的重大意义和特点还认识不足,而这项工作又必须广泛屐发动群众才能做

好。因此,加强植物检疫的宣传教育,使植物检疫工作落实到基层,才能不断地蓬勃发展。植物检疫工 作技术性较强、技术要求也较高,尤其是要求准确、及时、迅速进行检疫检验,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植检 工作水平。病、虫、杂草传播蔓延规律和检验、鉴定、消毒、处理方法都较复杂。因此需要加强植物检 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普查和专题调查工作,对检疫对象的种类、为害情况、分布区域、传播 途径、寄主范围及防治经验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做好植物检疫的基础工作。 目前,由于国际效频繁,对国外病、虫、杂草应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在引种工 作中更应注意。因此,大量收集国际间危险性病、虫、杂草标本和情报,研究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 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与环境气候的关系等,结合外贸发展情况,以此制定和变更检疫对象和检疫措 施。建立无病虫种苗基地以及检疫隔离苗圃和检疫隔离温室,是一项基本建设。尤其开辟无危险性病、 虫、杂草的种苗来源,是防止检疫对象传播萌生的极其有效的措施。为了提高检疫检验水平,还必须加 强植物检疫的血液学研究工作,研究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近年来一些国家在这方面职彩血清诊断, 荧光和电子显微诊断、噬菌体鉴定、气相色谱和电泳鉴定技术、X射线和气味、CO2检测、昆虫激素的 利用、真空熏蒸、电离辐射及高频电流等均有所有发展。但这些方面的进展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还须 作更大的努力。 第二节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culcural conrol))是在认识和掌握害虫、作物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上,结合整个农事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 害虫发生的农田环境,达到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目的。 农业防治法是传统的防治方法,随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有了更充实的内容,在害虫综合防治 中有着重要地位。如果从1915年,ED.Sanderson的第一部农业昆虫学著作以生物学为基础对多种栽培防 治方法的分析开始,其后又进一步从生态学原理加以应用,并阐述了它的理论依据,迄今已有了较完整 的概念。 害虫的发生和消长与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联系,农业害虫是以农作物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因此农田(果园、或菜地)环境中其它任何组成部分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害虫种群数 量的变动。环境条件对害虫不利就可以抑制害虫的发生发展,避免或减轻虫害,相反,就会增加害虫的 危害性。农作物本身是害虫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而耕作制度、农业技术措施的变动,不仅影响农作物 生长发育,并且也影响其它环境条件,土壤、田间小气候、害虫的天敌消长等,从而又直接或间接地对 害虫的发生消长有所影响。因此,深入掌握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与害虫消长的关系的规 律,就有可能保证在丰产的前提下,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措施,抑制害虫的来源:或改变环境条件,使其 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作物:或及时消灭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之前,从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不足 以造成为害的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在与发展农业生产不矛盾的前提下,力求避免对己有害虫造成 有利条件,防止其有所发展,并注意杜绝新的害虫问题的产生。 一、农业防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农业栽培技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的有下列方式: (一)通过压低害虫基数来控制种群发生数量害虫种群发生的数量总是在一定的虫源数量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基数的大小,必然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快慢。 (二)通过影响害虫的繁殖控制其种群数量害虫的种群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繁殖率,包括生 存率、性比、生殖力和繁殖速度等

好。因此,加强植物检疫的宣传教育,使植物检疫工作落实到基层,才能不断地蓬勃发展。植物检疫工 作技术性较强、技术要求也较高,尤其是要求准确、及时、迅速进行检疫检验,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植检 工作水平。病、虫、杂草传播蔓延规律和检验、鉴定、消毒、处理方法都较复杂。因此需要加强植物检 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普查和专题调查工作,对检疫对象的种类、为害情况、分布区域、传播 途径、寄主范围及防治经验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做好植物检疫的基础工作。 目前,由于国际效频繁,对国外病、虫、杂草应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在引种工 作中更应注意。因此,大量收集国际间危险性病、虫、杂草标本和情报,研究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 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与环境气候的关系等,结合外贸发展情况,以此制定和变更检疫对象和检疫措 施。建立无病虫种苗基地以及检疫隔离苗圃和检疫隔离温室,是一项基本建设。尤其开辟无危险性病、 虫、杂草的种苗来源,是防止检疫对象传播萌生的极其有效的措施。为了提高检疫检验水平,还必须加 强植物检疫的血液学研究工作,研究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近年来一些国家在这方面职彩血清诊断, 荧光和电子显微诊断、噬菌体鉴定、气相色谱和电泳鉴定技术、X射线和气味、CO2检测、昆虫激素的 利用、真空熏蒸、电离辐射及高频电流等均有所有发展。但这些方面的进展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还须 作更大的努力。 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culcural conrol)是在认识和掌握害虫、作物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上,结合整个农事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 害虫发生的农田环境,达到直接消灭或抑制害虫的目的。 农业防治法是传统的防治方法,随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有了更充实的内容,在害虫综合防治 中有着重要地位。如果从1915年,E.D.Sanderson的第一部农业昆虫学著作以生物学为基础对多种栽培防 治方法的分析开始,其后又进一步从生态学原理加以应用,并阐述了它的理论依据,迄今已有了较完整 的概念。 害虫的发生和消长与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联系,农业害虫是以农作物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因此农田(果园、或菜地)环境中其它任何组成部分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害虫种群数 量的变动。环境条件对害虫不利就可以抑制害虫的发生发展,避免或减轻虫害,相反,就会增加害虫的 危害性。农作物本身是害虫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而耕作制度、农业技术措施的变动,不仅影响农作物 生长发育,并且也影响其它环境条件,土壤、田间小气候、害虫的天敌消长等,从而又直接或间接地对 害虫的发生消长有所影响。因此,深入掌握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与害虫消长的关系的规 律,就有可能保证在丰产的前提下,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措施,抑制害虫的来源;或改变环境条件,使其 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作物;或及时消灭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之前,从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不足 以造成为害的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在与发展农业生产不矛盾的前提下,力求避免对已有害虫造成 有利条件,防止其有所发展,并注意杜绝新的害虫问题的产生。 一、农业防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农业栽培技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的有下列方式: (一) 通过压低害虫基数来控制种群发生数量 害虫种群发生的数量总是在一定的虫源数量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基数的大小,必然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快慢。 (二) 通过影响害虫的繁殖控制其种群数量 害虫的种群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繁殖率,包括生 存率、性比、生殖力和繁殖速度等

(三)通过影响害虫天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棉田播种油菜繁殖菜蚜招来天敌,又通过天敌有效地控 制棉蚜地为害。 (四)通过影响作物长势减轻作物受害程度作物栽培管理条件好,作物生长势强,可提高抗虫耐虫 能力,以减轻为害损失。 (五)直接影响害虫的种群数量通过农业技术改变害虫的生活条件和机械杀伤,达到控制害虫种群 数量的目的。 二、农业防治的优缺点 (一)农业防治的优点 1通过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有可能在控制田间生物群落,调节益虫害虫的种群数量与避开作物危险 性的生育期等方面起作用可以消灭或压低害虫的虫源,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甚至达到根治,符合预 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的要求 2.符合“经济、安全、有效、简易”的原则。农业防治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技 术措施进行,不需要为防治害虫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负担。农业防治法还可以避免因大量长期施用化 学农药所产生的害虫的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杀伤有益昆虫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和其它防治方法协调应 用。 3持续效果长,增产效益大。农业防治的有效措施一旦为群众所接受,往往比较容易贯彻推行,因 此防治规模也应可能较大。加之措施多样化,能从多方面抑制害虫,而且效果随着措施的连年实施而积 累,具有相对稳定的持久的特点,这符合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策略原则。 (二)农业防治的局限性 1农业防治某些措施有时与丰产栽培技术是有矛盾的。农业防治措施的设计和农业技术的采用,首 先应服从丰产的要求,不能单纯从害虫防治考虑, 2.一个地区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往往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加以改变,必须 全面考虑,权衡利弊,估计后效,因地制宜推广。同时,农业防治的作用常常表现缓慢,这就需要作好 宣传工作,否则群众不易接受。 3.农业防治采用的具体措施,往往地域性、季节性较强,收效较慢,且有些情况下仅起辅助作用, 不如化学防治见效快,当害虫大量发生严重危害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三、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对害虫发生消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每一项具体措施对害虫发生消长的作用大小,往 往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各项措施,必须全面分析其优缺点,并与其它防治方法 进行综合协调,才有可能收到显著效果。 目前常采用的一些农业防治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作制度的改进和利用 1合理的作物布局。农作物的合理布局,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也有利于抑制害虫的发生

(三) 通过影响害虫天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棉田播种油菜繁殖菜蚜招来天敌,又通过天敌有效地控 制棉蚜地为害。 (四) 通过影响作物长势减轻作物受害程度 作物栽培管理条件好,作物生长势强,可提高抗虫耐虫 能力,以减轻为害损失。 (五) 直接影响害虫的种群数量 通过农业技术改变害虫的生活条件和机械杀伤,达到控制害虫种群 数量的目的。 二、农业防治的优缺点 (一)农业防治的优点 1.通过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有可能在控制田间生物群落,调节益虫害虫的种群数量与避开作物危险 性的生育期等方面起作用.可以消灭或压低害虫的虫源,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甚至达到根治,符合”预 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的要求. 2.符合“经济、安全、有效、简易”的原则。农业防治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技 术措施进行,不需要为防治害虫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负担。农业防治法还可以避免因大量长期施用化 学农药所产生的害虫的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杀伤有益昆虫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和其它防治方法协调应 用。 3.持续效果长,增产效益大。农业防治的有效措施一旦为群众所接受,往往比较容易贯彻推行,因 此防治规模也应可能较大。加之措施多样化,能从多方面抑制害虫,而且效果随着措施的连年实施而积 累,具有相对稳定的持久的特点,这符合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策略原则。 (二) 农业防治的局限性 1.农业防治某些措施有时与丰产栽培技术是有矛盾的。农业防治措施的设计和农业技术的采用,首 先应服从丰产的要求,不能单纯从害虫防治考虑, 2.一个地区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往往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加以改变,必须 全面考虑,权衡利弊,估计后效,因地制宜推广。同时,农业防治的作用常常表现缓慢,这就需要作好 宣传工作,否则群众不易接受。 3.农业防治采用的具体措施,往往地域性、季节性较强,收效较慢,且有些情况下仅起辅助作用, 不如化学防治见效快,当害虫大量发生严重危害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三、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对害虫发生消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每一项具体措施对害虫发生消长的作用大小,往 往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各项措施,必须全面分析其优缺点,并与其它防治方法 进行综合协调,才有可能收到显著效果。 目前常采用的一些农业防治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作制度的改进和利用 1.合理的作物布局。农作物的合理布局,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也有利于抑制害虫的发生

2.合理的轮作,不仅能经济利用土地,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并且在不同方面起防治害虫的作 用。主要是: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害虫可恶化其 营养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变化,改变了田间环境条 件,使其不利于某些害虫。例如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成虫飞翔力也不强,因此采取大豆与禾谷类作 物轮作,就能有效地防治大豆食心虫为害。又如为害小麦的小麦吸浆虫,食性比较单纯,仅适生于旱 地,有些地区采取麦稻轮作即能基本抑制它的危害。不适当的轮作也有可能为某些害虫发生为害创造有 利条件,因此还需要对当地生物群落组成和变动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 3.合理间作套种复种对害虫发生消长的影响是复杂的。主要是通过对害虫的食料条件、田间小气 候以及天敌生物作用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间套复种的高矮秆作物配合,通风透光,对喜湿或郁闭 条件的粘虫、玉米螟等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棉麦间作套种可减轻棉蚜的为害,主要是小麦上的天敌 如瓢虫等转移到棉株上。相反,棉豆间作有利于棉叶螨的发生,玉米与大豆间作,蛴螬类为害往往加 重,这是由于豆类均为棉叶螨和蛴螬类成虫的嗜食作物。有些地区玉米和棉花间作套种,可吸引棉铃虫 成虫在玉米上产卵,卵孵化后死亡率高,且可分散棉田内的虫口密度,同时对玉米不致造成较大的损 失。有此地区根据害虫对作物的趋性或保护利用片段天敌,采取带状种植或种植诱集作物从而减轻虫 害,这虽然还是复种种植,但是其所起的作用的原理是相同的。 4耕作制度对害虫的发生消长影响极为显著。长江流域以南,有些稻区改制后,引起了稻螟危害程 度和螟种的为四化。有的地区过去以二化螟为主,单季改双季后,三化螟成了主要螟种。有些地区改进 了耕作制,恶化“桥梁田”的食料条件,使三化螟的为害减轻。在北方地区,玉米螟的发生随着春播玉米 面积缩小,夏播玉米面积不断扩大,造成玉米螟第一代缺乏繁殖场所,并抑制了第二、三代,减轻危 害。为害谷子的粟芒蝇Atherigona biseta Karl春播谷子面积压缩,夏播谷子面积扩大,使得粟芒蝇发生 盛期与谷子易受害的生育期相吻合,再加上届时又为雨季,田间湿度大,有利于成虫产卵、卵孵化及幼 虫活动,因此不少地区,粟芒蝇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这方面的实例是很多的。 (二)深翻改土与害虫防治 深翻改土防治害虫是主要改变土壤的生态条件,抑制其生存和繁殖,将原来土壤深层的害虫翻到地 表,破坏了潜伏场所,通过日光暴晒或冷冻致死:有些原来在土壤表层被翻入深层不能出来而死。 (三)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 设,是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同时,也能改变农作物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自然重大成就 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 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例如我国黄、淮、海河以及内涝地区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 灭飞蝗的发生基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整地、施肥等有关措施的运用。不少种类的害虫在其生活过程中某一阶段均和土壤有着密切 的关系,很多地下害虫的整个为害虫期都在土壤中度过。因此,土壤不仅是作物生长基地,同时又是许 多害虫生活和栖息的场所。土壤环境的变化不但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害虫的发生发展。整 地耕翻是不可缺少的农业技术措施,它对害虫的影响作用主要是: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害虫深埋使其不 能出土,或将土中害虫翻出地面使其暴露在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害虫;间 接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虫能 力,而对害虫的发生为害产生影响。例如粟灰螟在谷茬内越冬的幼虫占90%左右,因此结合春耕、秋耕 处理谷茬是防治粟灰螟的主要措施。南方稻区秋冬深耕稻田中三化螟的死亡率显著增加。割稻后适时犁 耕将稻茬深埋土中,可以促进稻茬的腐烂,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其仍能存活者翌年春季前不能羽化 出土。麦螨产卵于小麦根部附近的土块缝隙内,发生为害期间,成、若虫一天中也有部分时间在土块下

2.合理的轮作,不仅能经济利用土地,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并且在不同方面起防治害虫的作 用。主要是: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害虫可恶化其 营养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变化,改变了田间环境条 件,使其不利于某些害虫。例如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成虫飞翔力也不强,因此采取大豆与禾谷类作 物轮作,就能有效地防治大豆食心虫为害。又如为害小麦的小麦吸浆虫,食性比较单纯,仅适生于旱 地,有些地区采取麦稻轮作即能基本抑制它的危害。不适当的轮作也有可能为某些害虫发生为害创造有 利条件,因此还需要对当地生物群落组成和变动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 3.合理间作套种复种对害虫发生消长的影响是复杂的。主要是通过对害虫的食料条件、田间小气 候以及天敌生物作用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间套复种的高矮秆作物配合,通风透光,对喜湿或郁闭 条件的粘虫、玉米螟等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棉麦间作套种可减轻棉蚜的为害,主要是小麦上的天敌 如瓢虫等转移到棉株上。相反,棉豆间作有利于棉叶螨的发生,玉米与大豆间作,蛴螬类为害往往加 重,这是由于豆类均为棉叶螨和蛴螬类成虫的嗜食作物。有些地区玉米和棉花间作套种,可吸引棉铃虫 成虫在玉米上产卵,卵孵化后死亡率高,且可分散棉田内的虫口密度,同时对玉米不致造成较大的损 失。有此地区根据害虫对作物的趋性或保护利用片段天敌,采取带状种植或种植诱集作物从而减轻虫 害,这虽然还是复种种植,但是其所起的作用的原理是相同的。 4.耕作制度对害虫的发生消长影响极为显著。长江流域以南,有些稻区改制后,引起了稻螟危害程 度和螟种的为四化。有的地区过去以二化螟为主,单季改双季后,三化螟成了主要螟种。有些地区改进 了耕作制,恶化“桥梁田”的食料条件,使三化螟的为害减轻。在北方地区,玉米螟的发生随着春播玉米 面积缩小,夏播玉米面积不断扩大,造成玉米螟第一代缺乏繁殖场所,并抑制了第二、三代,减轻危 害。为害谷子的粟芒蝇Atherigona biseta Karl 春播谷子面积压缩,夏播谷子面积扩大,使得粟芒蝇发生 盛期与谷子易受害的生育期相吻合,再加上届时又为雨季,田间湿度大,有利于成虫产卵、卵孵化及幼 虫活动,因此不少地区,粟芒蝇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这方面的实例是很多的。 (二) 深翻改土与害虫防治 深翻改土防治害虫是主要改变土壤的生态条件,抑制其生存和繁殖,将原来土壤深层的害虫翻到地 表,破坏了潜伏场所,通过日光暴晒或冷冻致死;有些原来在土壤表层被翻入深层不能出来而死。 (三)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 设,是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同时,也能改变农作物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自然重大成就 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 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例如我国黄、淮、海河以及内涝地区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 灭飞蝗的发生基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整地、施肥等有关措施的运用。不少种类的害虫在其生活过程中某一阶段均和土壤有着密切 的关系,很多地下害虫的整个为害虫期都在土壤中度过。因此,土壤不仅是作物生长基地,同时又是许 多害虫生活和栖息的场所。土壤环境的变化不但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害虫的发生发展。整 地耕翻是不可缺少的农业技术措施,它对害虫的影响作用主要是: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害虫深埋使其不 能出土,或将土中害虫翻出地面使其暴露在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害虫;间 接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虫能 力,而对害虫的发生为害产生影响。例如粟灰螟在谷茬内越冬的幼虫占90%左右,因此结合春耕、秋耕 处理谷茬是防治粟灰螟的主要措施。南方稻区秋冬深耕稻田中三化螟的死亡率显著增加。割稻后适时犁 耕将稻茬深埋土中,可以促进稻茬的腐烂,增加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其仍能存活者翌年春季前不能羽化 出土。麦螨产卵于小麦根部附近的土块缝隙内,发生为害期间,成、若虫一天中也有部分时间在土块下

潜伏,越冬成虫也多在土中,因此精耕细作、处理麦茬、秋末深耕、适期中耕锄地均可结合消灭相当数 量的麦螨。 必须指出,耕翻整地对害虫作用的大小还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的效果与害虫的种类、耕作时 期、深度、方法、工具、耕后的处理不同而异。在有些情况下,运用不当反而会造成有利于害虫的环境 条件。例如在华北地区,秋季浅耕必须结合彻底拾毁谷茬,深耕必须结合秋耙,才能取得防治粟灰螟较 好的防治效果。 合理施肥对防治害虫也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1)心头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2)促 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避开有利于害虫的危险期或加速虫伤的愈合:3)改变土壤的性状,使土壤中害虫的 环境条件恶化:4)直接杀死害虫。例如春小麦区的主要害虫麦秆蝇,成虫产卵对麦株的生育期有明显的 选择性,因此,合理施肥促进春小麦的生长发育,使麦株在麦秆蝇产卵盛期时已进入抽穗阶段,即可避 免受害。稻田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尤其是对氮肥的适当控制,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减轻飞 虱、稻螟等的为害。棉田肥力的高低对棉花的补偿能力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棉铃虫的为害程度。果园 合理施肥促使果树生长分头,有利于提高对蚜虫、螨类等具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抵抗能力。 科学播种。播种期、播种密度、播种深度等有关播种技术,对害虫的发生为害均有影响作用,在 农业防治中调节播种期,改变作物生育期是常常应用的防治措施。调节播种期以防治害虫的实例较多。 一种害虫在一个地区发生为害过程往往与其取食植物的生长发育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在不影响复种指 数及其它增产要求的前提下,播种期又有一定程度的伸缩范围,适当提早或延迟播期,使作物易受害虫 的危险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盛期错开,就可能避免或减轻受害。运用这种措施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有可能 取得较好的效果:1)作物播种期的伸缩范围较大而易受虫害的危险期又较短。2)害虫的食性专一,为害 期短,生活史又较整齐。当然,具体运用时就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作物和品种的选择性及主要害虫 的发生为害特点。例如麦秆蝇的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选择性,在拔节期尤其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 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卵。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 害重,原因是迟播的小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 的生育期与稻螟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的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六)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从作物播种到收获整个期间,涉及多种农业技术措施,加强田间管 理强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防治害虫常是 有效措施之一。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遗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 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语、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 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士前和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清除作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 多种害虫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它如合理灌溉排水,可以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和作物生长状况,从而用来防 治某些害虫。关于农作物的收获时期、方法、工具及收获后的处理,对害虫防治也有作用。 (七)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害虫的受害程度不同,表现出 作物的抗虫性。利用丰产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植物抗虫性的概念 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主要是指作物抗虫性,即不同作物品种以各种机制防卫昆虫侵害的能 力。植物抗虫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自看,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和昆虫 之间相互适应的集中表现,是两者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同步进化和交互形成的。 植物抗虫性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在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同种害虫的发生为害程度往往 不同,这常是由于某些品种具有一定的抗虫性能。由于这种特性,使作物受害或受害较轻。但是,抗性

潜伏,越冬成虫也多在土中,因此精耕细作、处理麦茬、秋末深耕、适期中耕锄地均可结合消灭相当数 量的麦螨。 必须指出,耕翻整地对害虫作用的大小还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的效果与害虫的种类、耕作时 期、深度、方法、工具、耕后的处理不同而异。在有些情况下,运用不当反而会造成有利于害虫的环境 条件。例如在华北地区,秋季浅耕必须结合彻底拾毁谷茬,深耕必须结合秋耙,才能取得防治粟灰螟较 好的防治效果。 合理施肥对防治害虫也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1)心头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2)促 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避开有利于害虫的危险期或加速虫伤的愈合;3)改变土壤的性状,使土壤中害虫的 环境条件恶化;4)直接杀死害虫。例如春小麦区的主要害虫麦秆蝇,成虫产卵对麦株的生育期有明显的 选择性,因此,合理施肥促进春小麦的生长发育,使麦株在麦秆蝇产卵盛期时已进入抽穗阶段,即可避 免受害。稻田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尤其是对氮肥的适当控制,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减轻飞 虱、稻螟等的为害。棉田肥力的高低对棉花的补偿能力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棉铃 虫的为害程度。果园 合理施肥促使果树生长分头,有利于提高对蚜虫、螨类等具剌吸式口器害虫的抵抗能力。 科学播种。播种期、播种密度、播种深度等有关播种技术,对害虫的发生为害均有影响作用,在 农业防治中调节播种期,改变作物生育期是常常应用的防治措施。调节播种期以防治害虫的实例较多。 一种害虫在一个地区发生为害过程往往与其取食植物的生长发育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在不影响复种指 数及其它增产要求的前提下,播种期又有一定程度的伸缩范围,适当提早或延迟播期,使作物易受害虫 的危险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盛期错开,就可能避免或减轻受害。运用这种措施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有可能 取得较好的效果:1)作物播种期的伸缩范围较大而易受虫害的危险期又较短。2)害虫的食性专一,为害 期短,生活史又较整齐。当然,具体运用时就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作物和品种的选择性及主要害虫 的发生为害特点。例如麦秆蝇的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选择性,在拔节期尤其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 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卵。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 害重,原因是迟播的小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 的生育期与稻螟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的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六)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从作物播种到收获整个期间,涉及多种农业技术措施,加强田间管 理强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防治害虫常是 有效措施之一。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遗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 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语、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 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土前和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清除作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 多种害虫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它如合理灌溉排水,可以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和作物生长状况,从而用来防 治某些害虫。关于农作物的收获时期、方法、工具及收获后的处理,对害虫防治也有作用。 (七)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害虫的受害程度不同,表现出 作物的抗虫性。利用丰产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植物抗虫性的概念 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主要是指作物抗虫性,即不同作物品种以各种机制防卫昆虫侵害的能 力。植物抗虫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自看,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和昆虫 之间相互适应的集中表现,是两者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同步进化和交互形成的。 植物抗虫性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在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同种害虫的发生为害程度往往 不同,这常是由于某些品种具有一定的抗虫性能。由于这种特性,使作物受害或受害较轻。但是,抗性

品种在抗性程度的表现有不同。具有抗性品种是其生物学特性的本质。利用品种抗虫性选育品种,是害 虫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抗虫品种易于推广种植,栽培面积也大,年复一年的种植,其防治效果逐年累 积,并相对稳定,对害虫种群数量可起到经常性的抑制作用,这符合综合防治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 策略原则。抗虫品种对害虫一般具有专一性,有的也能兼抗几种害虫甚至病害,它不会杀伤天敌,可避 免化学农药的不良副作用的产生,而且能与其它防治措施协调,培育一个抗虫品种自然需要一定的研究 投资,但品种一旦育成,就不再需要投入防治成本。据美国农业部1974年对黑森瘿蚊、麦茎蜂、欧洲玉 米螟、苜蓿斑点蚜等害虫的抗虫品种的研究投资与品种育成后在生产上种植取得的经济效益,为研究投 资的33倍。选育一个抗虫品种常需好几年的时间:对于那些猖獗危害的害虫,难以作为一种急救性措 施:抗虫品种对害虫专一性强特点,尴生产上的需要常是多方面的,要选育出这样一个农艺性状好,具 有多抗性的品种特性,难度较大。 2植物抗虫性机制 最早1881年Stahl把作物抗虫性机制归纳为物理和化学抗虫性两大类;1931年Mumfold以作物为主 体,提出外因抗性(epiphlaxis)和内因抗性(endophylaxis):195l年Painter又根据植物抗虫性反应的结果将 它分为不选择性(non-preference)、耐害性(tolerance)和抗生性(antibiosis))三类,这在世界上己为大多数学 者所接受,并在抗虫性的研究和利用工作中应用:1975年Mecalf、1984年Marcos Kogan等把作物抗虫性 机制概括为生态抗虫性[物候期的不一致性或生态回避、诱导抗性(是指作物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 的暂时增强抗性的现象,如水肥条件)]和遗传抗虫性。 1)不选择性昆虫对植物的不选择性是指昆虫不喜欢在某些植物上产卵、栖息或取食的习性。 害虫的寄主选择性(或寄主对害虫的排趋性),表现在只以某些种或品种作为栖居、交卵及取食的场 所。这种寄主选择性常受到植物的生物化学、形态解剖性状或由于植物生长特性所形成的小生态条件等 方面的影响所致。植物的化学信息物质常影响害虫的趋向取食、交卵定位等一系列链锁式行为反应。如 诱停素、引诱素、拒斥素、抑制素、刺激素等。菜粉蝶幼虫的食料植物,主要决定于其中是否含有两种 芥子苷甲茚的成分,多种芥子糖苷对小菜蛾能起到引诱和助长取食的作用,相反,印楝素则对稻瘿蚊具 有明显的拒产卵作用。番茄中的番茄素具有明显的忌避作用,许多试验证明,糖类、氨基酸、甾醇、磷 脂、维生素C都具有剌激取食的作用。“西农6028”、“南大2419”抗小麦吸浆虫,主要由于内、外颖扣合 紧密,不适成虫产卵。“604T”、“6410等春小麦品种叶面基部具长而密的茸毛,生育期基本相同但叶面 光滑无毛的品种麦秆蝇着卵较少。豆荚无毛的品种抗大豆食心虫,不少棉花品种由于叶面多茸毛对棉 蚜、棉叶蝉具有抗性,而对棉铃虫则为易感。水稻螟虫产卵或取食对植物的生育期表现有明显的选择 性,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是分蘖和孕穗期,同样道理,春小麦易受麦秆蝇为害的生育期是拔节期和孕 穗期。我国四川对麦鞘毛眼水蝇的研究表明,小麦孕穗期与成虫盛发期同步时间长的品种麦株上产卵 量大,被害重。在马铃薯上的二十八星瓢虫在春季取食、产卵时,喜选择叶片遮光较好的品种,因此叶 柄长,叶面狭。吉柄与茎成锐角比较透光的品种,着卵少而受害较轻。 2)抗生性在这类植物或植物品种上,害虫虽能选择取食,但对其生长发育速度和状况、存活率、 寿命、繁殖率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多是由于生物化学和营养物质对害虫的特殊反应所致。有些植物 品种的抗虫性,是由于品种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虽存在营养物质但难以利 用:对虫害的特殊反应而产生不利于害虫的物理、机械作用等原因,从而造成害虫死亡率高,繁殖率 低、抑制生长、不能完成发育或延迟发育,缩短成虫寿命等影响。例如玉米螟幼虫在玉米心叶期死亡率 高,原因是植株中含有一定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丁布”DIMBOA),能抑制幼虫取食和生长发育,并促

品种在抗性程度的表现有不同。具有抗性品种是其生物学特性的本质。利用品种抗虫性选育品种,是害 虫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抗虫品种易于推广种植,栽培面积也大,年复一年的种植,其防治效果逐年累 积,并相对稳定,对害虫种群数量可起到经常性的抑制作用,这符合综合防治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 策略原则。抗虫品种对害虫一般具有专一性,有的也能兼抗几种害虫甚至病害,它不会杀伤天敌,可避 免化学农药的不良副作用的产生,而且能与其它防治措施协调,培育一个抗虫品种自然需要一定的研究 投资,但品种一旦育成,就不再需要投入防治成本。据美国农业部1974年对黑森瘿蚊、麦茎蜂、欧洲玉 米螟、苜蓿斑点蚜等害虫的抗虫品种的研究投资与品种育成后在生产上种植取得的经济效益,为研究投 资的33倍。选育一个抗虫品种常需好几年的时间;对于那些猖獗危害的害虫,难以作为一种急救性措 施;抗虫品种对害虫专一性强特点,尴生产上的需要常是多方面的,要选育出这样一个农艺性状好,具 有多抗性的品种特性,难度较大。 2植物抗虫性机制 最早1881年Stahl把作物抗虫性机制归纳为物理和化学抗虫性两大类;1931年Mumfold以作物为主 体,提出外因抗性(epiphlaxis)和内因抗性(endophylaxis);1951年Painter又根据植物抗虫性反应的结果将 它分为不选择性(non-preference)、耐害性(tolerance)和抗生性( antibiosis)三类,这在世界上已为大多数学 者所接受,并在抗虫性的研究和利用工作中应用;1975年Mecalf、1984年Marcos Kogan等把作物抗虫性 机制概括为生态抗虫性[物候期的不一致性或生态回避、诱导抗性(是指作物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 的暂时增强抗性的现象,如水肥条件)]和遗传抗虫性。 1)不选择性 昆虫对植物的不选择性是指昆虫不喜欢在某些植物上产卵、栖息或取食的习性。 害虫的寄主选择性(或寄主对害虫的排趋性),表现在只以某些种或品种作为栖居、交卵及取食的场 所。这种寄主选择性常受到植物的生物化学、形态解剖性状或由于植物生长特性所形成的小生态条件等 方面的影响所致。植物的化学信息物质常影响害虫的趋向取食、交卵定位等一系列链锁式行为反应。如 诱停素、引诱素、拒斥素、抑制素、剌激素等。菜粉蝶幼虫的食料植物,主要决定于其中是否含有两种 芥子苷甲茚的成分,多种芥子糖苷对小菜蛾能起到引诱和助长取食的作用,相反,印楝素则对稻瘿蚊具 有明显的拒产卵作用。番茄中的番茄素具有明显的忌避作用,许多试验证明,糖类、氨基酸、甾醇、磷 脂、维生素C都具有剌激取食的作用。 “西农6028”、“南大2419”抗小麦吸浆虫,主要由于内、外颖扣合 紧密,不适成虫产卵。“6047”、“6410”等春小麦品种叶面基部具长而密的茸毛,生育期基本相同但叶面 光滑无毛的品种麦秆蝇着卵较少。豆荚无毛的品种抗大豆食心虫,不少棉花品种由于叶面多茸毛对棉 蚜、棉叶蝉具有抗性,而对棉铃虫则为易感。水稻螟虫产卵或取食对植物的生育期表现有明显的选择 性,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是分蘖和孕穗期,同样道理,春小麦易受麦秆蝇为害的生育期是拔节期和孕 穗期。 我国四川对麦鞘毛眼水蝇的研究表明,小麦孕穗 期与成虫盛发期同步时间长的品种麦株上产卵 量大,被害重。在马铃薯上的二十八星瓢虫在春季取食、产卵时,喜选择叶片遮光较好的品种,因此叶 柄长,叶面狭。吉柄与茎成锐角比较透光的品种,着卵少而受害较轻。 2)抗生性 在这类植物或植物品种上,害虫虽能选择取食,但对其生长发育速度和状况、存活率、 寿命、繁殖率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多是由于生物化学和营养物质对害虫的特殊反应所致。有些植物 品种的抗虫性,是由于品种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虽存在营养物质但难以利 用;对虫害的特殊反应而产生不利于害虫的物理、机械作用等原因,从而造成害虫死亡率高,繁殖率 低、抑制生长、不能完成发育或延迟发育,缩短成虫寿命等影响。例如玉米螟幼虫在玉米心叶期死亡率 高,原因是植株中含有一定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丁布”DIMBOA),能抑制幼虫取食和生长发育,并促

其死亡(据近年研究还可能有其它有毒抗虫物质)。据报道,含有1.2%以上的棉籽酚(Gossypol)的棉花品 种对棉铃虫有抗性。棉铃象甲Anthonomus grandis Boh.产卵于棉花蕾、铃组织内,某些棉花品种在象甲 产卵或幼虫活动处所的周围,有急剧产生新细胞的反应,对卵及幼虫产生机械的压榨作用而促其死亡。 有些植物品种受蚜虫、螨类为害较轻的原因与其细胞渗透压的差异、酸碱度的及含某些毒素(如植物 碱、配糖)和氨基酸等成分有关。有些害虫在抗虫植物上虽能生活取食并完成发育,但成活的个体体躯 小、体重轻、生殖力低。例如豆长管蚜Macrosiphum onobrychis Boy.在抗蚜的豌豆品种上,生殖力较在 感染品种上显著减低。稻株中含有的水杨酸和苯甲酸对二化螟幼虫生长有抑制作用。褐飞虱对抗性品 种Mudgo'”的反应是由于该品种所含天冬氨酸的量极少。 3)耐害性,植物的耐害性指有些植物种或品种虽然也遭受害虫的寄生取食,害虫也能生长发育,但 这些种或品种的植物具有很强的增殖或补偿能力,因此可以忍受虫害而不影响或不显著影响产量。有些 抗粟灰螟。粟芒蝇的品种即属于此。又如,为害苜蓿的豌豆蚜,在吸取寄主汁液时减少了生长刺激素的 会计师,因而抑制了植物的生长:耐蚜品种可能由于能够产生更多的生长剌激素,所以能忍受蚜害。 棉花牌蕾铃增长盛期补偿能力很强,这时棉铃虫取食造成的蕾铃脱落对产量影响不大。当然植物对害虫 的耐害性也是相对的,如果虫口密度过大,也会由于超出耐害的限度而影响产量。 3植物抗虫性的遗传基础。植物抗虫性也和任何遗传性状一样,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掌握抗虫 性的遗传机制对鉴定品种抗源种质、指导育种杂交、选择抗性后代,研究抗虫性机制本质以及抗性变异 和生物型等问题均有重要意义。 根据植物或植物品种抗虫性的控制基因多少,可将抗虫性分为单基因抗性(monogenic resistance), 少基因抗性(oligogenic resistance)或多基因抗性(polygenic resistance)。一般来说单对基因控制的抗虫性状 进行杂交育种易于获得成功。单基因抗性也称主效基因抗性,即由一个位点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 基因抗性的遗传比较复杂,受各个位点上的多对等位基因所控制。基因对基因的理论对抗虫性来说,即 寄主植物一方有抗虫基因,害虫一方也有致害基因。抗性的植物品种只有与害虫相应的基因位点上有一 个无致害的基因,品种的抗性才能表现。相反,如害虫有一个强致害基因,则植物的抗基因无效而表现 不同感虫,专化抗性又称垂直抗性,一般常由单基因控制,非专化抗性又称水平抗性,是对某一种害虫 的所有生物型均具抗性。在害虫防治中,不过分追求高抗品种,以防止害虫新生物型产生而使品种的抗 性衰退。因此,众对非专化抗性的利用显得更为重视。 掌握害虫生物型产生的遗传学机制,在抗虫育种工作中甚为重要。一般有这样几方面:1)进行品种 抗性筛选,鉴定抗源:2)区别作物品种的不同抗虫基因:3)测定一个品种不同抗虫基因的组合:4)在害 虫综合防治中对抗虫品种合理布局。 4.抗虫品种的选育 过去在作物良种选育工作中对抗虫性的要求考虑很少,一方面片面地认为害虫问题主要靠打药就 可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片面地追求免疫或绝对的抗虫品种,显然这些看法是不对的。应该指出,大量 实践证明,良种选育工作不将抗虫性的要求加以考虑,往往影响良种的生产价值:面则是实际情况高 产、优质、抗虫、抗病.等优良性状,完全有可能综合到一个良种上去。近年来国际上对于抗虫性研 究的一个动向,不仅只是研究作物的垂直抗性,而且还研究作物的水平抗性,以培育能兼抗几种重要害 虫和病害,并具备良种的其它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这就需要植保工作者与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合作。此 外,应当看到绝对的抗虫性是没有的,只要品种间存在着受虫害的程度有相对差异时,就值得予以重 视,进一步探索抗虫性的利用,这样有利于更快地促进良种的选育工作的发展。 决定品种抗虫的问题,作物本身是内因,而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有关外界环境条件是外因。因此, 选育抗虫良种的工作,必须从改变品种的特性着手。选育抗虫品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选种、引 种、杂交、诱发突变、嫁接等等。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品种间杂交,现有的抗虫良种很多是用这种方法选

其死亡(据近年研究还可能有其它有毒抗虫物质)。据报道,含有1.2%以上的棉籽酚(Gossypol)的棉花品 种对棉铃虫有抗性。棉铃象甲Anthonomus grandis Boh.产卵于棉花蕾、铃组织内,某些棉花品种在象甲 产卵或幼虫活动处所的周围,有急剧产生新细胞的反应,对卵及幼虫产生机械的压榨作用而促其死亡。 有些植物品种受蚜虫、螨类为害较轻的原因与其细胞渗透压的差异、酸碱度的及含某些毒素(如植物 碱、配糖)和氨基酸等成分有关。有些害虫在抗虫植物上虽能生活取食并完成发育,但成活的个体体躯 小、体重轻、生殖力低。例如豆长管蚜Macrosiphum onobrychis Boy.在抗蚜的豌豆品种上,生殖力较在 感染品种上显著减低。稻株中含有的水杨酸和苯甲酸对二化螟幼虫生长有抑制作用。褐飞虱对抗性品 种“Mudgo”的反应是由于该品种所含天冬氨酸的量极少。 3)耐害性,植物的耐害性指有些植物种或品种虽然也遭受害虫的寄生取食,害虫也能生长发育,但 这些种或品种的植物具有很强的增殖或补偿能力,因此可以忍受虫害而不影响或不显著影响产量。有些 抗粟灰螟。粟芒蝇的品种即属于此。又如,为害苜蓿的豌豆蚜,在吸取寄主汁液时减少了生长剌激素的 会计师,因而抑制了植物的生长;耐 蚜品种可能由于能够产生更多的生长剌激素,所以能忍受蚜害。 棉花牌蕾铃增长盛期补偿能力很强,这时棉铃虫取食造成的蕾铃脱落对产量影响不大。当然植物对害虫 的耐 害性也是相对的,如果虫口密度过大,也会由于超出耐害的限度而影响产量。 3.植物抗虫性的遗传基础。植物抗虫性也和任何遗传性状一样,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掌握抗虫 性的遗传机制对鉴定品种抗源种质、指导育种杂交、选择抗性后代,研究抗虫性机制本质以及抗性变异 和生物型等问题均有重要意义。 根据植物或植物品种抗虫性的控制基因多少,可将抗虫性分为单基因抗性(monogenic resistance), 少基因抗性(oligogenic resistance)或多基因抗性(polygenic resistance)。一般来说单对基因控制的抗虫性状 进行杂交育种易于获得成功。单基因抗性也称主效基因抗性,即由一个位点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 基因抗性的遗传比较复杂,受各个位点上的多对等位基因所控制。基因对基因的理论对抗虫性来说,即 寄主植物一方有抗虫基因,害虫一方也有致害基因。抗性的植物品种只有与害虫相应的基因位点上有一 个无致害的基因,品种的抗性才能表现。相反,如害虫有一个强致害基因,则植物的抗基因无效而表现 不同感虫,专化抗性又称垂直抗性,一般常由单基因控制,非专化抗性又称水平抗性,是对某一种害虫 的所有生物型均具抗性。在害虫防治中,不过分追求高抗品种,以防止害虫新生物型产生而使品种的抗 性衰退。因此,众对非专化抗性的利用显得更为重视。 掌握害虫生物型产生的遗传学机制,在抗虫育种工作中甚为重要。一般有这样几方面:1)进行品种 抗性筛选,鉴定抗源;2)区别作物品种的不同抗虫基因;3)测定一个品种不同抗虫基因的组合;4)在害 虫综合防治中对抗虫品种合理布局。 4.抗虫品种的选育 过去在作物良种选育工作中对抗虫性的要求考虑很少,一方面片面地认为 害虫问题主要靠打药就 可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片面地追求免疫或绝对的抗虫品种,显然这些看法是不对的。应该指出,大量 实践证明,良种选育工作不将抗虫性的要求加以考虑,往往影响良种的生产价值;面则是实际情况高 产、优质、抗虫、抗病……等优良性状,完全有可能综合到一个良种上去。近年来国际上对于抗虫性研 究的一个动向,不仅只是研究作物的垂直抗性,而且还研究作物的水平抗性,以培育能兼抗几种重要害 虫和病害,并具备良种的其它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这就需要植保工作者与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合作。此 外,应当看到绝对的抗虫性是没有的,只要品种间存在着受虫害的程度有相对差异时,就值得予以重 视,进一步探索抗虫性的利用,这样有利于更快地促进良种的选育工作的发展。 决定品种抗虫的问题,作物本身是内因,而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有关外界环境条件是外因。因此, 选育抗虫良种的工作,必须从改变品种的特性着手。选育抗虫品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选种、引 种、杂交、诱发突变、嫁接等等。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品种间杂交,现有的抗虫良种很多是用这种方法选

育出来的,需要强调的是应重视亲本的选择。远缘杂交有利于异种的有用基因被引入,可获得较强的抗 性,但难度很大。近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抗虫育种提供了新途径,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培育新的、多 抗性的良种,无疑是有广阔前景的。近代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植物品种的护也有了启示,有研究 报道,可用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处理种子,从而影响作物的生理代谢活动,产生对有害生的防御系统而具 有抗性。 在抗虫品种的选育工作中,品种资源的搜集,有计划的进行抗性筛选鉴定,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工 作,国际上均予以高度重视。抗性鉴定的标准、技术和方法也是极为重要的。应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 究。 第三节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biological control就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它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的不育性及昆虫性外激素、内激素等。 一、生物防治的作用与地位 (一)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复杂关 系。这种关系通常都是由食料或居住的空间等原因而引起的。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而存在的,主要是通过食物链的关系联接在一起的,它们是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方式 表现出来。 (二)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地位 害虫的生物防治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原因是生物防治除了突出表现为没有污染环境 的弊病和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外,还因其资源丰富,可以降低防治成本,还有经常而持久地控制害虫种群的 优点.但是,生物防治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它的缺点和应用上的局限性用于防治害虫不如化学农药见效迅 速、生物制剂的批量生产也不如化学农药容易,防治害虫的效果有时不很稳定,使用不很简便 综上所述,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治害虫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既然生 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组成部分,那么生物防治措施必须与其它各项防治措施有机的结合,相互协调,相 互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二、生物防治的特点 生物防治的优缺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点:(1)对人蓄安全:(2)不杀伤天敌及其他生物:(3)不污染环境: (4)持效期长:(5)资源丰富。 2.缺点:(1)作用缓慢:(2)范围窄:(3)受气候条件影响大:(4)从试验到应用所需时间 长。 三、生物防治的主要内容 (一)食虫昆虫的利用食虫昆虫又可以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常见的对昆虫控制作用较大的 有下列种类: 1捕食性昆虫属于18目、近200科。最常见的有蜻蜓、螳螂、草蛉、蝽类、食虫虻、食蚜蝇、步 甲、瓢虫等,它们都能捕食多种害虫,有些已在生产上应用。 2.寄生性昆虫属于5个目,97个科。最主要的有寄生蜂和寄生蝇类,如茧蜂、小蜂、赤眼蜂等已在 生产上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病原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能侵染昆虫引起死亡,常见的有真菌、细菌和病毒。目前应 用较为广泛的有白僵菌、苏芸金杆菌、核多角体病毒等

育出来的,需要强调的是应重视亲本的选择。远缘杂交有利于异种的有用基因被引入,可获得较强的抗 性,但难度很大。近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抗虫育种提供了新途径,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培育新的、多 抗性的良种,无疑是有广阔前景的。近代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植物品种的护也有了启示,有研究 报道,可用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处理种子,从而影响作物的生理代谢活动,产生对有害生的防御系统而具 有抗性。 在抗虫品种的选育工作中,品种资源的搜集,有计划的进行抗性筛选鉴定,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工 作,国际上均予以高度重视。抗性鉴定的标准、技术和方法也是极为重要的。应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 究。 第三节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biological control)就是利用生物 有机体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它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的不育性及昆虫性外激素、内激素等。 一 、生物防治的作用与地位 (一) 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复杂关 系。这种关系通常都是由食料或居住的空间等原因而引起的。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而存在的,主要是通过食物链的关系联接在一起的,它们是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方式 表现出来。 (二) 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地位 害虫的生物防治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原因是生物防治除了突出表现为没有污染环境 的弊病和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外,还因其资源丰富,可以降低防治成本,还有经常而持久地控制害虫种群的 优点.但是,生物防治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它的缺点和应用上的局限性.用于防治害虫不如化学农药见效迅 速、生物制剂的批量生产也不如化学农药容易,防治害虫的效果有时不很稳定,使用不很简便. 综上所述,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治害虫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既然生 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组成部分,那么生物防治措施必须与其它各项防治措施有机的结合,相互协调,相 互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二、生物防治的特点 生物防治的优缺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点:(1)对人蓄安全;(2)不杀伤天敌及其他生物;(3)不污染环境; (4)持效期长; (5)资源丰富。 2.缺点:(1)作用缓慢; (2)范围窄; (3)受气候条件影响大 ;(4)从试验到应用所需时间 长。 三、生物防治的主要内容 (一)食虫昆虫的利用 食虫昆虫又可以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常见的对昆虫控制作用较大的 有下列种类: 1.捕食性昆虫 属于18目、近200科。最常见的有蜻蜓、螳螂、草蛉、蝽类、食虫虻、食蚜蝇、步 甲、瓢虫等,它们都能捕食多种害虫,有些已在生产上应用。 2.寄生性昆虫 属于5个目,97个科。最主要的有寄生蜂和寄生蝇类,如茧蜂、小蜂、赤眼蜂等已在 生产上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 病原微生物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能侵染昆虫引起死亡,常见的有真菌、细菌和病毒。目前应 用较为广泛的有白僵菌、苏芸金杆菌、核多角体病毒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