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主要内穷】 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章介绍有关“三农”的基本知识、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标志,农村、农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国内 外关于“三农”的各种思潮。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三农”滞后的原因与出路, 重点强调增加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三农”的基本知识,学习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2.开阔思路,了解国内外有关“三农”的各种思期及其正面和负面影响。 3.初步研究我国有关“三农”的状况及其对策。 【学习提示】 1.这一章是前几章内容的整合与发展,将农业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精髓汇合在农 业、农村、农民的载体上,从“三农”的角度讨论整体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2.在这一章的学习中,要树立整体概念、发展概念。涉及抽象内容较多,要学会 比较、思考、联系实际。 第一节农业、农村、农民 一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概念 农业:指的是利用土地培育动、植物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从产业划分的 角度而言,以区别于工业、商业等。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民的主要职业 与生计来源。 农村:指的是以农业、农田、农民、农舍为特点的地域空间,这是从地域 角度而言,以区别于城市。农村是农民进行农业和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 场所,是农业的根基与依托。农村的产业包括农业与非农业。其中农业是主业, 其它部门经济活动大都与农业有关。 农民:指的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是从劳动分工角度而言,区
别于工人、商人等。农民是农业和农村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的 运作者。离开农民,就没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也没有农村的各种社会活动。 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的关系:农业是中心,农村是载体,农民是行为主 体。 捕捞 养殖T两 三农的载体 一农业 种 三农的中心 一农村 农民 管理者 三农的 行为主体 农民 二.“三农”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 △农业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一脉相承,遵循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 业的发展规律; △由农业和工业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决定,农业向工业输送土地、资金、劳动 力,同时农业又是工业产品的市场: △不管国家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 是重要的市场; △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程中,工业和农业必须保持协调发展的比例关 系。 2
第二节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意义 1.农业演变规律性 (1)生产方面 △粗放→集约 △手工人力工具→畜力工具→机械工具→智能工具 △简单工艺一复杂工艺 △直接经验→科学技术 △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 △单纯消耗自然土壤肥力→使用畜禽粪便→化肥为主 △靠天下雨→大水漫灌→节水灌溉(在有水资源的地方) △低产的老品种→高产优质新品种。 (2)经营方面 △小规模→扩大规模 △封闭→开放 △一家一户经营→社会化→全球化 △单一生产→生产+经营 △单一种植业→合理结构 △单一农业→农工商一体化(产业化) (3)资源方面 △完全依靠自然→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破坏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改善资源环境 △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4)总体方面 △原始生态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贫困落后农村→富裕文明农村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 △“以农哺工”→“以工哺农
△农奴→农夫·农业经营者 △农业劳动者→知识农民 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剑: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的过程,也就是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简单工具基础上的自给性传统农业转变为以 现代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商品性现代农业的过程。 当前,世界上少数生活在热带雨林的部族尚未脱离原始生态农业阶段,大部 分发展中国家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正在向现代农业过渡,发达国家则已进入现代 农业阶段,正在向更高的现代农业水平攀登。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时代性。农业现代化是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 历史性阶段,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其前身是传统农业,其未来是后现代农业或其 它名称的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后逐渐同步 形成的,如果笼统地讲“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等名词,这 是任何时代都适用的概念,只有在现代化的前提下,它们才带有时代的特征。 绝对性与相对性。现代农业这个概念是绝对的,有它特有的内容和标准。例 如,美国1940年进人现代农业,日本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现代农业,它们都 有公认的客观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只和本国的过去 相比,而应和当时己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大多数国家相比较。同时,这个概念又有 其相对性、动态性,农业的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生产和经营方式都在不断地发 生变化,现代农业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时间推移,今天所称的“现代农业” 将变成明天的“传统农业”。 强综合性。传统农业的内容、结构是比较单一的,着重于生产这个中心。现 代农业则不同,它的综合性十分突出。“农业现代化”既要农业现代化,又要与 农村、农民现代化协调发展,既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又要实现经营管理现 代化,既要搞好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又要注重产前、产后部门的整体现代化, 既要注重提高当代农业生产水平,又要保护资源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 △提高农业生产力与竞争力,促进集约化、科技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 化,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业产出与商品率,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 △提高农业效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农民现代化: △促进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国实现现代化: △保护改善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指标 1.农业物质装备和生产现代化的内容与指标 (1)农业物质装备和生产现代化的内容 物质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其 实质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如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水利工程工业、 能源工业以及交通、信息等工业,它们为农业机电化、化学化、水利化、园田化 信息化,以及科技化、商品化、规模化打下物质基础,从而显著地提高土地生产 率和劳动生产率。 (2)农业物质装备和生产现代化的指标 物质装备水平: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物质装备 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否及时地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动、植物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包 括机械、化肥、水利、良种、农药等生产资料,也包括土地整理、道路、电力、 灌溉通讯、信息、交通、市场、仓储等基础设施。 人地比:指社会总人口与土地(耕地、林地、草地)的比例,常用人均耕地数 量(以hm耕地/总人口或hm耕地/农业人口)表示。它反映了总人口、农业人口、 耕地数量、经营规模、人均纯收入等方面。人地比的多少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不 同内容和模式,人地比大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往往人地 比例逐步增加。 年土地生产率:它反映单位土地面积上全年产品或产值的产出量,如“kg 粮食/(hm2·年)、元产值/(hm2.年)”。这里的“年”,指的是全年,它与“季
相对而言,可能包括一年内一季或多季的生产。这是一项综合性指标,直接反映 了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气候土地生产力、农业要素水平、集约化水平、科 技水平,也间接反映了经营管理水平、投入水平等。其中,对提高年土地生产率 最直接相关因素是良种、肥料、灌溉和多熟制。这项指标对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 区更为重要。 劳动生产率:这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农产品多少的指 标,它的量化主要表现在“劳均产量”和“劳均产值”上,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是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它主要反映了农业机械化水 平、经营规模度、专业化度,也与科技的应用状况、投入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有 关。在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往往以劳动生产率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指某国或某地所生产的主要动、植物产品按总人口平均 的占有量。如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肉蛋奶量。这个指标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对 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满足程度,它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中农产品 生产大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有些小国意义不大,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农民多 的国家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2.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要指标 科技贡献率:指的是与物质投入相对而言的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贡 献的比重。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科技贡献率逐步提高,物质贡献率 相对减少。这是重要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科技、教育、人才、 技术推广、农民素质等水平,也间接反映了工艺技术的物化水平。 农民知识化度:农民是现代农业的运作者,农民知识化程度的提高是农业现 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般以成年农民受教育的年限作为农民知识化的指标。 3.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农业生产与经营答理是现代农业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现代农业与传统 农业区别的重要标志。主要指标有: 农产品商品率到:指的是农产品数量中作为商品出售部分的比例。在传统农业 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数量少,往往以自给为主,商品率 很低。现代农业却不同,农业生产主要以市场化的商品生产为目的,商品量与商 6
品率大为提高。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农业生产对杜会的贡献以及与市场联 系紧密的程度,也间接反映了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集约化、规模化、市场 化与专业化程度。 农作制结构合理化度: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林、 牧、渔和农产品加工业各得其所,均衡发展。 经济效:以最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这是经济学的基本法则,农业生 产与经营都要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市场供求分析、成本利润分析、比较效 益分析和边际效益分析,力求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规模化度与专业化度:农业经营规模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生产经 营效益: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是生产分工与技术进步的表现,规模化与专业化 区域化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 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度: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是开放型农业生产和经 营,各个农业单位(农户、农场、企业)密切与社会相联系,实行市场化、合作化、 农工商一体化(产业化)以至全球化。 非农化度:现代农业不但强调农业本身的现代化,而且重视农业生产系统的 延续与升级,发展加工、流通事业,发展乡镇第二、三产业,扩展农户兼业化。 对于人多地少规模较小的国家和地区,非农化度是农业现代化的外延,也是农村 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4.农业资源环境良化 现代农业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传统农业时代,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消耗更多的资 源,对环境可能造成更多的麻烦。为此,农业资源环境良化、保护与合理利用并 重,就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指标有: 资源利用率:为了保护节约资源,要改变旧的生产方式,积极提高自然与人 工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光、热、水、肥、土地、机具、能源、资金、人力的利 用效率、农业废物的循环利用程度等。 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率:指的是对土地、水资源、空气、海洋、森林、草原、 湿地、自然景现、农村环境等保护的程度,以及早涝灾害、水土流失、沙化、盐
碱化、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发生发展的程度。 农业可持续化度:指的是农业兼顾当前并长远永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综 合性很强的指标,既包含资源利用率和自然资源保护率,也包含农业生产的稳定 性、农业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等指标群。 5.农村、农民富裕化 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与消费、繁荣农村经济,因而农村、 农民富裕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按农业人口平均的纯收入,以“元/(人·年)”表示。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打 工与非农化经济收入等,间接地反映了经营规模、商品率,第二、三产业等方面 的信息。这个指标具有良好的综合性、操作性、现实性以及资料的可获得性。 三,农业现代化模式 1.西方新大陆人少地多大规模型 代表性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人地比:地广人稀,人少地多,农户平均有土地200hm左右,劳均耕地60 120hm。 模式特点:规模宏大、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低(3%)、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低(2~5%),但农产品丰富,出口量大。发展农业生产 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缺乏,因而农业现代化以大规模机械化为其主要特征。同时 实现高度专业化、商品化、外向型化、农工商一体化。以追求劳动生产率为主要 目标,兼顾土地生产率,是资金和技术集约型农业。 2.西欧大中规模型 代表性国家:法国、德国、英国等。 人地比: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比美国少,但仍属大中型规模,农户平均有耕 地20~30hm°,劳均耕地1020hm
模式特点: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相近,但有其 特点:①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并重,土地生产率比美国型高,但劳动生产率 不如第一种类型:②农牧并重;③实现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农工商一体化、 农产品贸易国际化,但强度稍逊于美国。 3.东方人多地少小规模型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其共同特点是经营规 模小(中国内地是规模最小的一个),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的许多方面与中国内 地具有共性,它们的农业发展经验的参考价值较大。 人地比:人多地少是其根本特点与弱点,按总人口平均耕地只0.1~0.5hm, 农户户均耕地0.5~3hm,劳均耕地0.2~2hm。 模式特点: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但与美 国、欧洲等国家相比,是一种东方式的小农经济。特点是:①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为首要任务,同时也强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实际上,劳动生产率不及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的1/20:②水利化、化学化和机械化并重,精耕细作提高单 产,实行劳动集约与资金、技术集约的结合:③提倡农牧渔业结合、高附加值生 产、发展多种经营: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中心的第二、三产业,实行农户兼业 化;⑤发展外向型农业。 第三节农村和农民现代化 一农村现代化 1.农村的内涵 接传统定义,“农村”是指以农业、农田、农民为主的地域空间。习惯上也 有一种狭义的理解,即把“农村”等同为“村庄”。 但现代的农村已经不仅是农业、也不仅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如发达国家城乡 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在现代“农村”中,农民己经不是人口的主体,农业也不是 唯一的产业。可见,“农村”这个概念的内容是动态的
刘巽浩对农村的定义:农村是与城市相对而言,人口聚集度较低,并以农田、 农业、农民为重要特色的地域空间。 2.农村现代化内容 农村现代化(Rural Modernization)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 现代化除了农村社会现代化以外,还包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狭义的农村 现代化主要指农村社会现代化,即村庄(不包括农田)范围内的农村现代化。 丛经济学角度看,农村现代化是消费、收入、就业三者的平衡,消费是农村 现代化的目标,为了消费,收入与就业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从社会学的角 度看,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公平,因此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 现代化和城乡均衡发展。 农村现代化(狭义)的主要内容是: △村庄基本建设现代化,如房屋、道路、电、通讯、饮水、公共活动场所、 企业、村容村貌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 △文教卫生现代化,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景观、资源环境 保护的条件与制度的现代化: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化,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也是生计的主要来源。农 村劳动力的就业包括就地从事第一、二、三产业和转移到外地城镇就业: △农村社会关系现代化,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制度和流转,人口、 家族、阶层的各种关系与社会公平,乡风民俗、民主管理、法治、社团组织、社 会保障体系的现代化等: △农民现代化,这是农村现代化主要内容之一。 二.农民现代化 1.农民地位与农民现代化的必要性 “农民”内涵的演变与“农业”、“农村”的概念一样,“农民”也是一个动 态的概念。传统农业与传统农村时期,“农民”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西方称之 为“农夫”(peasant))。现代农业时期的农民已经不仅是劳动者,而且是一个企 业经营者,西方称之为“农场主”(farmer)。在当前中国,多数农民的身份仍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