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打印版)第3章 农业生产各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3.66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三章农业生产总论 章节 第三章农业生产总论(2学时) 教学 1)了解农业生产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与农业生产总体部署(农作 目的 制的方向与类型、结构与布局)策略; 与要 2)学习农业生产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求 3)初步了解中国农业生产总体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教学 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论 第二节农业生产总体部署的基本原则 内容 第三节中国农业生产概况 本章重点:农业生产的内涵与外延;农业生产的总体部署、部署的 重 基本原则;中国农业生产概况;中国农业生产的总体特征 点、难 本章难点:农业生产的内涵与外延;农业生产的总体部署、部署的 点分析 基本原则。 调控对 教学设计 策 (主要有引入、展开(方法、手段)、归纳总结、作业等项目) 课后补遗

第三章农业生产总论 凡事总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上到下、顺藤摸瓜。要了解农业生产,首先 要从总体上,也就是从农作制(系统)的主体上把握农业生产,包括它的内涵与外延、 农作制发展方向、结构与布局、以及农业生产总体安排应掌握的基本原则。然后,在这 总体框架下,才能进一步去学习、分析农作制各亚系统(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论 农业生产的内涵与外延 1.相关概念: ①农业是利用土地和太阳能,通过植物转化,生产人类需要的食物、工业原 料和生物能源的过程。(通过叶绿体的光和作用将有机能转化成无机能,以化学 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的过程) 农业概念的三个层次 狭义农业指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中义农业指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 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 广义农业指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 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金融等。 ②生产:指人类利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应自己需要的过程。农业生产 指利用工具制造农产品的过程,生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社会生产过程。 ③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活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 存在的前提,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自然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结合)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策动力,工具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产 生,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有质的区别。) 2.农业生产的地位: 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决定性环节,没有 生产就没有交换、分配和消费。 农业生产活动(种养加)和农业经营活动(分配、交换、金融、等)组成 了农业活动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两类内容,这两类活动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表现

方式不同: >在原始农业早期,农业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后来才发展成了 简单的农业生产(种植),此时没有农业经营活动: >在传统农业时期,生产活动才上升为农业的主体,此时由于生产 绝大多数是以自给性的生产为主,农业经营性活动(加工、流通、 分配、交换、市场)较少,到了传统农业后期,半自给半商品的 生产经营方式,使两类活动并驾齐驱,但发展缓慢:(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 >到现代农业时期,农业生产已经转变为开放性的大生产,农产品 主要以商品的形式参与市场交换,商品活动变得频繁、普遍,农 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活动成为有机联系的有机体,(发达国家)。 3农业生产的实质: 是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农业生产的主要特 点表现在: ①利用生产资料(土地、农机具、光、温、水、肥等)进行生产活动, 从而与农业经营活动相区别: ②改变的劳动对象是活的有机体(植物、动物),它们都有自己的适应性 (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S”型生长规律、顶端优势、极性 生长、等): ③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复合,从而与工业生产相区别。 (表现在:农业生产具有系统的复杂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 性、生长的规律性等) 4.农业生产链 农业生产链的内容:种植业(农作物,蔬菜、果树)→养殖业(畜、禽、鱼) →加工业(种养加): ■其中种植业是第一性产业,是出发点,是基础: ■养殖业属第二性生产,是农业生产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种植业的上升: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严格意义上讲,农产品加工业不属于农业生产范围,但因它与农业生产密切

相关,故将它视为农业生产的外延。) 中国当前农业生产链的特点是:以种植业为本,农牧结合,农林 牧副渔加工业综合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总体部署 1.农业生产的总体部署的内容:包括种(养)什么作物(畜禽)、各种作物 (畜禽)的比例,种(养)在哪里,以及采用何种类型的农作制等。 (一)农作制的方向与类型 农作制的方向与类型即农业生产的方向与类型,它包括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有: 1.生产主体立足点的农业生产要素与环境特征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各种要素,主要有地势、地形、光、热、 水、土、动力、人口、资金、经济条件、市场、技术、人才、政策等) 2.农业生产的目的与方向 即首先确定该生产主体(地区、农户、企业)的生产目的和方向。(如, 是传统生产还是现代生产,是自给性生产还是商品生产,是小农户经营还是 大规模经营等)。 3.农作制亚系统的方向 即要确定主线是什么?是农、牧或林单一生产经营,还是农牧、农林混 合经营;是以植物生产为主还是以动物生产为主,植物生产是以粮食作物还 是以园艺作物为主,动物生产是以放养为主还是以圈舍饲养为主,有无农产 品加工业或其它企业等。 4.农作制集约度 要确定是粗放生产还是集约经营,是人畜力为主还是机电为主,是高投 入还是低投入,是劳动集约型还是资金技术集约型,是无灌溉农作(旱地农 作0r雨养农作)还是灌溉农作,熟制,高产还是低产等。 5.农作制类型

在明确农作制的方向、内容基础之上,确定农作制的类型。其目的是以类定 性,以性定策。例如,属于传统自给粗放型的半干旱休闲农作制、属于现代商品 型的大规模集约农牧结合制等。 (二)结构调整 1.结构的层次性: ●结构,指的是一定系统内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组成与比例。 ●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指以要素合理配置为基础的有关各业之间的关 系与构成, ●结构调整就是对原有结构进行修订与完善。 2.农作制的结构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生产结构,与部门结 构,如图所示: (1)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各个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包括第一、第二、 第三3个产业。第一产业师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活动,即农业。第 二产业,第一产业提供的初级产品进行在加工的物质生产活动,包括工业、建 筑业。第三产业是为第一、而产业提供社会服务的的各种生产与经营活动, 如,商业、运输业、信息产业、金融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行政 机关等。 (2)农村生产结构:指的是一个生产主体(区域、农户、企业)内,农业各 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组成与比例关系。 (3)农业部门结构:指的是一个生产主体(区域、农户、企业)内,农业部门 内部的各部门的比例关系,的如种植业内的粮食作物、经济 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关系。 3.农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 合理结构,指的是结构是否与本系统的目的相一致、本系统内组分之间 的关系是否协调。 ①是否能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②是否与经济发展和农作制水平相一致:生物与周围的要素环境是否 协调:生物与生物之间是否协调:系统内与系统外是否协调: ③是否具备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国家、部门、地方、农民的利 益是否协调:

④最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结构调整 也可能导致失误。 4.结构调整的内容有: 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数量与比例)方随着经济 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是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之上增加 二三产业的比重 ②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 业的数量与比例); ③各亚系统内部的调整根据需要与可能,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内部 都要提高单位产量与品质、改善作物与畜禽的种类与品种, 发展高附加值作物与动物产品)。 (三)农业产业布局 1.农业生产布局:是指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是农业各部门、个生产项目、 各种作物和畜禽以及各农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布局。 2.农业生产布局的内容: ①农业生产在地区间的分工,即根据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社会需 要,确定其生产的专业化方向,规模及生产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形成优势农产 品基地 ②区内生产组合和空间分布,包括区内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结构 的确定,优势产业或作物、畜禽的选择与开发等, ③区域问的经济联系,使各区域间的农业生产布局既突出区域特色,又重视 区域间的相互联系与交流。 3.农业生产布局合里与不合理的表现: 合理则:各种产业、项目或作物与畜禽等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取长补短,统筹 兼顾,从而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不合理则:张冠李戴、阴阳错位、生物与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相违背等。 第二节农业生产总体部署的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结合,是切切实实的物质生产,因此要 切合实际,即切合

①本国、本地、本单位的实际。要强调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可以吸收外 国外地对本系统有用的东西,但不能照搬外国、外地的经验: ②农业生产要素状况与自然和人工环境条件。 ③农业生产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当前生产水平。 ④当前已有的农作制类型和内容、结构、布局的现状与问题。 ⑤可能提供的资金、物质、技术、人才、市场等的可行性。 二.需求原则 需求,包括农民家庭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需求。在自给型的生产阶段,农作制的 重要目的是满足农民家庭本身的需求:在商品农作制阶段,结构调整主要决定于市场需 求:政府通过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市场加以干预,实行市场运作与宏观 调控相结合。 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兼顾国家宏观需要; ②遵守价值规律,供求关系; ③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 根据需求原则,农业生产要采取:①按社会需求与价格决定生产与经营,②要兼顾 各方面的需求,如国家、地方、农民等。 三.农业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原则 根据生物与环境统一性原理,A种环境就必然有A群生物,相反,A种生物 必然生存于与之相适应的A种环境。例如,森林必然存在于多水的土地上,草原 必然出现在少水的半干旱地区。动物亦然,中国的北方主要是黄牛,长江以南则 多水牛,寒冷的青藏高原则为牦牛。从人与环境的角度看,人口集中的地方对农 产品需求就多,反之就缺乏市场。 农业生物生存发展的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决定植物生长发育 的自然要素主要是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其次是地学因素(地势、地形、地质、土 壤):决定农业生产发展的人工要素主要有灌溉、肥料、工具、资金、技术等。 这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发展农业生产,要避免单纯自然生态观点、也要避免 夸大人工力量而违反自然规律。 适应性有最适宜、较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之分。例如,在中国小麦在青藏 高原为最适宜区(但不是主产区),全国小麦最高产量记录就出现在这里:小麦 面积最大的黄淮海平原只是较适宜区,南方湿热,多为次适宜和不适宜区

根据农作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原则,农业生产要:①尽量使生物与自然和人工 要素环境相吻合,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②在人类社会里,不仅是 单纯被动地适应,而且还要主动积极地去改善生物与环境,使之达到进一步的吻 合。 四. 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①将各种资源要素(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以获取最佳 的效益: ②根据合理布局的原则,将已有的各种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产业、项目和 不同的区域中去,以获取较好的总体效益: ③将资源投入到某个对象之中是要主要适度原则(报酬递减率): ④根据比较效益原则配置资源(高产、优质、高效、高竞争能力等)。 五.一盘棋原则 农业生产总体、农作制结构、布局等,都指的是一个整体(一盘棋)中各个 组分的配合。 良好的配合就必须有一盘棋的整体观念。为此,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平衡, 要通过农业生产方向的选择、优化结构与合理布局,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数量与 质量、一二三产业、农林牧渔、粮食与多种经营、经济与生态、农民与国家、专 业化与多样化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要协调处理好城乡平衡、地区平衡、生产的季节平衡、劳力平衡、投入与产 出平衡等,以便使各种因素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使要素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有效 利用。 扬长避短选优去劣原则。一个整体总是由若干个个体组成,不同的个体具 有不同的性质与能量。为此,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之上分清主次、扬长避短、选 优去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提高整体生产力。 综合平衡并不是平均主义,在平衡中要分清主次,分清大量要素与稀缺要素, 特别要找出限制生产发展的瓶颈与薄弱环节,找出突破口,以取得整体效益的进 展。 六.农业生产有序性与升级升值原则 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序性原则: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的生产水平下,农业 生产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方向和程序:

即农业生产的发展一般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向复杂、数量向质量、低效 向高效方向发展。 例如,由原始农业走向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由一产业走向二三产业、由种 植业到畜牧业进而延伸到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由人畜动力到机电 动力、由自然(品种、肥力)到人工改良、由低投入产出到高投入产出等等。 在对农业生产调控过程中,既要避免因循守旧、方向不明甚至逆行倒施,也 要防止急躁冒进、超越基础与可能的条件。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农作制的结构要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随着条件的变 化,稳中有变、稳中有升,力求升级升值。优化产品结构与质量、延长农作制的 食物链、生产链,加强产后的储藏、加工、运输、流通、贸易等环节,不断提高 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农作制的升级。 农业生产的升级升值表现在: ①种植业的升值,包括力求高产、高质、高效、安全、生态,在保证粮食增 产的基础之上种植附加值高的菜、果等园艺作物或特用作物。 ②一性生产上升为二性生产,即将价值低的植物产品转化为价值较高的动物 产品。 ③生产链向加工流通与二三产业链发展。 ④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自给性生产转化为商品性生产、粗放性生产进步 为集约性生产、以人畜力为主的生产转化为以机电动力为主的生产,传统农作制 就逐步向现代农作制迈进。 七. 因地制宜原则 与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受天、地、人、物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表现在: ①自然地理分异规律,即地球上各个地区光热水土条件差异,造成了多种多 样的自然环境: ②人文地理分异规律,由于人口、社会经济、市场、贸易等人文条件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社会经济综合体。中国东部与西部的这种差异尤其突出。屠能 的“区位论”也反映了这一规律。 ③生物与农业地理分异规律。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分异 促成了生物与农业地理分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性

据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 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避免一刀切的公式化做法。 ②地域差异是客观的存在,适当的差异有利于促进竞争与进步,但农业经济 的过大差异会产生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现象,应予以宏观上的调整。 ③随着农业生产大幅度的发展,农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形成了劳动的 地域分工。具体说,某一地区,根据农业要素(资源)的状况与优化配置,专门 分工生产几种和某一种产品,并与其他地区进行分工合作。这种劳动地域分工是 扬长避短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第三节中国农业生产概况 农作制总体特征 目前,中国农作制的方向、类型与主要特征是: ①绝大多尚处在传统农作制的中期偏后阶段,农作制类型以半自给半商品 的传统农作制为主体,(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②农业生产以小农户经营为主,规模小而分散: ③农业生产处在半自给半商品生产阶段: ④农业生产劳动力为半人畜力与半机械作业的结合: ⑤农业增产主要靠肥料和水: ⑥农业生产多属劳动密集型,少数为半资金技术型: ⑦5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以东为中国的主要农区:农产品产量主要分布在 此: ⑧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体,农牧结合,多种经营: ⑨农业生产在徘徊中缓慢发展。 二.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 1.相关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P):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产和提供最终使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 >社会总产值:以货币表现的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不包括劳务)。 >农业总产值: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总量(不包括劳务)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