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携手同登最上楼,爱将别绪话从头。忧时每觉乾坤窄,传业羞为升斗谋。¨ 高山流水难觅知音 见《南旋集·赠茀之》: 能将真景归蓝本,欲挽颓风脱旧窠。一自仲圭传妙笔,八闽花木得春多。” 又《南旋集·茀之写开平古柏,为提一绝句》: “古刹开平柏一株,千年那识有荣枯。天生奇物终难閎,留与高人作画图。” 又《南旋集·次韵和笠山壬午除夕,兼呈茀之》: “守岁联吟瞬满篇,风流信不负华年。笠山诗卷吴溪画,天于涪翁压客船。” 又《南旋集·呈茀之笠山》: 清翁晞发丰标远,汐社诗盟冷月泉。今夕水南高会处,顿教风范忆前贤。” 患难与共相濡以沫 见《海疆集·次韵和笠山,时笠山病足》: “平生善睡似图南,且送华颠卧一庵。龟策有书容共读,骊珠无分让先探。故人多病思新 桔,世事难言笑卖柑。闻道岭梅花欲放,可能扶杖上晴岚 1960年是知识分子的严冬。像包老一辈的老教授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批斗、检查、交代 永无尽时,委屈与苦闷无处分说。六师以诗宽慰他。 见《朝阳集·赠笠山》: 燕水延津又海疆,云龙上下岂寻常。……闽崤共知推老宿,羽陵况复富文章。虚名宁待铭 锺鼎,自有光芒万丈长。” 其实,六师处境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巩固五七年反右的成果接着就是大行教改运动 发批判教学领域的封、资、修的反动思想,拟对现行的教学秩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停课 贴大字报,批判对象是全系教师。(记得当时古汉语教得很棒的张贻惠老师被贴了几天大字 报就愤然离校。六师让办公室主任三次上门送工资皆被拒收,宁可去为邮局钉包裹匣,收入 微薄生活极为困苦。此事成为六师长久的牵挂。直到1975年编写《汉语大词典》时,厦门 编写组才把张老师请出来。至此六师才得以释怀。这是后话)当时,中文系的批判重点是时 任系主任的之六夫子。夫子每会必单独面对全系师生而坐。他像治学那样严谨地记录着每个 人的发言,以便当晚作书面检查于翌日开会时逐一交代。所以,每次的检查稿都是一大本。 不知花费了夫子多少心血、多少个日日夜夜。其实现在看来,这真是叫做“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的瞎折腾!当时为什么批判夫子?因为领导层的头脑发热,以为时代不需要夫子这 本书。而学生又还没有机会或读不懂这本书只不过是遵命乱起轰而已。唯独做为被批判对象 的六师自己十分清楚。但是,此时又不允许他“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真是《老子》所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夫子明明白白自己毕生献身潜心精研的《周易》是群经之首,是 中国文化的源头、根本,是一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又是面临着断层失传危险的国宝。之所以当这场急风暴雨突然来袭时, 夫子显得那样坦然自若,平心静气,始终保持谦卑宽和配合的态度。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经典 的修养。《易传》教人要“谨言慎行”“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论语》教人要“多闻阙 疑,慎言其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而且 他在《赴京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二首》又写道:“何幸论交有老苍,古今道术恣评量。”对于 老友们的学术操守非常放心:他对莘莘学子的成长也有充分信心:“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 文章迈汉唐。”可见自信使然 此间还有段插曲见《朝阳集·交心会议坐上初见展怀白发,既席有作》:“剑浦记初晤, 榕城瞬十秋。一见垂青眼,相看渐白头。事同春意闹,闲忆少年游。何日交心罢,西湖共泛5 “携手同登最上楼,爱将别绪话从头。忧时每觉乾坤窄,传业羞为升斗谋。•” 高山流水 难觅知音 见《南旋集·赠茀之》: “能将真景归蓝本,欲挽颓风脱旧窠。一自仲圭传妙笔,八闽花木得春多。” 又《南旋集·茀之写开平古柏,为提一绝句》: “古刹开平柏一株,千年那识有荣枯。天生奇物终难閟,留与高人作画图。” 又《南旋集·次韵和笠山壬午除夕,兼呈茀之》: “守岁联吟瞬满篇,风流信不负华年。笠山诗卷吴溪画,天于涪翁压客船。” 又《南旋集·呈茀之笠山》: “清翁晞发丰标远,汐社诗盟冷月泉。今夕水南高会处,顿教风范忆前贤。” 患难与共 相濡以沫 见《海疆集·次韵和笠山,时笠山病足》: “平生善睡似图南,且送华颠卧一庵。龟策有书容共读,骊珠无分让先探。故人多病思新 桔,世事难言笑卖柑。闻道岭梅花欲放,可能扶杖上晴岚。“ 1960 年是知识分子的严冬。像包老一辈的老教授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批斗、检查、交代• 永无尽时,委屈与苦闷无处分说。六师以诗宽慰他。 见《朝阳集·赠笠山》: “燕水延津又海疆,云龙上下岂寻常。……闽嶠共知推老宿,羽陵况复富文章。虚名宁待铭 锺鼎,自有光芒万丈长。” 其实,六师处境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巩固五七年反右的成果接着就是大行教改运动,揭 发批判教学领域的封、资、修的反动思想,拟对现行的教学秩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停课、 贴大字报,批判对象是全系教师。(记得当时古汉语教得很棒的张贻惠老师被贴了几天大字 报就愤然离校。六师让办公室主任三次上门送工资皆被拒收,宁可去为邮局钉包裹匣,收入 微薄生活极为困苦。此事成为六师长久的牵挂。直到 1975 年编写《汉语大词典》时,厦门 编写组才把张老师请出来。至此六师才得以释怀。这是后话)当时,中文系的批判重点是时 任系主任的之六夫子。夫子每会必单独面对全系师生而坐。他像治学那样严谨地记录着每个 人的发言,以便当晚作书面检查于翌日开会时逐一交代。 所以,每次的检查稿都是一大本。 不知花费了夫子多少心血、多少个日日夜夜。其实现在看来,这真是叫做“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的 瞎折腾!当时为什么批判夫子?因为领导层的头脑发热,以为时代不需要夫子这 本书。而学生又还没有机会或读不懂这本书只不过是遵命乱起轰而已。唯独做为被批判对象 的六师自己十分清楚。但是,此时又不允许他“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真是《老子》所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夫子明明白白自己毕生献身潜心精研的《周易》是群经之首,是 中国文化的源头、根本,是一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又是面临着断层失传危险的国宝。之所以当这场急风暴雨突然来袭时, 夫子显得那样坦然自若,平心静气,始终保持谦卑宽和配合的态度。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经典 的修养。《易传》教人要“谨言慎行”“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论语》教人要“多闻阙 疑,慎言其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而且, 他在《赴京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二首》又写道:“何幸论交有老苍,古今道术恣评量。”对于 老友们的学术操守非常放心;他对莘莘学子的成长也有充分信心:“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 文章迈汉唐。”可见自信使然。 此间还有段插曲见《朝阳集·交心会议坐上初见展怀白发,既席有作》:“剑浦记初晤, 榕城瞬十秋。一见垂青眼,相看渐白头。事同春意闹,闲忆少年游。何日交心罢,西湖共泛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