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方法的检出限 空白溶液(纯溶剂)无法测量。用c(C1oHs)=2.00mmol/L的稀萘苯溶液,以1.5 K/min 的降温速率,量取△TRs。测定10次,平均偏差()的三倍作为检出限:1.26mmol/L。 6.本方法的特点 差热分析是将试样和参比物在相同条件下加热或冷却,记录不同温度(T)下的温差 (△T),即△T~T曲线。试样相变时出现峰,根据峰高或面积来计算。也有使用纯溶剂作参 比物4。这类分析方法所用参比物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无相变。 本方法中,试样(溶液)和参比物(纯溶剂)在冷却过程中存在相变,可以直接得到两者的相 变温差:即凝固点下降值。其次,本方法通过双差示温差△T的变化,指示试样相变的开始。 由于溶液在凝固过程中浓度渐渐变大,导致△Ts也逐渐变大,因此通过△T指示溶液何 时开始凝固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将△Ts和△T通过电表或数显管直接 读出,操作简单方便。 参考文献 1 Findlay A.Practical Physical Chemistry(8th Edn.),Longmans,1955:54,107-117 2陈绩光,钟永生.中国专利93203592.CN2148604:93.12.18. 3 Vold M J.A nal.Chem.1949;21(6)683 4 Borchardt HJ,Daniels F.J.Amer.Chem.Soc.,1957;79(1):41 (上接第31页) 历史上,C.K.Ingold等首先提出Sx1和Sw2的概念并给出了其历程的一般表示式8],而 其提出的预测溶剂影响反应速率的定性规则,虽以电荷数改变作为判断依据,但实质上仍与活 化能及溶剂化效应的理论相关联,既简明实用且适用于己知机理的所有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 取代反应。因此该规则可与S1和S2机理在基础有机化学有关章节联袂应用。 现代科学的特点之一是运用概念发现逻辑再发现新的概念,再把新概念构成新的科学理 论。HughesIngold规则的提出便是一个佐证。 参考文献 1王积涛.高等有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2 2廖清江主编.有机化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5 3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示范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27 4陈光旭主编.有机化学专题选(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87,191 5李正化主编,有机药物合成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50 6廖清江主编.有机化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9 7王常有编,有机化学习题集,北京工业出版社,1987:184 8 Harris J M.Fundamentals of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s.New York:John Wiley Sons Inc 9 C.Reichardf.Solventsand Solvent Effects in Organic Chemistry.VCH Press,1988 40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itp://www.cnki.net©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 方法的检出限 空白溶液(纯溶剂) 无法测量。用 c (C10 H8 ) = 2100 mmol/ L 的稀萘苯溶液 ,以 115 K/ min 的降温速率 ,量取ΔT ′ RS。测定 10 次 ,平均偏差(σ) 的三倍作为检出限 : 1126 mmol/ L 。 6. 本方法的特点 差热分析[3 ]是将试样和参比物在相同条件下加热或冷却 ,记录不同温度 ( T) 下的温差 (ΔT) ,即ΔT~ T曲线。试样相变时出现峰 ,根据峰高或面积来计算。也有使用纯溶剂作参 比物[4 ] 。这类分析方法所用参比物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无相变。 本方法中 ,试样(溶液) 和参比物(纯溶剂) 在冷却过程中存在相变 ,可以直接得到两者的相 变温差 :即凝固点下降值。其次 ,本方法通过双差示温差ΔTdd的变化 ,指示试样相变的开始。 由于溶液在凝固过程中浓度渐渐变大 ,导致ΔT RS也逐渐变大 ,因此通过ΔTdd指示溶液何 时开始凝固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将ΔTRS和ΔTdd通过电表或数显管直接 读出 ,操作简单方便。 参 考 文 献 1 Findlay A. Practical Physical Chemistry(8th Edn. ) , Longmans , 1955 :54 ,107 —117 2 陈缵光 ,钟永生 1 中国专利 93203592. CN2148604 ;93. 12. 18. 3 Vold M J. A nal. Chem . , 1949 ;21 (6) :683 4 Borchardt H J , Daniels F. J . A mer. Chem . Soc. , 1957 ;79 (1) :41 (上接第 31 页) 历史上 , C. K. Ingold 等首先提出 SN1 和 SN2 的概念并给出了其历程的一般表示式[8 ] ,而 其提出的预测溶剂影响反应速率的定性规则 ,虽以电荷数改变作为判断依据 ,但实质上仍与活 化能及溶剂化效应的理论相关联 ,既简明实用且适用于已知机理的所有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 取代反应。因此该规则可与 SN1 和 SN2 机理在基础有机化学有关章节联袂应用。 现代科学的特点之一是运用概念发现逻辑再发现新的概念 ,再把新概念构成新的科学理 论。Hughes2Ingold 规则的提出便是一个佐证。 参 考 文 献 1 王积涛 1 高等有机化学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0 :112 2 廖清江主编 1 有机化学(第三版) 1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 :195 3 邢其毅主编 1 基础有机化学示范教学 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3 :127 4 陈光旭主编 1 有机化学专题选(一) 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7 :187 ,191 5 李正化主编 1 有机药物合成原理 1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5 :350 6 廖清江主编 1 有机化学(第三版) 1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 :199 7 王常有编 1 有机化学习题集 1 北京工业出版社 ,1987 :184 8 Harris J M. Fundamentals of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s.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Inc. 9 C. Reichardf. Solventsand Solvent Effects in Organic Chemistry. VCH Press , 1988 40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