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的转变,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命运。 、资本报酬递减律 汉森和普雷斯科特通过把马尔萨斯增长与新古典增长统一在一个模型中,打破 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单一经济模型及其假设,同时承认在马尔萨斯式增长模型中, 土地要素起着重要作用,而新古典模型可以舍弃这个要素。①但是,这种两个增长 模型在时间上继起以及空间上并存的分析,因没有包括青木昌彦所概括的处在中间 形态的发展阶段,②忽略了“人口红利”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特殊作用,从而 在解释中国这样典型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时,仍显得捉襟见肘。关于这一点,经济学 家围绕东亚模式所展开的争论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世界银行于1993年在其东亚地区报告中首次提出“东亚奇迹”的表述后,经济 学家围绕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展开了争论。不同观点所依 据的经验证据,主要是对于东亚各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结果。例如,依据刘 遵义和扬等人的定量研究,克鲁格曼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苏联计 划经济时期的增长模式并无二致,主要依靠的是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投入,而缺 乏生产率的进步。其具体表现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终究会遭遇报酬递减而 不可持续。③ 并非所有的经验结果都支持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这种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 中期进行的相关研究,所得出的关于亚洲“四小龙”以及东亚其他经济体全要素生 产率的估计差异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例如,根据扬的估计,④新加坡在 1970-198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1%;而马尔蒂的估计则是,该国 在1970-1990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45%。⑤因此,依据这些经验研 究所得出的政策结论更是大相径庭,以致有的研究者对这种通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O G. D. Hansen and E. C. Prescott, "Malthus to Solow,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2,no.4,2002,pp.1205-1217 @2 Masahiko Aoki, "The Five-Phas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in China and Japan, "in Masahiko Aoki and Jinglian Wu, eds, The Chinese Economy: A New Transiti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forthcoming 3 Paul Krugman,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vol. 73,no.6 1994,pp.62-78 o Alwyn Young, "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NICs: A Contrarian View,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38, no. 3-4, 1994, pp. 964-973 ere an n bank of switzerland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October 1996, Zurich 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的转变 ,避免 “中等收入陷阱”的命运。 一 、 资本报酬递减律 汉森和普雷斯科特通过把马尔萨斯增长与新古典增长统一在一个模型中,打破 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单一经济模型及其假设 ,同时承认在马尔萨斯式增长模型中, 土地要素起着重要作用 ,而新古典模型可以舍弃这个要素。① 但是,这种两个增长 模型在时间上继起以及空间上并存的分析,因没有包括青木 昌彦所概括的处在中间 形态 的发展阶段 ,② 忽略 了 “人 口红利 ”在东 亚经济 发展模 式 中的特 殊作用 ,从而 在解释中国这样典型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时,仍显得捉襟见肘。关于这一点 ,经济学 家围绕东亚模式所展开的争论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世界银行于 1993年在其东亚地区报告 中首次提出 “东亚奇迹”的表述后,经济 学家围绕 以亚洲 “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展开了争论 。不同观点所依 据的经验证据 ,主要是对于东亚各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 的估算结果 。例如 ,依据刘 遵义和扬等人的定量研究 ,克鲁格曼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苏联计 划经济时期的增长模式并无二致,主要依靠的是资本 的积累和劳动力的投入 ,而缺 乏生产率的进步。其具体表现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 ,终究会遭遇报酬递减而 不 可持续 。③ 并非所有的经验结果都支持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这种观点。在 2O世纪 90年代 中期进行的相关研究 ,所得出的关于亚洲 “四小龙”以及东亚其他经济体全要素生 产率的估计差异巨大,甚至可 以说是对立 的。例如,根据扬 的估计 ,④ 新加坡在 1970~198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 0.1 ;而马尔蒂的估计则是 ,该国 在 1970-1990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 1.459,6。⑤ 因此 ,依据这些经验研 究所得出的政策结论更是大相径庭 ,以致有的研究者对这种通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① G.D.HansenandE.C.Prescott,“MalthustoSolow,” eAmericanEconomic Review ,vo1.92,no.4,2002,PP. 1205—1217. ② Masahiko Aoki, “The Five—Phases of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inChinaandJapan,”inM asahikoAokiandJinglianW u,eds., eChinese Economy:A New Transition,Basingstoke:PalgraveM acmillan,forthcoming. ③ PaulKrugman,“TheMyth ofAsia’SMiracle,”ForeignAffairs,vo1.73,no.6, 1994,PP.62—78. ④ A1wynYoung,“Lessonsfrom theEastAsianNICs:A ContrarianView,”European Econom icReview ,vo1.38,no.3-4,1994,PP.964—973. ⑤ C.Marti,“IsTherean EastAsianMiracle?”UnionBank ofSwitzerland Economic ResearchW orkingPaper,October1996,Zurich. · 57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