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 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 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 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 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象要 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 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 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辑”,船上 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 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 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 流露出来的。 《黄鹤楼》赏析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 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 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 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 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拟此诗格调作诗。其《鹦 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 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 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 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 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 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 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 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 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字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 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 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 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 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 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 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 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 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 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 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象要 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 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 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辑”,船上 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 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 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 流露出来的。 《黄鹤楼》赏析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 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 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 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 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拟此诗格调作诗。其《鹦 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 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 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 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 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 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 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 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 "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字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 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 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 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 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 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 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