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01级七年制病理生理学试卷(A) 一、A型题(共26分,26题,每题1分) 1、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出现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毛细血管血管血压增加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微血管通透性增加D.淋巴回流受阻 E.以上都不对 2、引起机体钠水潴留的主要机制是 A肾小管重吸收增强B.钠水摄入过多 C.利钠激素分泌增多D.激肽前列腺素系统激活 3、AB>SB可能有: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 D.高MG代谢性酸中毒E混合性碱中毒 4、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时,最重要的代偿方式是 A细胞外液缓冲B.细胞内液缓冲C.呼吸代偿 D.肾脏代偿E.骨骼代偿 5、某幽门梗阻患者,反复呕吐,血气分析结果为p7.49,PaC048mkg(6.4kPa),BC036mol/酸碱平衡紊乱类型为 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E.混合型酸碱紊乱 6、某溺水室息患者,经抢救其血气分析结果为:p7.15,PaC080mg(10.7kPa),BO027ml/,应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酸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 7、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 B.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C.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 D.缺氧后再用富含氧溶液灌流引起的组织损伤 E.以上都不是 8、钙反常发生的钙超载损伤与下列哪项有关 A 期引起钙泵功能障碍 膜通透性增高 C.复钙期钙浓度过高 D.膜外被与糖被层表面分离 E.缺氧后又给氧 9、体内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A心B脑C.肝 10、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最主要的机制是: A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增加 B.慢性缺氧血量增多 C.血液粘滞性增高 D.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 11、死腔样通气是指 A肺泡通气分布严重不均 B.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C.各部分肺泡的V/Q比率自上而下递减 D.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低于0.8 E.肺动-静脉短路开放 12、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肺顺应性降低B.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C.非弹性阻力增加D.肺泡扩张受限E.肺循环短路增加2001级七年制病理生理学试卷(A) 一、A 型题(共26分,26题,每题1分) 1、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出现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 毛细血管血管血压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D. 淋巴回流受阻 E. 以上都不对 2、引起机体钠水潴留的主要机制是: A. 肾小管重吸收增强 B. 钠水摄入过多 C. 利钠激素分泌增多 D. 激肽前列腺素系统激活 E. 以上都不对 3、AB>SB可能有: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高AG代谢性酸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4、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时, 最重要的代偿方式是 A. 细胞外液缓冲 B. 细胞内液缓冲 C. 呼吸代偿 D. 肾脏代偿 E. 骨骼代偿 5、某幽门梗阻患者, 反复呕吐, 血气分析结果为pH7.49,PaCO 48mmHg(6.4kPa),HCO 36mmol/L,酸碱平衡紊乱类型为: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型酸碱紊乱 6、某溺水窒息患者, 经抢救其血气分析结果为: pH7.15, PaCO 80mmHg(10.7kPa),HCO 27mmol/L,应诊断为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E. 混合性酸中毒 7、再灌注损伤是指: A. 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 B. 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C. 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 D. 缺氧后再用富含氧溶液灌流引起的组织损伤 E. 以上都不是 8、钙反常发生的钙超载损伤与下列哪项有关: A. 无钙期引起钙泵功能障碍 B. 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C. 复钙期钙浓度过高 D. 膜外被与糖被层表面分离 E. 缺氧后又给氧 9、体内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A. 心 B. 脑 C. 肝 D. 肾 E. 肺 10、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最主要的机制是: A. 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增加 B. 慢性缺氧血量增多 C. 血液粘滞性增高 D. 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E. 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 11、死腔样通气是指: A. 肺泡通气分布严重不均 B. 部分肺泡V/Q比率增高 C. 各部分肺泡的V/Q比率自上而下递减 D.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低于0.8 E. 肺动-静脉短路开放 12、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 A. 肺顺应性降低 B.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C. 非弹性阻力增加 D. 肺泡扩张受限 E. 肺循环短路增加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