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秋季深翻 可将大量病菌深埋地下。采用机械收割秸秆未进行还田处理或站秆翻地时, 定要注意翻地质量,不能将病株残体露在外面。 6.拔除病苗 7.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应选育和利用本地区较为抗病的品种 8.掌握墒情和播种质量 墒情不好,覆土厚,病重:墒情好,覆土薄,病轻。所以掌握墒情和播种深 度也是防病重要措施。 三、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 玉米大斑病又称煤纹病,自1876年首次报道玉米大斑病以来,在也界各玉米 生产区发二普遍,重病年份为害性大。1899年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记载此病,目前 几乎所有玉米产区可发生,以东北、华北的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 山区发病较重。近年来,在三江省发生普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大发生年 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达50%以上 )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阶段抗病性,苗期很少发病,到后期,尤其是在抽 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 始发生,逐部向上扩展,但也常常出现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严重时, 全株所有叶片均可受害至早期枯死 叶片:玉米大斑病在叶上的病斑类型因品种的抗性基因不同而分为两类,① 萎蔫型病斑:在不具有肚t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初为小 椭圆形、黄褐色或青灰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形成边缘褐色,中央黄褐色或青褐 色的长纺缍形或梭形病斑,病斑一般长度为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可达 15一凹厘米,宽2-3厘米。严重时病,斑可互相联合,使病叶早枯,后期于病斑 上长一层黑褐色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上病斑易 纵裂。②褪绿型病斑:在具有肚t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褪绿型病斑,病斑 初期为椭圆形小斑,后病斑稍沿叶脉扩展,出现褐色坏死条纹,呈现黄色或淡褐 色,极少产生孢子。 叶鞘、苞叶:与叶片症状相似,只是霉状物少些。 (二)病原 学名:无性世代为大斑凸脐蠕孢菌 Exserohilum turcicum(Pass.) Leonard& Suggs,属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可在田间地表和玉米秸秆垛中残留的病叶组织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或 由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垣孢子进行越冬,所以这些病残体就成为来年病菌的初次侵 染来源。但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中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翌年,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越冬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借风 雨传播,落到叶片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便可侵入寄主。在田间病菌侵 入玉米植株后,约经10-14天,便可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气流 传播,进行多次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5.秋季深翻 可将大量病菌深埋地下。采用机械收割秸秆未进行还田处理或站秆翻地时, 一定要注意翻地质量,不能将病株残体露在外面。 6.拔除病苗 7.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应选育和利用本地区较为抗病的品种。 8.掌握墒情和播种质量 墒情不好,覆土厚,病重;墒情好,覆土薄,病轻。所以掌握墒情和播种深 度也是防病重要措施。 三、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 玉米大斑病又称煤纹病,自 1876 年首次报道玉米大斑病以来,在也界各玉米 生产区发二普遍,重病年份为害性大。1899 年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记载此病,目前 几乎所有玉米产区可发生,以东北、华北的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 山区发病较重。近年来,在三江省发生普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大发生年 份,一般减产 15%—20%,严重的减产达 50%以上。 一)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阶段抗病性,苗期很少发病,到后期,尤其是在抽 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 始发生,逐部向上扩展,但也常常出现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严重时, 全株所有叶片均可受害至早期枯死。 叶片:玉米大斑病在叶上的病斑类型因品种的抗性基因不同而分为两类,① 萎蔫型病斑:在不具有 Ht 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初为小 椭圆形、黄褐色或青灰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形成边缘褐色,中央黄褐色或青褐 色的长纺缍形或梭形病斑,病斑一般长度为 5-10 厘米,宽 1 厘米左右,有的可达 15—凹厘米,宽 2—3 厘米。严重时病,斑可互相联合,使病叶早枯,后期于病斑 上长一层黑褐色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上病斑易 纵裂。②褪绿型病斑:在具有 Ht 抗性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产生褪绿型病斑,病斑 初期为椭圆形小斑,后病斑稍沿叶脉扩展,出现褐色坏死条纹,呈现黄色或淡褐 色,极少产生孢子。 叶鞘、苞叶:与叶片症状相似,只是霉状物少些。 (二)病原 ’ 学名:无性世代为大斑凸脐蠕孢菌 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 Suggs,属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可在田间地表和玉米秸秆垛中残留的病叶组织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或 由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垣孢子进行越冬,所以这些病残体就成为来年病菌的初次侵 染来源。但埋在地下 10 厘米深的病叶中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翌年,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越冬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借风、 雨传播,落到叶片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便可侵入寄主。在田间病菌侵 入玉米植株后,约经 10—14 天,便可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气流 传播,进行多次扩大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