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思史佚篇 一个实体,“五四”同样是多元多向,参差多态的。因 是容易的事。“五四”一代提出“价值重估”,“打倒偶 此,必须看到这种文化现象的矛盾性,看到新旧事 像崇拜”,要以自由主义、个性解放代替三纲五常, 物彼此冲突、斗争和互相转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以尼采、易卜生代替孔夫子,势必引起旧文化卫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五四”没有一个基本的 道士的惊慌和仇恨,全面进击势必遭遇顽强的抗 面貌,没有一个核心价值。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拒。 一、“五四”是新旧政治文化势力的一场殊死斗争, “五四”前后,都曾有过关于东西新旧文化孰优 对“五四”的评论必须首先置于斗争的场域中进行。 孰劣的激烈论争,“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国文 二、五四运动的主体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知识 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本质上是其中的一部 分子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要充当戏剧的主角即启蒙 分。传统主义者极力鼓吹东方精神优越论。康有为 者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上书总统、总理,公然主张“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 “弱点”,就是“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 法,复祀孔子之拜跪明令”。杜亚泉称说儒家思想是 加”,正好从负面揭示了这个事实。对于“五四”或 中国的“国基”,输入西洋学说是“精神界之破产”。 “五四”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知识分子的一般 辜鸿铭也大肆鼓吹自二千五百年来君道臣节名教 定义,不能离开知识分子与权力、群众和社会的关 纲常之固有文明,作《中国人之精神》。“五四”时被 系来进行。三、“五四”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源头,当 称为“国粹派”者,重弹这些“保古家”的论调,反复 我们试图发掘并利用其中的思想文化资源时,必须 强调东方民族的特色,反对世界主义而固守本土主 立足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变革之上。 义,在政治人物中更为普遍。袁世凯就打者“特殊国 “五四“作为一个历史评价对象,是先天地具有 情”的招牌,恢复尊孔读经。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 倾向性的。因此,所有关于“五四”的阐释,无论如何 中鼓吹“礼”,不惜美化儒家文化,都因为它有助于 标榜“中立”、“客观”、“公正”,其实,都是有倾向性 政治“大一统”的形成。 的,显示出各自的官方的、民间的、进步的、保守或 清代以降,海禁大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 倒退的立场,没有哪一位论客可以避免。 用”,虽面向西方而多有保留:至辛亥-“五四”人物, 才真正是一代气魄宏大的世界主义者。鲁迅说的 世界主义与本土主义 “拿来主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口号。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不是不知道西方的制度、理论 胡适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 学说有不完善的地方,正如不是不知道旧文化中也 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本主义对中世纪神 含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一样,然而他们不得不走极 权统治的挑战,就这一意义上说,“五四“颇有与之 端,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策略,连素性温和的胡适 治合之处。但是,在欧洲,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 也如此。比如,陈独秀承认孔子学说属“名产”,有其 内发的,是古文明的复活:而在中国,所有更新的观 “精华”,但是不能不指出问题的实质在于它只适应 念都是从外部植入的:现代观念的引进,意味着古 于宗法社会封建时代而不适应于现代社会,所以, 文明—实质上是专制化等级化的儒家文化— 不能不赞同乃至鼓吹“打倒孔家店”的破坏性行动。 的覆灭。 “全有”或“全无”,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策略和 所谓现代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西 方法。在累积了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及其意识形态 方的观念。自由、民主、人权、共和、科学,这些名词 面前,倘若像一些貌似平和的论客主张的那样规 无一不是从西方输入的,放诸四海而皆准,是谓“普 行矩步,一代人是根本无法走出绝无窗户的“铁屋 世价值”。《新青年》高张“德先生”、“赛先生”两大旗 子“的。 帜,简单化的理解惟是要求“民主”与“科学”,实际 但因此,陈独秀们被指为“全面反传统”,当年 上其包涵的意义是更为广泛的。只要回头看看当时 的反对孔教也被等同于“文革”时的“批孔”,正如称 的文献,就可以知道,小至个人行为,大至国体,没 指他们的激进主义成为文革“打,砸、抢”的“滥觞” 有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一样。“批孔”将学术政治化,出于政治阴谋是尽人 没有破坏就没有建设。但是,不要以为破坏 皆知的,如何可以拿来同一场源自自由集体的思想 67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一个实体,“五四”同样是多元多向,参差多态的。因 此,必须看到这种文化现象的矛盾性,看到新旧事 物彼此冲突、斗争和互相转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五四”没有一个基本的 面貌,没有一个核心价值。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一、“五四” 是新旧政治文化势力的一场殊死斗争, 对“五四”的评论必须首先置于斗争的场域中进行。 二、五四运动的主体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知识 分子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要充当戏剧的主角即启蒙 者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 “弱 点”,就 是“只 限 于 知 识 分 子,没有工人农民参 加”,正好从负面揭示了这个事实。 对于“五四”或 “五四”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知识分子的一般 定义,不能离开知识分子与权力、群众和社会的关 系来进行。三、“五四”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源头,当 我们试图发掘并利用其中的思想文化资源时,必须 立足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变革之上。 “五四”作为一个历史评价对象,是先天地具有 倾向性的。因此,所有关于“五四”的阐释,无论如何 标榜“中立”、“客观”、“公正”,其实,都是有倾向性 的,显示出各自的官方的、民间的、进步的、保守或 倒退的立场,没有哪一位论客可以避免。 世界主义与本土主义 胡适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 动”。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本主义对中世纪神 权统治的挑战,就这一意义上说,“五四”颇有与之 洽合之处。但是,在欧洲,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 内发的,是古文明的复活;而在中国,所有更新的观 念都是从外部植入的;现代观念的引进,意味着古 文明——实质上是专制化等级化的儒家文化—— 的覆灭。 所谓现代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西 方的观念。 自由、民主、人权、共和、科学,这些名词 无一不是从西方输入的,放诸四海而皆准,是谓“普 世价值”。《新青年》高张“德先生”、“赛先生”两大旗 帜,简单化的理解惟是要求“民主”与“科学”,实际 上其包涵的意义是更为广泛的。只要回头看看当时 的文献,就可以知道,小至个人行为,大至国体,没 有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没有破坏就没有建设。 但是, 不要以为破坏 是容易的事。“五四”一代提出“价值重估”,“打倒偶 像崇拜”,要以自由主义、 个性解放代替三纲五常, 以尼采、 易卜生代替孔夫子, 势必引起旧文化卫 道士的惊慌和仇恨, 全面进击势必遭遇顽强的抗 拒。 “五四”前后,都曾有过关于东西新旧文化孰优 孰劣的激烈论争,“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国文 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本质上是其中的一部 分。 传统主义者极力鼓吹东方精神优越论。 康有为 上书总统、总理,公然主张“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 法,复祀孔子之拜跪明令”。杜亚泉称说儒家思想是 中国的“国基”,输入西洋学说是“精神界之破产”。 辜鸿铭也大肆鼓吹自二千五百年来君道臣节名教 纲常之固有文明,作《中国人之精神》。 “五四”时被 称为“国粹派”者,重弹这些“保古家”的论调,反复 强调东方民族的特色,反对世界主义而固守本土主 义,在政治人物中更为普遍。袁世凯就打着“特殊国 情”的招牌,恢复尊孔读经。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 中鼓吹“礼”,不惜美化儒家文化,都因为它有助于 政治“大一统”的形成。 清代以降,海禁大开。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 用”,虽面向西方而多有保留;至辛亥-“五四”人物, 才真正是一代气魄宏大的世界主义者。 鲁迅说的 “拿来主义”,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口号。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不是不知道西方的制度、理论 学说有不完善的地方,正如不是不知道旧文化中也 含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一样, 然而他们不得不走极 端,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策略,连素性温和的胡适 也如此。比如,陈独秀承认孔子学说属“名产”,有其 “精华”,但是不能不指出问题的实质在于它只适应 于宗法社会封建时代而不适应于现代社会, 所以, 不能不赞同乃至鼓吹“打倒孔家店”的破坏性行动。 “全有”或“全无”,这是一种状态, 也是一种策略和 方法。 在累积了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及其意识形态 面前, 倘若像一些貌似平和的论客主张的那样规 行矩步, 一代人是根本无法走出绝无窗户的“铁屋 子”的。 但因此,陈独秀们被指为“全面反传统”,当年 的反对孔教也被等同于“文革”时的“批孔”,正如称 指他们的激进主义成为文革“打、砸、抢”的“滥觞” 一样。 “批孔”将学术政治化,出于政治阴谋是尽人 皆知的,如何可以拿来同一场源自自由集体的思想 思间性史百立佚态场篇 6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