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心化篇一(五)、从意象到意境:心化的艺术结晶 发布时间:200806-19浏览次数805 (五)、从意象到意境:心化的艺术结晶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物交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赋、比、兴三种方式进行的;而其表现形态,则在中国传统的文 学理论中往往被称之为意象或意境。檍象ˆ开始时是指作家"感物吟志"阶段中的燱意中之象,也就是在构思过程 中所产生的审美具象。唐代以后,新产生的兴象”、意境等与之相近的概念往往与之相混而相通,逐渐也指读者 在接受过程中从作品中获得的一种感受和形成的一种审美貝象。与此同时,随着情景交融'理论的不断深入,兴 趣"说、“神韵说等理论空疏、玄虚等弊端的日益暴露和明凊后燱意境词的被广泛运用,最后以王国维为代表,就 特别自觉地标举意境两字作为其文论核心,并把它主要落实在作品本体的"真感情、真景物上。这样,就使"意 象论和意境论贯串中国古代文论的始终,并鲜明地显示其民族的特色 1、意象”的由来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硏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 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这一段是在讲驭文"、“谋篇中的情况,也就是关于构思和创作的议论,显然不是就作品本体或读者欣賞而言的。 当作者保持虚静的状态,熔以平时所积的学理和对现实的观照,能逐渐得到恰当的言词。当最后下笔之时,一方 面要寻找适当的声律,另一方面则要把握住心中形成的“意象”,这即是作文谋篇的关键。刘勰在这里使用意象 词,显然是为了突出这是噫意中之"象",而这“意象"的形成本身就是“神与物游、心物契合的结果,是一种 有“意”之"象”。在本篇最后他又小结道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这里的神,就是神思",指创作时的构思活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创作构思时,凭一连串的意象所贯通,而这又 赖情感的变化所酿成;在心物交互作用而产生意象的过程中,其象貌取自外物,而又与內心的情意相融合。这也就 是说,在创作构思过程中产生的意象,也就是“心境相接,见相交融”(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心理成果。与此 相关的是,刘勰在《物色》篇中对于意象的形成又有如下描述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 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俯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岀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学草虫之 韵;皎日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这段话即是说诗人在动情感物的状态中,激活了丰富的联想、想象,心灵既能随物象一起变化,物象也能与心灵共 同起伏,正是在这种交互不息的心理活动中,各种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就勃然而生。诗人一旦将这种心中的“意 象”用文字表现出来,就完成了创作。总之,刘勰所论的意象乃是指诗人创作构思过程中,由神与物游,心物交融 所产生的一种意中的审美具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的情感、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和谐活动的 成果。刘勰首次拈出的意象这一的概念及其对于这一概念的美学内涵的具体表述,是符合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 的,这就难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不过,刘勰之所以能拈出意象两字,也并不是凭空而降,而是继承和发屐了传统的意"、象论的结果。在中 国古代,象"字很早就出现,其中与美学思想颇有关系而被人们较为注意的是《尚书说命上》中一段记载: 王庸作书以诰曰: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 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心化篇——(五)、从意象到意境:心化的艺术结晶 发布时间: 2008-06-19 浏览次数: 805 (五)、从意象到意境:心化的艺术结晶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物交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赋、比、兴三种方式进行的;而其表现形态,则在中国传统的文 学理论中往往被称之为“意象”或“意境”。“意象”开始时是指作家“感物吟志”阶段中的“意中之象”,也就是在构思过程 中所产生的审美具象。唐代以后,新产生的“兴象”、“意境”等与之相近的概念往往与之相混而相通,逐渐也指读者 在接受过程中从作品中获得的一种感受和形成的一种审美具象。与此同时,随着“情景交融”理论的不断深入,“兴 趣”说、“神韵”说等理论空疏、玄虚等弊端的日益暴露和明清后“意境”一词的被广泛运用,最后以王国维为代表,就 特别自觉地标举“意境”两字作为其文论核心,并把它主要落实在作品本体的“真感情、真景物”上。这样,就使“意 象”论和“意境”论贯串中国古代文论的始终,并鲜明地显示其民族的特色。 1、“意象”的由来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 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这一段是在讲“驭文”、“谋篇”中的情况,也就是关于构思和创作的议论,显然不是就作品本体或读者欣赏而言的。 当作者保持“虚静”的状态,熔以平时所积的学理和对现实的观照,能逐渐得到恰当的言词。当最后下笔之时,一方 面要寻找适当的声律,另一方面则要把握住心中形成的“意象”,这即是作文谋篇的关键。刘勰在这里使用“意象”一 词,显然是为了突出这是“意”中之“象”,而这“意象”的形成本身就是“神与物游”、心物契合的结果,是一种 有“意”之“象”。在本篇最后他又小结道: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这里的“神”,就是“神思”,指创作时的构思活动。这句话的意思是,创作构思时,凭一连串的意象所贯通,而这又 赖情感的变化所酿成;在心物交互作用而产生意象的过程中,其象貌取自外物,而又与内心的情意相融合。这也就 是说,在创作构思过程中产生的意象,也就是“心境相接,见相交融”(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心理成果。与此 相关的是,刘勰在《物色》篇中对于意象的形成又有如下描述: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 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俯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学草虫之 韵;皎日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这段话即是说诗人在动情感物的状态中,激活了丰富的联想、想象,心灵既能随物象一起变化,物象也能与心灵共 同起伏,正是在这种交互不息的心理活动中,各种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就勃然而生。诗人一旦将这种心中的“意 象”用文字表现出来,就完成了创作。总之,刘勰所论的“意象”乃是指诗人创作构思过程中,由神与物游,心物交融 所产生的一种“意”中的审美具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的情感、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和谐活动的 成果。刘勰首次拈出的“意象”这一的概念及其对于这一概念的美学内涵的具体表述,是符合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 的,这就难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不过,刘勰之所以能拈出“意象”两字,也并不是凭空而降,而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意”、“象”论的结果。在中 国古代,“象”字很早就出现,其中与美学思想颇有关系而被人们较为注意的是《尚书·说命上》中一段记载: 王庸作书以诰曰:“……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 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