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2、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课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揣摩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境 课堂自学 1.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 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2.一词多义 欣然起行…的样子 为然 不知其所以然代词,那样 (然而表转折 遂至承天寺到 至 讨厌之至极点 寻寻张怀民找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顷刻不久 念无与乐者(想到,考虑) 念念悲其远也(惦念)《战国策·赵策四》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念头,想法)《西都赋》 相与步于中庭(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劝学》 盖竹柏影也(连词,表示原因,原来的意思) 盖功盖五帝(胜过,超过)《史记秦始皇本纪》 拥大盖,策驷马(车盖)《史记·晏婴传》 3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句段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 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 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5难点突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 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 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 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3 22、记承天寺夜游 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课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揣摩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境 二、课堂自学 1.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 80 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 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2.一词多义 3.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句段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 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 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5.难点突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 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 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 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