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人若爱其身”。墨子认为,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孟子又进一步提出“仁”就是“人”,就是“人心”。他从“良知”、“良能 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着与生 俱来的对他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慈爱之心。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中华民族素以“贵和”著称于世,“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冤家宜解不宜结”等话语,体现了“和”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纽带。 人际和谐的达成必须以讲求“仁爱”为前提。讲求仁爱,保证具有不同爱好和不同利益的人 们,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规范和谐地相处。 人际和谐的达成并不是无矛盾和斗争的。中国传统道德推崇“和”,而不推崇“同” 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叫“和”,完全都一样的叫“同”。比如说,不同的味道,可以调和成 美味的菜;不同的色彩、线条,可以协调成美丽的图画;不同的音符,可以构成动听的音乐。 因此君子“和而不同”。“和”既然是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达到统一之前就不可能 没有矛盾、对立和斗争,只不过这种斗争是一种为了和谐而非为了一方胜过另一方的斗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和是一种根本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在精神。在封建社 会,传统道德讲求“和”,当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所谓的“和”,在一定的 意义上是要被压迫的人民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斗争,来与统治阶级和。然而也不能 否认,推崇“和”为“贵”,对于维护本阶级或阶层的内部团结,维持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共 同体的存在,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们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公式,团结一一批评 团结,可以说是对“和为贵”思想的继承 3、倡导人伦价值 人伦,就是做人的规矩、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中国传统道德是特别重视社会人伦关系 的。《尚书》中就提出了“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确立了以家族为本位 以血缘为纽带的五种人伦关系的道德要求。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认为“君”和“臣”都应当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去履行自己的义务 墨子从“兼爱”出发,认为“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 必友,为人弟必悌”,对中国自西周以来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 挥。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 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认为君和臣都有其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如果国君不 能对臣下尽自己的义务,就会受到臣子的严厉的报复 孟子还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的五伦关系, 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对维护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 于“五伦”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我们必须加以摒除,但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应 当加以批判地吸收。父母子女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长辈与幼辈之间、 朋友与朋友之间,都应该根据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建立起新的道德原则,对于五伦关 系中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对于维护和 改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父慈子孝”, 是对“父子有亲”的进一步解释。“孝”被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善事父母”8 人若爱其身”。墨子认为,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孟子又进一步提出“仁”就是“人”,就是“人心”。他从“良知”、“良能” 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着与生 俱来的对他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慈爱之心。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中华民族素以“贵和”著称于世,“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冤家宜解不宜结”等话语,体现了“和”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纽带。 人际和谐的达成必须以讲求“仁爱”为前提。讲求仁爱,保证具有不同爱好和不同利益的人 们,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规范和谐地相处。 人际和谐的达成并不是无矛盾和斗争的。中国传统道德推崇“和”,而不推崇“同”。 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叫“和”,完全都一样的叫“同”。比如说,不同的味道,可以调和成 美味的菜;不同的色彩、线条,可以协调成美丽的图画;不同的音符,可以构成动听的音乐。 因此君子“和而不同”。“和”既然是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达到统一之前就不可能 没有矛盾、对立和斗争,只不过这种斗争是一种为了和谐而非为了一方胜过另一方的斗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和是一种根本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在精神。在封建社 会,传统道德讲求“和”,当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所谓的“和”,在一定的 意义上是要被压迫的人民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斗争,来与统治阶级和。然而也不能 否认,推崇“和”为“贵”,对于维护本阶级或阶层的内部团结,维持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共 同体的存在,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们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公式,团结——批评—— 团结,可以说是对“和为贵”思想的继承。 3、倡导人伦价值 人伦,就是做人的规矩、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中国传统道德是特别重视社会人伦关系 的。《尚书》中就提出了“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确立了以家族为本位、 以血缘为纽带的五种人伦关系的道德要求。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认为“君”和“臣”都应当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去履行自己的义务。 墨子从“兼爱”出发,认为“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 必友,为人弟必悌”,对中国自西周以来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 挥。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 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认为君和臣都有其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如果国君不 能对臣下尽自己的义务,就会受到臣子的严厉的报复。 孟子还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的五伦关系, 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对维护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 于“五伦”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我们必须加以摒除,但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应 当加以批判地吸收。父母子女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长辈与幼辈之间、 朋友与朋友之间,都应该根据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建立起新的道德原则,对于五伦关 系中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对于维护和 改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父慈子孝”, 是对“父子有亲”的进一步解释。“孝”被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善事父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