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四,仁爱是一种生生之德。这种意思是宋以后思想家们很喜欢讲的。他们把仁爱看 成是一种富有生命力性质的东西。一人遂其生,亦要使他人、他物共遂其生,就是达到了仁。 所谓使他人、他物遂其生,就是讲要在旁边扶助他人,赞助他人、他物生长,而不是代替他 们生长。仁爱不是说替别人把一切事情包办了,应该是你所做的一切有助于其成人,有助于 其道德水平的提高。比如说,有一个人非常自私,你对他爱,并不是要满足他的一切自私的 要求,而是帮助他去掉自私。 第五,仁爱还体现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这方面,思想家们曾经提出过许多要求。 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具体的要求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又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居处恭,执 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他赞赏刚、毅、木、讷,厌恶巧言令色。总之,就是要 严格地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后来的思想家们也多有论述。实际上,一个严于要求自己的 人,总是能够诚心地爱人的人。自我约束与仁爱他人之间,本来就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尽管不同的伦理思想家对于如何爱人有不同的观点,但在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方面却 是一致的。效法天的刚健之德,君子以自强不息:模仿地的广厚之像,君子以厚德载物。这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处理人我关系的一个总的精神。 孔子和孟子有关爱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是自觉考 虑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只要能发挥、扩充这种对 人类的同情和慈爱,就可以使家庭和睦,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仁”不但是 种处理人我关系的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理论,而且还是实行这一人本主义思想理论的方法论 原则。既然所有的人都属于同一个类,他们在最基本的方面,就必然有着共同的情感、欲望、 要求和志趣,因此,只要拿自己作比喻,就能够真正实现对人的同情和爱护,就能够真正实 现“爱人”的目的。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说“善推其所为”,就是 对这一方法论的言简意赅的概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这一人本主义原则,在长期的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往往为剥削阶级所利用,并成为麻痹劳动人民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 工具。但是,从总的社会效果来看,这一人本主义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协调家 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应当说,仍然发生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这 一人本主义原则,以特有的民族形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孔子的“仁者爱 人”,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发展到明清 之际黄宗羲的启蒙主义思想,说明这种人本主义原则在社会发展中,既能够成为协调社会人 际关系的一种思想,又能够由强调人民的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仁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对把人作为神的附属品的宗教观念和把人作为 工具的奴隶主意识的否定。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 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 人”。孔子从各个方面对“仁”作了全面的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 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这样,人和 人之间就能够增强理解,就能够相互体贴和相互帮助,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更容易化解 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从消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 中,应当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 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使别人受到伤害。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 重和功利原则,指出“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一切矛盾、纠纷、祸 乱,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所引起,即“不相爱”所引起的,因此,人应当“爱7 第四,仁爱是一种生生之德。这种意思是宋以后思想家们很喜欢讲的。他们把仁爱看 成是一种富有生命力性质的东西。一人遂其生,亦要使他人、他物共遂其生,就是达到了仁。 所谓使他人、他物遂其生,就是讲要在旁边扶助他人,赞助他人、他物生长,而不是代替他 们生长。仁爱不是说替别人把一切事情包办了,应该是你所做的一切有助于其成人,有助于 其道德水平的提高。比如说,有一个人非常自私,你对他爱,并不是要满足他的一切自私的 要求,而是帮助他去掉自私。 第五,仁爱还体现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这方面,思想家们曾经提出过许多要求。 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具体的要求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又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居处恭,执 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他赞赏刚、毅、木、讷,厌恶巧言令色。总之,就是要 严格地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后来的思想家们也多有论述。实际上,一个严于要求自己的 人,总是能够诚心地爱人的人。自我约束与仁爱他人之间,本来就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尽管不同的伦理思想家对于如何爱人有不同的观点,但在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方面却 是一致的。效法天的刚健之德,君子以自强不息;模仿地的广厚之像,君子以厚德载物。这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处理人我关系的一个总的精神。 孔子和孟子有关爱人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是自觉考 虑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只要能发挥、扩充这种对 人类的同情和慈爱,就可以使家庭和睦,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仁”不但是一 种处理人我关系的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理论,而且还是实行这一人本主义思想理论的方法论 原则。既然所有的人都属于同一个类,他们在最基本的方面,就必然有着共同的情感、欲望、 要求和志趣,因此,只要拿自己作比喻,就能够真正实现对人的同情和爱护,就能够真正实 现“爱人”的目的。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说“善推其所为”,就是 对这一方法论的言简意赅的概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这一人本主义原则,在长期的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往往为剥削阶级所利用,并成为麻痹劳动人民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 工具。但是,从总的社会效果来看,这一人本主义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协调家 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应当说,仍然发生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这 一人本主义原则,以特有的民族形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孔子的“仁者爱 人”,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发展到明清 之际黄宗羲的启蒙主义思想,说明这种人本主义原则在社会发展中,既能够成为协调社会人 际关系的一种思想,又能够由强调人民的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仁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对把人作为神的附属品的宗教观念和把人作为 工具的奴隶主意识的否定。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 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 人”。孔子从各个方面对“仁”作了全面的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 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这样,人和 人之间就能够增强理解,就能够相互体贴和相互帮助,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更容易化解 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从消极方面立论,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 中,应当尽量不要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 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使别人受到伤害。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 重和功利原则,指出“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一切矛盾、纠纷、祸 乱,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所引起,即“不相爱”所引起的,因此,人应当“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