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⑦土地资源管理 了解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岩性矿物等地学因素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支撑与约束 作用。 以上实习内容可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实习采用野外地质考察与室内辅助教学 相结合的方式,点、线、面相互补充。教师以引导为主,讲解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多提问题,充分讨论,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 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灵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学时分配 地学认识实习总计3周,共21天,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野外路线教学、室内总结阶段,时间为14天: 第二阶段:学生专题撰写及PPT地质知识展示阶段,为期3天: 第三阶段:编写实习报告阶段,时间为4天。 (三)教学重点 1.基本技能方面 判读地质图,使用罗盘测量产状,放大镜的使用,记录地质现象,绘制地质剖面图,地 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的方法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 2野外实哦教学内容方面 (1)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物重点讲授包括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类型、产物)、河流地 质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冲积物的特点)、地下水的地中作用(地下水的类 型、价值、运移、分类)、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2)内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物重点讲授构造运动(节理、断层、裙皱等的野外识别、成 因、意义)、火山及岩浆作用(成因、产物以及柱状节理、)、变质作用(类型、产物)。 (3)岩石方面重点讲授野外识怎样识别三大岩类,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地层与古生 物重点教授地层的形成时代及环境,典型化石的特点及研究意义。矿产资源重点讲授矿产资 源的主要种类,石油、煤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 地学认识实习之前的应了解现代字宙形成的基本论点及事实根据:太阳系和地球起源的 假说及证据:地球物质组成和地质记年方法:地球层圈结构和地球物理性质:大气圈、水圈、 生物图的基本特征以及风化、风、河流、地下水、海洋、冰川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组成岩石 圈的矿物、岩石特征和岩浆、变质、构造、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动力系统:地球科 学在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采用野外授课与室内讲解向结合 2.实践环节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采用队长负责制,由队长和副队长统一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路线、教学内容、车辆5 ⑦土地资源管理 了解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岩性矿物等地学因素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支撑与约束 作用。 以上实习内容可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实习采用野外地质考察与室内辅助教学 相结合的方式,点、线、面相互补充。教师以引导为主,讲解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多提问题,充分讨论,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 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灵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学时分配 地学认识实习总计 3 周,共 21 天,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野外路线教学、室内总结阶段,时间为 14 天; 第二阶段:学生专题撰写及 PPT 地质知识展示阶段,为期 3 天; 第三阶段:编写实习报告阶段,时间为 4 天。 (三)教学重点 1.基本技能方面 判读地质图,使用罗盘测量产状,放大镜的使用,记录地质现象,绘制地质剖面图,地 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的方法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 2.野外实践教学内容方面 (1)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物重点讲授包括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类型、产物)、河流地 质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冲积物的特点)、地下水的地中作用(地下水的类 型、价值、运移、分类)、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2)内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物重点讲授构造运动(节理、断层、褶皱等的野外识别、成 因、意义)、火山及岩浆作用(成因、产物以及柱状节理、)、变质作用(类型、产物)。 (3)岩石方面重点讲授野外识怎样识别三大岩类,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地层与古生 物重点教授地层的形成时代及环境,典型化石的特点及研究意义。矿产资源重点讲授矿产资 源的主要种类,石油、煤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 地学认识实习之前的应了解现代宇宙形成的基本论点及事实根据;太阳系和地球起源的 假说及证据;地球物质组成和地质记年方法;地球层圈结构和地球物理性质;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以及风化、风、河流、地下水、海洋、冰川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组成岩石 圈的矿物、岩石特征和岩浆、变质、构造、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动力系统;地球科 学在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方式 1.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采用野外授课与室内讲解向结合。 2.实践环节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采用队长负责制,由队长和副队长统一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路线、教学内容、车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