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白发:枪杆心叶组织薄壁细胞逐渐被破坏而散出大量黄色粉末(病菌卵孢子)仅留一把 细丝(维管束组织),以后丝状物变白、略卷曲,称为白发,病株不能抽穗。 看谷老:部分病株由于病势发展较慢,旗叶呈严重灰背但未表现白尖,能抽穗或抽半穗 穗畸形,内外颖受刺激便形成小叶状而卷曲呈筒状或角状,丛生,向四外伸长,全穗蓬松, 短而直立,呈刺猬状,称“刺猬头”,不结粒或部分结粒。病穗呈绿色或带红晕,以后逐渐 变褐干枯,组织破裂散出黄色粉末(卵孢子)。 除以上典型症状外,有些病株还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缩,侧芽増多,叶片丛生或在穗 上产生丛生叶状侧枝等症状 局部叶斑:灰背叶片上产生的大量孢子囊传播到其他叶片上,适宜条件下萌发侵入而形 成局部叶斑。初在嫩叶上出现不规则形块斑,黄色,以后变黄褐或紫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白 色霜霉状物。老熟叶片受侵后仅形成黄褐色坏死圆斑,霉状物不明显 病原 病原为禾生指梗霉 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 Schrot.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原形态: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菌丝体无色透明,无分隔,有分枝,仅在寄主细胞间 隙生长,侧生圆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孢囊梗从寄主气孔伸出,无隔膜,梗基部 较窄细,越向顶端越宽粗,顶部分枝二三度,分枝顶端生2~5个小梗,每个小梗顶生一个孢 子囊。孢子囊椭圆或倒卵圆形,无色透明,顶端有乳突,胞壁平滑,13.3~24.7μm×114~17.2 μm: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每个孢子囊产生3~7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 不规则肾脏形,无色透明,单胞,从中间沟中生有一长一短两根鞭毛。游动孢子结束游动收 缩鞭毛变成球形称为静止孢。静止孢短期休眠后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在不适宜条件下,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生长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球形,直径297~41.9μm:外壁光滑,黄褐色 与残留的藏卵器相连。卵孢子须经生理后熟期方可萌发。 病菌生物学: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15-16℃C,形成的最适宜温度为21~25℃,卵孢子萌发 适温18-20℃,最低10℃,最高35℃ 寄主范围:自然情况下病菌除侵染谷子外还能侵染玉米、黍、狗尾草、大狗尾草等。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自然条件下初侵染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田间病组织破裂时卵孢 子散落于土壤中使土壤带菌:二是用病株喂牲口或沤肥使粪肥带菌:三是病健株一起脱粒时 谷粒表面沾染卵孢子使种子表面带菌。其中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初侵染发生于幼苗期。当谷种发芽时,土壤、粪肥和种子表面的卵孢子同时萌发产生 芽管,从幼芽、胚芽鞘、幼根表皮侵入,在胚芽鞘处产生大量菌丝并进入生长点组织中,随 生长点的分化而不断扩展蔓延,逐步形成灰背、白尖、枪杆、白发、看谷老等系统症状。谷 芽长度2cm以下时最易受侵染。再侵染发生于成株期,有两种情况:一是灰背上产生的孢 子囊经风雨气流传播侵入叶片造成局部枯斑,病斑内一般不形成卵孢子;另一种情况是孢子 囊随雨水从叶旋进入植株分生组织表现系统侵染症状,多发生在分蘖性强的品种上。总体而 言,再侵染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主要作用白发:枪杆心叶组织薄壁细胞逐渐被破坏而散出大量黄色粉末(病菌卵孢子)仅留一把 细丝(维管束组织),以后丝状物变白、略卷曲,称为白发,病株不能抽穗。 看谷老:部分病株由于病势发展较慢,旗叶呈严重灰背但未表现白尖,能抽穗或抽半穗, 穗畸形,内外颖受刺激便形成小叶状而卷曲呈筒状或角状,丛生,向四外伸长,全穗蓬松, 短而直立,呈刺猬状,称“刺猬头”,不结粒或部分结粒。病穗呈绿色或带红晕,以后逐渐 变褐干枯,组织破裂散出黄色粉末(卵孢子)。 除以上典型症状外,有些病株还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缩,侧芽增多,叶片丛生或在穗 上产生丛生叶状侧枝等症状。 局部叶斑:灰背叶片上产生的大量孢子囊传播到其他叶片上,适宜条件下萌发侵入而形 成局部叶斑。初在嫩叶上出现不规则形块斑,黄色,以后变黄褐或紫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白 色霜霉状物。老熟叶片受侵后仅形成黄褐色坏死圆斑,霉状物不明显。 病原 病原为禾生指梗霉 Sclerospora graminicola (Sacc.) Schrot.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原形态: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菌丝体无色透明,无分隔,有分枝,仅在寄主细胞间 隙生长,侧生圆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孢囊梗从寄主气孔伸出,无隔膜,梗基部 较窄细,越向顶端越宽粗,顶部分枝二三度,分枝顶端生 2~5 个小梗,每个小梗顶生一个孢 子囊。孢子囊椭圆或倒卵圆形,无色透明,顶端有乳突,胞壁平滑,13.3~24.7μm×11.4~17.2 μm;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每个孢子囊产生 3~7 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 不规则肾脏形,无色透明,单胞,从中间沟中生有一长一短两根鞭毛。游动孢子结束游动收 缩鞭毛变成球形称为静止孢。静止孢短期休眠后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在不适宜条件下,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生长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球形,直径 29.7~41.9μm;外壁光滑,黄褐色, 与残留的藏卵器相连。卵孢子须经生理后熟期方可萌发。 病菌生物学: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 15~16℃,形成的最适宜温度为 21~25℃,卵孢子萌发 适温 18~20℃,最低 10℃,最高 35℃。 寄主范围:自然情况下病菌除侵染谷子外还能侵染玉米、黍、狗尾草、大狗尾草等。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自然条件下初侵染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田间病组织破裂时卵孢 子散落于土壤中使土壤带菌;二是用病株喂牲口或沤肥使粪肥带菌;三是病健株一起脱粒时 谷粒表面沾染卵孢子使种子表面带菌。其中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初侵染发生于幼苗期。当谷种发芽时,土壤、粪肥和种子表面的卵孢子同时萌发产生 芽管,从幼芽、胚芽鞘、幼根表皮侵入,在胚芽鞘处产生大量菌丝并进入生长点组织中,随 生长点的分化而不断扩展蔓延,逐步形成灰背、白尖、枪杆、白发、看谷老等系统症状。谷 芽长度 2cm 以下时最易受侵染。再侵染发生于成株期,有两种情况:一是灰背上产生的孢 子囊经风雨气流传播侵入叶片造成局部枯斑,病斑内一般不形成卵孢子;另一种情况是孢子 囊随雨水从叶旋进入植株分生组织表现系统侵染症状,多发生在分蘖性强的品种上。总体而 言,再侵染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主要作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