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白发病 lillet Downy Mildew 谷子白发病是谷子上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世界各产谷国家都有报道,我国各地普遍有 发生,以晋北、陕北、冀北、内蒙古、辽宁、山东等主产区发生最重。一般发病率5%~10%, 个别地块发病率可达50%,对产量影响较大 症状 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谷子自种芽或幼蘖受侵染后在各个生育阶段和不同器官上陆续 显露出不同的症状,因而获得不同的症状名称:“芽腐”、“灰背”、“白尖”、“枪杆”“白发 和“刺猬头”(看谷老)。此外,局部侵染还可引致叶斑 芽腐(芽死}土壤菌量大、品种高度感病、环境条件极有利时,刚萌芽的种子即大量 被侵染,幼芽弯曲,加上腐生菌的二次侵染,致使出土前完全腐烂,造成缺苗 灰背:受侵幼苗高6~10cm,3~4片叶时开始出现症状。发病叶片略肥厚,叶片正面 出现污黄色、黄白色不规则形条斑,潮湿时叶片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状物(孢囊梗和孢子囊)。 重病苗叶片卷曲可逐渐变褐枯死,但一般灰背病苗仍能陆续抽出新叶,并依次表现灰背症状, 直到抽穗前。 白尖:轻病苗继续生长,株高60cm左右,病株新叶正面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纹, 多条时常汇成条斑,背面生白色霜霉状物,以后的新叶不能展开,全叶呈白色,卷筒直立向 上,十分注目,称为“白尖”,白尖不久逐渐变褐枯干,直立于田间,成为枪杆
谷子白发病 Millet Downy Mildew 谷子白发病是谷子上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世界各产谷国家都有报道,我国各地普遍有 发生,以晋北、陕北、冀北、内蒙古、辽宁、山东等主产区发生最重。一般发病率 5%~10%, 个别地块发病率可达 50%,对产量影响较大。 症状 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谷子自种芽或幼蘖受侵染后在各个生育阶段和不同器官上陆续 显露出不同的症状,因而获得不同的症状名称:“芽腐”、“灰背”、“白尖”、“枪杆”、“白发” 和“刺猬头”(看谷老)。此外,局部侵染还可引致叶斑。 芽腐(芽死):土壤菌量大、品种高度感病、环境条件极有利时,刚萌芽的种子即大量 被侵染,幼芽弯曲,加上腐生菌的二次侵染,致使出土前完全腐烂,造成缺苗。 灰背:受侵幼苗高 6~10cm,3~4片叶时开始出现症状。发病叶片略肥厚,叶片正面 出现污黄色、黄白色不规则形条斑,潮湿时叶片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状物(孢囊梗和孢子囊)。 重病苗叶片卷曲可逐渐变褐枯死,但一般灰背病苗仍能陆续抽出新叶,并依次表现灰背症状, 直到抽穗前。 白尖:轻病苗继续生长,株高 60cm 左右,病株新叶正面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纹, 多条时常汇成条斑,背面生白色霜霉状物,以后的新叶不能展开,全叶呈白色,卷筒直立向 上,十分注目,称为“白尖”,白尖不久逐渐变褐枯干,直立于田间,成为枪杆
白发:枪杆心叶组织薄壁细胞逐渐被破坏而散出大量黄色粉末(病菌卵孢子)仅留一把 细丝(维管束组织),以后丝状物变白、略卷曲,称为白发,病株不能抽穗。 看谷老:部分病株由于病势发展较慢,旗叶呈严重灰背但未表现白尖,能抽穗或抽半穗 穗畸形,内外颖受刺激便形成小叶状而卷曲呈筒状或角状,丛生,向四外伸长,全穗蓬松, 短而直立,呈刺猬状,称“刺猬头”,不结粒或部分结粒。病穗呈绿色或带红晕,以后逐渐 变褐干枯,组织破裂散出黄色粉末(卵孢子)。 除以上典型症状外,有些病株还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缩,侧芽増多,叶片丛生或在穗 上产生丛生叶状侧枝等症状 局部叶斑:灰背叶片上产生的大量孢子囊传播到其他叶片上,适宜条件下萌发侵入而形 成局部叶斑。初在嫩叶上出现不规则形块斑,黄色,以后变黄褐或紫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白 色霜霉状物。老熟叶片受侵后仅形成黄褐色坏死圆斑,霉状物不明显 病原 病原为禾生指梗霉 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 Schrot.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原形态: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菌丝体无色透明,无分隔,有分枝,仅在寄主细胞间 隙生长,侧生圆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孢囊梗从寄主气孔伸出,无隔膜,梗基部 较窄细,越向顶端越宽粗,顶部分枝二三度,分枝顶端生2~5个小梗,每个小梗顶生一个孢 子囊。孢子囊椭圆或倒卵圆形,无色透明,顶端有乳突,胞壁平滑,13.3~24.7μm×114~17.2 μm: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每个孢子囊产生3~7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 不规则肾脏形,无色透明,单胞,从中间沟中生有一长一短两根鞭毛。游动孢子结束游动收 缩鞭毛变成球形称为静止孢。静止孢短期休眠后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在不适宜条件下,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生长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球形,直径297~41.9μm:外壁光滑,黄褐色 与残留的藏卵器相连。卵孢子须经生理后熟期方可萌发。 病菌生物学: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15-16℃C,形成的最适宜温度为21~25℃,卵孢子萌发 适温18-20℃,最低10℃,最高35℃ 寄主范围:自然情况下病菌除侵染谷子外还能侵染玉米、黍、狗尾草、大狗尾草等。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自然条件下初侵染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田间病组织破裂时卵孢 子散落于土壤中使土壤带菌:二是用病株喂牲口或沤肥使粪肥带菌:三是病健株一起脱粒时 谷粒表面沾染卵孢子使种子表面带菌。其中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初侵染发生于幼苗期。当谷种发芽时,土壤、粪肥和种子表面的卵孢子同时萌发产生 芽管,从幼芽、胚芽鞘、幼根表皮侵入,在胚芽鞘处产生大量菌丝并进入生长点组织中,随 生长点的分化而不断扩展蔓延,逐步形成灰背、白尖、枪杆、白发、看谷老等系统症状。谷 芽长度2cm以下时最易受侵染。再侵染发生于成株期,有两种情况:一是灰背上产生的孢 子囊经风雨气流传播侵入叶片造成局部枯斑,病斑内一般不形成卵孢子;另一种情况是孢子 囊随雨水从叶旋进入植株分生组织表现系统侵染症状,多发生在分蘖性强的品种上。总体而 言,再侵染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主要作用
白发:枪杆心叶组织薄壁细胞逐渐被破坏而散出大量黄色粉末(病菌卵孢子)仅留一把 细丝(维管束组织),以后丝状物变白、略卷曲,称为白发,病株不能抽穗。 看谷老:部分病株由于病势发展较慢,旗叶呈严重灰背但未表现白尖,能抽穗或抽半穗, 穗畸形,内外颖受刺激便形成小叶状而卷曲呈筒状或角状,丛生,向四外伸长,全穗蓬松, 短而直立,呈刺猬状,称“刺猬头”,不结粒或部分结粒。病穗呈绿色或带红晕,以后逐渐 变褐干枯,组织破裂散出黄色粉末(卵孢子)。 除以上典型症状外,有些病株还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缩,侧芽增多,叶片丛生或在穗 上产生丛生叶状侧枝等症状。 局部叶斑:灰背叶片上产生的大量孢子囊传播到其他叶片上,适宜条件下萌发侵入而形 成局部叶斑。初在嫩叶上出现不规则形块斑,黄色,以后变黄褐或紫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白 色霜霉状物。老熟叶片受侵后仅形成黄褐色坏死圆斑,霉状物不明显。 病原 病原为禾生指梗霉 Sclerospora graminicola (Sacc.) Schrot.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原形态: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菌丝体无色透明,无分隔,有分枝,仅在寄主细胞间 隙生长,侧生圆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孢囊梗从寄主气孔伸出,无隔膜,梗基部 较窄细,越向顶端越宽粗,顶部分枝二三度,分枝顶端生 2~5 个小梗,每个小梗顶生一个孢 子囊。孢子囊椭圆或倒卵圆形,无色透明,顶端有乳突,胞壁平滑,13.3~24.7μm×11.4~17.2 μm;条件适宜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每个孢子囊产生 3~7 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 不规则肾脏形,无色透明,单胞,从中间沟中生有一长一短两根鞭毛。游动孢子结束游动收 缩鞭毛变成球形称为静止孢。静止孢短期休眠后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在不适宜条件下,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生长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球形,直径 29.7~41.9μm;外壁光滑,黄褐色, 与残留的藏卵器相连。卵孢子须经生理后熟期方可萌发。 病菌生物学: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 15~16℃,形成的最适宜温度为 21~25℃,卵孢子萌发 适温 18~20℃,最低 10℃,最高 35℃。 寄主范围:自然情况下病菌除侵染谷子外还能侵染玉米、黍、狗尾草、大狗尾草等。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自然条件下初侵染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田间病组织破裂时卵孢 子散落于土壤中使土壤带菌;二是用病株喂牲口或沤肥使粪肥带菌;三是病健株一起脱粒时 谷粒表面沾染卵孢子使种子表面带菌。其中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初侵染发生于幼苗期。当谷种发芽时,土壤、粪肥和种子表面的卵孢子同时萌发产生 芽管,从幼芽、胚芽鞘、幼根表皮侵入,在胚芽鞘处产生大量菌丝并进入生长点组织中,随 生长点的分化而不断扩展蔓延,逐步形成灰背、白尖、枪杆、白发、看谷老等系统症状。谷 芽长度 2cm 以下时最易受侵染。再侵染发生于成株期,有两种情况:一是灰背上产生的孢 子囊经风雨气流传播侵入叶片造成局部枯斑,病斑内一般不形成卵孢子;另一种情况是孢子 囊随雨水从叶旋进入植株分生组织表现系统侵染症状,多发生在分蘖性强的品种上。总体而 言,再侵染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主要作用
病害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品种抗病性、播种期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病地连作, 土壤中菌量连年积累,发病逐年加重。一般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两年以上,所以连作地病重 轮作地病轻。 不同品种对白发病抗病性差异明显,虽然在栽培品种中很难找到免疫品种,但在人工 接种条件下,感病品种发病率达70%以上,而抗病品种发病率不到1%。此外,播种早而深 发病重,适当晚播浅播、发病轻。一切不利于幼苗出土的因素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此外, 温暖潮湿再侵染引起的发病就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种子和土壤处理为主,农业防治为辅,并结合选用抗病品种。 1.种子和土壤处理防治谷子白发病的有效药剂较多,如25%瑞毒霉或25%霜霉威, 按种子重量的007%~0.1%(ai);40%敌克松,50%萎锈灵,1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 按种子干重的05%拌种均有很好防效。处理方法有干拌、湿拌或药泥拌种等,以湿拌及药 泥拌种效果最好。湿拌时先用1%水拌湿种子,然后将所需药剂均匀拌到种子上,然后播种。 药泥拌种时先将药剂用种子重量的1%的水拌成药泥,再和种子拌匀。当土壤带菌量很大时 可改用沟施药土方法以更好地防治病害。每hm2用3.75kg40%敌克松兑细土15~20kg,撒 种后沟施盖种,防效优于拌种 2.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是防治白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轻病区两年轮作即可见效 重病地块则应实行三年轮作。应与非寄主作物如小麦、豆类、薯类等轮作。同时注意施用无 菌肥料和进行种子处理。大面积轮作效果较好。注意保墒,适期播种,适当浅播,以促进苗 早、苗壮,减少侵染机会。此外,拔除灰背、白尖病株可有效防治第二年白发病的发生,要 及时拔、连续拔、整株拔、连年拔,方能奏效,一定要在病株卵孢孑散落前拔除,拔除病株 要带出田外集中烧毁,不要用以喂牲畜及沤肥
病害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品种抗病性、播种期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病地连作, 土壤中菌量连年积累,发病逐年加重。一般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两年以上,所以连作地病重, 轮作地病轻。 不同品种对白发病抗病性差异明显,虽然在栽培品种中很难找到免疫品种,但在人工 接种条件下,感病品种发病率达 70%以上,而抗病品种发病率不到 1%。此外,播种早而深, 发病重,适当晚播浅播、发病轻。一切不利于幼苗出土的因素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此外, 温暖潮湿再侵染引起的发病就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种子和土壤处理为主,农业防治为辅,并结合选用抗病品种。 1.种子和土壤处理 防治谷子白发病的有效药剂较多,如 25%瑞毒霉或 25%霜霉威, 按种子重量的 0.07%~0.1%(a.i);40%敌克松,50%萎锈灵,1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 按种子干重的 0.5%拌种均有很好防效。处理方法有干拌、湿拌或药泥拌种等,以湿拌及药 泥拌种效果最好。湿拌时先用 1%水拌湿种子,然后将所需药剂均匀拌到种子上,然后播种。 药泥拌种时先将药剂用种子重量的1%的水拌成药泥,再和种子拌匀。当土壤带菌量很大时, 可改用沟施药土方法以更好地防治病害。每 hm2 用 3.75 ㎏ 40%敌克松兑细土 15~20 ㎏,撒 种后沟施盖种,防效优于拌种。 2.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是防治白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轻病区两年轮作即可见效, 重病地块则应实行三年轮作。应与非寄主作物如小麦、豆类、薯类等轮作。同时注意施用无 菌肥料和进行种子处理。大面积轮作效果较好。注意保墒,适期播种,适当浅播,以促进苗 早、苗壮,减少侵染机会。此外,拔除灰背、白尖病株可有效防治第二年白发病的发生,要 及时拔、连续拔、整株拔、连年拔,方能奏效,一定要在病株卵孢子散落前拔除,拔除病株 要带出田外集中烧毁,不要用以喂牲畜及沤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