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 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世界上报道的叶枯病的病原菌达2 多种,我国目前以雪霉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叶疫病)、壳针孢类叶枯病等 在各产麦区危害较大,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尤 其严重。小麦感染叶枯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造成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 降,有些叶枯病的病原菌还可引起籽粒的黑胚病,降低小麦商品粮等级。 症状 几种叶枯病都以危害小麦叶片为主,在叶片上产生各种类型的病斑,严重时造成叶 片干枯死亡。其主要区别如表2-1所示 表2-1小变几种叶枯病发生时期、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比较 病害种类 雪暴叶枯病 根腐叶枯病 格孢叶枯病 壳针孢类叶枯病 发生时期 幼苗~灌浆期 苗期~收获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危害幼芽、叶片、叶鞘和穗危害叶片、根部、茎基部 危害部位和 部,造成芽腐、叶枯、鞘腐穗部和籽粒,造成苗腐、叶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 症状类型 和穗腐等症状,以叶枯为主枯、根腐、穗腐和黑胚 成叶枯和黑胚症状 叶枯和穗腐
小麦叶枯病 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 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世界上报道的叶枯病的病原菌达 20 多种,我国目前以雪霉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叶疫病)、壳针孢类叶枯病等 在各产麦区危害较大,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尤 其严重。小麦感染叶枯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造成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 降,有些叶枯病的病原菌还可引起籽粒的黑胚病,降低小麦商品粮等级。 症状 几种叶枯病都以危害小麦叶片为主,在叶片上产生各种类型的病斑,严重时造成叶 片干枯死亡。其主要区别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小麦几种叶枯病发生时期、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比较 病害种类 雪霉叶枯病 根腐叶枯病 链格孢叶枯病 壳针孢类叶枯病 发生时期 幼苗~灌浆期 苗期~收获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危害部位和 症状类型 危害幼芽、叶片、叶鞘和穗 部,造成芽腐、叶枯、鞘腐 和穗腐等症状,以叶枯为主 危害叶片、根部、茎基部、 穗部和籽粒,造成苗腐、叶 枯、根腐、穗腐和黑胚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 成叶枯和黑胚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 叶枯和穗腐
病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早期在叶片上形成褐色近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小初形成淡褐色卵圆形小斑, 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直径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病斑。成的黄色褪绿斑,后扩展为扩大后形成浅褐色近圆形 叶片上病斑1-4m,边缘灰绿色,中央株期形成典型的淡褐色梭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或长条形,亦可互相连结成 特点 污褐色,多有数层不明显轮形叶斑,周围常有黄色晕色长圆形病斑。病斑在适不规则形较大病斑。一般下 纹。叶片上病斑较大或较多圈。病斑相互愈合形成大宣条件下可愈合形成不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 时即可造成叶枯 ,使叶片干枯 规则大斑,造成叶枯 展,重病叶常早枯 病斑表面常形成砖红色霉 病征 层,潮湿时病斑边缘有白色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黑色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病斑上密生小黑点,为病菌 菌丝薄层,有时产生黑色小霉层 黑色霉层 的分生孢子器 粒点(子囊壳) 病原 小麦雪霉叶枯病:有性态为 Monographella nivalis( Schaff.)Mu1l.。子囊壳埋生 球形或卵形,大小90°100μm×160~250μ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内有侧丝。子囊棍棒 状或圆柱状,4770μm×3.5~6.5μm,内有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 无色,13个隔膜,大小1018um×3.54.5um。无性态为 Microdochiumnivale(Fr.) Samuels& Hallett,异名为 Gerlachia nivalis(Ces, ex Sacc.) Gams and mull.和 Fusarium nivale(Fr.)Ces.病菌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两端尖细,无脚胞,多为 个或3个隔膜。1隔膜的分生孢子大小为13.722.5um×2.83.0μm,3隔膜的分生孢子 大小为20~35μm×3.5~6.0μm。分生孢子梗短而直,棍棒状,无隔,产孢细胞瓶状或倒梨 形,有环痕 根腐叶枯病菌:有性态为禾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t Kuri.) Drechsel
叶片上病斑 特点 病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 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直径 1~4cm,边缘灰绿色,中央 污褐色,多有数层不明显轮 纹。叶片上病斑较大或较多 时即可造成叶枯 早期在叶片上形成褐色近 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病斑。成 株期形成典型的淡褐色梭 形叶斑,周围常有黄色晕 圈。病斑相互愈合形成大 斑,使叶片干枯 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小 的黄色褪绿斑,后扩展为 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 色长圆形病斑。病斑在适 宜条件下可愈合形成不 规则大斑,造成叶枯 初形成淡褐色卵圆形小斑, 扩大后形成浅褐色近圆形 或长条形,亦可互相连结成 不规则形较大病斑。一般下 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 展,重病叶常早枯 病征 病斑表面常 形成砖 红色霉 层,潮湿时病斑边缘有白色 菌丝薄层,有时产生黑色小 粒点(子囊壳)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黑色 霉层 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 黑色霉层 病斑上密生小黑点,为病菌 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小麦雪霉叶枯病:有性态为 Monographella nivalis (Schaffn.)Mull.。子囊壳埋生, 球形或卵形,大小 90~100μm×160~250μ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内有侧丝。子囊棍棒 状或圆柱状,47~70μm×3.5~6.5μm,内有 6~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 无色,1~3 个隔膜,大小 10~18μm×3.5~4.5μm。无性态为 Microdochium nivale (Fr.) Samuels Hallett ,异名为 Gerlachia nivalis (Ces. ex Sacc.)Gams and Mull.和 Fusarium nivale (Fr.)Ces. 病菌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两端尖细,无脚胞,多为 1 个或 3 个隔膜。1 隔膜的分生孢子大小为 13.7~22.5μm×2.8~3.0μm,3 隔膜的分生孢子 大小为 20~35μm×3.5~6.0μm。分生孢子梗短而直,棍棒状,无隔,产孢细胞瓶状或倒梨 形,有环痕。 根腐叶枯病菌:有性态为禾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t Kurib.) Drechsl
属子囊菌亚门格孢腔菌目旋孢腔菌属。无性态为 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 Shoe 属半知菌亚门离蠕孢属。病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见小麦根腐病 链格孢叶枯病菌:为小麦链格孢 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Prabhu,属半知菌 亚门链格孢属。病部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直立 黄褐色,从气孔伸出,大小为1727μm×36μm。分生孢子单生或24个串生,褐色,卵 圆形或椭圆形,喙较短,大小15~89μm×τ~30μm,1^10个横膈膜,05个纵隔膜。 壳针孢类叶枯病菌:为小麦壳针孢 Septoria tritici Roberge& Deamaz.和颖枯壳多 孢 Stagonospora nodorum(Berk.) Castellani& Germano,分别属于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 和壳多孢属。二者引起的病害曾分别称为“小麦叶枯病”与“小麦颖枯病”。实际上,两者 都能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病斑上黑色小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小麦壳针孢分生孢 子器生于寄主表皮下,黑褐色,球形,端有孔口,孔口小,徼突出,直径100°1500μm。大 型分生孢子无色,细长,微弯曲,两端圆,有35个隔膜,大小为3985×1.53.3um,数 量多;小型分生孢子单胞,微弯,细短,无色,大小为5.9×11.3μm,数量少。颖枯壳多 孢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褐色,大小160210μ皿,顶端具孔口,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 无色,1^3个隔膜,分隔处稍缢缩,大小1532×2~4μm 病害循环 几种叶枯病菌多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或以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分生孢 子器、子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夏或越冬。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为苗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般感病较重的种子,常常不能出土就腐烂而死。病轻者可出苗,但生长衰弱。病组织及残 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寄主。如温度和 湿度条件适宜,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又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使叶 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干枯死亡。尽管多数叶枯病菌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但以抽穗后灌 浆期发生较重,是主要危害时期。 发病条件 小麦叶枯病的发病程度与气象因素、栽培条件、菌源数量、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气候因素: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1418℃适 宜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产生,1822℃则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4月下旬 至5月上旬降雨量对病害发展影响很大,如此期降雨量超过70m发病严重,40mm以下则发 病较轻。苗期受冻,幼苗抗逆力弱,叶枯病往往发生较重。小麦开花期到乳熟期潮湿(r> 80%)并配合有较高的温度(1825℃)有利于各种叶枯病的发展和流行 栽培条件:氮肥施用过多,冬麦播种偏早或播量偏大,造成植株群体过大,田间郁闭 发病重:东北地区报道春小麦过迟播种,幼苗根腐叶枯病也重。麦田灌水过多,或生长后期 大水漫灌,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麦田杂草多,倒伏严重,土地耕 翻粗糙,病害均有加重趋势。 菌源数量:种子感病程度重,带菌率高,播种后幼苗感病率和病情指数也高。东北地区 研究报道种子感病程度与根腐叶枯病病苗率和病情指数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品种抗病性:国内外对小麦品种对各种叶枯病的抗病性研究发现,没有免疫品种。虽品
属子囊菌亚门格孢腔菌目旋孢腔菌属。无性态为 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 属半知菌亚门离蠕孢属。病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见小麦根腐病。 链格孢叶枯病菌:为小麦链格孢 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Prabhu,属半知菌 亚门链格孢属。病部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直立, 黄褐色,从气孔伸出,大小为 17~27μm×3~6μm。分生孢子单生或 2~4 个串生,褐色,卵 圆形或椭圆形,喙较短,大小 15~89μm×7~30μm,1~10 个横膈膜,0~5 个纵隔膜。 壳针孢类叶枯病菌:为小麦壳针孢 Septoria tritici Roberge Deamaz.和颖枯壳多 孢 Stagonospora nodorum (Berk.) Castellani & Germano ,分别属于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 和壳多孢属。二者引起的病害曾分别称为“小麦叶枯病”与“小麦颖枯病”。实际上,两者 都能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病斑上黑色小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小麦壳针孢分生孢 子器生于寄主表皮下,黑褐色,球形,端有孔口,孔口小,微突出,直径 100~1500μm。大 型分生孢子无色,细长,微弯曲,两端圆,有 3~5 个隔膜,大小为 39~85×1.5~3.3μm,数 量多;小型分生孢子单胞,微弯,细短,无色,大小为 5.9×1~1.3μm,数量少。颖枯壳多 孢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褐色,大小 160~210μm,顶端具孔口,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 无色,1~3 个隔膜,分隔处稍缢缩,大小 15~32×2~4μm。 病害循环 几种叶枯病菌多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或以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分生孢 子器、子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夏或越冬。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为苗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一般感病较重的种子,常常不能出土就腐烂而死。病轻者可出苗,但生长衰弱。病组织及残 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寄主。如温度和 湿度条件适宜,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又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使叶 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干枯死亡。 尽管多数叶枯病菌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但以抽穗后灌 浆期发生较重,是主要危害时期。 发病条件 小麦叶枯病的发病程度与气象因素、栽培条件、菌源数量、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气候因素: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14~18℃适 宜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产生,18~22℃则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4 月下旬 至 5 月上旬降雨量对病害发展影响很大,如此期降雨量超过 70mm 发病严重,40mm 以下则发 病较轻。苗期受冻,幼苗抗逆力弱,叶枯病往往发生较重。小麦开花期到乳熟期潮湿(r﹥ 80%)并配合有较高的温度(18~25℃)有利于各种叶枯病的发展和流行。 栽培条件:氮肥施用过多,冬麦播种偏早或播量偏大,造成植株群体过大,田间郁闭, 发病重;东北地区报道春小麦过迟播种,幼苗根腐叶枯病也重。麦田灌水过多,或生长后期 大水漫灌,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麦田杂草多,倒伏严重,土地耕 翻粗糙,病害均有加重趋势。 菌源数量:种子感病程度重,带菌率高,播种后幼苗感病率和病情指数也高。东北地区 研究报道种子感病程度与根腐叶枯病病苗率和病情指数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品种抗病性:国内外对小麦品种对各种叶枯病的抗病性研究发现,没有免疫品种。虽品
种间抗性存在一定差异,但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多数不抗病。矮杆品种雪霉叶枯病 发生较重:软粒小麦一般髙感链格孢叶枯病,而硬粒小麦则抗病性较强。据报道,成株期蚜 虫危害重的小麦田,叶枯病发生也往往较重。 病害控制 小麦叶枯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为主,使用无病种子和较抗(耐)病品种。 1使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由于多种叶枯病都可以种子带菌,使用健康无病种子,减 少菌源量,可减轻病害发生。做好种子田的防治,降低种子带菌率;尽可能不去重病区调种。 对带菌种子可用2.5%适乐时种衣剂1:500(药种)包衣,或20%克福种衣剂1:50包衣,或种 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或种子量0.03%的三唑酮(a.i)拌种。 2农业防治播前精细整地,并注意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进行适期适量播种 施足基肥,氮磷钾配合使用,避免过量过晚施用氮肥,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 条件,促使小麦健壮生长。控制灌水,特别是小麦生长后期不能大水漫灌,雨后还要及时排 水。麦收后要翻耕,加速病残体腐烂,以减少菌源 3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在东北地区发现温州和尚、华东3号、九三系列品系对小麦根 腐叶枯病抗病性较好:河南省发现冀5418,叶枯病发生较轻。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工作 还远远不够,需大力加强抗耐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防治雪霉叶枯病可使用15%三唑 酮、12.5%烯唑醇、50%甲基硫菌灵和50%多菌灵:防治其他叶枯病可用20%敌力脱、75%代森 锰锌或75%百菌清等药剂。一般第一次喷药后根据病情发展,间隔10~15d再喷药一次。由 于小麦叶枯病病原菌比较复杂,不同杀菌剂复配使用效果更好
种间抗性存在一定差异,但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多数不抗病。矮杆品种雪霉叶枯病 发生较重;软粒小麦一般高感链格孢叶枯病,而硬粒小麦则抗病性较强。据报道,成株期蚜 虫危害重的小麦田,叶枯病发生也往往较重。 病害控制 小麦叶枯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为主,使用无病种子和较抗(耐)病品种。 1.使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 由于多种叶枯病都可以种子带菌,使用健康无病种子,减 少菌源量,可减轻病害发生。做好种子田的防治,降低种子带菌率;尽可能不去重病区调种。 对带菌种子可用 2.5%适乐时种衣剂 1500(药种)包衣,或 20%克福种衣剂 150 包衣,或种 子重量 0.5%的 50%福美双,或种子量 0.03%的三唑酮(a.i)拌种。 2.农业防治 播前精细整地,并注意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进行适期适量播种; 施足基肥,氮磷钾配合使用,避免过量过晚施用氮肥,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 条件,促使小麦健壮生长。控制灌水,特别是小麦生长后期不能大水漫灌,雨后还要及时排 水。麦收后要翻耕,加速病残体腐烂,以减少菌源。 3.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在东北地区发现温州和尚、华东 3 号、九三系列品系对小麦根 腐叶枯病抗病性较好;河南省发现冀 5418,叶枯病发生较轻。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工作 还远远不够,需大力加强抗耐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 4.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防治雪霉叶枯病可使用 15%三唑 酮、12.5%烯唑醇、50%甲基硫菌灵和 50%多菌灵;防治其他叶枯病可用 20%敌力脱、75%代森 锰锌或 75%百菌清等药剂。一般第一次喷药后根据病情发展,间隔 10~15 d 再喷药一次。由 于小麦叶枯病病原菌比较复杂,不同杀菌剂复配使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