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玉米黑粉病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362.01KB,团购合买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北方比南方、山区比平原发 生普遍而严重。减产程度因发病时期、病瘤大小及发病部位而异,发生早、病瘤大,在植株 中部及果穗发病时减产较大。近年来,该病在北方的某些杂交种上发生严重,减产高达15% 以上。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玉米黑粉病 Corn smut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北方比南方、山区比平原发 生普遍而严重。减产程度因发病时期、病瘤大小及发病部位而异,发生早、病瘤大,在植株 中部及果穗发病时减产较大。近年来,该病在北方的某些杂交种上发生严重,减产高达15% 以上。 症状 此病为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任何地上部的幼嫩组织都可受害。一般苗 期发病较少,抽雄后迅速增加。病苗茎叶扭曲畸形,矮缩不长,茎基部产生小病瘤,苗高一 尺左右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早枯。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上可出现病瘤。叶片上的病瘤较 小,多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常成串密生,内部很少形成黑粉。叶片在未出现病瘤之前,先 形成褪绿斑,病斑部的叶肉细胞皱缩,失去其特有形态。茎或气生根上的病瘤大小不等, 般如拳头大小。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感病形成长囊状或角状的病瘤。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 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病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病瘤。病瘤是被侵染的组织因病 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形成的菌瘿,外被由寄主表皮组织形成的薄膜。病瘤初期白色,有 光泽,肉质多汁,以后迅速膨大,表面暗褐色,内部变黑。病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 量黑粉(冬孢子)。 病原 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 Ustilago maydis(DC.) Corda,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异名为 U-ee( Beckm.) Unger。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壁厚,表面有细刺状突起,直径 为8~12μm。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有4个细胞的担子(先菌丝),担子顶端或分隔处侧生4 个梭形、无色的担孢子。担孢子还能以芽殖的方式形成次生担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均

玉米黑粉病 Corn Smut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北方比南方、山区比平原发 生普遍而严重。减产程度因发病时期、病瘤大小及发病部位而异,发生早、病瘤大,在植株 中部及果穗发病时减产较大。近年来,该病在北方的某些杂交种上发生严重,减产高达 15% 以上。 症状 此病为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任何地上部的幼嫩组织都可受害。一般苗 期发病较少,抽雄后迅速增加。病苗茎叶扭曲畸形,矮缩不长,茎基部产生小病瘤,苗高一 尺左右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早枯。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上可出现病瘤。叶片上的病瘤较 小,多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常成串密生,内部很少形成黑粉。叶片在未出现病瘤之前,先 形成褪绿斑,病斑部的叶肉细胞皱缩,失去其特有形态。茎或气生根上的病瘤大小不等,一 般如拳头大小。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感病形成长囊状或角状的病瘤。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 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病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病瘤。病瘤是被侵染的组织因病 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形成的菌瘿,外被由寄主表皮组织形成的薄膜。病瘤初期白色,有 光泽,肉质多汁,以后迅速膨大,表面暗褐色,内部变黑。病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 量黑粉(冬孢子)。 病原 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 Ustilago maydis(DC.)Corda,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异名为 U.zeae(Beckm.)Unger。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壁厚,表面有细刺状突起,直径 为 8~12μm。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有 4 个细胞的担子(先菌丝),担子顶端或分隔处侧生 4 个梭形、无色的担孢子。担孢子还能以芽殖的方式形成次生担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均

可萌发。 冬孢子无休眠期,在水中和相对湿度98%~100%下均可萌发,在干燥条件下经过4年仍 有24%的萌发率。萌发的温度范围5~38℃,适温为26-30℃。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冬孢子 不能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都较长。担孢子和次生担孢 子的萌发适温为20~26℃,侵入适温为26~35℃。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对不良环境忍耐力很 强,干燥条件下5周才死亡,这对病害的传播和再侵染起着重要作用。 玉米瘤黑粉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多个生理小种。除玉米外还能侵染两种大刍草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也可混在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越冬。越冬 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从 伤口侵入叶片、茎秆、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的分生组织。冬孢子萌发也可直接产生侵 染丝侵入玉米组织,特别是在水分和湿度不够时,这种侵染方式可能很普遍。侵入的菌丝只 能在侵染点附近扩展,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主的局部组织增生 膨大,形成病瘤。最后病瘤内部产生大量黑粉状冬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抽 穗前后为发病盛期。在春夏玉米混作区,春玉米病株为夏玉米提供更多的病菌,所以夏玉米 发病重于春玉米。玉米瘤黑粉病菌菌丝在叶片和茎秆组织内可以蔓延一定距离,在叶片上可 形成成串的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抗性、菌源数量、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品种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自交系间的差异更为显 著。一般杂交种较抗,硬粒玉米抗病性较强,马齿型次之,甜玉米较感病。果穗的苞叶厚长 而紧密的较抗病。早熟品种比晩熟品种病轻。耐旱品种比不耐旱品种抗病力强。 菌源数量:多年连作或玉米收获后不能及时将秸秆运出田外处理,田间会积累大量冬孢 子,发病严重。较干旱少雨的地区,在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壤中,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 保存其生活力,来年的初侵染源量大,所以发病常较重。相反在多雨的地区,在潮湿且富含 有机质的土壤中,冬孢子易萌发或易受其他微生物作用而死亡,所以该病发生较轻。 环境条件:高温、潮湿、多雨地区,土壤中的冬孢子易萌发后死亡,所以发病较轻。低 温、干旱、少雨地区,土壤中的冬孢子存活率高,发病严重。玉米抽雄前后对水分特别敏感 是最易感病的时期。如此时遇干旱,抗病力下降,极易感染瘤黑粉病。前期干旱,后期多雨, 或旱湿交替出现,都会延长玉米的感病期,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暴风雨、冰雹、人工作 业及螟害均可造成大量损伤,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2-3年轮 作。玉米生长期结合田间管理,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割除,并带到田外处 2选用抗病品种积极培育和因地制宜地利用抗病品种。目前,农大60、科单102、 嫩单3号、辽原1号和海玉8号等均为抗病品种,其中海玉8号为高抗品种。农家品种中野 鸡红、小青棵、金顶子等也较抗病

可萌发。 冬孢子无休眠期,在水中和相对湿度 98%~100%下均可萌发,在干燥条件下经过 4 年仍 有 24%的萌发率。萌发的温度范围 5~38℃,适温为 26~30℃。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冬孢子 不能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都较长。担孢子和次生担孢 子的萌发适温为 20~26℃,侵入适温为 26~35℃。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对不良环境忍耐力很 强,干燥条件下 5 周才死亡,这对病害的传播和再侵染起着重要作用。 玉米瘤黑粉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多个生理小种。除玉米外还能侵染两种大刍草。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也可混在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越冬。越冬 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从 伤口侵入叶片、茎秆、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的分生组织。冬孢子萌发也可直接产生侵 染丝侵入玉米组织,特别是在水分和湿度不够时,这种侵染方式可能很普遍。侵入的菌丝只 能在侵染点附近扩展,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主的局部组织增生、 膨大,形成病瘤。最后病瘤内部产生大量黑粉状冬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抽 穗前后为发病盛期。在春夏玉米混作区,春玉米病株为夏玉米提供更多的病菌,所以夏玉米 发病重于春玉米。玉米瘤黑粉病菌菌丝在叶片和茎秆组织内可以蔓延一定距离,在叶片上可 形成成串的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抗性、菌源数量、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品种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自交系间的差异更为显 著。一般杂交种较抗,硬粒玉米抗病性较强,马齿型次之,甜玉米较感病。果穗的苞叶厚长 而紧密的较抗病。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病轻。耐旱品种比不耐旱品种抗病力强。 菌源数量:多年连作或玉米收获后不能及时将秸秆运出田外处理,田间会积累大量冬孢 子,发病严重。较干旱少雨的地区,在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壤中,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 保存其生活力,来年的初侵染源量大,所以发病常较重。相反在多雨的地区,在潮湿且富含 有机质的土壤中,冬孢子易萌发或易受其他微生物作用而死亡,所以该病发生较轻。 环境条件:高温、潮湿、多雨地区,土壤中的冬孢子易萌发后死亡,所以发病较轻。低 温、干旱、少雨地区,土壤中的冬孢子存活率高,发病严重。玉米抽雄前后对水分特别敏感, 是最易感病的时期。如此时遇干旱,抗病力下降,极易感染瘤黑粉病。前期干旱,后期多雨, 或旱湿交替出现,都会延长玉米的感病期,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暴风雨、冰雹、人工作 业及螟害均可造成大量损伤,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菌源 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 2~3 年轮 作。玉米生长期结合田间管理,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割除,并带到田外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 积极培育和因地制宜地利用抗病品种。目前,农大 60、科单 102、 嫩单 3 号、辽原 1 号和海玉 8 号等均为抗病品种,其中海玉 8 号为高抗品种。农家品种中野 鸡红、小青棵、金顶子等也较抗病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増施磷钾肥。灌溉要及时,特 别是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耕作时的机械损伤。 4种子处理可用于种子处理的药剂很多,如用0.1%401抗菌剂、35%菲醌粉剂、25% 粉锈宁WP等。 药剂防治玉米未出苗前可用50%克菌丹200倍液,或15%三唑酮750-1000倍液, 每hm21500kg进行土表喷雾,消灭初侵染源,幼苗期再喷洒1%的波尔多液具较好防效。在 病瘤未出现前喷15%三唑酮、12.5%烯唑醇,花期喷0.2%的福美双可降低发病率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增施磷钾肥。灌溉要及时,特 别是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耕作时的机械损伤。 4.种子处理 可用于种子处理的药剂很多,如用 0.1%401 抗菌剂、35%菲醌粉剂、25% 粉锈宁 WP 等。 5.药剂防治 玉米未出苗前可用 50%克菌丹 200 倍液,或 15%三唑酮 750~1000 倍液, 每 hm21500kg 进行土表喷雾,消灭初侵染源,幼苗期再喷洒 1%的波尔多液具较好防效。在 病瘤未出现前喷 15%三唑酮、12.5%烯唑醇,花期喷 0.2%的福美双可降低发病率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