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 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晩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毀灭性病 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在我国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发生较普遍。其损失程 度视当年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异。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年份,植株提前枯 死,损失20%40%。19世纪40年代,晚疫病在爱尔兰的流行和为害举世震惊,仅800万 人口的爱尔兰就有约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约150万人逃荒海外。近年来由于推广了一些 抗病品种,为害大为减轻,但个别流行年份造成的损失仍然很大 症状 本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田间发病最早症状出现在下部叶片。叶片发病, 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 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以及全叶。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 在叶背或雨后清晨尤为明显。病斑可扩展到叶柄或叶脉形成褐色条斑,叶片萎蔫下垂,最后 全株焦黑,呈湿腐状。天气干燥时,病斑干燥成褐色,不产生霉轮,质地易裂,扩展慢 茎部受害,可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斑。潮湿时,也产生白霉,但较稀疏。受害部位组织 坏死、软化甚至崩解,造成病斑以上叶片和茎叶死亡。 块茎发病,初为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稍凹陷。病斑下的薯肉不同深度的褐色坏 死,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病部易受其他病菌侵染而腐烂。土壤干燥时,病部发硬 呈干腐状。薯块可在田间发病后烂在地里或在贮藏期发病烂在窖里 病原
马铃薯晚疫病 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 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在我国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发生较普遍。其损失程 度视当年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异。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年份,植株提前枯 死,损失 20%~40%。19 世纪 40 年代,晚疫病在爱尔兰的流行和为害举世震惊,仅 800 万 人口的爱尔兰就有约 100 万人因饥饿而死亡,约 150 万人逃荒海外。近年来由于推广了一些 抗病品种,为害大为减轻,但个别流行年份造成的损失仍然很大。 症状 本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田间发病最早症状出现在下部叶片。叶片发病, 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 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以及全叶。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 在叶背或雨后清晨尤为明显。病斑可扩展到叶柄或叶脉形成褐色条斑,叶片萎蔫下垂,最后 全株焦黑,呈湿腐状。天气干燥时,病斑干燥成褐色,不产生霉轮,质地易裂,扩展慢。 茎部受害,可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斑。潮湿时,也产生白霉,但较稀疏。受害部位组织 坏死、软化甚至崩解,造成病斑以上叶片和茎叶死亡。 块茎发病,初为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稍凹陷。病斑下的薯肉不同深度的褐色坏 死,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病部易受其他病菌侵染而腐烂。土壤干燥时,病部发硬, 呈干腐状。薯块可在田间发病后烂在地里或在贮藏期发病烂在窖里。 病原
图4-2马铃薯晚疫病菌 学名: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 病原形态:菌丝无色,无隔膜,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纽扣状吸胞伸入寄主细胞吸取 养分。在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2-3从从寄主的气孔 伸出,纤细,无色,1~4分枝,每个分枝的顶端膨大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 形,大小22~23um×16~24μⅧm,顶部有乳状突起,基部有明显的脚胞。孢囊梗顶端形成一个 孢子囊后,可继续生长,而将孢子囊推向一边,顶端又形成孢子囊,最后孢囊梗成为节状, 各节基部膨大而顶端尖细 在自然条件下,晚疫病菌在世界大多地区都不产生有性态,只有在原产地墨西哥一带, 病叶中经常产生大量卵孢子。两种不同的交配型(A1,A2)在人工培养基上交配可以产生卵 孢子。卵孢子圆形,直径24~56μm,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在芽管的顶端产生孢子囊。此外, 晩疫病菌还能在菌丝内部形成休眠的褐色厚垣孢子。目前,许多国家相继发现A2交配型,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病原生物学: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发,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 10~13℃,孢子囊直接萌发为芽管的温度为4~30℃,多在15℃以上形成。菌丝生长温度范 围13~30℃,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7~25℃。当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 时,病菌从气孔向外伸出孢囊梗。孢子囊需要达到95%~97%的湿度才能大量形成。孢子囊在 低湿高温的条件下很快失去生活力,游动孢子寿命更短,但在土壤中的孢子囊,在夏季条件 下可以维持生活力达2个月 晚疫病菌是一种寄生专化性很强的真菌,一般在活的植株或薯块上才能生存,但在特定 的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如在煮麦片、菜豆粉和V8等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孢子囊 病原菌生理分化:早在1919年就发现了马铃薯晩疫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晚疫病菌 有许多生理小种,目前采取“致病疫霉生理小种国际命名方案”( Black,1953)命名。此方 案用16个抗病型品种作鉴别寄主,它们由4个基因型RⅠ、R2、R3、R4组合而成。相应的 马铃薯晚疫病菌有(0)、(1)、(2)、 (1,2)、(1,3)……(1,2,3,4)等16个生 理小种。各小种都能侵染不具任何抗性基因的品种(r):其他具有抗性基因的品种,只能被 相对应的小种侵染,如1号小种能侵染Rl基因品种,2号小种能侵染R2基因品种,依次类
学名: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 病原形态:菌丝无色,无隔膜,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纽扣状吸胞伸入寄主细胞吸取 养分。在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 2~3 丛从寄主的气孔 伸出,纤细,无色,1~4 分枝,每个分枝的顶端膨大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 形,大小 22~23µm×16~24µm,顶部有乳状突起,基部有明显的脚胞。孢囊梗顶端形成一个 孢子囊后,可继续生长,而将孢子囊推向一边,顶端又形成孢子囊,最后孢囊梗成为节状, 各节基部膨大而顶端尖细。 在自然条件下,晚疫病菌在世界大多地区都不产生有性态,只有在原产地墨西哥一带, 病叶中经常产生大量卵孢子。两种不同的交配型(A1,A2)在人工培养基上交配可以产生卵 孢子。卵孢子圆形,直径 24~56µm,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在芽管的顶端产生孢子囊。此外, 晚疫病菌还能在菌丝内部形成休眠的褐色厚垣孢子。目前,许多国家相继发现 A2 交配型,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病原生物学: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发,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 10~13℃,孢子囊直接萌发为芽管的温度为 4~30℃,多在 15℃以上形成。菌丝生长温度范 围 13~30℃,最适温度为 20~23℃。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 7~25℃。当相对湿度达到 85%以上 时,病菌从气孔向外伸出孢囊梗。孢子囊需要达到 95%~97%的湿度才能大量形成。孢子囊在 低湿高温的条件下很快失去生活力,游动孢子寿命更短,但在土壤中的孢子囊,在夏季条件 下可以维持生活力达 2 个月。 晚疫病菌是一种寄生专化性很强的真菌,一般在活的植株或薯块上才能生存,但在特定 的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如在煮麦片、菜豆粉和 V8 等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孢子囊。 病原菌生理分化:早在 1919 年就发现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晚疫病菌 有许多生理小种,目前采取“致病疫霉生理小种国际命名方案”(Black,1953)命名。此方 案用 16 个抗病型品种作鉴别寄主,它们由 4 个基因型 R1、R2、R3、R4 组合而成。相应的 马铃薯晚疫病菌有(0)、(1)、(2)、……(1,2)、(1,3)……(1,2,3,4)等 16 个生 理小种。各小种都能侵染不具任何抗性基因的品种(r);其他具有抗性基因的品种,只能被 相对应的小种侵染,如 1 号小种能侵染 R1 基因品种,2 号小种能侵染 R2 基因品种,依次类 图 4-2 马铃薯晚疫病菌 1.孢子囊 2.孢囊梗
推。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茄属的很多种上又发现了新的抗病基因型R5、R6、R7、R8、 R9、R10、Rl以及Rx、Ry、R等;利用这些基因的各种组合,又可区别出晚疫病菌的许 多生理小种。 病害循环 初侵染:我国马铃薯主产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但 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 组织和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番茄也可能是初侵染源之一或成为病 菌的中间寄主植物。播种前淘汰的病块茎,任意弃置室外,也可能成为初侵染源之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 烂,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 茎上条斑,病苗与病菌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 心病株。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中心病株数量较少,在大田出现率一般不超过0.1%。此外,病 薯上产生的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还可在病薯与健薯上 繁殖。土壤内的病菌可通过起垄、耕地等农业操作传至地表,被风雨传到附近植株下部的叶 片上侵染底部叶片。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间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 毛的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 度高于15℃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形成的芽管都可以从气孔侵入,也可以直接从 角质层侵入叶片:侵入薯块则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外面的鳞片;侵染靠近地面的块茎 主要借助于由雨水渗入土中的孢子囊或游动孢子。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 经过多次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 芽眼及皮孔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内为多。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 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田间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此 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病菌孢囊梗的形成 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5%,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 最适。因此,孢囊梗常在夜间大量形成。孢子囊在叶片上必须有水滴或水膜才能萌发侵入 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为10~13℃时,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3-~5h 即可侵入;温度高于15℃时则直接萌发产生芽管,速度较慢,需5~10h才能侵入。病菌侵 入寄主体内后,以20~23℃时菌丝在寄主体内蔓延最快,潜育期最短;温度低,菌丝生长发 育速度减缓,同时也减少孢子囊的产生量。因此,当夜间较冷凉,气温为10℃左右,重雾 或有雨,促进菌丝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较温和,16-24℃,伴有高湿,则促进孢子囊迅 速萌发、侵入以及菌丝的生长发育,病害极易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 我国大部分马铃薯种植区生长期的温度均适合于该病发生,所以病害的发生轻重主要取 决于湿度。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马铃薯是春播秋收,7、8月份的降雨量对病害发生影
推。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在茄属的很多种上又发现了新的抗病基因型 R5、R6、R7、R8、 R9、R10、R11 以及 Rx、Ry、Rz 等;利用这些基因的各种组合,又可区别出晚疫病菌的许 多生理小种。 病害循环 初侵染:我国马铃薯主产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但 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 组织和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番茄也可能是初侵染源之一或成为病 菌的中间寄主植物。播种前淘汰的病块茎,任意弃置室外,也可能成为初侵染源之一。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 烂,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 茎上条斑,病苗与病菌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 心病株。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中心病株数量较少,在大田出现率一般不超过 0.1%。此外,病 薯上产生的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还可在病薯与健薯上 繁殖。土壤内的病菌可通过起垄、耕地等农业操作传至地表,被风雨传到附近植株下部的叶 片上侵染底部叶片。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间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 6-12 个双鞭 毛的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 度高于 15℃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形成的芽管都可以从气孔侵入,也可以直接从 角质层侵入叶片;侵入薯块则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外面的鳞片;侵染靠近地面的块茎,则 主要借助于由雨水渗入土中的孢子囊或游动孢子。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 经过多次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 芽眼及皮孔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 5cm 以内为多。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 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田间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此 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病菌孢囊梗的形成 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 85%,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 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 最适。因此,孢囊梗常在夜间大量形成。孢子囊在叶片上必须有水滴或水膜才能萌发侵入。 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为 10~13℃时,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3~5h 即可侵入;温度高于 15℃时则直接萌发产生芽管,速度较慢,需 5~10h 才能侵入。病菌侵 入寄主体内后,以 20~23℃时菌丝在寄主体内蔓延最快,潜育期最短;温度低,菌丝生长发 育速度减缓,同时也减少孢子囊的产生量。因此,当夜间较冷凉,气温为 10℃左右,重雾 或有雨,促进菌丝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较温和,16~24℃,伴有高湿,则促进孢子囊迅 速萌发、侵入以及菌丝的生长发育,病害极易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 我国大部分马铃薯种植区生长期的温度均适合于该病发生,所以病害的发生轻重主要取 决于湿度。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马铃薯是春播秋收,7、8 月份的降雨量对病害发生影
响很大。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病害发生早而重。长江流域各省一年两季,前季正遇梅雨 季节,病害常严重发生 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克新1号、克新2号 克新3号、跃进、克疫等较抗病,男爵、白头翁等高度感病。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有 两种类型。一种是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其表现形式为过敏性坏死反应,由来自 S demissum的R-基因所控制,这种抗病性容易利用,但不持久,因为它只能抗非匹配的小 种。这种抗病性较易因病原菌突变或有性重组而被克服。另一种类型是非小种专化性的,多 基因遗传的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是持久的,它与某些环境组分如日长度、温度、光强 度等互作,在某一环境下表现具有足够抗性水平的品种在另一环境下变得感病 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 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 缺氮或黏土等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为害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消灭中心病株,结合病情预报全面喷药保护。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己育出了上百个抗病品种,大大减轻了晚疫病的威胁。目前培育 的抗病良种主要有:中薯2号、内薯7号、底西芮( Desiree)等。另外一些老的抗晚疫病 品种种植也比较广泛,如克新号、高原号、郑薯4号、抗疫1号、胜利1号、同薯8号、乌 盟601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份,受害比较轻,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晚疫病容易发 生变异,常由于出现新的小种而使一些抗病品种丧失抗病性。因此,在推广寡基因抗病品种 时要注意品种搭配,避免品种单一化,要根据当地生理小种的分布、组合和消长规律,合理 利用抗病品种,进行品种轮换。多基因抗病性品种,抗病性比较稳定,马铃薯晩疫病流行年 份受害比较轻。如四川武隆山区的滑石板洋芋种植长达50年,虽然长期受病害侵袭,无论 在什么条件下,病情上升总是很慢,枯死面积不到50%。因此应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保 产、稳产、稳定小种组成的多基因抗病品种。马铃薯对晚疫病多基因抗病性的主要表现是潜 育期长、侵染率低、病斑面积小、扩展慢、孢子形成的数量少。 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由于带病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严格选用无病 种薯对晚疫病起着重要作用。建立无病种薯田,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以减 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在收获时应进行严格挑选,选取表面 光滑、无病斑和无损伤的薯块留种用,晾晒数日后单收、单藏等。在播种催芽和切块时还应 仔细检查,彻底清除遗漏的病薯,剔除的病薯要集中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选择髙燥、沙性较强的或排水好的地块种植马铃薯。适时早播,不宜 过密。合理使用氮肥,増施钾肥,保持植株健壮,増强植株的抗病力。合理灌溉,结薯后増 加培土成高垄,减少薯块受侵染。及时清理中心病株或栽除病叶,及时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做好病情测报工作,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喷药保护全田。封锁和消灭中心 病株是大田防治的关键。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的附近。防治晚疫病 有效药剂有:47%加瑞农、72%克露、η2%霜脲锰锌、72.2%普立克、50%敌菌灵、50%退菌
响很大。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病害发生早而重。长江流域各省一年两季,前季正遇梅雨 季节,病害常严重发生。 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克新 1 号、克新 2 号、 克新 3 号、跃进、克疫等较抗病,男爵、白头翁等高度感病。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有 两种类型。一种是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其表现形式为过敏性坏死反应,由来自 S.demissum 的 R-基因所控制,这种抗病性容易利用,但不持久,因为它只能抗非匹配的小 种。这种抗病性较易因病原菌突变或有性重组而被克服。另一种类型是非小种专化性的,多 基因遗传的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是持久的,它与某些环境组分如日长度、温度、光强 度等互作,在某一环境下表现具有足够抗性水平的品种在另一环境下变得感病。 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 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 缺氮或黏土等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为害。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消灭中心病株,结合病情预报全面喷药保护。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 我国已育出了上百个抗病品种,大大减轻了晚疫病的威胁。目前培育 的抗病良种主要有:中薯 2 号、内薯 7 号、底西芮(Desiree)等。另外一些老的抗晚疫病 品种种植也比较广泛,如克新号、高原号、郑薯 4 号、抗疫 1 号、胜利 1 号、同薯 8 号、乌 盟 601 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份,受害比较轻,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晚疫病容易发 生变异,常由于出现新的小种而使一些抗病品种丧失抗病性。因此,在推广寡基因抗病品种 时要注意品种搭配,避免品种单一化,要根据当地生理小种的分布、组合和消长规律,合理 利用抗病品种,进行品种轮换。多基因抗病性品种,抗病性比较稳定,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年 份受害比较轻。如四川武隆山区的滑石板洋芋种植长达 50 年,虽然长期受病害侵袭,无论 在什么条件下,病情上升总是很慢,枯死面积不到 50%。因此应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保 产、稳产、稳定小种组成的多基因抗病品种。马铃薯对晚疫病多基因抗病性的主要表现是潜 育期长、侵染率低、病斑面积小、扩展慢、孢子形成的数量少。 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 由于带病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严格选用无病 种薯对晚疫病起着重要作用。建立无病种薯田,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 2.5km 以上,以减 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在收获时应进行严格挑选,选取表面 光滑、无病斑和无损伤的薯块留种用,晾晒数日后单收、单藏等。在播种催芽和切块时还应 仔细检查,彻底清除遗漏的病薯,剔除的病薯要集中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高燥、沙性较强的或排水好的地块种植马铃薯。适时早播,不宜 过密。合理使用氮肥,增施钾肥,保持植株健壮,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合理灌溉,结薯后增 加培土成高垄,减少薯块受侵染。及时清理中心病株或栽除病叶,及时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 做好病情测报工作,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喷药保护全田。封锁和消灭中心 病株是大田防治的关键。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的附近。防治晚疫病 有效药剂有:47%加瑞农、72%克露、72%霜脲锰锌、72.2%普立克、50%敌菌灵、50%退菌
特、58%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等。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建议几种药剂轮换使用,或将 内吸性和保护性制剂混合使用
特、58%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等。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建议几种药剂轮换使用,或将 内吸性和保护性制剂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