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 Potato black leg 马铃薯黑胫病又称黑脚病,是以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命名的。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均 有发生。黑胫病虽只发生在马铃薯上,但在其他植物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近年来,南方和 西南栽培区有加重趋势,多雨年份可造成严重减产,马铃薯黑胫病不但造成缺苗断垄,而且 引起贮藏期的烂窖 症状 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从苗期到生育期均可发病。受侵植株的茎呈现一种典型的黑褐 色腐烂。播种发病的种薯,腐烂成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发病, 般株高15~l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上卷,叶色褪绿,茎基部组织变 黑腐烂。早期病株萎蔫枯死,不结薯。发病晩和轻的植株,只有部分枝叶发病,病症不明显。 块茎发病始于脐部,可以向茎上方扩展几厘米或扩展至全茎,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 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黑褐色腐烂发臭,区别于青枯病等。 植株的茎、叶和叶柄还可以通过叶痕、雹害或风害、虫害、农业操作造成的机械伤口被 侵染。侵染可沿着茎或叶柄向上或向下扩展,然后在未受感染的植株上产生典型的黑胫病症 状。在潮湿多雨天气,可很快使整株发病,并导致死亡 病原 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病亚种 Envinia carotovora subsp. atmsepnica ( Van hal)Dye,属欧氏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一个低温类型。菌体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 周生鞭毛能运动,格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芽孢,大小1.11-3.28μm×0.58-0.82um。在肉 汁胨培养基上形成乳白色至灰白色菌落。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凸起,质地黏稠,为兼 性厌气菌,可使葡萄糖厌气产酸。此菌与其他软腐菌的主要鉴别特性为,可使麦芽糖和α 甲基葡萄糖苷产酸,使蔗糖产生还原物质,对红霉素不敏感,在36℃以上不生长。 发病规律 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是带菌种薯。病菌在块茎或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上越冬。病菌可 直接经幼芽进入茎部,引起植株发病。发病后细菌大量释放到土壤里,可在根系和某些杂草 的周围生殖和繁殖,并对健康植株的幼根、新生的块茎和其他部分进行再侵染。感病的薯块 收获后又成为次年或下一季的侵染源。病菌在冷凉、潮湿下比在温暖、干燥下存活的时间要 长。发病植株残茬或块茎的存在,使细菌存活期延长。在土壤和水里细菌可移动一定的距离, 并传染邻近植株正在生长的子代块茎。在整个贮藏期间,细菌能在发病的块茎里存活。在切 薯块和手工操作时,很容易传播细菌。 温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温暖潮湿病害蔓延迅速,冷湿地块薯块伤口木栓化速度 慢易发病,田间积水烂薯严重。在潮湿的土壤和温度比较低时(一般不低于18~19℃),对 欧氏杆菌的传播侵染有利。从腐烂的种薯里释放到土壤里的欧氏杆菌可存活不同的时间,这 主要取决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影响较小。2℃时细菌可存活80~100d。在较高的温度时, 存活时间较短。干燥条件下产生的块茎,较少受到侵染,因为在这种条件病菌存活较少。细 菌在干燥高温土壤条件下比冷凉和潮湿条件下的土壤里的传播距离短。在冷凉潮湿的土壤 中,在种薯出苗后,紧接高温,有利于黑胫病的发生:较高的土壤温度促进种薯腐烂和幼芽 在出土前死亡。黑胫病不能直接侵入寄主组织,主要是通过块茎的皮孔、生长裂缝和机械伤
马铃薯黑胫病 Potato Black Leg 马铃薯黑胫病又称黑脚病,是以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命名的。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均 有发生。黑胫病虽只发生在马铃薯上,但在其他植物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近年来,南方和 西南栽培区有加重趋势,多雨年份可造成严重减产,马铃薯黑胫病不但造成缺苗断垄,而且 引起贮藏期的烂窖。 症状 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从苗期到生育期均可发病。受侵植株的茎呈现一种典型的黑褐 色腐烂。播种发病的种薯,腐烂成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发病, 一般株高 15~18cm 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上卷,叶色褪绿,茎基部组织变 黑腐烂。早期病株萎蔫枯死,不结薯。发病晚和轻的植株,只有部分枝叶发病,病症不明显。 块茎发病始于脐部,可以向茎上方扩展几厘米或扩展至全茎,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 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黑褐色腐烂发臭,区别于青枯病等。 植株的茎、叶和叶柄还可以通过叶痕、雹害或风害、虫害、农业操作造成的机械伤口被 侵染。侵染可沿着茎或叶柄向上或向下扩展,然后在未受感染的植株上产生典型的黑胫病症 状。在潮湿多雨天气,可很快使整株发病,并导致死亡。 病原 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病亚种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 (Van hall) Dye,属欧氏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一个低温类型。菌体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 周生鞭毛能运动,格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芽孢,大小 1.11~3.28µm×0.58~0.82µm。在肉 汁胨培养基上形成乳白色至灰白色菌落。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凸起,质地黏稠,为兼 性厌气菌,可使葡萄糖厌气产酸。此菌与其他软腐菌的主要鉴别特性为,可使麦芽糖和α- 甲基葡萄糖苷产酸,使蔗糖产生还原物质,对红霉素不敏感,在 36℃以上不生长。 发病规律 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是带菌种薯。病菌在块茎或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上越冬。病菌可 直接经幼芽进入茎部,引起植株发病。发病后细菌大量释放到土壤里,可在根系和某些杂草 的周围生殖和繁殖,并对健康植株的幼根、新生的块茎和其他部分进行再侵染。感病的薯块 收获后又成为次年或下一季的侵染源。病菌在冷凉、潮湿下比在温暖、干燥下存活的时间要 长。发病植株残茬或块茎的存在,使细菌存活期延长。在土壤和水里细菌可移动一定的距离, 并传染邻近植株正在生长的子代块茎。在整个贮藏期间,细菌能在发病的块茎里存活。在切 薯块和手工操作时,很容易传播细菌。 温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温暖潮湿病害蔓延迅速,冷湿地块薯块伤口木栓化速度 慢易发病,田间积水烂薯严重。在潮湿的土壤和温度比较低时(一般不低于 18~19℃),对 欧氏杆菌的传播侵染有利。从腐烂的种薯里释放到土壤里的欧氏杆菌可存活不同的时间,这 主要取决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影响较小。2℃时细菌可存活 80~100d。在较高的温度时, 存活时间较短。干燥条件下产生的块茎,较少受到侵染,因为在这种条件病菌存活较少。细 菌在干燥高温土壤条件下比冷凉和潮湿条件下的土壤里的传播距离短。在冷凉潮湿的土壤 中,在种薯出苗后,紧接高温,有利于黑胫病的发生;较高的土壤温度促进种薯腐烂和幼芽 在出土前死亡。黑胫病不能直接侵入寄主组织,主要是通过块茎的皮孔、生长裂缝和机械伤
口侵入:因此,一些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蛴螬造成的伤口以及镰刀菌侵染,有利于此病的发 生和加重。此外,中耕、收获、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农机具以及雨水、灌溉等,都可能起传病 的作用。贮藏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有利于发病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据测定,克新1号、郑薯2号品种抗侵入较强:克新4号、郑薯 号和高原7号等抗扩展较强;而品种疫不加对侵入和扩展均有较好抗性。因此要因地制宜的 利用和筛选优良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生产健康种薯 3.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高、髙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播种、耕地、除草和收获 期都要避免损伤种薯,以及拔除病株,减少病害扩大传播。清除病株残体,避免昆虫从侵染 源传播欧氏杆菌。注意农具和容器的清洁,必要时用次氯酸钠和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处理, 防止传染 4.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先在温度为10~13℃的通风条件放置10d左右,入窖后要加 强管理,贮藏期间也要加强通风换气,窖温控制在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
口侵入;因此,一些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蛴螬造成的伤口以及镰刀菌侵染,有利于此病的发 生和加重。此外,中耕、收获、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农机具以及雨水、灌溉等,都可能起传病 的作用。贮藏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有利于发病。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据测定,克新 1 号、郑薯 2 号品种抗侵入较强;克新 4 号、郑薯 3 号和高原 7 号等抗扩展较强;而品种疫不加对侵入和扩展均有较好抗性。因此要因地制宜的 利用和筛选优良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生产健康种薯。 3.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地势高、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播种、耕地、除草和收获 期都要避免损伤种薯,以及拔除病株,减少病害扩大传播。清除病株残体,避免昆虫从侵染 源传播欧氏杆菌。注意农具和容器的清洁,必要时用次氯酸钠和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处理, 防止传染。 4.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先在温度为 10~13℃的通风条件放置 10d 左右,入窖后要加 强管理,贮藏期间也要加强通风换气,窖温控制在 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