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炭疽病 Sorghum anthracnose 高粱炭疽病在国内外高粱产区均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病发生有日趋严重的 趋势;据报道严重发生时损失可达30%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穗,也可侵染茎部和茎基部。苗期染病为害叶片,导致叶枯,造 成高粱死苗。叶片和叶鞘受害,初生紫褐色小斑,后扩大为圆形或梭形病斑,长约lcm,中 央深褐色逐渐褪为黄褐色,边缘紫红色,表面密生黑色刺毛状小点,病斑可连成大片或全叶 干枯,叶片提早枯死。在穗部,可侵染小穗枝梗及穗颈或主轴,造成籽粒灌浆不良甚至颗粒 无收。病原菌还可侵染成株茎部,致使穗部和维管束严重破坏,形成茎腐病。 病原 无性态为禾生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 Wilson,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 有性态为 Glomerella graminicola Politis,自然界少见。病部黑色刺毛状小点为病菌分生孢子 盘。分生孢子盘椭圆形,周生褐色刚毛,散生或聚生在病斑的两面,直径30-200um。刚毛 直或略弯混生,褐色或黑色,顶端较尖,具3-~7个隔膜,大小64~128×4-6μm,分散或成 行排列在分生孢子盘中。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圆柱形,大小10-14×4-5m。分生孢子新 月形,无色,18-26×3-4m,还有一类大型孢子28-38×57~88μm。分生孢子一般具一油 球。菌丝体生长适温为30℃,分生孢子萌发范围为10~40℃,30℃最适。 除高粱外,炭疽病菌还可侵染约翰逊草、苏丹草等多种杂草。玉米和高粱上的炭疽病菌 可以交互侵染,但高粱上的炭疽病菌还可侵染麦类,玉米上的则不能。 发病规律
高粱炭疽病 Sorghum Anthracnose 高粱炭疽病在国内外高粱产区均有发生,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此病发生有日趋严重的 趋势;据报道严重发生时损失可达 30%。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穗,也可侵染茎部和茎基部。苗期染病为害叶片,导致叶枯,造 成高粱死苗。叶片和叶鞘受害,初生紫褐色小斑,后扩大为圆形或梭形病斑,长约 1cm,中 央深褐色逐渐褪为黄褐色,边缘紫红色,表面密生黑色刺毛状小点,病斑可连成大片或全叶 干枯,叶片提早枯死。在穗部,可侵染小穗枝梗及穗颈或主轴,造成籽粒灌浆不良甚至颗粒 无收。病原菌还可侵染成株茎部,致使穗部和维管束严重破坏,形成茎腐病。 病原 无性态为禾生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 (Ces.) Wilson,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 有性态为 Glomerella graminicola Politis,自然界少见。病部黑色刺毛状小点为病菌分生孢子 盘。分生孢子盘椭圆形,周生褐色刚毛,散生或聚生在病斑的两面,直径 30~200µm。刚毛 直或略弯混生,褐色或黑色,顶端较尖,具 3~7 个隔膜,大小 64~128×4~6µm,分散或成 行排列在分生孢子盘中。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圆柱形,大小 10~14×4~5µm。分生孢子新 月形,无色,18~26×3~4µm,还有一类大型孢子 28~38×5.7~8.8µm。分生孢子一般具一油 球。菌丝体生长适温为 30℃,分生孢子萌发范围为 10~40℃,30℃最适。 除高粱外,炭疽病菌还可侵染约翰逊草、苏丹草等多种杂草。玉米和高粱上的炭疽病菌 可以交互侵染,但高粱上的炭疽病菌还可侵染麦类,玉米上的则不能。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内或其他寄主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初侵 染菌态为分生孢子,第二年越冬菌源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寄主叶片,在有水滴的条 件下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直接从表皮或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有多次再侵染。多雨年份 和低洼地块发生普遍,致使叶片提早干枯死亡。田间病害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气 候条件及栽培管理情况。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差异比较明显,一般黄壳品种比褐壳品种抗病:叶片硅 质含量高的抗病性较强。 2.农业防治生长期间,摘除病黄脚叶,收获后妥善处理秸秆及病残体,提倡氮磷钾 合理配合使用,在砂土地增施钼酸铵可以减轻病害提高产量。实行轮作防病。 3化学防治药剂拌种可用50%福美双和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药100~300g(a.i)。 在流行年份于生长期及时施药防治是保产的重要措施,有效药剂有:50%多菌灵、70%代森 锰锌,间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内或其他寄主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初侵 染菌态为分生孢子,第二年越冬菌源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寄主叶片,在有水滴的条 件下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直接从表皮或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有多次再侵染。多雨年份 和低洼地块发生普遍,致使叶片提早干枯死亡。田间病害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气 候条件及栽培管理情况。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品种抗病性差异比较明显,一般黄壳品种比褐壳品种抗病;叶片硅 质含量高的抗病性较强。 2.农业防治 生长期间,摘除病黄脚叶,收获后妥善处理秸秆及病残体,提倡氮磷钾 合理配合使用,在砂土地增施钼酸铵可以减轻病害提高产量。实行轮作防病。 3.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可用 50%福美双和 50%多菌灵,每 100kg 种子用药 100~300g(a.i)。 在流行年份于生长期及时施药防治是保产的重要措施,有效药剂有:50%多菌灵、70%代森 锰锌,间隔 7~10d 喷 1 次,连喷 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