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病 Wheat common rot 小麦根腐病分布很广,尤其是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更重。小麦感染根腐病后,常造 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降低千粒重。穗部感病后,可造成枯白穗,对产量和品质影响 更大。种子带病率高,可降低发芽率,引起幼根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出苗和幼苗生长。 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由于小麦 受害时期、部位和症状的不同,因此有斑点病、黑胚病、青死病等名称。症状表现常因气候 条件而不同,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多产生根腐型症状。在潮湿地区,除根腐病症状外,还 可发生叶斑、茎枯和穗颈枯死等症状。 幼苗:严重的病种子不能发芽,有的发芽后未及出土,芽鞘即变褐腐烂。轻者幼苗虽可 出土,但茎基部、叶鞘以及根部产生褐色病斑,幼苗瘦弱,叶色黄绿,生长不良 叶片:幼嫩叶片或田间干旱或发病初期常产生外缘黑褐色,中部色浅的梭形小斑;老熟 叶片,田间湿度大以及发病后期,病斑常呈长纺缍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大斑,上生黑色霉状 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提早枯死。叶鞘上为黄褐色,边缘有不明显的 状斑块,其中掺杂有褐色和银白色斑点,湿度大,病部亦生黑色霉状物 穗部:从灌浆期开始出现症状,在颖壳上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穗轴及小穗梗亦变色 潮湿情况下长出一层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重者形成整个小穗枯死,不结 粒,或结干瘪皱缩的病粒。一般枯死小穗上黑色霉层明显 籽粒:被害籽粒在种皮上形成不定形病斑,尤其边缘黑褐色、中部浅褐色的长条形或梭 形病斑较多。发生严重时胚部变黑,故有“黑胚病”之称。 病原
小麦根腐病 Wheat Common Rot 小麦根腐病分布很广,尤其是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更重。小麦感染根腐病后,常造 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降低千粒重。穗部感病后,可造成枯白穗,对产量和品质影响 更大。种子带病率高,可降低发芽率,引起幼根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出苗和幼苗生长。 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由于小麦 受害时期、部位和症状的不同,因此有斑点病、黑胚病、青死病等名称。症状表现常因气候 条件而不同,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多产生根腐型症状。在潮湿地区,除根腐病症状外,还 可发生叶斑、茎枯和穗颈枯死等症状。 幼苗:严重的病种子不能发芽,有的发芽后未及出土,芽鞘即变褐腐烂。轻者幼苗虽可 出土,但茎基部、叶鞘以及根部产生褐色病斑,幼苗瘦弱,叶色黄绿,生长不良。 叶片:幼嫩叶片或田间干旱或发病初期常产生外缘黑褐色,中部色浅的梭形小斑;老熟 叶片,田间湿度大以及发病后期,病斑常呈长纺缍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大斑,上生黑色霉状 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提早枯死。叶鞘上为黄褐色,边缘有不明显的云 状斑块,其中掺杂有褐色和银白色斑点,湿度大,病部亦生黑色霉状物。 穗部:从灌浆期开始出现症状,在颖壳上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穗轴及小穗梗亦变色, 潮湿情况下长出一层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重者形成整个小穗枯死,不结 粒,或结干瘪皱缩的病粒。一般枯死小穗上黑色霉层明显。 籽粒:被害籽粒在种皮上形成不定形病斑,尤其边缘黑褐色、中部浅褐色的长条形或梭 形病斑较多。发生严重时胚部变黑,故有“黑胚病”之称。 病原
病原为禾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 t kuri.) Drechsel.,属子囊菌亚 门旋孢腔菌属。子囊壳生于病残体上,凸出,球形,有喙和孔口,大小为370~530μm×340~470 μm;子囊无色,110~230μm×3245μm,内有4^8个子囊孢子,作螺旋状排列。子囊孢 子线形,淡黄褐色,有6^13个隔膜,大小为160360μm×69μm。无性态为 Bipolaris sorokiniana(Sac.) Shoe.,异名为 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Pam.etal.,属半知 菌亚门,丝孢目真菌。病部黑霉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根腐病菌在PDA培养基 上菌落深榄褐色,气生菌丝白色,生长繁茂。菌丝体发育温度范围039℃,最适温度24~ 28℃。分生孢子萌发从顶细胞伸出芽管,萌发温度范围6~39℃,以24℃最适宜。分生孢子 在中性或偏碱性萌发较佳。光对菌丝生长发育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明显的刺激或抑制作用。 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或在空气相对湿度98%以上,只要温度适宜即可萌发侵染。根腐病菌寄 主范围很广。除危害小麦外,尚能危害大麦、燕麦、黑麦等禾本科作物和野稗、野黍、猫尾 草、狗尾草等30多种禾本科杂草,由于寄主范围广,对病害传播有利,给防治带来较多困 难。此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小种间除对不同种及品种的致病力不同外,有的小种对幼苗危 害较重,有的小种则危害成株较重。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外以及病株残体上越冬,如病残体腐烂,体内的菌丝体随 之死亡:分生孢子亦能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的存活力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下降。种 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均为苗期侵染来源,尤其种子内部带菌更为主要。一般感病较重的 种子,常常不能出土就腐烂而死。病轻者可出苗,但生长衰弱。当气温回升到16℃左右 受病组织及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温渡和湿度适合条件下,病菌直接侵入或 由伤口和气孔侵入。直接穿透侵入时,芽管与叶面接触后顶端膨大,形成球形附着胞,穿透 叶角质层侵入叶片内:由伤口和气孔侵入时,芽管不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在25℃下病害 潜育期为5d。气候潮湿和温度适合,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侵入叶组织后,菌丝体在寄主组织间蔓延,并分泌毒素,破坏寄主组织,使病斑扩大, 病斑周围变黄,被害叶片呼吸增强:发病初期叶面水分蒸腾增强,后期叶片丧失活力,造成 植株缺水,叶片枯死。小麦抽穗后,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侵入而造成颖壳变褐枯死。颖 片上的菌丝可以蔓延侵染种子,种子上产生病斑或形成黑胚粒。 发病条件 小麦根腐病幼苗期发病程度主要与耕作制度、种子带菌率、土壤温湿度、播期和播种深 度等因素有关:而成株期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菌源量和气象条件 耕作制度:小麦多年连作,土壤内积累大量病菌,不仅苗期发病重,后期病害亦重。 1983^1984年在黑龙江八五四农场调查结果表明,小麦连作田间菌源量大,病苗率比轮作地 增加16%,病情指数增加30%。 种子带菌率:种子带菌率越高,幼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就越大
病原为禾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 t Kurib.) Drechsl.,属子囊菌亚 门旋孢腔菌属。子囊壳生于病残体上,凸出,球形,有喙和孔口,大小为 370~530μm×340~470 μm;子囊无色,110~230μm×32~45μm,内有 4~8 个子囊孢子,作螺旋状排列。子囊孢 子线形,淡黄褐色,有 6~13 个隔膜,大小为 160~360μm×6~9μm。无性态为 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异名为 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Pam. et al.,属半知 菌亚门,丝孢目真菌。病部黑霉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根腐病菌在 PDA 培养基 上菌落深榄褐色,气生菌丝白色,生长繁茂。菌丝体发育温度范围 0~39℃,最适温度 24~ 28℃。分生孢子萌发从顶细胞伸出芽管,萌发温度范围 6~39℃,以 24℃最适宜。分生孢子 在中性或偏碱性萌发较佳。光对菌丝生长发育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明显的刺激或抑制作用。 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或在空气相对湿度 98%以上,只要温度适宜即可萌发侵染。根腐病菌寄 主范围很广。除危害小麦外,尚能危害大麦、燕麦、黑麦等禾本科作物和野稗、野黍、猫尾 草、狗尾草等 30 多种禾本科杂草,由于寄主范围广,对病害传播有利,给防治带来较多困 难。此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小种间除对不同种及品种的致病力不同外,有的小种对幼苗危 害较重,有的小种则危害成株较重。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外以及病株残体上越冬,如病残体腐烂,体内的菌丝体随 之死亡;分生孢子亦能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的存活力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下降。种 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均为苗期侵染来源,尤其种子内部带菌更为主要。一般感病较重的 种子,常常不能出土就腐烂而死。病轻者可出苗,但生长衰弱。当气温回升到 16℃左右, 受病组织及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温渡和湿度适合条件下,病菌直接侵入或 由伤口和气孔侵入。直接穿透侵入时,芽管与叶面接触后顶端膨大,形成球形附着胞,穿透 叶角质层侵入叶片内;由伤口和气孔侵入时,芽管不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在 25℃下病害 潜育期为5d。气候潮湿和温度适合,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侵入叶组织后,菌丝体在寄主组织间蔓延,并分泌毒素,破坏寄主组织,使病斑扩大, 病斑周围变黄,被害叶片呼吸增强;发病初期叶面水分蒸腾增强,后期叶片丧失活力,造成 植株缺水,叶片枯死。小麦抽穗后,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侵入而造成颖壳变褐枯死。颖 片上的菌丝可以蔓延侵染种子,种子上产生病斑或形成黑胚粒。 发病条件 小麦根腐病幼苗期发病程度主要与耕作制度、种子带菌率、土壤温湿度、播期和播种深 度等因素有关;而成株期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菌源量和气象条件。 耕作制度:小麦多年连作,土壤内积累大量病菌,不仅苗期发病重,后期病害亦重。 1983~1984 年在黑龙江八五四农场调查结果表明,小麦连作田间菌源量大,病苗率比轮作地 增加 16%,病情指数增加 30%。 种子带菌率:种子带菌率越高,幼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就越大
土壤环境:土壤湿度过高过低不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被害严重。土壤过于干旱, 幼苗失水抗病力下降:过湿时土壤内氧气不足,幼苗生长衰弱,抗病力也下降,使出苗率减 少,苗腐病加重。土壤湿度适宜,虽也发病,但病情明显轻。5cm土层的地温高低对苗腐 有影响,温度高病情重。温度10℃以下平均病苗率44.2%,病情指数17.1%;1520℃病 苗率为74.2%,病情指数34.5%。土壤黏重或地势低洼,也会使病情加重 播期与播深:小麦过迟播种不仅产量低,幼苗根腐病也重。适期早播不仅产量增高,而 且苗腐病明显减轻。幼苗根腐病的发生程度随着播种深度的加深而増加,小麦播种适宜深度 为34cm,超过5cm时对幼苗出土与长势不利,病情明显加重 气候条件:苗期低温受冻,幼苗抗逆力弱,病害重。小麦叶部根腐病情增长与气温的关 系比较大,旬平均气温达到18℃时病情急剧上升,这一温度指标来临的时间早,病情剧增 期略有提前;小麦开花期到乳熟期旬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并配合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病 势进一步发展,但干旱少雨造成根系生长衰弱也会加重病情。穗期多雨、多雾而温暖易引起 枯白穗和黑胚粒,种子带病率高 品种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对小麦根腐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系)间抗病性有极显著 差异。小麦对根腐病的抗性与小麦的形态结构关系密切,叶表面单位面积茸毛多、气孔少的 品种比较抗病,反之,较感病。迄今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是感病的或抗病性较差。 此外,田间杂草多,耕翻粗糙,土壤瘠薄,小麦倒伏严重,病害均有加重趋势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可采取种子消毒、栽培防病、利用抗病品种和喷药防治等措施 1.种子消毒处理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或15%三唑酮按种子量的 0.03%(a.i),或用50%退菌特及80%代森锰锌1%溶液浸种24h,均能有效地减轻苗期根腐病 的发生。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1:500(药:种)比例进行包衣,对苗期小麦根腐病防 效达75%以上。 2栽培防病主要包括:①合理轮作。与非寄主作物轮作12年,可有效地减少土壤菌 量。②减少越冬菌源。麦收后翻耕,加速病残体腐烂,以减少菌源。③加强田间管理。播前 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覆土不可过厚,干旱及时灌水,涝时及时排水等,均可提 高植株抗病性,以减轻危害 3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苗期抗病与成株期抗性无相关性,穗部抗病与叶部抗病无相关 性,这在鉴定和选用抗病品种时应当注意。幼苗高抗根腐病材料有弗朗坦那、九三112、九 三82、九三104和九三144:叶部高抗根腐病材料有温州和尚、华东3号、九三系列大部分 品系,望水白和Vpm× Meisan;籽粒高抗根腐病材料有原463、原436、M3、东农78~5104 小丸5号、旱红341、南农773578和九三系列部分品系。 4药剂防治应根据病情预测预报,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进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 ⑩50%扑海因或50%菌核净,每hm2用药500750g(a.i)喷雾。②15%三唑酮(粉锈宁 或25%敌力脱,每hm用药100~150g(a.i)喷雾。③50%福美双或75%代森锰锌,每hm2用药
土壤环境:土壤湿度过高过低不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被害严重。土壤过于干旱, 幼苗失水抗病力下降;过湿时土壤内氧气不足,幼苗生长衰弱,抗病力也下降,使出苗率减 少,苗腐病加重。土壤湿度适宜,虽也发病,但病情明显轻。5cm 土层的地温高低对苗腐 有影响,温度高病情重。温度 10℃以下平均病苗率 44.2%,病情指数 17.1%;15~20℃病 苗率为 74.2%,病情指数 34.5%。土壤黏重或地势低洼,也会使病情加重。 播期与播深:小麦过迟播种不仅产量低,幼苗根腐病也重。适期早播不仅产量增高,而 且苗腐病明显减轻。幼苗根腐病的发生程度随着播种深度的加深而增加,小麦播种适宜深度 为 3~4cm,超过5cm 时对幼苗出土与长势不利,病情明显加重。 气候条件:苗期低温受冻,幼苗抗逆力弱,病害重。小麦叶部根腐病情增长与气温的关 系比较大,旬平均气温达到 18℃时病情急剧上升,这一温度指标来临的时间早,病情剧增 期略有提前;小麦开花期到乳熟期旬平均相对湿度 80%以上并配合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病 势进一步发展,但干旱少雨造成根系生长衰弱也会加重病情。穗期多雨、多雾而温暖易引起 枯白穗和黑胚粒,种子带病率高。 品种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对小麦根腐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系)间抗病性有极显著 差异。小麦对根腐病的抗性与小麦的形态结构关系密切,叶表面单位面积茸毛多、气孔少的 品种比较抗病,反之,较感病。迄今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是感病的或抗病性较差。 此外,田间杂草多,耕翻粗糙,土壤瘠薄,小麦倒伏严重,病害均有加重趋势。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可采取种子消毒、栽培防病、利用抗病品种和喷药防治等措施。 1.种子消毒处理 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 0.3%的 50%福美双或 15%三唑酮按种子量的 0.03%(a.i),或用 50%退菌特及 80%代森锰锌 1%溶液浸种 24h,均能有效地减轻苗期根腐病 的发生。用 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 1:500(药:种)比例进行包衣,对苗期小麦根腐病防 效达 75%以上。 2.栽培防病 主要包括:①合理轮作。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1~2 年,可有效地减少土壤菌 量。②减少越冬菌源。麦收后翻耕,加速病残体腐烂,以减少菌源。③加强田间管理。播前 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覆土不可过厚,干旱及时灌水,涝时及时排水等,均可提 高植株抗病性,以减轻危害。 3.选用抗病品种 品种间苗期抗病与成株期抗性无相关性,穗部抗病与叶部抗病无相关 性,这在鉴定和选用抗病品种时应当注意。幼苗高抗根腐病材料有弗朗坦那、九三 112、九 三 82、九三 104 和九三 144;叶部高抗根腐病材料有温州和尚、华东 3 号、九三系列大部分 品系,望水白和 Vpm×Meisan;籽粒高抗根腐病材料有原 463、原 436、M13、东农 78~5104、 小丸 5 号、旱红 3~4~1、南农 77~3578 和九三系列部分品系。 4.药剂防治 应根据病情预测预报,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进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 ①50%扑海因或 50%菌核净,每 hm2 用药 500~750g(a.i)喷雾。②15%三唑酮(粉锈宁 ) 或 25%敌力脱,每 hm2 用药 100~150g(a.i)喷雾。③50%福美双或 75%代森锰锌,每 hm2 用药
7501000g(a.i)喷雾。以上药剂中,三唑酮和敌力脱只需喷一次即可,其他保护性杀菌剂 则需喷2~3次
750~1000g(a.i)喷雾。以上药剂中,三唑酮和敌力脱只需喷一次即可,其他保护性杀菌剂 则需喷 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