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干尖线虫病 Rice Nematode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首先于1915年在日本九州发现,目前广泛分布 于世界各水稻产区。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东、广东、广西、 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 30%以上。一般病穗比健穗平均短5%,秕谷率增加15%,千粒重减少7%。 症 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受害,发病部位主要是叶和穗部。一般幼苗期不常表现症状。仅有 少数在4~5片真叶时出现干尖,即叶尖2~4cm处逐渐卷缩变色,叶尖枯死,呈浅灰褐色。 病健界限明显,继而病部捻曲、歪扭。这种干尖常在移栽或连续风雨时易脱落 病株多在孕穗期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剑叶或上部第二、三叶片尖端1~8cm处细胞逐渐枯 死,变成黄褐色、半透明、捻曲而成干尖,渐成灰白色,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弯曲而明显的 褐色锯齿状界纹。成株病叶的干尖不易脱落,收获时都能见到。清晨露水多时,干尖因露水 浸透,伸开平直,呈半透明水浸状,露水干后又卷曲成捻纸状。受害严重时,病株剑叶比健 株剑叶显著短小,狭窄,呈浓绿色,除少数因剑叶捻转或卷缩造成抽穗困难外,大多数能抽 穗,但穗短粒少,瘪谷多,千粒重降低 诊断水稻干尖线虫病,一是看叶尖是否扭曲,二是看病健交界处有无锯齿状纹。此外 幼穗分化前可在病叶的病健交界处分离到线虫,幼穗分化后则在穗上能分离到线虫。 病原 病原形态:病原为 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属滑刃目滑刃线虫属线虫。雌雄虫体 都为细长蠕虫形,体长620-880μm,头尾钝尖、半透明。体表环纹细,侧区有4条侧线 雌虫比雄虫稍大。唇区扩张,缢缩明显,口针较细弱,约10μm,茎部球中等大小。中食道 球长卵圆形,峡部细。食道腺覆盖肠,覆盖长约为体宽5~6倍。排泄孔距虫体前端约58-83 μm处。阴门位于虫体后部,阴门唇稍突起。卵巢1个,前伸,较短,常延伸到虫体中部稍 前方。卵母细胞24行排列。受精囊长圆形,充满圆形精子。雄虫尾向腹部弯曲。交合刺强 大,呈玫瑰刺状。尾末端有星状尾尖突。 生物学特性:稻干尖线虫幼虫和成虫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力较强。在干燥稻种内可存活3 年左右。线虫耐寒冷,但不耐高温。活动适温为20~26℃,临界温度为13℃和42℃。致死 温度为54℃,5min:44℃,4h或42℃,l6h。线虫正常发育需要70%相对湿度。在水中甚 为活跃,能存活30d左右。在土壤中不能营腐生生活。对汞和氰的抵抗力较强,在02%升 汞和氰酸钾溶液中浸种&h还不能灭死内部线虫,但对硝酸银很敏感,在005%的溶液中浸
水稻干尖线虫病 Rice Nematode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首先于 1915 年在日本九州发现,目前广泛分布 于世界各水稻产区。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东、广东、广西、 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发病田块,一般减产 10%~20%,严重的达 30%以上。一般病穗比健穗平均短 5%,秕谷率增加 15%,千粒重减少 7%。 症 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受害,发病部位主要是叶和穗部。一般幼苗期不常表现症状。仅有 少数在 4~5 片真叶时出现干尖,即叶尖 2~4cm 处逐渐卷缩变色,叶尖枯死,呈浅灰褐色。 病健界限明显,继而病部捻曲、歪扭。这种干尖常在移栽或连续风雨时易脱落。 病株多在孕穗期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剑叶或上部第二、三叶片尖端 1~8cm 处细胞逐渐枯 死,变成黄褐色、半透明、捻曲而成干尖,渐成灰白色,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弯曲而明显的 褐色锯齿状界纹。成株病叶的干尖不易脱落,收获时都能见到。清晨露水多时,干尖因露水 浸透,伸开平直,呈半透明水浸状,露水干后又卷曲成捻纸状。受害严重时,病株剑叶比健 株剑叶显著短小,狭窄,呈浓绿色,除少数因剑叶捻转或卷缩造成抽穗困难外,大多数能抽 穗,但穗短粒少,瘪谷多,千粒重降低。 诊断水稻干尖线虫病,一是看叶尖是否扭曲,二是看病健交界处有无锯齿状纹。此外, 幼穗分化前可在病叶的病健交界处分离到线虫,幼穗分化后则在穗上能分离到线虫。 病原 病原形态:病原为 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属滑刃目滑刃线虫属线虫。雌雄虫体 都为细长蠕虫形,体长 620~880μm,头尾钝尖、半透明。体表环纹细,侧区有 4 条侧线。 雌虫比雄虫稍大。唇区扩张,缢缩明显,口针较细弱,约 10μm,茎部球中等大小。中食道 球长卵圆形,峡部细。食道腺覆盖肠,覆盖长约为体宽 5~6 倍。排泄孔距虫体前端约 58~83 μm 处。阴门位于虫体后部,阴门唇稍突起。卵巢 1 个,前伸,较短,常延伸到虫体中部稍 前方。卵母细胞 2~4 行排列。受精囊长圆形,充满圆形精子。雄虫尾向腹部弯曲。交合刺强 大,呈玫瑰刺状。尾末端有星状尾尖突。 生物学特性:稻干尖线虫幼虫和成虫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力较强。在干燥稻种内可存活 3 年左右。线虫耐寒冷,但不耐高温。活动适温为 20~26℃,临界温度为 13℃和 42℃。致死 温度为 54℃,5min;44℃,4h 或 42℃,16h。线虫正常发育需要 70%相对湿度。在水中甚 为活跃,能存活 30d 左右。在土壤中不能营腐生生活。对汞和氰的抵抗力较强,在 0.2%升 汞和氰酸钾溶液中浸种 8h 还不能灭死内部线虫,但对硝酸银很敏感,在 0.05%的溶液中浸
种3h就死亡。除危害水稻外,尚能危害粟、狗尾草等35个属的高等植物。 发病规律 稻干尖线虫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因而带虫种子是本病主要初 侵染源。线虫在水中和土壤中不能长期生存,灌溉水和土壤传播较少。当浸种催芽时,种子 内线虫开始活动,播种带病种子后,线虫多游离于水中及土壤中,但大部分线虫死亡,少数 线虫遇到幼芽、幼苗,从芽鞘、叶鞘缝隙处侵入,潜存于叶鞘内,以口针刺吸组织汁液,营 外寄生生活。随着水稻的生长,线虫逐渐向上部移动,数量也渐增。在孕穗初期前,愈在植 株上部几节叶鞘内,线虫数量愈多。到幼穗形成时,则侵入穗部,大量集中于幼穗颖壳内、 外部。病谷内的线虫,大多集中于饱满的谷粒内,其比例约占总带虫数83%88%:秕谷中 仅占12%~17%。雌虫在水稻生育期间可繁殖1-~2代。在田间线虫可从病株传到健株,引起 发病。线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稻种调运或稻壳作为商品包装运输的填充物,而把干尖线 虫传到其他地区 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管好田水,防止串灌、漫灌,可减少线虫随水近距离传播危 害。播种后半月内,低温多雨,有利发病 病害控制 1严格进行检疫稻干尖线虫是种传病害。该病仅在局部地区零星危害,实施检疫是防 治该病的主要环节。为防止病区扩大,在调种时必须严格检疫。 2选用无病种子在无病区或无病田选留无病种子,是简单易行的防治措施 种子处理病种可采用温汤浸种或药液浸种杀死种子内线虫。←温汤浸种:先将种子 在冷水中预浸24h,然后在45~47℃的温水中浸5min,再移入54℃温水中浸10min,取出后 用冷水冷却后,摊开晾干,即可催芽播种;或是干燥种子在56~57℃热水中浸10~15min, 不需预浸。↑盐酸液浸种:用0.5%盐酸溶液浸种ηh,取出后用水冲洗,催芽播种。→药液 浸种:用5.5%浸种灵Ⅱ号、线菌清或50%巴丹,后催芽播种 水稻干尖线虫病 Rice Nematode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首先于1915年在日本九州发现,目前广泛分布 于世界各水稻产区。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东、广东、广西 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 30%以上。一般病穗比健穗平均短5%,秕谷率增加15%,千粒重减少7%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受害,发病部位主要是叶和穗部。一般幼苗期不常表现症状。仅有 少数在4~5片真叶时出现干尖,即叶尖2~4cm处逐渐卷缩变色,叶尖枯死,呈浅灰褐色。 病健界限明显,继而病部捻曲、歪扭。这种干尖常在移栽或连续风雨时易脱落。 病株多在孕穗期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剑叶或上部第二、三叶片尖端1~8cm处细胞逐渐枯 死,变成黄褐色、半透明、捻曲而成干尖,渐成灰白色,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弯曲而明显的 褐色锯齿状界纹。成株病叶的干尖不易脱落,收获时都能见到。清晨露水多时,干尖因露水 浸透,伸开平直,呈半透明水浸状,露水干后又卷曲成捻纸状。受害严重时,病株剑叶比健
种 3h 就死亡。除危害水稻外,尚能危害粟、狗尾草等 35 个属的高等植物。 发病规律 稻干尖线虫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因而带虫种子是本病主要初 侵染源。线虫在水中和土壤中不能长期生存,灌溉水和土壤传播较少。当浸种催芽时,种子 内线虫开始活动,播种带病种子后,线虫多游离于水中及土壤中,但大部分线虫死亡,少数 线虫遇到幼芽、幼苗,从芽鞘、叶鞘缝隙处侵入,潜存于叶鞘内,以口针刺吸组织汁液,营 外寄生生活。随着水稻的生长,线虫逐渐向上部移动,数量也渐增。在孕穗初期前,愈在植 株上部几节叶鞘内,线虫数量愈多。到幼穗形成时,则侵入穗部,大量集中于幼穗颖壳内、 外部。病谷内的线虫,大多集中于饱满的谷粒内,其比例约占总带虫数 83%~88%;秕谷中 仅占 12%~17%。雌虫在水稻生育期间可繁殖 1~2 代。在田间线虫可从病株传到健株,引起 发病。线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稻种调运或稻壳作为商品包装运输的填充物,而把干尖线 虫传到其他地区。 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管好田水,防止串灌、漫灌,可减少线虫随水近距离传播危 害。播种后半月内,低温多雨,有利发病。 病害控制 1.严格进行检疫 稻干尖线虫是种传病害。该病仅在局部地区零星危害,实施检疫是防 治该病的主要环节。为防止病区扩大,在调种时必须严格检疫。 2.选用无病种子 在无病区或无病田选留无病种子,是简单易行的防治措施。 3.种子处理 病种可采用温汤浸种或药液浸种杀死种子内线虫。温汤浸种:先将种子 在冷水中预浸 24h,然后在 45~47℃的温水中浸 5min,再移入 54℃温水中浸 10min,取出后 用冷水冷却后,摊开晾干,即可催芽播种;或是干燥种子在 56~57℃热水中浸 10~15min, 不需预浸。盐酸液浸种:用 0.5%盐酸溶液浸种 72h,取出后用水冲洗,催芽播种。→药液 浸种:用 5.5%浸种灵 II 号、线菌清或 50%巴丹,后催芽播种。 水稻干尖线虫病 Rice Nematode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首先于 1915 年在日本九州发现,目前广泛分布 于世界各水稻产区。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东、广东、广西、 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发病田块,一般减产 10%~20%,严重的达 30%以上。一般病穗比健穗平均短 5%,秕谷率增加 15%,千粒重减少 7%。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受害,发病部位主要是叶和穗部。一般幼苗期不常表现症状。仅有 少数在 4~5 片真叶时出现干尖,即叶尖 2~4cm 处逐渐卷缩变色,叶尖枯死,呈浅灰褐色。 病健界限明显,继而病部捻曲、歪扭。这种干尖常在移栽或连续风雨时易脱落。 病株多在孕穗期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剑叶或上部第二、三叶片尖端 1~8cm 处细胞逐渐枯 死,变成黄褐色、半透明、捻曲而成干尖,渐成灰白色,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弯曲而明显的 褐色锯齿状界纹。成株病叶的干尖不易脱落,收获时都能见到。清晨露水多时,干尖因露水 浸透,伸开平直,呈半透明水浸状,露水干后又卷曲成捻纸状。受害严重时,病株剑叶比健
株剑叶显著短小,狭窄,呈浓绿色,除少数因剑叶捻转或卷缩造成抽穗困难外,大多数能抽 穗,但穗短粒少,瘪谷多,千粒重降低 诊断水稻干尖线虫病,一是看叶尖是否扭曲,二是看病健交界处有无锯齿状纹。此外, 幼穗分化前可在病叶的病健交界处分离到线虫,幼穗分化后则在穗上能分离到线虫 病原 病原形态:病原为 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属滑刃目滑刃线虫属线虫。雌雄虫体 都为细长蠕虫形,体长620~880μm,头尾钝尖、半透明。体表环纹细,侧区有4条侧线 雌虫比雄虫稍大。唇区扩张,缢缩明显,口针较细弱,约10μm,茎部球中等大小。中食道 球长卵圆形,峡部细。食道腺覆盖肠,覆盖长约为体宽5-6倍。排泄孔距虫体前端约58-83 μm处。阴门位于虫体后部,阴门唇稍突起。卵巢1个,前伸,较短,常延伸到虫体中部稍 前方。卵母细胞2-4行排列。受精囊长圆形,充满圆形精子。雄虫尾向腹部弯曲。交合刺强 大,呈玫瑰刺状。尾末端有星状尾尖突。 生物学特性:稻干尖线虫幼虫和成虫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力较强。在干燥稻种内可存活 年左右。线虫耐寒冷,但不耐高温。活动适温为20~-26℃,临界温度为13℃和42℃。致死 温度为54℃,5min:;44℃,4h或42℃,l6h。线虫正常发育需要70%相对湿度。在水中甚 为活跃,能存活30d左右。在土壤中不能营腐生生活。对汞和氰的抵抗力较强,在02%升 汞和氰酸钾溶液中浸种h还不能灭死内部线虫,但对硝酸银很敏感,在0.05%的溶液中浸 种3h就死亡。除危害水稻外,尚能危害粟、狗尾草等35个属的高等植物 发病规律 稻干尖线虫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因而带虫种子是本病主要初 侵染源。线虫在水中和土壤中不能长期生存,灌溉水和土壤传播较少。当浸种催芽时,种子 内线虫开始活动,播种带病种子后,线虫多游离于水中及土壤中,但大部分线虫死亡,少数 线虫遇到幼芽、幼苗,从芽鞘、叶鞘缝隙处侵入,潜存于叶鞘内,以口针刺吸组织汁液,营 外寄生生活。随着水稻的生长,线虫逐渐向上部移动,数量也渐增。在孕穗初期前,愈在植 株上部几节叶鞘内,线虫数量愈多。到幼穗形成时,则侵入穗部,大量集中于幼穗颖壳内、 外部。病谷内的线虫,大多集中于饱满的谷粒内,其比例约占总带虫数83%88%:秕谷中 仅占12%~17%。雌虫在水稻生育期间可繁殖1~2代。在田间线虫可从病株传到健株,引起 发病。线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稻种调运或稻壳作为商品包装运输的填充物,而把干尖线 虫传到其他地区。 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管好田水,防止串灌、漫灌,可减少线虫随水近距离传播危 害。播种后半月内,低温多雨,有利发病。 病害控制 1严格进行检疫稻干尖线虫是种传病害。该病仅在局部地区零星危害,实施检疫是防 治该病的主要环节。为防止病区扩大,在调种时必须严格检疫 2选用无病种子在无病区或无病田选留无病种子,是简单易行的防治措施。 3种子处理病种可采用温汤浸种或药液浸种杀死种子内线虫。←温汤浸种:先将种子
株剑叶显著短小,狭窄,呈浓绿色,除少数因剑叶捻转或卷缩造成抽穗困难外,大多数能抽 穗,但穗短粒少,瘪谷多,千粒重降低。 诊断水稻干尖线虫病,一是看叶尖是否扭曲,二是看病健交界处有无锯齿状纹。此外, 幼穗分化前可在病叶的病健交界处分离到线虫,幼穗分化后则在穗上能分离到线虫。 病原 病原形态:病原为 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属滑刃目滑刃线虫属线虫。雌雄虫体 都为细长蠕虫形,体长 620~880μm,头尾钝尖、半透明。体表环纹细,侧区有 4 条侧线。 雌虫比雄虫稍大。唇区扩张,缢缩明显,口针较细弱,约 10μm,茎部球中等大小。中食道 球长卵圆形,峡部细。食道腺覆盖肠,覆盖长约为体宽 5~6 倍。排泄孔距虫体前端约 58~83 μm 处。阴门位于虫体后部,阴门唇稍突起。卵巢 1 个,前伸,较短,常延伸到虫体中部稍 前方。卵母细胞 2~4 行排列。受精囊长圆形,充满圆形精子。雄虫尾向腹部弯曲。交合刺强 大,呈玫瑰刺状。尾末端有星状尾尖突。 生物学特性:稻干尖线虫幼虫和成虫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力较强。在干燥稻种内可存活 3 年左右。线虫耐寒冷,但不耐高温。活动适温为 20~26℃,临界温度为 13℃和 42℃。致死 温度为 54℃,5min;44℃,4h 或 42℃,16h。线虫正常发育需要 70%相对湿度。在水中甚 为活跃,能存活 30d 左右。在土壤中不能营腐生生活。对汞和氰的抵抗力较强,在 0.2%升 汞和氰酸钾溶液中浸种 8h 还不能灭死内部线虫,但对硝酸银很敏感,在 0.05%的溶液中浸 种 3h 就死亡。除危害水稻外,尚能危害粟、狗尾草等 35 个属的高等植物。 发病规律 稻干尖线虫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因而带虫种子是本病主要初 侵染源。线虫在水中和土壤中不能长期生存,灌溉水和土壤传播较少。当浸种催芽时,种子 内线虫开始活动,播种带病种子后,线虫多游离于水中及土壤中,但大部分线虫死亡,少数 线虫遇到幼芽、幼苗,从芽鞘、叶鞘缝隙处侵入,潜存于叶鞘内,以口针刺吸组织汁液,营 外寄生生活。随着水稻的生长,线虫逐渐向上部移动,数量也渐增。在孕穗初期前,愈在植 株上部几节叶鞘内,线虫数量愈多。到幼穗形成时,则侵入穗部,大量集中于幼穗颖壳内、 外部。病谷内的线虫,大多集中于饱满的谷粒内,其比例约占总带虫数 83%~88%;秕谷中 仅占 12%~17%。雌虫在水稻生育期间可繁殖 1~2 代。在田间线虫可从病株传到健株,引起 发病。线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稻种调运或稻壳作为商品包装运输的填充物,而把干尖线 虫传到其他地区。 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管好田水,防止串灌、漫灌,可减少线虫随水近距离传播危 害。播种后半月内,低温多雨,有利发病。 病害控制 1.严格进行检疫 稻干尖线虫是种传病害。该病仅在局部地区零星危害,实施检疫是防 治该病的主要环节。为防止病区扩大,在调种时必须严格检疫。 2.选用无病种子 在无病区或无病田选留无病种子,是简单易行的防治措施。 3.种子处理 病种可采用温汤浸种或药液浸种杀死种子内线虫。温汤浸种:先将种子
在冷水中预浸24h,然后在45~47℃的温水中浸5min,再移入54℃温水中浸1omin,取出后 用冷水冷却后,摊开晾干,即可催芽播种;或是干燥种子在56~57℃热水中浸10-15min, 不需预浸。↑盐酸液浸种:用0.5%盐酸溶液浸种7h,取岀后用水神洗,催芽播种。→药液 浸种:用5.5%浸种灵Ⅱ号、线菌清或50%巴丹,后催芽播种
在冷水中预浸 24h,然后在 45~47℃的温水中浸 5min,再移入 54℃温水中浸 10min,取出后 用冷水冷却后,摊开晾干,即可催芽播种;或是干燥种子在 56~57℃热水中浸 10~15min, 不需预浸。盐酸液浸种:用 0.5%盐酸溶液浸种 72h,取出后用水冲洗,催芽播种。→药液 浸种:用 5.5%浸种灵 II 号、线菌清或 50%巴丹,后催芽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