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毒病 Rice viral diseases 病毒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遍布于世界各稻区。全世界已知有十多种水稻病毒病及类似 病原(包括植原体)。各种病毒病各有其一定的地区分布,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各 类病毒病分布也往往不尽相同。我国已知有7种水稻病毒病,包括条纹叶枯病、暂黄病毒病 (又称黄矮病)、普通矮缩病、黑条矮缩病、黄萎病、橙叶病和水稻簇矮病,主要分布在长江 以南各省市,其中以黄矮病和普通矮缩病发生较为普遍。在国内外已知的水稻病毒病中,绝 大多数由叶蝉或飞虱传播,其中多数为持久性传毒,个别病毒病可由土壤传播或由咀嚼式口 器昆虫传播,病株种子都不传病 稻条纹叶枯病〔 Rice stripe virus) 分布于日本、朝鲜和我国的华东、华北、西南和中南部分省、市 症状与病原 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常连成褪绿大片,使叶片一半 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上述褪绿短条斑。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而卷 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早期发病植株 枯死,发病迟的只在剑叶或叶鞘上有褪色斑,但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病株分蘖一般减少, 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 rice stripe Tenuivirus(RSV)],属纤细病毒属。病毒粒体为多面 体,25~35nm,多数为30nm。内含体呈“8”或“0”形,可见于病株叶鞘内表皮细胞内。 病毒稀释限点为10-3~104,钝化温度为55℃,4min。在-20℃下提纯的病毒样品可保持侵染 性一个月,而在-20℃下的病叶和带毒虫体内的病毒经8个月后仍保持侵染性。传毒介体为 灰飞虱,可经卵传播。寄主范围较广,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麦、高梁及多种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此病初侵染源是带毒越冬的稻飞虱。病害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发生量及迁移情况密切 相关。在防治上采取“以治前熟,保后熟”为主的治虫防病综合措施,可得到良好的防病效 果。于灰飞虱传毒之前以10%吡虫啉WP防治飞虱具有较好效果。此外,可因地制宜种植 盐梗20、铁桂丰及云南合系11、12号等抗病品种。清除田边、路边、沟边杂草。由于灰稻 虱有趋向稗草、看麦娘等杂草上取食产卵习性,因此可在若虫孵化前铲除田间杂草,以减少 虫源、毒源。品种要合理安排,提倡连片种植和连片收割。 稻暂黄病毒病( Rice transitory yellow virus)
水稻病毒病 Rice Viral Diseases 病毒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遍布于世界各稻区。全世界已知有十多种水稻病毒病及类似 病原(包括植原体)。各种病毒病各有其一定的地区分布,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各 类病毒病分布也往往不尽相同。我国已知有 7 种水稻病毒病,包括条纹叶枯病、暂黄病毒病 (又称黄矮病)、普通矮缩病、黑条矮缩病、黄萎病、橙叶病和水稻簇矮病,主要分布在长江 以南各省市,其中以黄矮病和普通矮缩病发生较为普遍。在国内外已知的水稻病毒病中,绝 大多数由叶蝉或飞虱传播,其中多数为持久性传毒,个别病毒病可由土壤传播或由咀嚼式口 器昆虫传播,病株种子都不传病。 稻条纹叶枯病 (Rice stripe virus) 分布于日本、朝鲜和我国的华东、华北、西南和中南部分省、市。 症状与病原 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常连成褪绿大片,使叶片一半 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上述褪绿短条斑。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而卷 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早期发病植株 枯死,发病迟的只在剑叶或叶鞘上有褪色斑,但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病株分蘖一般减少。 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Tenuivirus (RSV)], 属纤细病毒属。病毒粒体为多面 体,25~35nm,多数为 30nm。内含体呈“8”或“0”形,可见于病株叶鞘内表皮细胞内。 病毒稀释限点为 10-3~10-4,钝化温度为 55℃,4min。在-20℃下提纯的病毒样品可保持侵染 性一个月,而在-20℃下的病叶和带毒虫体内的病毒经 8 个月后仍保持侵染性。传毒介体为 灰飞虱,可经卵传播。寄主范围较广,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麦、高梁及多种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此病初侵染源是带毒越冬的稻飞虱。病害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发生量及迁移情况密切 相关。在防治上采取“以治前熟,保后熟”为主的治虫防病综合措施,可得到良好的防病效 果。于灰飞虱传毒之前以 10%吡虫啉 WP 防治飞虱具有较好效果。此外,可因地制宜种植 盐梗 20、铁桂丰及云南合系 11、12 号等抗病品种。清除田边、路边、沟边杂草。由于灰稻 虱有趋向稗草、看麦娘等杂草上取食产卵习性,因此可在若虫孵化前铲除田间杂草,以减少 虫源、毒源。品种要合理安排,提倡连片种植和连片收割。 稻暂黄病毒病(Rice transitory yellow virus)
本病又称为黄矮病,分布于越南、老挝 和我国的华东、华北、西南和中南部分省市 该病常与普通矮缩病并发,造成严重损失 症状与病原 黄、矮、枯是其主要特征。最初顶叶或 其下一叶的叶尖褪色黄化,黄化部分向基部 逐渐扩展,叶脉往往保持绿色而叶肉黄色 病叶呈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最后病叶黄化 枯卷,以后病株新出叶片陆续呈现这种症 图1-5水稻會黄病毒 状。病株株形松散,叶片平伸,分蘖停止, (云南农业大学孔宝华提供,30000 根系发育不良。苗期发病常很早就枯死,分 蘖期发病的不能抽穗或结实不良,后期发病的往往只在剑叶上表现症状,抽穗较正常产量损 失较小。病株常有“恢复”现象。 病原为水稻暂黄病毒[ rice transitory yellow Nucleorhabdovirus(RIYV),属细胞核弹状病 毒属。病毒粒体弹状,大小为88~100nm×120~180nm。粗提纯的病毒样品稀释限点为 105~106,钝化温度为55.5~57.5℃,10min:体外存活期0-2℃时为11~12d,28~33℃C时为 36~48h。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获毒介体可终生传毒,有间歇传 毒现象。不能经卵传毒。寄主范围除水稻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寄主。 发病规律 初侵染源主要是获毒的越冬黑尾叶蝉3、4龄若虫。在早、中稻上繁殖的第二、三代获 毒成虫,随着早、中稻的成熟和收割,大量迁向晚稻而成为晚稻发病的重要侵染源。黑尾叶 蝉在晚稻田大量发生危害并传染,使此病不断扩展蔓延。到晩稻收割后,获毒若虫在绿肥(如 紫云英等)田中的看麦娘上以及在田边、沟边和春收作物田中取食越冬,其中以绿肥田中的 虫口最多。由于该病的初侵染源和传毒介体都是黑尾叶蝉,所以任何影响黑尾叶蝉越冬和生 长繁殖的因素也都影响病害的发生流行程度,其中以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最为重要。品种方 面,矮杆比高杄长势茂盛,叶色浓绿,植株柔嫩,易受叶蝉危害,发病重。 病害控制 防治应以抓住黑尾叶蝉迁飞高峰期和水稻主要感病期的治虫防病为中心,加强农业防治 措施,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重点做好黑尾叶蝉的两个迁飞高峰期的防治。防治黑尾叶蝉 常用药剂有:马拉松、叶蝉散、乐果等。选种和选育抗(耐)病品种,如农革等;秧田尽量 远离重病田,集中育苗管理、减少受病机会;生育期相同或相近的品种应连片种植,减少黑 尾叶蝉往返迁移传病的机会,并有利于治虫防病工作的开展:在早期发现病情后,及时治虫 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健苗早发:早稻收割时,有计划地分片集中收割,从四周向中央收割, 然后进行药杀。减少黑尾叶蝉栖息藏匿场所。 稻普通矮缩病( Rice dwarf virus) 广泛分布于日本、菲律宾、朝鲜和我国的华东、西南和中南的部分省市
本病又称为黄矮病,分布于越南、老挝 和我国的华东、华北、西南和中南部分省市。 该病常与普通矮缩病并发,造成严重损失。 症状与病原 黄、矮、枯是其主要特征。最初顶叶或 其下一叶的叶尖褪色黄化,黄化部分向基部 逐渐扩展,叶脉往往保持绿色而叶肉黄色, 病叶呈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最后病叶黄化 枯卷,以后病株新出叶片陆续呈现这种症 状。病株株形松散,叶片平伸,分蘖停止, 根系发育不良。苗期发病常很早就枯死,分 蘖期发病的不能抽穗或结实不良,后期发病的往往只在剑叶上表现症状,抽穗较正常产量损 失较小。病株常有“恢复”现象。 病原为水稻暂黄病毒[rice transitory yellow Nucleorhabdovirus (RTYV)],属细胞核弹状病 毒属。病毒粒体弹状,大小为 88~100nm×120~180nm。粗提纯的病毒样品稀释限点为 10-5~10-6,钝化温度为 55.5~57.5℃,10min; 体外存活期 0~2℃时为 11~12d,28~33℃时为 36~48h。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获毒介体可终生传毒,有间歇传 毒现象。不能经卵传毒。寄主范围除水稻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寄主。 发病规律 初侵染源主要是获毒的越冬黑尾叶蝉 3、4 龄若虫。在早、中稻上繁殖的第二、三代获 毒成虫,随着早、中稻的成熟和收割,大量迁向晚稻而成为晚稻发病的重要侵染源。黑尾叶 蝉在晚稻田大量发生危害并传染,使此病不断扩展蔓延。到晚稻收割后,获毒若虫在绿肥(如 紫云英等)田中的看麦娘上以及在田边、沟边和春收作物田中取食越冬,其中以绿肥田中的 虫口最多。由于该病的初侵染源和传毒介体都是黑尾叶蝉,所以任何影响黑尾叶蝉越冬和生 长繁殖的因素也都影响病害的发生流行程度,其中以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最为重要。品种方 面,矮杆比高杆长势茂盛,叶色浓绿,植株柔嫩,易受叶蝉危害,发病重。 病害控制 防治应以抓住黑尾叶蝉迁飞高峰期和水稻主要感病期的治虫防病为中心,加强农业防治 措施,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重点做好黑尾叶蝉的两个迁飞高峰期的防治。防治黑尾叶蝉 常用药剂有:马拉松、叶蝉散、乐果等。选种和选育抗(耐)病品种,如农革等;秧田尽量 远离重病田,集中育苗管理、减少受病机会;生育期相同或相近的品种应连片种植,减少黑 尾叶蝉往返迁移传病的机会,并有利于治虫防病工作的开展;在早期发现病情后,及时治虫, 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健苗早发;早稻收割时,有计划地分片集中收割,从四周向中央收割, 然后进行药杀。减少黑尾叶蝉栖息藏匿场所。 稻普通矮缩病(Rice dwarf virus) 广泛分布于日本、菲律宾、朝鲜和我国的华东、西南和中南的部分省市。 图 1-5 水稻暂黄病毒 (云南农业大学孔宝华提供,30000X)
症状与病原 病株矮缩僵硬,色泽浓绿,病株新叶沿叶脉呈现断纟 检查白斑部及叶鞘内,可见X体。水稻幼苗期受害, 分蘖少,移栽后多枯死:分蘖前发病的不能抽穗 后期发病,虽能抽穗,但结实不良 病原为水稻普通矮缩病毒[ rice dwarf Phytoreovirus(RDV],属呼肠弧病毒属。病毒粒体 为球状正二十面体,直径约70nm(长轴约75nm, 短轴约66nm)。RNA双链,含量为11%。病毒的 稀释限点为104,钝化温度为45℃,10min,在0-4℃ 下可保持侵染性48h,但到72h就丧失侵染性;病 叶或带毒虫于-30℃至-35℃下贮存1年,仍可保持 图1-6水稻普通矮缩病毒 其侵染性。主要由黑尾叶蝉传播,大斑黑尾叶蝉和 (引自高东明等,72000X) 电光叶蝉也可传播。病毒可经卵传至下代,卵传与否决定于母体是否带毒。寄主范围较广, 除水稻外,还可侵染大麦、野生稻、黑麦和小麦及多种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除带毒黑尾叶蝉能经卵传毒外,其侵染循环基本上与水稻暂黄病相同。此病的防治策略 与水稻暂黄病相似 稻黄萎病( Rice yellow dwarf 水稻黄萎病广泛发生于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和我国的华东、华南、西南部分省市和台湾 症状与病原 病株茎叶均匀褪色,呈淡黄绿色至淡绿色,新出叶或嫩叶上更为明显。分蘖矮缩丛生、 叶变窄小,质地柔软,后期常出现高节位分枝,分枝上叶片呈竹叶状。植株早期发病的虽不 枯死,但不能抽穗结实,后期感染的植株常不表现症状,仅在再生稻或迟分蘖上表现症状。 -E 92 零 病原为水稻黄萎病植原体[ rice yellow dwarf phytoplasma(RYDP)]。植原体圆至卵圆或不 规则形,80-800nm,无细胞壁,只具一层单位膜,存在于病株韧皮部细胞内和黑尾叶蝉等 传毒介体的中肠和唾腺内。以四环素或金霉素等处理,病株症状受抑制,媒介昆虫传毒能力 也受影响。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除水稻外, RYDP还可侵染看麦娘、甜茅和假稻等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此病的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基本上与水稻暂黄病相同,只是由于循回期 和潜育期都比较长,所以此病的发生发展比较缓慢。此病的防治策略与水稻 图1-7水稻黄萎病植原体 (云南农业大学蔡红提供,13000X)
症状与病原 病株矮缩僵硬,色泽浓绿,病株新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褪绿白色点条,根系发育不良。 检查白斑部及叶鞘内,可见 X 体。水稻幼苗期受害, 分蘖少,移栽后多枯死;分蘖前发病的不能抽穗; 后期发病,虽能抽穗,但结实不良。 病原为水稻普 通矮缩病毒 [rice dwarf Phtoreovirus (RDV)],属呼肠弧病毒属。病毒粒体 为球状正二十面体,直径约 70nm(长轴约 75nm, 短轴约 66nm)。RNA 双链,含量为 11%。病毒的 稀释限点为 10-4,钝化温度为 45℃,10min; 在 0~4℃ 下可保持侵染性 48h,但到 72h 就丧失侵染性;病 叶或带毒虫于-30℃至-35℃下贮存 1 年,仍可保持 其侵染性。主要由黑尾叶蝉传播,大斑黑尾叶蝉和 电光叶蝉也可传播。病毒可经卵传至下代,卵传与否决定于母体是否带毒。寄主范围较广, 除水稻外,还可侵染大麦、野生稻、黑麦和小麦及多种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除带毒黑尾叶蝉能经卵传毒外,其侵染循环基本上与水稻暂黄病相同。此病的防治策略 与水稻暂黄病相似。 稻黄萎病(Rice yellow dwarf) 水稻黄萎病广泛发生于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和我国的华东、华南、西南部分省市和台湾 省。 症状与病原 病株茎叶均匀褪色,呈淡黄绿色至淡绿色,新出叶或嫩叶上更为明显。分蘖矮缩丛生、 叶变窄小,质地柔软,后期常出现高节位分枝,分枝上叶片呈竹叶状。植株早期发病的虽不 枯死,但不能抽穗结实,后期感染的植株常不表现症状,仅在再生稻或迟分蘖上表现症状。 病原为水稻黄萎病植原体[rice yellow dwarf phytoplasma(RYDP)]。植原体圆至卵圆或不 规则形,80~800nm,无细胞壁,只具一层单位膜,存在于病株韧皮部细胞内和黑尾叶蝉等 传毒介体的中肠和唾腺内。以四环素或金霉素等处理,病株症状受抑制,媒介昆虫传毒能力 也受影响。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除水稻外, RYDP 还可侵染看麦娘、甜茅和假稻等杂草。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此病的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基本上与水稻暂黄病相同,只是由于循回期 和潜育期都比较长,所以此病的发生发展比较缓慢。此病的防治策略与水稻 图 1-6 水稻普通矮缩病毒 (引自高东明等,72000X) 图 1-7 水稻黄萎病植原体 (云南农业大学蔡红提供,13000X)
暂黄病相似。 稻黑条矮缩病(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稻黑条矮缩病分布于日本、朝鲜和我国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 的华东部分省(市)。 症状与病原 病株矮缩,叶色浓绿偃硬,叶背、叶鞘 和茎秆由于韧皮部细胞增生,表面沿叶脉在 早期为蜡白色,后期为黑褐色的短条状不规 则突起,这是此病的主要特点。病株分蘖增 多,但幼苗发病早的无此现象,根系发育较差。稻株发病早的明显矮缩,不能抽穗;发病迟 的穗小而结实不良。在病株的增生组织中有圆珠笔形的内含体,直径为65μm。 不同寄主植物表现的症状略有不同,如玉米表现的症状与水稻的基本相同,但小麦病株 心叶叶缘齿状缺刻,一般无蜡白色突起 病原称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Ⅴ)],属斐济病毒 属。在病株和带毒虫体内的病毒粒体为球状,直径为80~90nm。病毒稀释限点为10-~-105, 钝化温度为50~60℃,10min,在4℃下体外存活期为6d,在-30℃~-35℃下经232d仍保持 高度侵染性。昆虫介体主要是灰飞虱,其次是白飞虱和白带飞虱。带毒飞虱可终生传毒,但 不能经卵传递。除个别植物外,条纹叶枯病毒的寄主都是此病毒的寄主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病毒可以在小麦、杂草及传毒介体内越冬后成为早稻秧苗的初侵染源,除不能经卵传毒 外,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基本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相同 此外,水稻病毒病还有水稻簇矮病、橙叶病等。水稻簇矮病由水稻簇矮病毒[( rice bunchy stunt Phytoreovirus(RBsV)]引起,发生于我国的华南和华中地区,主要症状特点是引起水 稻丛簇和矮化。由叶蝉传播,病害的发生与介体叶蝉的发生、传毒性能、带毒率关系密切。 橙叶病零星发生于东南亚和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省。由植原体引起,病株矮化、叶片直立、叶 色橙黄至金黄色,部分叶片纵卷,多数病苗早期枯死。由电光叶蝉传毒。治虫防病、利用抗 病品种和合理栽培是防治病害的关键措施
暂黄病相似。 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稻黑条矮缩病分布于日本、朝鲜和我国 的华东部分省(市)。 症状与病原 病株矮缩,叶色浓绿僵硬,叶背、叶鞘 和茎秆由于韧皮部细胞增生,表面沿叶脉在 早期为蜡白色,后期为黑褐色的短条状不规 则突起,这是此病的主要特点。病株分蘖增 多, 但幼苗发病早的无此现象,根系发育较差。稻株发病早的明显矮缩,不能抽穗;发病迟 的穗小而结实不良。在病株的增生组织中有圆珠笔形的内含体,直径为 6.5μm。 不同寄主植物表现的症状略有不同,如玉米表现的症状与水稻的基本相同,但小麦病株 心叶叶缘齿状缺刻,一般无蜡白色突起。 病原称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 (RBSDV)],属斐济病毒 属。在病株和带毒虫体内的病毒粒体为球状,直径为 80~90nm。病毒稀释限点为 10-4~10-5, 钝化温度为 50~60℃,10min,在 4℃下体外存活期为 6d,在-30℃~ -35℃下经 232d 仍保持 高度侵染性。昆虫介体主要是灰飞虱,其次是白飞虱和白带飞虱。带毒飞虱可终生传毒,但 不能经卵传递。除个别植物外,条纹叶枯病毒的寄主都是此病毒的寄主。 发病规律与病害控制 病毒可以在小麦、杂草及传毒介体内越冬后成为早稻秧苗的初侵染源,除不能经卵传毒 外,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基本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相同。 此外,水稻病毒病还有水稻簇矮病、橙叶病等。水稻簇矮病由水稻簇矮病毒[(rice bunchy stunt Phytoreovirus (RBSV) ] 引起,发生于我国的华南和华中地区,主要症状特点是引起水 稻丛簇和矮化。由叶蝉传播,病害的发生与介体叶蝉的发生、传毒性能、带毒率关系密切。 橙叶病零星发生于东南亚和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省。由植原体引起,病株矮化、叶片直立、叶 色橙黄至金黄色,部分叶片纵卷,多数病苗早期枯死。由电光叶蝉传毒。治虫防病、利用抗 病品种和合理栽培是防治病害的关键措施。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 图 1-8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引自《植物病毒图鉴》,40000X)